不良PUA群体在社交网络中的印象管理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s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于超人际模型,从印象管理的角度分析不良PUA群体在社交网络中“表演”的动机与印象管理的形式,并进行总结与反思,旨在帮助人们提高警惕,提防不良PUA群体的搭讪套路,维护良好的网络社交空间。
  关键词  印象管理;超人际模型;PUA;隐私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4-0134-02
  PUA(Pick-up Artist)指搭讪艺术家,20世纪80年代源自美国,起初指一群受过系统化学习、实践、和不断自我完善情商的男性,后泛指擁有吸引异性的技巧,让其为之着迷的男女。最初,PUA术是一种鼓励人们与异性交往的技巧,但近几年PUA传入中国,衍生出不少流派,如夜店流、下药流等,其技巧中有关形象包装与印象管理的部分却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不良PUA”,不少人深受其害。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妇女报、南方都市报等知名报纸都曾对于不良PUA案件进行报道与评论。本文将通过解析近几年国内PUA群体普遍诈骗手段,以期从印象管理的角度,分析不良PUA群体在社交网络中惯常行为的动机及形式。
  1  相关概念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戈夫曼提出的印象管理理论,是指在社会互动中,人们控制和掌握他人对自己所形成印象的过程。互动中的一方希望通过“表演”在他人脑海中形成自己预设的印象,以获得别人的好感。在当今网络社交中,网络上的人际互动产生的情感效果,有时甚至超过面对面互动的情感表达。美国学者约瑟夫·瓦尔特将这一现象称为“超人际互动(hyperpersonal interaction)”[1]。超人际模型的功能主要是探索网络条件下的传播参与者如何形成超越普通人际互动情感和关系的效果。
  2  不良PUA群体印象管理的动机及形式
  不良PUA群体成员多是学员基础,在网络上所谓“导师”与“PUA手册”的指点下,几乎是机械性地重复步骤,以被吸引对象的人数作为课程是否达标的标准,把对象对其付出的感情作为炫耀的资本,在“自我表演”中获得莫名的优越感。总结近年的案例,笔者将大多数不良PUA群体印象管理的动机与形式总结为以下三部分。
  2.1  塑造形象博关注
  不良PUA群体的普遍特性是在社交媒体呈现出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上流圈子生活状态。这是不良PUA作为表演者塑造自己形象的阶段。不良PUA群体借助社交平台,多以图片、文案为切入点,传递“表演”信息。有些人接触到不良PUA发布的信息后选择继续关注并“观看表演”,而那些较有辨识力的对象则不会理会不良PUA此类炫富暗示。第一步也是不良PUA筛选观看对象的关键一步。
  2.2  利用好奇获认同
  第二步,不良PUA将在现实中进行神秘化表演,故意与观众保持一定距离,塑造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形象,这往往更能引起观众的关注[2]。在现实中,不良PUA以退为进,以剧情丰富的故事情节不断设置悬念,诱人深入,从简单的肢体碰触开始,在现实中与观众产生实质性联系,在聊天过程中多以提要求的命令口吻,将交往主导权开始掌握在自己手中,令观众对其着迷,这同样也是不良PUA群体连接现实和虚拟的重要一步。
  2.3  建立关系掌主导
  在网络上进行交流之后,不良PUA将根据对方的反应选择扮演不同的角色,多以浪子、总裁、富二代等极具社会话题性的角色出现。随后,他们将打破自己在朋友圈的光鲜形象,进行二度印象管理,将自己伪装成外表强硬实则内心脆弱不堪的形象,唤起观众的同情心、愧疚感与拯救欲。此后,不良PUA将完全成为“感情”中主导的一方,将提出更加过分的要求,一步步摧毁对象的自尊,甚至是精神和生命上的虐待,若此时对象不能及时抽身,将带给其更严重的伤害。
  3  基于超人际模型的PUA印象管理形式
  线索讯息的缺失与讯息发送者(senders)、传播信道(channel)、讯息接收者(receivers)以及反馈(feedback)相互作用导致了超人际效果的形成[1]。
  1)在经由网络媒介进行的社交中,生活中真实可见的信息往往缺失,讯息发送者可以通过选择性的自我展示进行印象管理。不良PUA群体不仅是选择性展示自己好的一面,如利用或出色的口才或高颜值的外表吸引观众观看表演,编造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来获得关注,更选择借助社交网络中的大量信息作为辅助,“复制”并且“盗用”所谓高端人群的生活片段,进行全方位的表演。
  2)以文本、图片、小视频为主要形式的信息有利于其形象塑造的节奏控制。PUA群体传播信道的背景是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网络时代让生活更为便捷的同时,也滋生了灰度地带对于隐私的侵犯。不良PUA群体中多流传使用全套图集,均适用于润色不良PUA群体塑造不同的虚假角色,生活片段、风景图片等一应俱全,角色生活状态的表演几乎以假乱真。
  3)社交媒体中可供判断的线索相当有限,更新频率也随之变高,讯息接收者在无法短时间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很容易根据只言片语将其过度理想化。不良PUA群体正是抓住了讯息接收者的好奇心理,在高频率、高质量的信息发布中设下陷阱,塑造又打破看似完美的人设。尽管网络人际印象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程度的失真,但“刻板表征”与“极化效应”又使得讯息接收者默许并承认了这类讯息存在的真实性。
  4)讯息接收者由于自身产生的理想化观念而发出的积极反馈促进了交流的持续进行,形成了“行为上的确认”和“认知夸大”的循环[3]。这可以看作不良PUA群体的后期行为的理论支持。随着交流的持续进行,讯息接受者进一步相信并服从于不良PUA扮演的角色,多由于愧疚感和侥幸心理的纠缠,情感上难以逃离。不良PUA角色扮演者不仅肆意玩弄对方的生命,更给受害者们留下了抹不去的情感障碍和心理阴影。   4  反思与总结
  4.1  大数据时代下的隐私之殇
  尽管数据属于个人且确实有拥有权,但实际情况是,信息所属者不是唯一对它有拥有权的人[4]。不论是不良PUA群体中大量流传的通用图集、视频集,还是被PUA们盯上的那些对象的信息,这些隐私数据已成为了公然买卖的商品。网络上的“她和他”是不是真实存在?隔着屏幕的交往还能被信任吗?隐私的泄露使媒介使用者产生社交恐惧,可能影响真实的生活。
  4.2  传播者与接收者的热情与理性
  每个人都生活在由不同媒介所建构的“拟态环境”之中。由于部分讯息接受者缺乏相应的辨识度,尤其是初入社会的大学生群体,更容易偏听偏信那些甜言蜜语,更容易幻想自己是偶像剧的主角。怀有人际交往的热情当然值得肯定,扩大人际交际圈也无可厚非,但是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更应注意理性辨别。与人交往确有技巧,情商的价值无法估量,PUA技巧有其存在的必要,只是不應让其成为骗财骗色的借口。相关社交平台也应及时对于存疑用户身份进行核查,帮助保护用户隐私,维护良好的社交网络空间。
  4.3  网络社交空间自我身份的焦虑与迷茫
  身份即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和地位,也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体现为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5]。PUA学原本是为那些不懂得社交技巧的人增加交往沟通的几率,但却被居心不良者加以利用。不良PUA群体很大程度上在现实生活中失意,便选择通过PUA的技巧试图刷存在感,“表演”并不存在的角色,将自己伪装成为他们认为的“魅力成功人士”,以获得某些观众的依赖和认同。但这同样是可怜可悲的,不良PUA不仅对受众造成伤害,更是对使用PUA技巧者本身形成了不可逆的身份认同障碍,他们在角色扮演中迷失自我,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也用套路待人,最终换来的也只能是套路罢了。
  参考文献
  [1]张放.虚幻与真实——网络人际传播中的印象形成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2-23.
  [2]周冲.不良PUA到底有多恶心?万字长文,深度揭秘这个残酷组织[EB/OL].[2018-10-13].https://mp.weixin.qq.com/s/pBHEraRS6WSNeodoFYQ44w.
  [3]See Walther,J.B.(1996).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Impersonal, interpersonal and hyperpersonal interaction. Communication Research,23(1):3-43
  [4]斯特凡·韦茨.搜索|开启智能时代的新引擎[M].任颂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178.
  [5]苏丽丽.微信朋友圈晒客心理与行为的实证分析——以“90后”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11):159.
其他文献
摘 要 新媒体已成为当前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之一。从高校新媒体新闻的传播策略研究出发,剖析当前高校中新媒体新闻报道的现状,分析高校新媒体新闻的重要意义,并为高校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做好新闻呈现与发布进行详实的研究论证与方法指导。  关键词 新媒体;新闻传播;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4-0043-03  党的十
期刊
摘 要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闻短视频作为一种短视频类型受到了受众的热捧。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从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式上来看,严肃新闻呈现出娱乐化趋势。短视频中呈现的新闻内容短时间内成为引爆舆论场的由头,获得了流量,给媒体带来了经济效益。但是日益低俗的内容挑战个人和社会的道德观念。文章通过梳理短视频新闻娱乐化现象背后的原因,力求探索正能量的新闻短视频生产规律,找到符合大众需求的高品质新闻短视频的
期刊
摘 要 高校微信公众号的受众群体大部分是当代“95后”大学生,高校公众号运营者“小编”也是一支以“95后”大学生为主体的队伍,因而研究“95后”大学生对高校微信推送内容的喜好度有利于推进高校宣传工作尤其是新媒体工作的开展。文章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校内三个重点公众号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95后”对不同类别微信推送内容的喜好程度和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校园媒体;“95后”;阅读量;喜好度  
期刊
摘 要 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转型期,在新闻媒体创新的诸多环节中,内容创新是根本。文章联系近几年获国内广播电视新闻奖的优秀作品,试论:新闻媒体内容创新要从新闻本源抓起;新闻媒体内容创新离不开对新闻事实的精准把握;新闻媒体内容创新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严格掌握新闻价值标准;新闻媒体内容创新必须具备受众意识,传播新闻信息是为民服务的。  关键词 内容创新;新闻本源;精准传播;新闻价值;受众意识  
期刊
摘 要 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反转已经成为当前新闻报道中的一种“通病”。新京报在重庆公交坠江案的事故报道中,因为稿件中带有明显倾向的语句,外加报道一味去迎合受众的兴趣,过度追求速度,新闻工作者对新闻稿件的审核把关不严,受众本身的媒介素养不高等原因造成新闻报道失实,导致新闻反转。  关键词 新媒体;反转;受众;失实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
期刊
摘 要 在當前媒介环境下,新闻聚合平台异军突起,对传统电视新闻造成巨大冲击。电视新闻节目纷纷走向融媒体发展之路。以上海文广集团的“看看新闻Knews”为例,从节目框架、节目内容编排、传播渠道等多方面进行技术融合、渠道融合、内容融合,探索出一条电视新闻与其他媒介融合的路径。  关键词 融媒体电视新闻;看看新闻;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
期刊
摘 要 以“四川学联新媒体调查”统计数据为基础数据,分析四川地区高校大学生新媒体阅读习惯,对目前高校新媒体运营现状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促进校园新媒体建设。  关键词 校园新媒体;微信公众号;大学校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20-0034-02  1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中的现状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与运用,微信公众号以它基于微信App的极高
期刊
摘 要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要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正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重要的一环。新媒体在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文章以新媒体传播手段中的农业微信平台推广为例,聚焦其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寻求相应的解决措施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关键词 十九大;农业现代化;新媒体;微信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
期刊
摘 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人人都是记者”的模式。沙特记者贾迈勒·卡舒吉遇害事件在引发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的同时,也使得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争相报道。部分微信公众号为获得点击量,标题上语气夸张,内容上惊悚恐怖。文章抓取了微信公众平台关于“沙特记者卡舒吉惨遭杀害”的579篇报道,利用内容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分析微信在此事件传播过程中存在标题伦理失范和死亡报道伦理失范问题。结合当下环境,文章认
期刊
摘 要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积极探索县级融媒体建设是加强县级宣传媒体建设的关键一步。河南首家县级融媒体安阳县融媒体中心,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号召,积极推动县级融媒体深度发展。安阳县融媒体中心的建设为广播电视行业获得发展新契机;进行组织结构改革,提升舆论引导效果;满足基层群众服务,实现功能落地。从传播资源、社会资源和人才队伍几方面着手,加强县级融媒体建设,提升主流媒体影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