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人人都是记者”的模式。沙特记者贾迈勒·卡舒吉遇害事件在引发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的同时,也使得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争相报道。部分微信公众号为获得点击量,标题上语气夸张,内容上惊悚恐怖。文章抓取了微信公众平台关于“沙特记者卡舒吉惨遭杀害”的579篇报道,利用内容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分析微信在此事件传播过程中存在标题伦理失范和死亡报道伦理失范问题。结合当下环境,文章认为微信公众号操作门槛低、“把关人”缺位、媒体环境竞争激烈和监管制度不完善导致了伦理失范现象的出现。
关键词 媒介伦理;伦理失范;微信公众平台;标题党;死亡报道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4-0017-03
2018年10月2日,沙特著名时评记者贾迈勒·卡舒吉在沙特驻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领事馆离奇失踪,10月20日,沙特检察机关对沙特记者卡舒吉失踪案的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卡舒吉已经死亡。
沙特记者卡舒吉惨遭杀害事件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强烈关注,与此同时也吸引着自媒体争相报道。由于事件发生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且事件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发展的不确定性,国内媒体无法接近核心信息源,因此除了評论以外,大部分都是拼凑国外报道,没有自采稿件。在这个过程中,部分自媒体为吸引眼球,标题语气夸张惊悚,但文章内容仅为转载和重复。基于此,本文以“沙特记者”为关键词,抓取了微信公众平台关于“沙特记者卡舒吉惨遭杀害”的579篇报道,利用内容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试指出在微信传播过程中存在的媒介伦理失范问题。以下研究均是基于这579篇报道。
1 文献梳理回顾
媒介伦理学是应用伦理学的分支,旨在基于应用伦理学的视阈分析实际生活中传播和媒介行业存在的道德问题,并为这些问题所激发的伦理道德冲突寻找解决途径,继而达成较为一致的社会共识[1]。而关于媒介伦理的研究大多是从哲学领域的研究者、传媒从业者和新闻传播学学者三类研究者出发。中国的媒介伦理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关于传媒介伦理的研究主要探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媒介伦理内容的整体性研究;二是针对不同媒介或传播类型的伦理研究,按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三大媒介类型进行划分,或是按新闻传播活动的业务类型划分,大体上可以分为新闻传播伦理、公关传播伦理和广告传播伦理。而在研究趋势上,国内关于媒介伦理的研究主要是根据实务变化的现象型研究和西方理论对我国传播伦理研究的影响。
埃米尔·涂尔干第一次提出“失范”概念,他认为,“现代社会中的失范是由于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的改变尚未完成造成的。”美国社会学家默顿认为“道德失范”意为在社会生活中,因为生活规范的道德评判标准及其伦理原则体系或者缺失、或者弱化,失去对大众生活和个人生活正常的指导和把控,随之发生失控、失序和紊乱[2]。结合失范的定义,媒介伦理失范是指新闻专业从业人员、自媒体和公众在使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过程中,伦理规范失去约束作用以及在新媒体环境下新的伦理规范并不成熟,造成使用媒介者失去价值导向或是价值偏向所导致媒介环境及传播过程存在道德伤害或无序状态[3]。作为一种网络媒介平台,微信传播过程中需遵循的伦理道德与媒介伦理基本一致,而微信伦理失范,就是指违背微信传播应当具备的道德意识和应当遵守的行为或道德规范。
2 标题中的伦理失范
微信公众号消息推送的主要形式就是标题列表,读者在点击阅读前接受到的唯一信息就是文章标题,因此标题承担了吸引读者的全部重任。因此,如何在有限字符空间吸引更多注意力就成为微信编辑过程的重要环节。为了吸引受众、提高推送信息的点击量,公众号运营者往往会在标题上做文章,从而导致标题失范现象——“标题党”的产生。
“标题党”是指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论坛或媒体上制作引人注目的标题来吸引受众注意力,点击进去发现与标题落差很大而又合情合理,以达到增加点击量或知名度等目的的网站编辑、记者和管理者的总称①。作为全球关注的热点新闻事件,微信公众平台关于“沙特记者卡舒吉惨遭杀害”的579篇报道中,部分微信公众号为吸引读者的关注,故意在标题上“大做文章”,制造热点,误导受众。
2.1 符号滥用
在微信公众号的推送消息标题中,除了逗号、句号和冒号等常用标点符号外,感叹号、问号和省略号因其带有特殊的感情色彩,使用频率较高,在抽取的关于沙特记者遇害事件的579篇报道中,有256篇报道的标题中使用了至少一个感叹号、问号或省略号,占到总数量的44%,其中使用感叹号的标题最多(如表1)。
在使用感叹号、问号和省略号的256个标题中,存在着标点符号滥用的伦理失范问题。《快讯!沙特记者失踪案“凶手”离奇死亡!》《这篇文章给沙特记者卡苏吉带来了杀身之祸!沙特王储可能下台!》等9个标题使用了2个感叹号,而《未婚妻揭秘!沙特记者被残杀前后惊心动魄11小时!进领馆前已很不安,交给未婚妻2部手机,给她这个指示!》则是使用了3个感叹号,标题字符长度达50个。在这些标题中,其实并没有感叹的语气,但是都加上一个甚至三个感叹号,《双标?沙特记者卡舒吉DNA找到!遗体或被丢弃森林,特朗普这回这么说……》的标题中使用了感叹号、问号和省略号三个符号,并不符合标题的标点使用规范,显得多余和生硬,很明显是为了吸引读者眼球和增加文章点击率。
2.2 语气夸张
关于沙特记者遇害事件的579篇报道中,有132个标题使用了感叹号。使用感叹号可以使标题的语气强烈,也能让标题看起来更有震撼力,一定程度上能够吸引读者的关注。但是如《沙特记者失踪,好莱坞电影都不敢这么演!》《沙特记者被杀,下一场世界动荡到来!》等标题通过感叹号把新闻夸张化,吸引受众注意,但是文章内容与标题完全无关或联系不大,标题存在严重夸张的问题。 而在语言表达上,部分文章标题使用“震惊” “最”“竟然”“强大”“令人发指”等感情色彩强烈、表述夸张的词语或者词组,例如《最全梳理沙特记者失踪案,在领证前竟被活活肢解?!》《沙特记者遇害过程,背后真相令人发指!》等标题,因其语言的强烈表达效果,迅速引发读者的关注。
2.3 故弄玄虚
在微信公众平台“沙特记者遇害事件”传播过程中,部分标题在标题用省略号或问号,或是使用带有猎奇色彩的字眼,利用受众的好奇心理,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增强推送文章的吸引力。例如《沙特遇害记者最后录音曝光!他的最后一句话是……》《沙特记者儿子跑了!去了……》等11篇微信推送文章在标题中使用省略号,用留白的方式制造悬念,吸引受众阅读。
此外,《原创|土耳其为何死咬沙特记者事件?背后有4大原因,是一盘很大的棋!》等22篇文章在标题中使用问号设置悬念,调动广大受众对沙特记者事件的关注和好奇心。而“离奇失踪”“揭秘”“疑团”“扑朔迷离”“另有隐情”“巨大阴谋”等词语在标题中的使用,也是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为吸引读者阅读、故弄玄虚的手段。例如《真相大白?沙特失踪记者的死因竟然是……》《沙特记者失踪案,真相在这里》等文章,“死因”和“真相”是广大受众关于沙特记者事件最关注的问题,标题中出现此类的关键词,很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点击量。
3 微信传播“再现死亡”中的伦理失范
在网络时代,“死亡”可以被直接呈现。网络让能最快引起读者震惊的新闻进入到广大受众眼中,在微信公众平台中最直观表现为有关犯罪新闻、凶杀案件的微信文章往往能够获得较高的阅读量。由于“沙特记者卡舒吉惨遭杀害”事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微信公众号在传播“死亡再现”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伦理失范问题。
3.1 语言惊悚 视觉恐怖
BBC的编辑守则关于“再现死”列出操作规范:我们需要去思考展现人们“死亡”的编辑理由,而再现死刑是没有理由的,播送被杀的场面也应比较少出现,隐私和死者的尊严是十分必要的。媒体不能罔顾伦理,将其死亡的血腥照片置于头版等醒目位置大幅刊登,这种操作,是对生命的漠视,也忽略了读者的感受[4]。
在微信公众号关于“沙特记者遇害”事件的相关报道中,“尸体”“分尸”“碎尸”“肢解”等暴力血腥的词语充斥在文章标题中,而部分文章内容也语气惊悚,受害者卡舒吉的形象被细致描绘,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呈现死亡,甚至主观臆测凶杀事件的发生过程和画面,对血腥和暴力大肆渲染。例如在微信公众号INSIGHT视界10月17日发布的文章《那个不打麻药被生生肢解7分钟的沙特记者,究竟做「错」了什么?》中,引用每日邮报消息“卡舒吉在领事馆里直接被按在书桌上不打麻药活生生地肢解,前后持续7分钟”,并且“沙特军队法医负责人是肢解卡舒吉的主刀手,在肢解卡舒吉身体时还播放音乐,要求沙特总领事离开房间,整个场面异常残忍。”不论是标题还是内容,文章用白描式的文字和“肢解”等字眼吸引读者点击关注,获得了近10万的阅读量。
3.2 “洗稿”侵犯版权
“洗稿”初指新闻传媒(特别是新闻网站)通过一系列手段对稿件多次编辑或发表在不同渠道,以掩盖真实来源,避免著作权审查[5]。在自媒体平台中,“洗稿”就是对别人的原创内容进行篡改、删减,使其形似“原创”,但其实最有价值的部分还是抄袭的。“洗稿”和抄袭是当前微信公众号存在的伦理失范现象。面对社会热点,公众号需要及时向受众推送消息,但是由于缺乏原创能力,部分公众号直接复制粘贴、拼凑他人的原创内容,不告知原作者,也不注明出處,甚至利用抄袭盈利,这是严重的侵权行为。
微信公众号关于“沙特记者遇害事件”报道侵权行为表现为直接抄袭。部分个人公众号直接转载媒体公众号的文章,不注明原作者和来源,也并未得到媒体与作者的授权。例如公众号“参考消息”10月8日发表《谜团|沙特记者在本国驻土领馆神秘“消失”……》,同天,公众号“奇趣潭”推送文章《杀手部队来过?沙特记者在本国驻土领馆神秘“消失”》,除标题的细微改动,文章内容与“参考消息”推送文章一模一样。部分个人公众号推送甚至标题都完全照搬,例如10月19日,公众号“沃德股市气象站”推送消息《沙特记者贾迈勒·卡舒吉“失踪”一案已引发全球“完美”风暴……》与公众号“舆情观察”推送消息《沙特记者贾迈勒·卡舒吉“失踪”一案已引发全球“完美”风暴……》,不论是标题还是文章内容,都完全一样,严重侵犯了原作者的著作权。
3.3 娱乐化倾向
由于娱乐化的内容最能满足大众的情感诉求,自媒体通过添加娱乐性因素将严肃事件娱乐化,犯罪新闻、死亡报道中呈现出娱乐化倾向。“沙特记者遇害”事件本该是极为严肃的新闻事件,但是部分公众号为了吸引受众,用娱乐的手法报道事件。例如公众号“凤凰军事新闻”11月13日的推送消息《沙特记者惨遭溶尸<鹿鼎记>第一奇毒“再现江湖”?》,将严肃的新闻事件与武侠小说联系在一起,并用戏谑的语气描述事件,而公众号“轻松读”在10月22日发表的文章《电锯惊魂!沙特记者之死(胆小勿入)》,标题中将事件类比电影《电锯惊魂》,文章内容也是以调侃口吻,以情侣吵架分尸的段子作为文章开头,将沙特王储比喻为“猪队友”,文中多次出现“是的,你没看错”“否认三连”等网络用语和表情包,以一种病态的“冷幽默”,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仿佛沙特记者遇害事件是一个可以“谈笑”的故事,他的生命不值一提。
4 结束语
通过内容分析和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微信公众号在关于“沙特记者遇害”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存在伦理失范现象。具体表现为:一是在标题上的伦理失范,标点滥用、语气夸张、故弄玄虚的“标题党”报道为追求点击量和阅读量,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客观性原则;二是在“死亡再现”过程中的伦理失范,自媒体由于自身缺乏原创能力,“粘贴复制”他人作品,严重侵犯原作者的著作权。还有部分自媒体在报道过程中,缺少对生命的敬畏,用娱乐化的方式和惊悚的语言报道“沙特记者遇害事件”。 这些伦理失范问题是如何产生呢?笔者认为:
一是新媒体环境下,每个普通受众都能够直接参与到新闻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的“准入”门槛降低,非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成为新闻传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普通大众缺乏信息甄别的能力,这造成了虚假新闻传播的隐患。
二是“把关人”缺位。在传统媒体时代,一条新闻的发布需要经过记者、编辑等层层审核和把关,这就确保了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6]。但是新媒体时代打破自上而下的权威模式,大众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发布自己想发布的内容,加之网络信息数量巨大,传播迅速,因此很难逐个审查信息内容。
三是媒介竞争环境激烈。根据2017年数据,目前微信公众号数量超2 000万,为在众多公众号的竞争舞台上“拔得头筹”,公众号运营者花样百出,为提高推送内容的点击量和转载量,逐渐降低伦理道德要。
10月5日,是卡舒吉失踪的第三天,《华盛顿邮报》的评论版上刊登他稿件的专栏开了天窗,被放置了一片空白,标题为Amissing voice——《消失的声音》。无论事情真相如何,都改变不了這名优秀的记者死于一场野蛮谋杀的事实。在某种程度上,不论是笔者还是微信公众号的发布者和运营者,都是卡舒吉的同行,但是讽刺的是,在关于“同行”卡舒吉的报道中,部分自媒体为追求经济利益或点击量,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媒介伦理失范问题。在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应该如何报道新闻和追求真相,值得每一位记者和媒体从业者思考。
注释
①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
参考文献
[1]张傅.传媒伦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13.
[2]卫甜甜.微博传播视域下的伦理失范与道德重构[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
[3]董昕.“格斗孤儿”事件报道的媒介伦理失范现象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8.
[4]Folker Hanusch.Representina Death in the News Journalism.Media and Mortality. PALGRAVE MACMILLAN.2010.73
[5]张文德,叶娜芬.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侵权风险分析——以微信公众平台自媒体“洗稿”事件为例[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7(2):48-51.
[6]钟瑛.网络传播伦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 媒介伦理;伦理失范;微信公众平台;标题党;死亡报道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4-0017-03
2018年10月2日,沙特著名时评记者贾迈勒·卡舒吉在沙特驻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领事馆离奇失踪,10月20日,沙特检察机关对沙特记者卡舒吉失踪案的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卡舒吉已经死亡。
沙特记者卡舒吉惨遭杀害事件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强烈关注,与此同时也吸引着自媒体争相报道。由于事件发生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且事件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发展的不确定性,国内媒体无法接近核心信息源,因此除了評论以外,大部分都是拼凑国外报道,没有自采稿件。在这个过程中,部分自媒体为吸引眼球,标题语气夸张惊悚,但文章内容仅为转载和重复。基于此,本文以“沙特记者”为关键词,抓取了微信公众平台关于“沙特记者卡舒吉惨遭杀害”的579篇报道,利用内容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试指出在微信传播过程中存在的媒介伦理失范问题。以下研究均是基于这579篇报道。
1 文献梳理回顾
媒介伦理学是应用伦理学的分支,旨在基于应用伦理学的视阈分析实际生活中传播和媒介行业存在的道德问题,并为这些问题所激发的伦理道德冲突寻找解决途径,继而达成较为一致的社会共识[1]。而关于媒介伦理的研究大多是从哲学领域的研究者、传媒从业者和新闻传播学学者三类研究者出发。中国的媒介伦理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关于传媒介伦理的研究主要探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媒介伦理内容的整体性研究;二是针对不同媒介或传播类型的伦理研究,按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三大媒介类型进行划分,或是按新闻传播活动的业务类型划分,大体上可以分为新闻传播伦理、公关传播伦理和广告传播伦理。而在研究趋势上,国内关于媒介伦理的研究主要是根据实务变化的现象型研究和西方理论对我国传播伦理研究的影响。
埃米尔·涂尔干第一次提出“失范”概念,他认为,“现代社会中的失范是由于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的改变尚未完成造成的。”美国社会学家默顿认为“道德失范”意为在社会生活中,因为生活规范的道德评判标准及其伦理原则体系或者缺失、或者弱化,失去对大众生活和个人生活正常的指导和把控,随之发生失控、失序和紊乱[2]。结合失范的定义,媒介伦理失范是指新闻专业从业人员、自媒体和公众在使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过程中,伦理规范失去约束作用以及在新媒体环境下新的伦理规范并不成熟,造成使用媒介者失去价值导向或是价值偏向所导致媒介环境及传播过程存在道德伤害或无序状态[3]。作为一种网络媒介平台,微信传播过程中需遵循的伦理道德与媒介伦理基本一致,而微信伦理失范,就是指违背微信传播应当具备的道德意识和应当遵守的行为或道德规范。
2 标题中的伦理失范
微信公众号消息推送的主要形式就是标题列表,读者在点击阅读前接受到的唯一信息就是文章标题,因此标题承担了吸引读者的全部重任。因此,如何在有限字符空间吸引更多注意力就成为微信编辑过程的重要环节。为了吸引受众、提高推送信息的点击量,公众号运营者往往会在标题上做文章,从而导致标题失范现象——“标题党”的产生。
“标题党”是指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论坛或媒体上制作引人注目的标题来吸引受众注意力,点击进去发现与标题落差很大而又合情合理,以达到增加点击量或知名度等目的的网站编辑、记者和管理者的总称①。作为全球关注的热点新闻事件,微信公众平台关于“沙特记者卡舒吉惨遭杀害”的579篇报道中,部分微信公众号为吸引读者的关注,故意在标题上“大做文章”,制造热点,误导受众。
2.1 符号滥用
在微信公众号的推送消息标题中,除了逗号、句号和冒号等常用标点符号外,感叹号、问号和省略号因其带有特殊的感情色彩,使用频率较高,在抽取的关于沙特记者遇害事件的579篇报道中,有256篇报道的标题中使用了至少一个感叹号、问号或省略号,占到总数量的44%,其中使用感叹号的标题最多(如表1)。
在使用感叹号、问号和省略号的256个标题中,存在着标点符号滥用的伦理失范问题。《快讯!沙特记者失踪案“凶手”离奇死亡!》《这篇文章给沙特记者卡苏吉带来了杀身之祸!沙特王储可能下台!》等9个标题使用了2个感叹号,而《未婚妻揭秘!沙特记者被残杀前后惊心动魄11小时!进领馆前已很不安,交给未婚妻2部手机,给她这个指示!》则是使用了3个感叹号,标题字符长度达50个。在这些标题中,其实并没有感叹的语气,但是都加上一个甚至三个感叹号,《双标?沙特记者卡舒吉DNA找到!遗体或被丢弃森林,特朗普这回这么说……》的标题中使用了感叹号、问号和省略号三个符号,并不符合标题的标点使用规范,显得多余和生硬,很明显是为了吸引读者眼球和增加文章点击率。
2.2 语气夸张
关于沙特记者遇害事件的579篇报道中,有132个标题使用了感叹号。使用感叹号可以使标题的语气强烈,也能让标题看起来更有震撼力,一定程度上能够吸引读者的关注。但是如《沙特记者失踪,好莱坞电影都不敢这么演!》《沙特记者被杀,下一场世界动荡到来!》等标题通过感叹号把新闻夸张化,吸引受众注意,但是文章内容与标题完全无关或联系不大,标题存在严重夸张的问题。 而在语言表达上,部分文章标题使用“震惊” “最”“竟然”“强大”“令人发指”等感情色彩强烈、表述夸张的词语或者词组,例如《最全梳理沙特记者失踪案,在领证前竟被活活肢解?!》《沙特记者遇害过程,背后真相令人发指!》等标题,因其语言的强烈表达效果,迅速引发读者的关注。
2.3 故弄玄虚
在微信公众平台“沙特记者遇害事件”传播过程中,部分标题在标题用省略号或问号,或是使用带有猎奇色彩的字眼,利用受众的好奇心理,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增强推送文章的吸引力。例如《沙特遇害记者最后录音曝光!他的最后一句话是……》《沙特记者儿子跑了!去了……》等11篇微信推送文章在标题中使用省略号,用留白的方式制造悬念,吸引受众阅读。
此外,《原创|土耳其为何死咬沙特记者事件?背后有4大原因,是一盘很大的棋!》等22篇文章在标题中使用问号设置悬念,调动广大受众对沙特记者事件的关注和好奇心。而“离奇失踪”“揭秘”“疑团”“扑朔迷离”“另有隐情”“巨大阴谋”等词语在标题中的使用,也是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为吸引读者阅读、故弄玄虚的手段。例如《真相大白?沙特失踪记者的死因竟然是……》《沙特记者失踪案,真相在这里》等文章,“死因”和“真相”是广大受众关于沙特记者事件最关注的问题,标题中出现此类的关键词,很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点击量。
3 微信传播“再现死亡”中的伦理失范
在网络时代,“死亡”可以被直接呈现。网络让能最快引起读者震惊的新闻进入到广大受众眼中,在微信公众平台中最直观表现为有关犯罪新闻、凶杀案件的微信文章往往能够获得较高的阅读量。由于“沙特记者卡舒吉惨遭杀害”事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微信公众号在传播“死亡再现”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伦理失范问题。
3.1 语言惊悚 视觉恐怖
BBC的编辑守则关于“再现死”列出操作规范:我们需要去思考展现人们“死亡”的编辑理由,而再现死刑是没有理由的,播送被杀的场面也应比较少出现,隐私和死者的尊严是十分必要的。媒体不能罔顾伦理,将其死亡的血腥照片置于头版等醒目位置大幅刊登,这种操作,是对生命的漠视,也忽略了读者的感受[4]。
在微信公众号关于“沙特记者遇害”事件的相关报道中,“尸体”“分尸”“碎尸”“肢解”等暴力血腥的词语充斥在文章标题中,而部分文章内容也语气惊悚,受害者卡舒吉的形象被细致描绘,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呈现死亡,甚至主观臆测凶杀事件的发生过程和画面,对血腥和暴力大肆渲染。例如在微信公众号INSIGHT视界10月17日发布的文章《那个不打麻药被生生肢解7分钟的沙特记者,究竟做「错」了什么?》中,引用每日邮报消息“卡舒吉在领事馆里直接被按在书桌上不打麻药活生生地肢解,前后持续7分钟”,并且“沙特军队法医负责人是肢解卡舒吉的主刀手,在肢解卡舒吉身体时还播放音乐,要求沙特总领事离开房间,整个场面异常残忍。”不论是标题还是内容,文章用白描式的文字和“肢解”等字眼吸引读者点击关注,获得了近10万的阅读量。
3.2 “洗稿”侵犯版权
“洗稿”初指新闻传媒(特别是新闻网站)通过一系列手段对稿件多次编辑或发表在不同渠道,以掩盖真实来源,避免著作权审查[5]。在自媒体平台中,“洗稿”就是对别人的原创内容进行篡改、删减,使其形似“原创”,但其实最有价值的部分还是抄袭的。“洗稿”和抄袭是当前微信公众号存在的伦理失范现象。面对社会热点,公众号需要及时向受众推送消息,但是由于缺乏原创能力,部分公众号直接复制粘贴、拼凑他人的原创内容,不告知原作者,也不注明出處,甚至利用抄袭盈利,这是严重的侵权行为。
微信公众号关于“沙特记者遇害事件”报道侵权行为表现为直接抄袭。部分个人公众号直接转载媒体公众号的文章,不注明原作者和来源,也并未得到媒体与作者的授权。例如公众号“参考消息”10月8日发表《谜团|沙特记者在本国驻土领馆神秘“消失”……》,同天,公众号“奇趣潭”推送文章《杀手部队来过?沙特记者在本国驻土领馆神秘“消失”》,除标题的细微改动,文章内容与“参考消息”推送文章一模一样。部分个人公众号推送甚至标题都完全照搬,例如10月19日,公众号“沃德股市气象站”推送消息《沙特记者贾迈勒·卡舒吉“失踪”一案已引发全球“完美”风暴……》与公众号“舆情观察”推送消息《沙特记者贾迈勒·卡舒吉“失踪”一案已引发全球“完美”风暴……》,不论是标题还是文章内容,都完全一样,严重侵犯了原作者的著作权。
3.3 娱乐化倾向
由于娱乐化的内容最能满足大众的情感诉求,自媒体通过添加娱乐性因素将严肃事件娱乐化,犯罪新闻、死亡报道中呈现出娱乐化倾向。“沙特记者遇害”事件本该是极为严肃的新闻事件,但是部分公众号为了吸引受众,用娱乐的手法报道事件。例如公众号“凤凰军事新闻”11月13日的推送消息《沙特记者惨遭溶尸<鹿鼎记>第一奇毒“再现江湖”?》,将严肃的新闻事件与武侠小说联系在一起,并用戏谑的语气描述事件,而公众号“轻松读”在10月22日发表的文章《电锯惊魂!沙特记者之死(胆小勿入)》,标题中将事件类比电影《电锯惊魂》,文章内容也是以调侃口吻,以情侣吵架分尸的段子作为文章开头,将沙特王储比喻为“猪队友”,文中多次出现“是的,你没看错”“否认三连”等网络用语和表情包,以一种病态的“冷幽默”,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仿佛沙特记者遇害事件是一个可以“谈笑”的故事,他的生命不值一提。
4 结束语
通过内容分析和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微信公众号在关于“沙特记者遇害”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存在伦理失范现象。具体表现为:一是在标题上的伦理失范,标点滥用、语气夸张、故弄玄虚的“标题党”报道为追求点击量和阅读量,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客观性原则;二是在“死亡再现”过程中的伦理失范,自媒体由于自身缺乏原创能力,“粘贴复制”他人作品,严重侵犯原作者的著作权。还有部分自媒体在报道过程中,缺少对生命的敬畏,用娱乐化的方式和惊悚的语言报道“沙特记者遇害事件”。 这些伦理失范问题是如何产生呢?笔者认为:
一是新媒体环境下,每个普通受众都能够直接参与到新闻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的“准入”门槛降低,非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成为新闻传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普通大众缺乏信息甄别的能力,这造成了虚假新闻传播的隐患。
二是“把关人”缺位。在传统媒体时代,一条新闻的发布需要经过记者、编辑等层层审核和把关,这就确保了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6]。但是新媒体时代打破自上而下的权威模式,大众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发布自己想发布的内容,加之网络信息数量巨大,传播迅速,因此很难逐个审查信息内容。
三是媒介竞争环境激烈。根据2017年数据,目前微信公众号数量超2 000万,为在众多公众号的竞争舞台上“拔得头筹”,公众号运营者花样百出,为提高推送内容的点击量和转载量,逐渐降低伦理道德要。
10月5日,是卡舒吉失踪的第三天,《华盛顿邮报》的评论版上刊登他稿件的专栏开了天窗,被放置了一片空白,标题为Amissing voice——《消失的声音》。无论事情真相如何,都改变不了這名优秀的记者死于一场野蛮谋杀的事实。在某种程度上,不论是笔者还是微信公众号的发布者和运营者,都是卡舒吉的同行,但是讽刺的是,在关于“同行”卡舒吉的报道中,部分自媒体为追求经济利益或点击量,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媒介伦理失范问题。在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应该如何报道新闻和追求真相,值得每一位记者和媒体从业者思考。
注释
①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
参考文献
[1]张傅.传媒伦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13.
[2]卫甜甜.微博传播视域下的伦理失范与道德重构[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
[3]董昕.“格斗孤儿”事件报道的媒介伦理失范现象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8.
[4]Folker Hanusch.Representina Death in the News Journalism.Media and Mortality. PALGRAVE MACMILLAN.2010.73
[5]张文德,叶娜芬.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侵权风险分析——以微信公众平台自媒体“洗稿”事件为例[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7(2):48-51.
[6]钟瑛.网络传播伦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