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是把握文言文大意和准确解答试题的前提。出现在试卷上的常见的实词,需要考生根据积累联系语境确认其具体词义;非常见的实词则要求考生有一定的推断能力。推断能力的养成,除了需要大量的阅读实践以外,也需要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技巧。
关键词:文言文 技巧 推断
一、借助字音推断
文言文中有许多通假字,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往往是相同或相近的,我们可以借助原文中的通假字并结合文意,推断它的本字,用本字的意义解释通假字。例如“云销雨霁,彩彻区明”(《滕王阁序》)中的“销”字,其读音与“消”字相同,“消”的含义是“减少、消失”,则我们可以推断,“销”就是“消失了”,成语“销声匿迹”的“销”也是这个意思。
另外,汉字中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声旁也可以对我们理解词义其辅助作用。例如:“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诗经·邶风》),“匪”的声旁为“非”,“非”的意思是“不是”,那么此处“匪”的意义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借助字形推断
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形声字的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1)骈四俪六,锦心绣口。(柳宗元《乞巧文》)
(2)造大国之城下。(《战国策·宋策》)
“骈”的声旁和形旁都为“并”,即是“并列、一起”的意思,“俪”是“成对”的意思,故而可判断“骈”释为“并列、对偶”是正确的。“造”的形旁为走之旁,联系下文“大国之城下”是处所,不难推断与此相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和“登峰造极”中的“造”字意义一样。“造”字的其他意义(如“制造”“成就”“始”等)显然与句意不合。
三、借助词性推断
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名词,在古代汉语中有动态性,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词性,意义也就不会相同。我们可以借助句内语法结构分析来推断词义,即根据词语在文言文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再根据它的词性推断它的意义。如“太祖以女妻彧长子恽”(《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中的“妻”字,因“妻”与“彧长子恽”均为名词类,据两名词并列前者多为动词的规则,可以推知“妻”为“嫁”之意。 “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论语·先进》)中的“妻”字也是“以女嫁人”这个意思。再比如“鸟覆翼之”(《诗经·大雅》)中的“翼”字,如果译成“翅膀”,很明显是讲不通的,整句不可能翻译为“鸟覆盖翅膀”。其实此处“翼”是动词,是“用翼遮盖,保护”的意思。
四、借助语境推断
一个词一般有多种意义,只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它的意义才是确定的。所以一定要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来考查词义,即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现代汉语中的“孩”字是指小孩,但是 “如婴儿之未孩”(《老子》)中的“孩”译作“小孩”是不通的,应该讲成古义“小儿笑”, “未孩”就是还不会笑。 现在我们所说的词语“孩提”的意思实际上是指“刚会笑而处于提抱之中”。《孟子·尽心上》中就有“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这样的话。又例如:“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冯婉贞》)“结束”在今义中是“发展或进行到最后阶段,不再继续”,在这里联系上下文,则应该翻译成“整理好装束”,和今义完全不同。“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开张”今义为“商店开始营业”,在此处联系语境,应该讲成“不闭塞、广泛”,整个句子应译成“陛下您实在应该开诚布公广开言路,听取群臣的意见,从而发扬光大先帝(刘备)所遗留下来的美德”。
五、借助语言结构推断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在上下句中处在同一位置上词语意思往往相同、相对或相反。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如“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由文中的“灭”可推知“族”也是“灭亡”之意;“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由“用”可推知“以”也是“任用、重用”之意。
六、借助课文推断
高考文言文段虽然出自课外,但文段中的实词则大部分都在课文中出现过。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联想课内例句,来推断考试文段中实词的含义。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无论使用哪一种方法推断词义,都必须结合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结合相关的语句以及有关的背景知识、文化知识,静心思考,反复验证。如此,才能确保对词义的推断更加准确。
关键词:文言文 技巧 推断
一、借助字音推断
文言文中有许多通假字,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往往是相同或相近的,我们可以借助原文中的通假字并结合文意,推断它的本字,用本字的意义解释通假字。例如“云销雨霁,彩彻区明”(《滕王阁序》)中的“销”字,其读音与“消”字相同,“消”的含义是“减少、消失”,则我们可以推断,“销”就是“消失了”,成语“销声匿迹”的“销”也是这个意思。
另外,汉字中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声旁也可以对我们理解词义其辅助作用。例如:“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诗经·邶风》),“匪”的声旁为“非”,“非”的意思是“不是”,那么此处“匪”的意义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借助字形推断
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形声字的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1)骈四俪六,锦心绣口。(柳宗元《乞巧文》)
(2)造大国之城下。(《战国策·宋策》)
“骈”的声旁和形旁都为“并”,即是“并列、一起”的意思,“俪”是“成对”的意思,故而可判断“骈”释为“并列、对偶”是正确的。“造”的形旁为走之旁,联系下文“大国之城下”是处所,不难推断与此相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和“登峰造极”中的“造”字意义一样。“造”字的其他意义(如“制造”“成就”“始”等)显然与句意不合。
三、借助词性推断
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名词,在古代汉语中有动态性,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词性,意义也就不会相同。我们可以借助句内语法结构分析来推断词义,即根据词语在文言文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再根据它的词性推断它的意义。如“太祖以女妻彧长子恽”(《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中的“妻”字,因“妻”与“彧长子恽”均为名词类,据两名词并列前者多为动词的规则,可以推知“妻”为“嫁”之意。 “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论语·先进》)中的“妻”字也是“以女嫁人”这个意思。再比如“鸟覆翼之”(《诗经·大雅》)中的“翼”字,如果译成“翅膀”,很明显是讲不通的,整句不可能翻译为“鸟覆盖翅膀”。其实此处“翼”是动词,是“用翼遮盖,保护”的意思。
四、借助语境推断
一个词一般有多种意义,只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它的意义才是确定的。所以一定要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来考查词义,即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现代汉语中的“孩”字是指小孩,但是 “如婴儿之未孩”(《老子》)中的“孩”译作“小孩”是不通的,应该讲成古义“小儿笑”, “未孩”就是还不会笑。 现在我们所说的词语“孩提”的意思实际上是指“刚会笑而处于提抱之中”。《孟子·尽心上》中就有“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这样的话。又例如:“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冯婉贞》)“结束”在今义中是“发展或进行到最后阶段,不再继续”,在这里联系上下文,则应该翻译成“整理好装束”,和今义完全不同。“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开张”今义为“商店开始营业”,在此处联系语境,应该讲成“不闭塞、广泛”,整个句子应译成“陛下您实在应该开诚布公广开言路,听取群臣的意见,从而发扬光大先帝(刘备)所遗留下来的美德”。
五、借助语言结构推断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在上下句中处在同一位置上词语意思往往相同、相对或相反。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如“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由文中的“灭”可推知“族”也是“灭亡”之意;“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由“用”可推知“以”也是“任用、重用”之意。
六、借助课文推断
高考文言文段虽然出自课外,但文段中的实词则大部分都在课文中出现过。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联想课内例句,来推断考试文段中实词的含义。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无论使用哪一种方法推断词义,都必须结合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结合相关的语句以及有关的背景知识、文化知识,静心思考,反复验证。如此,才能确保对词义的推断更加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