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匠天工“样式雷”

来源 :中国中小学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nxyx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接地在君怀。”
  ——王阊运(清)《圆明园词》
  历史上的设计世家并不鲜见,因为过去从事设计的人就是匠人,专业传承的方式很落后。在两百年的时间跨度中,由一个家族的数代人持续掌管皇家设计工程,在设计史上只有空前绝后的一例。
  那是在17世纪90年代前后,京城流传着一个“金殿封官”的传说。在一次重修太和殿的大工程即将竣工时,有一个隆重的上梁仪式,康熙皇帝亲临现场祝贺。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不知是何原因,榫卯几经折腾都吻合不上,可把工匠们和工部的官员紧张得要命——如果迟迟搞不好就会有人掉脑袋的。关键时刻,有一个叫雷发达的匠人毛遂自荐要上去试一试。可是那时有个讲究,干此事的人至少要有七品官职。情急之下,他换上官服就爬上了殿,随着几声斧头的敲击过后,大梁正正当当地装好了。康熙看了大加赞赏,当即就赐封七品官,让那位有功之匠当上了工部样式房的掌案。后来经考证,事件应是在皇家第一园林中的畅春园发生的,匠人的名字应为雷金玉,因匠人的墓碑上有曾受皇帝接见“封七品官,食七品俸”的记载。在康熙的《畅春园记》里也曾经提到过此位杰出的匠师。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24岁的雷金玉跟随父亲雷发达由南京来到北京,在国子监攻读并考取州同衔。他们家在南方就擅以楠木盖楼、装修、做家具。随后他与父亲一道参加了皇家工程的设计营造。从此直到20世纪初的两百多年中,雷氏家族经历八代,中间六代为主持皇家工程设计实施的样式房掌案,相当于皇家总设计师或设计总监。他们为皇家设计的宫殿、园林、行宫、陵寝与庙宇等备受瞩目,遂名声显赫,被世人尊称为“样式雷”。
  最受皇帝赏识的是第二代的雷金玉。他的代表作是圆明园,凭借过人的想象力与炉火纯青的技艺,他使中国的建筑园林设计达到极高的境界。第四代的几兄弟中雷家玺是较为突出者,他不仅设计了万寿山、玉泉山、香山、承德避暑山莊、昌陵和圆明园东路等皇家工程,还在乾隆八十大寿时承办了灯彩与焰火,并设计建造了圆明园中的同乐园大戏台。
  雷廷昌是第七代传人,在众多皇家工程中经受了历练,接任样式房掌案后,主持重建了天坛祈年殿、紫禁城太和门及慈禧太后万寿庆典的楼台等,并在颐和园的重建中大显身手。据说后来被朝廷赐为二品,“样式雷”家族的荣耀也达到了巅峰。
  雷廷昌去世后,清末的崇陵、摄政王府等重大工程设计均由第八代雷献彩主持完成。
  作为皇家建筑设计的掌门人,“样式雷”设计实施的中国古代建筑园林经典,既有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清陵等,也有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圆明园、香山静明园、玉泉山静宜园、三海、南苑、恭王府等。此外还部分参与了故宫、天坛的改扩建和修缮,并设计了京城大量的衙署、王府、私宅以及御道、河堤,还有天津行宫等。“样式雷”的浓墨重彩遍及三山五园,是中国古代皇家设计的集大成者。(图1至图3)
  “大匠天工——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荣登《世界记忆名录》特展”曾于几年前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办,这是对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世家的设计艺术成就规模最大的一次集中展示。展出的近三百件图档多为首次亮相,90%以上为手绘原件。现存样式雷图档,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系统古代建筑图档。在内容上,有包括城市、宫殿、园林、坛庙、陵寝、府邸、工厂、学堂等建筑在内的各种建筑勘测、设计、施工、装修、修缮、改建图样以及建筑模型,还有大量工程做法、随工日记、旨意档(皇上审批文件)及堂司谕档等文字资料。展览中可以看到,有关圆明园内文源阁图样、反映圆明园的来水情况的《圆明园来水河道全图》、天坛的第一手修建史料《天坛工程做法及工料册》,以及圆明园“万方安和”烫样、圆明园“廓然大公”烫样等,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再看《五台山行宫坐落寺院图》《中海地盘平样》《圆明园西洋楼图》《圆明园复旧图》《五园三山及外三营地图》《避暑山庄全图》等,令人叹为观止。
  现存的图档类型众多,有些方面显示了样式雷的设计专业程度已经很高,甚至与现代设计相差无几。如投影图、正立面、侧立面、旋转图、等高线图等,现在看来仍极具价值。大量建筑设计施工程序完备的个案材料,可称为中国建筑园林设计史的绝唱。如定陵东侧的定东陵,作为清代规划最完善也最恢宏的后陵,自同治元年策划,同治十二年开工,六年后告竣,共有近千件图纸和卷叠浩繁的文档传世至今,翔实展现了该工程从选址到设计、施工以及组织管理的细节。根据对于中国古代建筑景观设计的模式研究可知,自汉代(前202-220年)初就已有图样,而公元7世纪初的隋代出现了1:100比例尺的图样和模型,但长久以来史料仍十分匮乏。样式雷图档的存世,证明了中国古代建筑绝不完全是依赖工匠的经验营造而成,它充分说明了中国古代高超的设计水平。(图4至图7)
  中国殷商时代(约前17世纪-前11世纪)开始,历代实施工官制度,有专门机构和官吏管理皇家工程建设项目、设计施工及手工业等。专司官府和皇家设计事务的设计者,在唐代称为大匠。到了清代工部有样式房,而专门的设计者通常被称作样子匠。
  光绪十九年(1893年),雷廷昌在一张纸片上有过这样一段阐释:“样式房之差,五行八作之首,案(按)规矩、例制之法绘图、烫样,上奉旨议(意),下遵堂司谕,拟活计,自案(按)法办以成,更改由上意……”说明样式房及样子匠在建筑设计、施工中处于主导专业地位,与现代建筑设计专业及建筑设计师的位置无异,而设计方法是按当时制定的营造法式、相关规矩、标准从事设计,绘制设计图和拟制模型,并显示了皇帝、太后与王府大臣们,也就是“业主们”的意图在设计中占重要地位,有时是决定性的,在清代皇家建筑园林设计与营造中,皇帝往往对建筑工程直接发出指令。
  样式雷对于每一项设计工程都非常认真,理解宫中旨意和审美意向,考察环境,组织设计规划出样,包括选取各种建筑与装修材料、花革树木、装饰作品等,都安排周到,如同系统工程。为了保障设计造诣和技艺的世代传承,样式雷对后人进行严格的实务训练,并派他们到工程中以及加工层面(如木工厂等)实习,以积累专业知识和经验。   皇家工程,需先选好地址,由算房丈量,内廷提出建筑要求,最后由样式房总体设计,确定轴线,绘制地盘样(平面图)以及透视图、平面透视图、局部平面图、局部立面图等分图,由概略到精细,层层推出。
  样式雷的设计手稿全部以毛笔和炭条,借助界尺、圆规、烙铁和国画颜料等绘制在传统手工纸张上。
  建筑方案设计,大都按1:100或1:200的比例制作模型小样,进呈内廷,以供审定。模型以草纸板热压制成,故名“烫样”。平面的设计图被塑造成立体微缩景观,数据准确,做工精细。烫样中的台基、瓦顶、柱枋、门窗以及床榻、桌椅、屏风,还有山石草木等,均惟妙惟肖(某些部件能够拆卸以便于观看内部结构),此为样式雷独树一帜的绝活。
  在工程设计管理上样式雷也有独到之处。关于施工的资料中可见,工程的每个细节和结构尺寸,都有所记载。而“现场活计图”即施工现场的进展图示,从选地到基础开挖,再到施工,从地宫、地面、立柱直到最后建筑体完成,体现了样式雷建筑施工程序上的完整过程。
  18世纪30年代,大清国库存银达三千余万两,相当于世界财富的四分之一。乾隆皇帝数下江南,被杭州西湖等美景所吸引,就打算將美景移置京城。18世纪50年代,在北京西郊,距紫禁城约15公里的地方,为京城水利并兼顾观景而建了一个皇家工程,随后为皇太后祝寿大肆兴建和扩建,变皇帝的蓝图为现实,这就是清漪园。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的大火将清漪园、圆明园等烧为废墟,六天后换来《北京条约》的签订。这一年,雷廷昌15岁。26年后的1886年,光绪皇帝决定重建清漪园,而担任总设计师的就是雷廷昌。他率领一班人,仔细考察了遗址,丈量了相关地盘,拟定设计,制作烫样并附尺寸和形制说明。他主持绘制的首批设计图样就有308张。这座皇家园林修复后改名为颐和园。(图8至图11)
  在大报恩延寿寺的遗址上建成的排云殿,1886年底开工,历经九年建成,是园内体量最大的建筑。作为万寿山阳面的建筑群,它的中央布局十分严谨。排云殿的建筑主体与内装修,还有院内的园林与设置浑然一体。大殿与后面的佛香阁,以及周围的湖光山色,融汇为一幅壮丽的画卷。这里颇受慈禧的青睐,后来成为她举办万寿庆典的场所。殿内面积近八百平方米,如按一个工人每天一工计,仅内部装修就耗费近二十八万个工。排云殿的装修形式繁复,极尽雕琢。一些中国传统建筑室内特有的隔断,将空间有效分割,功能分合有序,或雕刻精美,或纱幔点缀图案,栩栩如生。(图12、图13)
  在整个颐和园的景观中,中国古代园林的特色,鲜明地体现出来。阴阳、借景、依势、寄情、寓意、空间层次,自然环抱,宛如天工。景物结合、虚实相间、天人合一的一种设计境界,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样式雷家族承办了设计到制作的全部工程,他们不仅是建筑设计师,还是营造商。
  1895年,甲午战争惨败一个月后,主管建园的海军衙门裁撤,同年底颐和园工程仓促收尾,这里成为样式雷主持的皇家园林的最后辉煌。八国联军再次入侵(1900年)以后,雷廷昌及雷献彩主持了许多大的修复、重建工程,如正阳门及箭楼、大高玄殿、中南海等。
  事实上,清代皇家建筑工程也并非全由样式雷家族承担。至于样式雷家族的官阶,除了最初的七品官为皇帝封赏,后来所传的正五品、从五品、从四品,以至从二品,据资料称是通过捐输所得。
  与西方一些国家的近代历史颇为一致的是,耗费巨大国力所进行的大规模宫苑建设,在营造繁华盛世的同时,弥漫了太多的骄奢腐朽味道,也为王朝的衰退埋下了伏笔。皇家设计师们的命运一向与王朝的兴衰息息相关。当20世纪初中国封建社会迅速走向衰亡时,样式雷家族的事业也随之销声匿迹。
其他文献
2016年,“蒲公英行动”课题组在湘西凤凰和古丈举办了两个留守儿童的美术夏令营,采用多方平等参与、教学互动的方式,促进当地美术教育发展。两个夏令营共有二十余名志愿者参与,吸引儿童一百四十多人。2017年的“蒲公英行动”夏令营在湘西龙山惹巴拉村举行,23名志愿者和72名儿童参与了这次活动。本文以2017年湘西当地参与“蒲公英行动”美育夏令营的儿童对活动的问卷调查及访谈为基础,结合两年活动的反馈意见,
期刊
黄宾虹(1865-1955),原名懋质,名质,字朴存、朴人、亦作朴丞、劈琴,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等。原籍安徽歙县,出生于浙江金华。幼喜绘画,课余之暇,兼习篆刻。6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册。1887年赴扬州,从郑珊学山水,从陈崇光(若木)学花鸟。  黄宾虹在中国近现代画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齐白石并称“南黄北齐”。其丰富多变的笔墨蕴含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精神与崇尚自然的美学取
期刊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军队剿灭了躲在云南的残余敌人后,接到朝廷的命令,从云南转移到贵州安顺屯军驻扎,形成一个个独立的村落。这些村落多以军事建制命名,称为“××屯”或“××堡”。村落里的人很少与外界交流,被称为“屯堡人”。他们日常练兵、耕种,闲暇时表演地戏娱乐。屯堡人所处地域闭塞,疏于对外交流,这一古老的戏剧表演形式因此得以保留。时至今日,地戏在很多地区都已消逝,唯安顺屯堡保存得最多、最完整,历史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免疫标志物,利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TRFIA)检测其含量结果与ELISA法结果的符合程度,灵敏度及其特异性作比较分折,并了解TRFIA法测定乙肝两对半的准确性,灵敏度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用TRFIA法和ELISA法测定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标本乙肝两对半(HBV-M)结果及含量。结果:分别用TRFIA法试剂和ELISA法试剂对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中H
期刊
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第六部分的展厅中,展出了大量的三彩文物,为人们了解隋唐五代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文以“三彩世界”学习单为例,以馆藏唐三彩文物为载体,从其发展、釉色、美术等方面切入,再现“盛世大唐”“丝绸之路”的景象,帮助学生感受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进一步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一、唐三彩的历史渊源  1905年,工人们在洛阳市北邙山一带修筑铁路时,发现了一
期刊
一、研究背景  图像识读是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在美术作品中能够看到什么,能获得什么知识和精神、情感上的收益,不仅取决于观看的态度,也需要观者对图像的形式特征、艺术内涵和文化背景有所了解。如果学生从少儿时期便在此方面有所积累,其图像识读能力和审美素养都会获得更大的提升。  提高欣赏评述能力是小学生美术教学的重要目标,其内涵既包括提高视觉
期刊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欣赏在整个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占有一定比例,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建筑,学生都有必要了解其历史、概念、风格特征、形式美、文化意蕴和精神内涵。  1.建筑历史的认知  中国的建筑艺术历史悠久,有着辉煌的成就。要真正了解中国建筑艺术,就应当从历史和文化中挖掘其发展过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2.建筑概念及内涵  建筑是一种与现实生活关系十分密切的艺
期刊
如上期所述,制作手工立体书所需要的几何设计相关知识量是庞大的,但它们并非渺无边际。谈及复杂神秘的立体书工艺,在不断整合、系统化的过程中,立体书理论圈内按照不同的甄别体系,基本能够归纳出数个大的工艺类别。笔者根据工艺类别的划分,罗列了以下八种工艺以供参考。  1.“V”形折  “V”形折是最常见的立体书工艺。“V”形折的结构呈现基础为书本跨页夹角180度,主支撑力来源于黏合处与跨页中线有夹角的结构。
期刊
泥塑是综合了绘画、设计、手工制作的一门艺术,在高一年级美术选修课中开设泥塑教学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提升审美素养,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观察力和创造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興趣  泥塑艺术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泥塑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造型以人物、动物为主。泥塑起源于距今4000年至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
期刊
一、课题的提出  (一)背景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五千年的演化、积淀而形成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而中国传统美术作为一个自成体系的美术种类,以其种类繁多、寓意深刻、内涵深厚的特点,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然而,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中国传统美术面临尴尬的境地,与当代文化形态之间的巨大鸿沟导致其发展缓慢,甚至到了停滞不前、后继乏人的地步。  美术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的载体,几千年来一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