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联议结,穿文构脉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ward2000_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在《庖丁解牛》中详细地描写了庖丁解牛过程的变化:从“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到“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再到“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能做到这样,那是因为庖丁经过多次的解牛实践操作,掌握了解牛的思路、步骤,懂得避重就轻、游刃有余,从而能快速完成解牛而且使刀具崭新如初。
  在议论文写作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教给学生文章结构要紧凑,等下笔时他却又束手无策;你教了他思维的辩证,但是他写出的文章依旧过于绝对化;你教了他行文之间的逻辑条理和注意事项,他的文章却仍然条理混乱,剖析浅尝辄止。
  尤其对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讲,写惯了记叙文的他们突然开启另一种文体训练,如果教师不懂得其中的基本步骤,不明白如何帮助学生理清学写议论文的思路,学生就会感到糊涂,进而对写议论文产生惧怕心理。这对作文教学是十分不利的。
  特级教师刘祥曾说过:“议论文写作是否存在或是否应该拥有某种固定的写作思路,不同的人或许有不同的见解。从我的阅读实践和写作实践看,我以为议论文既存在着固定的写作思路,又不应拘泥于一种固定的写作思路,而应该是顺应写作的需要,从而写出不同类型的议论文。”教学中,刘祥老师就运用了类似的方法。笔者认为,作文练习一上来还是应当如同一年级孩子练字一样,有规有矩,而不是天花乱坠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技法轰炸。否则,等你讲完技法,让学生自己写时,会发现你刚才所讲的对他们毫无指导作用。所以,在训练议论文思路的问题上,笔者认为可主抓“引联议结”四字,穿文构脉、稳打稳扎,帮助学生打开学写议论文的大门。
  第一: 巧“引”
  作为议论文开头的基本步骤,“引”的内容既可以是所给材料的内容概括,也可以是对材料的直接引用、重新组合,及对重要因素的强调;或是引出论题,直接亮出观点。就如同记叙文的开篇一样,蓄势聚力,开门见山。材料是提炼观点的基础和形成观点的前提,观点是下文议论分析的依据,以便下一步骤可以顺利实施。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提供一种既令人愉快又有用的东西,当学生思想经过这样的准备之后,他们会以极大的注意力去学习。”所以,议论文的开头应“引”好。
  例如,鲁迅的《拿来主义》,开篇即干脆利落,落笔显文风,直接引出论题,毫不留情地批判中国的“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现象。在此基础上,鲁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自己对待传统文化的三点意见:“占有”“选择”“创新”,进而在一篇短短千把字的杂文中以小见大,体现出杂文如刃的特色。
  引得“巧”,不仅要在该“干脆”的时候“干脆”,同时还应当注重对材料的整合使用,化材料语言为自我的个性化语言。以去年的一道高考题为例:
  (2017·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材料所给出的六句名言是这道题的核心素材。学生审题时,应明确六句话的意旨,并建立句与句之间的逻辑联系。第一句是自强,第二句是乡愁,第三句是自信,第四句是开放,第五句是担当,第六句是责任。这次作文的主题立意,应该是来自六句话中的某两三句话,但不能只是引用句子,而要另起炉灶进行立意。以此为本,建立起其间几句话的联系,是此次作文成功的基础。一位陕西考生就写出了有新意的开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边关黄花,楼台映雪。故乡的月,这只清越的笛长久地系挂在文人的心上。
  而当水中月被搅碎,星星的弹孔里流出血红的黎明,当心中的美已然崩塌,有的人,沉湎于自己幻想的乌托邦,那里依然月白风清;有的人,走下了象牙塔,睁眼去看故地的阴冷血污,故鄉圣洁的月光照亮他奔赴战场的路。
  必须敢于正视,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他们,正是疲敝的土地最先睁开的眼睛,最先踏入荒原的脚,最先拉响历史铮铮弦音的手。
  小作者将思乡的诗句作为引子,而后将维护乡月的圣洁美好与奔赴战场挂钩,自然而然得出结论:必须敢于正视,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第二:顺“联”
  “联”就是由此及彼地联系起社会、生活中相类相关或相反的现象,也就是联系实际。怎样联,起码有两个原则:一是要扣题,不可“顾左右面言他”;二是要准确,即联系的对象与材料深层次的寓意要有可比性。
  对于开篇提及的论点,采用怎样的论据来进行论证,是很重要的。举例论证是议论文中最为常见的论证方法。和初次写议论文的高中生接触下来,我发现他们最为苦恼的问题就是缺少素材。他们面对自己建立起来的观点,却不知道用什么素材来进行佐证。他们或者运用东拼西凑的事例,或者是运用老生常谈的材料,缺乏可读性。
  联系的事例、道理、材料能有力说明你所针对的问题,那么,这些材料就是用在刀刃上了。反之,我们来看这一篇所谓的高考范文《撑起一片诚信的蓝天》:
  诚信是花,是一花一世界的豪语。是的,我们的生活更需要鲜花来装点,我们的人生更需要鲜花来陪伴,陶渊明先生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诺言,与菊花结缘,他守望着那一棵棵诚实的菊花,活得多么自在,又怎愿与那充满欺骗、黑暗的统治势力同流合污?他做不到,他也不想做到,因为有那诚信的山菊为他做伴,他生活得很充实,很自然。   怎么看都会觉得别扭,面对“诚信”这一主旨,是不是在想不到材料的情况下,什么人物、什么例子都可以拿来进行整合、套作?陶渊明选择不同流合污,可以说是遵从了自我的本心,但这种做法未免消极避世。我们可以认可也可以反对。但对于将这件事牵强到“诚信”主旨上的做法,我则是持反对意见的。若是关羽事例,笔者认为倒可作为“义”的材料,也可以作为“诚信”的材料。因为关羽“义” 重如山,“信”字当头,即使追随刘备,也不忘当年之约,放曹操生路。
  再如:道尔顿的事例出现在《有心才有新》《传承与创新》《开往春天的火车》三篇高考作文中,分别是这样整合“顺联”的:
  有心是道尔顿的追根问底,用心研究。于是他最先提出了“色盲”这一名词,填补了医学界的空白,同时期的康熙皇帝同样是一位色盲,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色觉有问题,但碍于自己的身份,最终也没有说出。也许是个遗憾,但我认为这是个必然,因为这就是有心与无心的差别。(《有心才有新》)
  道尔顿发现自己的色觉异常,通过不断的研究,填补了医学理论上的色盲症空白;安腾百福从拉面中获得灵感,创新出方便面,开发带动了一个新产业;乔利在工作中发现了煤油的去污能力,最终研究出了干洗剂,改革了传统的洗衣技术。在人类的社会进程中,发现和创新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和一颗会创新的脑袋,会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让民族长久发展。(《传承与创新》)
  如果我们善于思考,生活中很多不起眼的事可能就是我们人生的新起点。道尔顿正是凭着自己善于思考的习惯发现了色盲症,弥补了医学理论的一大空白。日本商人安藤百福看到拉面摊前的长队,思考片刻后感到了创业的机会,最终发动了一个新的产业。法国科学家乔利的一次偶然失误,却让他研制出了一种新的干洗剂,改革了传统的洗衣技术,从而使得他的人生的火车驶向了光明。(《开往春天的火车》)
  可见,不同的观点,同一材料,只要合理、顺理、“联”到位,是完全可以为文章的主旨服务的。
  第三:深“议”
  议论往往是在确定了中心观点之后,通过多种论证手法,将自己的观点“立”起来的过程。议论要深刻、独到,有自我的见解,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例如这道作文题:
  生活中少不了游戏。游戏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种处世方式,还是一种人生态度。游戏,有的需要积极投入,有的则要保持距离。
  请以此材料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部分学生仅仅停留在对“游戏”字面浅层的认识上,在作文中高喊“游戏的危害”或者轻描淡写地提及一点“我们要辩证看待生活中的游戏”,如果仅仅这样议论,这样确定观点,首先对问题就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又怎会有精彩的文章呈现?
  这则材料用了三个排比句式:“游戏是……”第一句用“是”表示判断,点明了游戏的性质;后两句用“是”表示比喻,将游戏引向方式、态度这种抽象层面,是要引导考生在把握了“游戏”的特质之后,表达出对游戏化的处世方式和人生态度的理解。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扣住游戏与人生的关系,写出新意和高度。前者以一事为游戏,后者以人生为游戏;前者为方法论,后者为人生观。二者一表一里,要表达后者,必须借助前者。这种方式可以表现出自我的观点。如仅把握“游戏”的娱乐性,文章就失去个性色彩了。
  深“议”可以并列推进论点。吴晗在《谈骨气》中确定中心论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之后,深入进行了分点剖析。为了论证这一中心观点,他分别列出了三个分论点:一,富贵不能淫:文天祥宁死不屈,拒绝高官厚禄;二,贫贱不能移:古代一贫者宁可饿死,不受嗟来之食;三,威武不能屈:闻一多面对国民党手枪,拍案而起。他从经济利益、人格尊严、个人安危三个方面入手,举出典型的事例,使每一个分论点都强有力地证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深“议”可以对照呈现论点。《知耻应后勇》就是先呈现分论点一:知耻不后勇,必定自甘堕落,遗恨千古;然后对照呈现分论点二:知耻而后勇,化耻辱为上进的动力,也会有成功的一天。把中心论点切割成两个对立的分论点,在对照中显现“知耻而后勇”的重要与“知耻不后勇”的恶果,中心论点自然可以让人心悦诚服地接受。建立对照式分论点的好处在于能使观点、做法的利弊善恶对比更加鲜明直观,使论述更有力量,说理的穿透性更强。
  深“議”可以层进深入佐证论点。《谈惜时》先呈现分论点一:珍惜时间是珍惜生命的表现;再呈现分论点二:珍惜时间是学有所成的保证;最后呈现分论点三:珍惜时间应落实到行动中去。“我们应该珍惜时间”这一中心论点,包含着三层含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只有先有了正确的思想认识,才能认清其意义和作用,才会把“惜时”化为自觉的行动。建立这样的层进式的分论点,能使说理透彻,逻辑思路清晰。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来结构全文,都要注意“深入”,要扎稳、扎牢观点的笼口。这样,才能保证文章深刻、有新意。
  例如,孙绍振先生在《薛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一文中,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薛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他先指出:吴组缃先生认为薛宝钗在大观园中听得两个丫鬟的对话,撞破他人的秘密,怕人记恨,用“金蝉脱壳”法将丫鬟的注意力引向林黛玉,她说“颦儿,你往哪里走”,就是暗示“你们的话都被林黛玉听去了,你们要恨就恨林黛玉去吧。”吴组缃先生得出的结论是,薛宝钗这个人完全是个“女曹操”。此做法是善于藏奸,嫁祸于人,非常虚伪。而孙绍振先生自己则采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薛宝钗的这一做法,他认为薛宝钗明明是为了让她的两个丫头放心,不能让人家害臊,其次是为自己着想,不去多生事。这完全是与人为善,洁身自好。孙绍振先生将薛宝钗和林黛玉对立起来,抓住主要矛盾不放,将证明与伪证结合起来,以辩证的思维,结合审美心理复杂性看待薛宝钗性格的多元性,从而让一个在封建社会中遵守妇德的薛宝钗形象丰满起来。   第四:力“结”
  试想这样一个场景:一群校长开表彰大会,说好时间,每人发言五分钟。可是,由于每个人都觉得有很多话要说,每人往后延迟了一到两分钟,结果严重超时,到最后一个的时候,饭点早已经到了。天很冷,学生在下面冻得瑟瑟发抖。这时候,轮到最后一位校长了,他只说了一句话:“同学们,我想借助叶圣陶老先生的话,希望你们——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真好汉!”顿时,台下掌声雷动。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结束语,算得上是 “力结”,果断结束。还有什么比这更能入听众的心的呢?
  写议论文就要做到力“结”,干脆利索彰显优势,更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就如同平时我们形容作文的三大板块“凤头、猪肚、豹尾”一样,结尾要简洁有力,给读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
  李渔曾说过:“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笔留连,若难遽别”。议论文的结语,虽然谈不上要多么有文采,但是,我们也必须在结尾处多下功夫。如2017年陕西考生所写的高考作文《大师风范》的结尾就是一个正面的例子:
  何谓大师?中华“仁义礼智信”之学养兼西方“自由、民主、博爱”之熏陶。不抱紧文化遗产啃老,不盲从外来文化而弃本,不做拘泥于古法的呆子,不做热衷于媚外的走狗。唯中西合璧,方为大师。
  再结合全文的思路看这段,就会发现其结尾的利落所在:
  文章第一段引用梅贻琦的名言,说明大师无论对于一校,还是对于一国的重要性,顺便得出振大师风范的难度。第二段通过举例,论证“大师之博大,必以汲天下滋养而普照天下也”。同时,所举的事例采用了前后因果照应的方法。例如:胡适因为懂得借助杜威的实验主义,成为领导新文化运动的先锋。蔡元培、鲁迅、晏阳初的例子也紧随其后,四个简单例子的罗列使得论证更具说服力。第三段得出结论:大师风范的内涵是远见卓识、广集各方智慧,大师即“受光于天下照四方”者也。第四段补充推进深入,使得大师风范“内涵”更丰富。大师广集各方智慧,但要注意一点,那就是不能全盘西化、全盘否定我们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真正的大师必不忘本。作者通过举例论证王国维创《人间词话》汲取宋词的精髓,梁漱溟、胡适、鲁迅、晏阳初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进一步有力佐证了大师风范的更广义内涵。第五段得出辩证观点:唯中西合璧,方为大师。该文的论证颇有鲁迅《拿来主义》之风。
  刘祥老师的范文《议论文写作思路之我见》中是这样来安排“结”的:“文有法而无定法。思路就是行文的‘法’,有了它,作文便能在正确的轨道上行进。但若只依照一条轨道行走,也难免出现南辕北辙的荒诞。让我们发现并掌握这几条常见的轨道,沿着它们走向理想中的远方。”这样的利索结尾,使得全文结构更严谨,内容更富有整体布局感,也使得文章更具魅力、更吸引人。同时,刘祥老师的这堂课也呈现出 “引联议结” 大布局。文章能做到“引联议结”,课堂教学亦能做到“引联议结”。这样的双线并进,没有一定的教学功底,是很难做到的。
  引联议结,穿文构脉。教师要用好最基本的步骤方法,无论是引论、本论还是结论,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对待具体问题具体解决,静心思考,多几个追问:是训练的方式出了问题,还是技巧讲解不到位,抑或是其他原因……我們又该如何来解决这些作文教学中的的确确存在的问题?从而紧抓住课堂,展开教学训练,使有限的课堂变得充实而高效起来。
  应该说,“引联议结”仅是材料作文的一般思路。事实上,文无定法。写文章不是要学生硬套公式,而是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学写议论文,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寓德和悟道两方面入手,探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核心思路与具体策略,目的是通过各类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培养出思想端正的青年人才。  关键词:道德品质 德育教育 实践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4.059  新课标中提出了文化知识与道德素养兼顾的教育目标。当前随着我国文化知识教育水平持续提升,道德教育工作开始逐步受到教育工作者与社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亦逐渐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壁垒,开始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促进现代教育的完善,更能在教育工作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此,本文就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渗透方法,以期能够与广大同仁共勉。  关键词: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 渗透 必要性  DOI:10.1224
摘 要:语文教学中常常出现“高耗低效”的情况,教师的付出与教学效果不成正比。针对这一问题,要在课堂教学中以“目标”为导向,实施“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最终实现语文的“可视化”设计,改变教师主观导向的盲目教学。  关键词:目标导向 教学评一致性 语文课堂 《小石潭记》  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意识导向,培养学生“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三方面必备品格,体现了中国时代教育的科学性和民族
摘 要:“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更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方式。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使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识字,在情境中朗读,在情景中运用。  关键词:识字 学文 同构共生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为章。”点出了“字”在文章写作中的基础作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使用随文识字的方
什么是教师的自我研究?语文教师的自我研究怎样展开?如何有效助力学校立体化育人的文化体系的构建?自我研究其实存在于教师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如开展课堂观察、撰写教学笔记、同伴切磋探讨……但如何让无意识的、碎片化的自我研究转变成自觉的、系统的教师自我研究呢?  萨马拉斯认为,教师自我研究是个人情境化探究、批判性协同探究,提高学识,透明、系统化的研究过程,旨在知识的生产与陈述。换言之,教师自我研究是扎根
李森祥的《台阶》是苏教版九年级下册中的一篇小说。笔者最近观摩了两节同课异构的公开课,收获很多,也有很多思考。我觉得,由于不同教师对这篇小说解读的深度和广度不同,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也就产生了巨大差异。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谈到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说:“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可以说,教师文本解读的能力是使课堂高度不断提升的关键。  一、教师对人物形象的解读,决定课堂层面的多样性  《台阶
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个热门话题,也可以说是教育教学永恒的追求,更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之一。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价值观的目的。而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何种途径提高教学效率达到这些目的,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探索、思考的问题。现将自己对有效语文课堂的策略探析浅谈如下。  一、灵活处理教材,为有
[摘 要:近些年来,会计档案管理能够作为规范化的经济保障手段,从一定程度上有效规避违法行为的发生,从而能够不断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真正落实各大单位当中有关经济问题的业务目标与管理规划。本文则能够针对于单位中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有效对策展开细致分析,从而能够切实促进各项工作步骤的稳步运行。  关键词:会计档案管理 存在问題 处理对策]  对于各大单位来说,有关财务会计方面的管理工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传统教育方式暴露出的弊端越来越多。为了弥补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教师不断进行创新。阅读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通过对阅读的学习,低年级小学生能够积累大量的词汇,为学习其他科目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小学生们还可以通过阅读了解万千世界,增长见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低年级 阅读教学 改革路径  阅读作为低年级小学语文的学习内容之一,具有重要性与独特性,是
“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生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离开了生活,语文课堂的教学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也是践行“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大语文教学观”下,语文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提升,更要致力于学生精神的成长、生命的对话,这就要求语文学习应将视线扩展到广阔的生活中去,让学生明白生活和教育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