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行是一场交换,美景更迭间,灵魂也完成了游历。七天的旅程下来,仿佛大理的轮廓还在眼前,却已经到了离别的时刻。这一刻,我想把心中的大理印象记录下来。
一、白族村落里的文化印迹
如果不是来到了大理,我可能永远也无法这么直观地感受白族文化的惊艳与魅力。于是,在谈美景之前,我愿驻足在这白族村落,静观温暖俗世。
前尘里,白族村落里的民居承载了南诏国的历史云烟;今世里,白墙黑瓦、“三坊一照壁”的白族民居记录了这个民族传承千年的本主和堂号文化,见证着如今的幸福生活。
作为传统白族村落之一,上沧村临山而建,大亩绿油油的粳稻田随着远方客车的驶来映入游人眼帘,水牛兀自悠闲,时而啮草,时而卧眠。这里的农耕文化是如此的鲜明,深深烙刻在千年沧海变桑田的事实中;这里兴师重教的传统是如此的强烈,深深蕴藏在文昌宫的暗花疏影间。推开斑驳落漆的红门,走过铜锈挂壁的拱庭,本主庙前依稀有诗文置案。原上沧村小学的文昌宫承担着传习知识的职责,曾为这片土地培育出了无数精英。而今从文昌宫走出的他们,为人师者,春雨雨人,照亮青山绿水间一个村落里文化的世代传承。
走进上沧村里一座白族民居,我便见到院内照壁上书写着大大的“青莲世第”字样,一问之下才知道,这是这户李姓人家的堂号。原来白族的堂号文化就相当于汉族的郡望文化,两者一脉相承,甚至当地有些王姓人家就与琅琊王氏同源!正因如此,白族的姓氏堂号许多都化用于汉族姓氏的家族称号。比如像赵姓一般题书“琴鹤家风”;杨姓题书“清白传家”(或“清白家声”);杜姓一般题书“工部家声”等。从这一点也可看出,白族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积极地同其他民族进行交流学习了。
白族的文化还体现在村落间的赶集上。
不得不说,海东集市是整个旅程中最具人间烟火气的一段。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附近的几个白族村庄便会聚在一起,开展一场热闹的赶集。四方街道上人来人往,摊铺沿街而设蜿蜒不绝,有穿着民族服饰的老人躬下身来将挑选的货物放入背篓,也有总角孩童调皮地东转西转……虽然城市商业化在不断推进,但此刻我融入这村庄里古老的白族赶集中,便已觅得一身沉甸甸的诗意了。
不管是在南村、上沧村还是双廊、喜洲,当地居民都热情待客,用自己的豪爽朴实表达着对远方客人最诚挚的祝福。热闹烟火气中,我想大理的本土村庄真的是“人间小村庄,四海一诗家”啊。
白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相互交流,朴素真诚的热情待客之道,这就是如今大理的“人和”。
二、苍山下,洱海边
没去云南之前,它在我的印象里只是单一的一个词语:彩云之南,美则美矣,却只不过是脑海里陌生的虚幻想象。来到大理之后,云南的美才一下子在我这个匆匆过客充满好奇的眼眸中具体起来,惊艳而独特。
前往住处的路途上,车辆在环洱海公路旁携风而过。明明已经是傍晚时分,可太阳依旧不肯歇息,照得大理的夏日傍晚亮如白昼。阳光投射到温柔平静的洱海水面上,粼粼波光反射在四周公路上络绎不绝的汽车车窗上,流光闪烁间,我蓦然想起了“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这句诗文。此时,虽非“长烟一空,皓月千里”,但这样的湖光水色却颇得范仲淹笔下所描述的意境。这不過是一次匆忙的初见,却让苍山洱海成为我心目中的惊鸿照影。
几天下来,大理的印象在我心中由陌生变为熟悉,若说其中的美景精髓为何,那必定是“无弦万古琴”的洱海。
耳目着色推移间,洱海在我的面前缓缓绽开它的容颜,是清晨日出下跃动光彩的自然镜面,亦是黄昏日落时被晚霞染透的一方红绮,更是深夜星空下盛满万物清梦的摇篮。海天一色,云带挂山,我站在洼畔岸边任由清澈的湖水一浪接一浪地拍打脚面,仿佛身临世界尽头,只愿沉溺在这耳目所遇的天光云影共徘徊里。
苍山洱海间,卷起的波浪似要吞尽世间一切尘垢,那片山那片海只是那么静默地伫立着,就已胜过天下一切颜色。
洱海之中,无数岛屿如明珠散落,绘成一幅锦绣图画。银梭岛上乱石密布,花木恣意野蛮生长;小普陀上云雾缭绕、清风徐徐,嶙石古木交相辉映,神阁深处祝颂绵长……在这样的仙境中,凡尘俗务皆可抛诸脑后,王子乔必乘缑山鹤而来,而我则愿做那一只只飞翔在岛侧的红嘴鸥,暂且忘尽世间一切机心。
遍布在苍山洱海间的那些白族小村庄是如此幸运地享受着上天给予的无双美景的恩赐,得以世代在这钟灵毓秀的山水间诗意栖息,朴素生活。南村的白族居民晨起耕田,在岸边赏观洱海风光;金梭岛上居民敞开屋门,海鲜的腥味飘散在街头巷尾。传说天上的仙女流连于洱海风光,不小心将手中天梭遗落在此,遂有了金梭岛。或许正因如此金梭岛上的原住民才会虔诚地供奉仙人,带着上天赐予的福泽在这一方如画美景间踏实奋斗,过着简单快乐的生活。我突然有些羡慕起他们,生活在苍山下洱海边,当真是在尘世间觅得世外桃源,遗世而独立。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岛屿上街道整洁、一尘不染,沿着海岸漫步一圈,几乎看不到遗弃在海水里的生活垃圾,阿鹏们驾着小船出去捕鱼,也严格遵守着淡旺季的生态规律。清风徐来,吹拂着一串心愿牌叮当作响,红丝绕过岛上繁茂的古树,将祈愿送入九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广袤的洱海给周围的岛屿带来了美景也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资源。“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当地居民在享受自然资源的同时,也竭尽所能去保护周边环境和洱海的水源,用“中和”之态去相辅相成,在大自然与人类生活之间种下一片“生态红利”。
其实身处车水马龙的大理城镇,人们也能够拥有这样一份“生态红利”。譬如漫步在秀北山公园内,依山势而栽种的葱茏树木连成一片,装点了原先还未进行生态保护开发前荒芜光秃的山脉;绣球花开遍山坡,有蝴蝶翩跹而至,谱一曲《蝶恋花》;登亭鸟瞰大理城,亲子游玩在宽阔草地上,“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管是清除海水污染还是建构生态公园,凡此种种,无不反映出当地政府、企业和人民齐心协力保护生态,保护洱海的决心。 生态保护,天人合一,这就是大理如今的“地利”。
三、撷取一捧风花雪月
不管你有没有去过大理,提到它,人们的第一印象便是“风花雪月”。
的确,苍山洱海、风花雪月是大理闻名遐迩的名片,但其实作为一座千年古城的大理,自身也有很多绚丽的历史文化。
大理古城又名叶榆城、紫城。它曾经作为唐代天宝年间南诏国的新国都羊苴咩城,而在史书上留下姓名。大理古城在唐、宋500多年的历史间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承载着独具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
岁月的痕迹在古城的每座建筑里悄然浮现:廊下坑凹的转折处大理国的高公主曾在逃往龙华寺躲避战乱的过程中不经意间回眸;骑楼上不再明亮的美人窗曾映照出多少如花似玉的青春面庞;“南诏布衣”的作坊里又曾扎染过多少华美的服饰……云烟退散随着青史一同埋进这片土地的深处,而今的大理古城没有了曾经的兵荒马乱刀戈相见,取而代之的是一派祥和欢快、商业繁荣的现代新景象,吸引着一批批游客慕名前来。街边栉比鳞次的古老房屋仿佛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也乐意以几百年前那种开放包容的态度接受游客们新奇打量的眼光,屋下一楼的商户正在热情地招揽客人;弹着吉他的民谣歌手且行且吟;日光从石板路上扶摇而起,裁剪下扎染作坊里勤劳的身影,鲜艳的蓝色披肩點缀了游人快乐的笑容,融进金花们响亮的歌声里;风铃轻撞雕花门扉,文创店内设计师正认真地制作文创产品,将大理的风花雪月镌刻在木制书签上……
今天漫步于大理街头,现代气息中仍旧有着古老的血脉。大理古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并没有随着城市发展而消散殆尽,反而在旅游和商业开发中找到了一种古老与现代和谐相处的平衡——扎染布艺、花果酿酒技术等,大理独具的工艺借助旅游业的繁荣而向外推广,在实现了价值的同时也守住了那份自古洎今不变的匠心;飞燕寺、元帅府等景点内,也总能看到当地人打理、祈福的身影……古老的技艺和建筑并没有远离大理人的生活,闲时酿一杯果酒,去本主庙里祝祷,这于他们而言是一种满足,也是一种在生活方式上对祖先的追思与神交。大理古城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博物馆里遗世独立的珠玉瓷器等,虽沉淀了古老的尘埃,缄默不语,却也得到了当今人们的守护与敬仰。因为文物是大理的基因,而大理古城是它们与人们共同的家。
背靠城墙,栖息在古城温暖的黄昏里,我更愿意把大理古城放大来看。1200多年的历史使它有底气代表着整个大理地区最核心的人文历史。它不仅仅是曾经大理国、南诏国的都城,而且还是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事发生地。有缘人于白族“三月街”邂逅共谱一世情,苍山洱海蝴蝶泉边都曾留下他们爱的誓言。这样的奇缘不是凭空臆想的传奇故事,而是如今白族青年男女间朴素爱情的真实写照。除此之外,“大理国有字瓦”“青花玉壶春瓶”等文物也在博物馆里无声地诉说着古城的故事。还有《天龙八部》里的段氏王族、鸡足山千寺万庵中的梵音佛像,无一不是大理璀璨历史文化的见证……这也就不难理解大理为何被称作“文献名邦”“妙香佛国”了——这样的赞誉,大理当得起!
一路走来,鸡足山包揽天下四观,苍山洱海有风花雪月。如今站在时代的发展潮流中,千年古城焕发新颜,这就是大理现在的“天时”吧。
作者寄语:七天的旅程下来,大理的美景和文化魅力已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中,如鲜艳的钿蓝扎染布,再难忘却。风花雪月都赏遍,动情处,且看古城焕新颜,天时地利人和齐,青山绿水待君来。
作者简介:青栖,本名刘雨琪,现就读于华侨大学。
(责任编辑 徐参文)
一、白族村落里的文化印迹
如果不是来到了大理,我可能永远也无法这么直观地感受白族文化的惊艳与魅力。于是,在谈美景之前,我愿驻足在这白族村落,静观温暖俗世。
前尘里,白族村落里的民居承载了南诏国的历史云烟;今世里,白墙黑瓦、“三坊一照壁”的白族民居记录了这个民族传承千年的本主和堂号文化,见证着如今的幸福生活。
作为传统白族村落之一,上沧村临山而建,大亩绿油油的粳稻田随着远方客车的驶来映入游人眼帘,水牛兀自悠闲,时而啮草,时而卧眠。这里的农耕文化是如此的鲜明,深深烙刻在千年沧海变桑田的事实中;这里兴师重教的传统是如此的强烈,深深蕴藏在文昌宫的暗花疏影间。推开斑驳落漆的红门,走过铜锈挂壁的拱庭,本主庙前依稀有诗文置案。原上沧村小学的文昌宫承担着传习知识的职责,曾为这片土地培育出了无数精英。而今从文昌宫走出的他们,为人师者,春雨雨人,照亮青山绿水间一个村落里文化的世代传承。
走进上沧村里一座白族民居,我便见到院内照壁上书写着大大的“青莲世第”字样,一问之下才知道,这是这户李姓人家的堂号。原来白族的堂号文化就相当于汉族的郡望文化,两者一脉相承,甚至当地有些王姓人家就与琅琊王氏同源!正因如此,白族的姓氏堂号许多都化用于汉族姓氏的家族称号。比如像赵姓一般题书“琴鹤家风”;杨姓题书“清白传家”(或“清白家声”);杜姓一般题书“工部家声”等。从这一点也可看出,白族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积极地同其他民族进行交流学习了。
白族的文化还体现在村落间的赶集上。
不得不说,海东集市是整个旅程中最具人间烟火气的一段。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附近的几个白族村庄便会聚在一起,开展一场热闹的赶集。四方街道上人来人往,摊铺沿街而设蜿蜒不绝,有穿着民族服饰的老人躬下身来将挑选的货物放入背篓,也有总角孩童调皮地东转西转……虽然城市商业化在不断推进,但此刻我融入这村庄里古老的白族赶集中,便已觅得一身沉甸甸的诗意了。
不管是在南村、上沧村还是双廊、喜洲,当地居民都热情待客,用自己的豪爽朴实表达着对远方客人最诚挚的祝福。热闹烟火气中,我想大理的本土村庄真的是“人间小村庄,四海一诗家”啊。
白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相互交流,朴素真诚的热情待客之道,这就是如今大理的“人和”。
二、苍山下,洱海边
没去云南之前,它在我的印象里只是单一的一个词语:彩云之南,美则美矣,却只不过是脑海里陌生的虚幻想象。来到大理之后,云南的美才一下子在我这个匆匆过客充满好奇的眼眸中具体起来,惊艳而独特。
前往住处的路途上,车辆在环洱海公路旁携风而过。明明已经是傍晚时分,可太阳依旧不肯歇息,照得大理的夏日傍晚亮如白昼。阳光投射到温柔平静的洱海水面上,粼粼波光反射在四周公路上络绎不绝的汽车车窗上,流光闪烁间,我蓦然想起了“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这句诗文。此时,虽非“长烟一空,皓月千里”,但这样的湖光水色却颇得范仲淹笔下所描述的意境。这不過是一次匆忙的初见,却让苍山洱海成为我心目中的惊鸿照影。
几天下来,大理的印象在我心中由陌生变为熟悉,若说其中的美景精髓为何,那必定是“无弦万古琴”的洱海。
耳目着色推移间,洱海在我的面前缓缓绽开它的容颜,是清晨日出下跃动光彩的自然镜面,亦是黄昏日落时被晚霞染透的一方红绮,更是深夜星空下盛满万物清梦的摇篮。海天一色,云带挂山,我站在洼畔岸边任由清澈的湖水一浪接一浪地拍打脚面,仿佛身临世界尽头,只愿沉溺在这耳目所遇的天光云影共徘徊里。
苍山洱海间,卷起的波浪似要吞尽世间一切尘垢,那片山那片海只是那么静默地伫立着,就已胜过天下一切颜色。
洱海之中,无数岛屿如明珠散落,绘成一幅锦绣图画。银梭岛上乱石密布,花木恣意野蛮生长;小普陀上云雾缭绕、清风徐徐,嶙石古木交相辉映,神阁深处祝颂绵长……在这样的仙境中,凡尘俗务皆可抛诸脑后,王子乔必乘缑山鹤而来,而我则愿做那一只只飞翔在岛侧的红嘴鸥,暂且忘尽世间一切机心。
遍布在苍山洱海间的那些白族小村庄是如此幸运地享受着上天给予的无双美景的恩赐,得以世代在这钟灵毓秀的山水间诗意栖息,朴素生活。南村的白族居民晨起耕田,在岸边赏观洱海风光;金梭岛上居民敞开屋门,海鲜的腥味飘散在街头巷尾。传说天上的仙女流连于洱海风光,不小心将手中天梭遗落在此,遂有了金梭岛。或许正因如此金梭岛上的原住民才会虔诚地供奉仙人,带着上天赐予的福泽在这一方如画美景间踏实奋斗,过着简单快乐的生活。我突然有些羡慕起他们,生活在苍山下洱海边,当真是在尘世间觅得世外桃源,遗世而独立。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岛屿上街道整洁、一尘不染,沿着海岸漫步一圈,几乎看不到遗弃在海水里的生活垃圾,阿鹏们驾着小船出去捕鱼,也严格遵守着淡旺季的生态规律。清风徐来,吹拂着一串心愿牌叮当作响,红丝绕过岛上繁茂的古树,将祈愿送入九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广袤的洱海给周围的岛屿带来了美景也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资源。“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当地居民在享受自然资源的同时,也竭尽所能去保护周边环境和洱海的水源,用“中和”之态去相辅相成,在大自然与人类生活之间种下一片“生态红利”。
其实身处车水马龙的大理城镇,人们也能够拥有这样一份“生态红利”。譬如漫步在秀北山公园内,依山势而栽种的葱茏树木连成一片,装点了原先还未进行生态保护开发前荒芜光秃的山脉;绣球花开遍山坡,有蝴蝶翩跹而至,谱一曲《蝶恋花》;登亭鸟瞰大理城,亲子游玩在宽阔草地上,“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管是清除海水污染还是建构生态公园,凡此种种,无不反映出当地政府、企业和人民齐心协力保护生态,保护洱海的决心。 生态保护,天人合一,这就是大理如今的“地利”。
三、撷取一捧风花雪月
不管你有没有去过大理,提到它,人们的第一印象便是“风花雪月”。
的确,苍山洱海、风花雪月是大理闻名遐迩的名片,但其实作为一座千年古城的大理,自身也有很多绚丽的历史文化。
大理古城又名叶榆城、紫城。它曾经作为唐代天宝年间南诏国的新国都羊苴咩城,而在史书上留下姓名。大理古城在唐、宋500多年的历史间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承载着独具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
岁月的痕迹在古城的每座建筑里悄然浮现:廊下坑凹的转折处大理国的高公主曾在逃往龙华寺躲避战乱的过程中不经意间回眸;骑楼上不再明亮的美人窗曾映照出多少如花似玉的青春面庞;“南诏布衣”的作坊里又曾扎染过多少华美的服饰……云烟退散随着青史一同埋进这片土地的深处,而今的大理古城没有了曾经的兵荒马乱刀戈相见,取而代之的是一派祥和欢快、商业繁荣的现代新景象,吸引着一批批游客慕名前来。街边栉比鳞次的古老房屋仿佛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也乐意以几百年前那种开放包容的态度接受游客们新奇打量的眼光,屋下一楼的商户正在热情地招揽客人;弹着吉他的民谣歌手且行且吟;日光从石板路上扶摇而起,裁剪下扎染作坊里勤劳的身影,鲜艳的蓝色披肩點缀了游人快乐的笑容,融进金花们响亮的歌声里;风铃轻撞雕花门扉,文创店内设计师正认真地制作文创产品,将大理的风花雪月镌刻在木制书签上……
今天漫步于大理街头,现代气息中仍旧有着古老的血脉。大理古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并没有随着城市发展而消散殆尽,反而在旅游和商业开发中找到了一种古老与现代和谐相处的平衡——扎染布艺、花果酿酒技术等,大理独具的工艺借助旅游业的繁荣而向外推广,在实现了价值的同时也守住了那份自古洎今不变的匠心;飞燕寺、元帅府等景点内,也总能看到当地人打理、祈福的身影……古老的技艺和建筑并没有远离大理人的生活,闲时酿一杯果酒,去本主庙里祝祷,这于他们而言是一种满足,也是一种在生活方式上对祖先的追思与神交。大理古城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博物馆里遗世独立的珠玉瓷器等,虽沉淀了古老的尘埃,缄默不语,却也得到了当今人们的守护与敬仰。因为文物是大理的基因,而大理古城是它们与人们共同的家。
背靠城墙,栖息在古城温暖的黄昏里,我更愿意把大理古城放大来看。1200多年的历史使它有底气代表着整个大理地区最核心的人文历史。它不仅仅是曾经大理国、南诏国的都城,而且还是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事发生地。有缘人于白族“三月街”邂逅共谱一世情,苍山洱海蝴蝶泉边都曾留下他们爱的誓言。这样的奇缘不是凭空臆想的传奇故事,而是如今白族青年男女间朴素爱情的真实写照。除此之外,“大理国有字瓦”“青花玉壶春瓶”等文物也在博物馆里无声地诉说着古城的故事。还有《天龙八部》里的段氏王族、鸡足山千寺万庵中的梵音佛像,无一不是大理璀璨历史文化的见证……这也就不难理解大理为何被称作“文献名邦”“妙香佛国”了——这样的赞誉,大理当得起!
一路走来,鸡足山包揽天下四观,苍山洱海有风花雪月。如今站在时代的发展潮流中,千年古城焕发新颜,这就是大理现在的“天时”吧。
作者寄语:七天的旅程下来,大理的美景和文化魅力已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中,如鲜艳的钿蓝扎染布,再难忘却。风花雪月都赏遍,动情处,且看古城焕新颜,天时地利人和齐,青山绿水待君来。
作者简介:青栖,本名刘雨琪,现就读于华侨大学。
(责任编辑 徐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