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明确了中职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和中职教师的结构现状,指出了中职教师专业成长的困境,分析了影响中职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与原因,探讨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中职教师专业成長的出路。
关键词:中职教师;专业成长;工匠精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者简介:朱家俊,男,邗江中等专业学校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教学科研、语文教学;王志斌,男,邗江中等专业学校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教学督导、机电教学;朱良辰,男,沛县中等专业学校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23-0050-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1]中职学校发展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关键是专业成长。然而,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中职师资队伍的有效供给已经远远落后于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成为技能人才培养的障碍。在2016年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这个原本属于经济范畴的术语,为重新审视中职教育难题,寻求破解之道,提供了新的思路。[2]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幕即将拉开之际,中职学校需要树立和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念,要善于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寻找中职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
一、中职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及教师结构现状
中职教师专业成长,是指中职教师通过接受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培训,通过自己的自觉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水平,并逐渐成为专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3]中职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在学科专业方面,不断学习学科专业发展中的新知识和新技能,紧跟学科专业发展最前沿的步伐;(2)在教育理论方面,学习最新的教育理论,把握世界教育发展趋势,了解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动态发展;(3)在教学经验方面,不断积累总结教学方面的案例,逐渐形成自己稳定的特有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中职教师结构大体可分为三部分[4]:(1)从事专业教学多年的教师,他们有较多的实践经验,承担了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训指导任务,他们是教师中的骨干力量;(2)由普通中小学、科研院所等部门调入的人员,他们拥有专业技术职称或工程实践经验,但专业教学能力有待积累。这些教师一般缺乏职教理念,专业实践能力不强,常常因袭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使职业教育混同于普通中小学教育,从而失去职教应有的特点。对这类转行的教师,要加强对他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引导他们转变教学理念,使他们逐步适应职业教育的教育模式;(3)刚从高职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他们教学经验不足,但有着较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高昂的工作激情。以邗江中等专业学校为例,近几年引进的专业教师,虽然是职业院校毕业,但非师范类教师占半。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普遍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实习经历。对于这部分教师,要加强他们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组织和促使他们认真研究现代职业教育特点及中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中职教师与普通中小学教师不同,有专门的专业师资标准。中职教师队伍结构性不足、缺编和配置等问题,特别是职教经验缺乏的新教师的补充及其与时调整的职教学科结构,给中职教师专业成长带来了较大的挑战。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则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路径。要切实解决中职教师专业成长问题,需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找到根源所在,从而对症下药、予以解决。
二、中职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以其成因
从中职教师结构现状来看,中职教师的专业成长存在不少问题,陷入了困境。究其原因,既有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的供给不足,学校的体制机制缺乏,也有教师自身的不足。这些问题和原因造成了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特别是外出培训和进企业实践困难重重,制约了中职教师的专业成长,影响了中职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教育行政方面
1.行政部门严重缺位。中职教育紧贴市场需求、适应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离不开行业企业的支持与合作。根据中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求,中职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每年必须到企业开展实践实习活动。然而,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他们最关心的是经济效益,他们担心教师进企业实践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所以对他们的到来不甚欢迎。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在中职教师到企业实践中,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做好宣传、沟通、协调,甚至运用行政手段,来支持中职教师的专业实践。遗憾的是,许多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没有很好地发挥这一作用。[5]
2.培训经费供给不足。教师是教育发展最宝贵的资源,不解决中职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就很难提供有效的教育供给。许多中职学校每年教育专项经费中,只有很少一部分用于教师专业培训,在进企业实践锻炼方面的投入则更少。[6]培训经费的供给严重不足,造成中职学校很难派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校内用于实习实践的机器设备又很难得到维修和更新,这严重限制了中职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影响了他们的专业成长。
3.师资配备过紧过严。调查发现,中职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理念、专业能力等与教师的实践培训时间呈正比。但由于中职学校师资配备普遍过紧过严,专业教师配备供给不足,安排教师培训会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工作,导致正常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进行脱产学习更是难上加难。[7]因此,师资配备不足对中职教师专业精神的培养、专业能力的积累和专业成长发展均十分不利。
(二)中职学校方面
1.目标要求不明确。要推进中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有一支适应改革的素质高、业务精、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教师队伍。对待不同专业的教师,新进教师和在岗多年的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基础课教师,有实践经历教师和无实践经历教师,在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形式上应区别对待,而大多数中职学校对教师的专业成长缺乏差异化的目标计划和工作安排,没有开展工作的相关制度保障,也没有制定培训学习的具体要求。 2.激励机制不健全。中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关注中职教师自身发展,即中职教师“需求侧”问题。教师与其他许多职业不同,需要高度的自觉性。除了正常的教学时间,很多进修学习都是需要用业余时间来完成。而中职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平时很难抽出时间参加培训学习,寒暑假等时间因为待遇较低、激励不足等原因,教师也不愿意参加培训学习。[8]同时,学校对教师参加培训学习没有明确的保障和鼓励政策,如在职称评审、评优推优、绩效考核、出国进修、岗位聘任、教学工作量折算等方面,不能很好的考虑教师培训学习的“需求侧”,抑制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监督和评价缺乏。中职学校虽然认识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加强了中职教师的培训,对公共基础课、实习实训、职业指导及兼职教师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培训。但由于学校在对教师的培训学习上缺乏有效的质量监控机制和效果评价机制,培训学习往往流于形式,达不到培训的目的,严重影响了中职教师的专业成长效果。
(三)中职教师方面
1.教师认识不到位。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倡导的“工匠精神”,是构成我国现实生产力的宝贵精神財富。“工匠精神”,正是中职教师必须培养和具备的精神。然而,不少教师仅仅满足于备好课、上好课、批好作业等,没有认识到专业技能提高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作用;不少教师对进企业实践,去当一线工人不屑一顾,即使去了也怕脏怕累。可是没有中职教师亲历亲为的进企业实践锻炼,就没有教师的专业成长,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中职教育的历史使命便无法完成。
2.教师积极性不高。(1)平时教师在承担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参加技能大赛、创新大赛和“两课评比”等活动,身心俱惫;(2)学校平时抽不出教师去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只能利用寒暑假,而参加培训学习没有交通补贴、误餐补助等,教师工资本来就低,这让教师感到心里不平衡;(3)教师的专业成长好坏对工作绩效没有什么影响,与职称评定等也没多大关联。因此,许多教师对于“花钱吃苦”来提高专业能力不积极、不主动,甚至还有一种“吃亏”的心理,因而常持观望的态度。
3.教师难融入企业。中职教师渴望在企业学到新技术和掌握实际技能,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从而提高教育“供给”的质量,实现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效供给、精准供给。但是,对企业而言,由于教师进企业实践锻炼没有实际利益,甚至有时候妨碍或者耽误企业的正常生产。企业不愿做“活雷锋”,所以往往教师进入企业,会处于没人搭理的尴尬局面中。这样,中职教师到企业进车间实际操作锻炼的机会不多,更不可能参与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这种情况使得教师进企业锻炼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中职教师专业成长路径探寻
近年来,我国治理职业教育问题,总是做学校和教师的工作,给学校办学和教师教学下达各种指标,但却未从根本的教育资源配置、政策保障、评价制度等多方面入手进行全面治理,结果导致中职教育治理成效不明显。对于中职教师专业成长等老大难问题,其实也可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从学校、教师、政府、社会等多方面去探寻中职教师专业成长之出路。
(一)教育行政部门方面
结合“十三五”规划部署和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应着力推进以教育规划、教育经费、教师培养、教育督导等为内容的教育“供给”改革。从加大教育供给投入出发,激发中职教育供给活力,量质并举提高中职教育“供给”,从而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中职教育的供需平衡。
1.制订相关政策。一方面,要做好中职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如中职教育如何适应时代要求,中职教师的结构性问题如何解决等;另一方面,要关注中职教育的“需求侧”,通过政府的政策和措施的完善,努力优化教育行政部门“供给侧”的服务。要加强中职教育统筹规划,强化联席会议机制,明确相关部门对教师进企业实践锻炼的职责,建立并完善政府统筹、分口管理、协调推进的中职教育管理体制。尽快出台校企合作相关法规,深化校企合作,发挥地方产业和学校的协同发展。简化企事业单位参与中职教师专业培训的规程,打破政策制约壁垒,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从而有力推动中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2.保障经费投入。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满足教师专业成长的经费需求。(1)各级政府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到中职教育的重要性,要像重视高中教育一样重视中职教育,关心教师的专业成长,加大经费预算供给,要预留足够的资金用于中职教师的专业培训需求;(2)抓紧修订完善专项资金使用规定,提高中职教师培训学习的补贴标准,扩大补贴对象范围,尽量满足中职教师培训学习的必要需求;(3)出台有关办法规定,明确校企合作中各方的权利与义务,给予接受教师进企业实践的单位一定的优惠政策,对在校企合作中做出贡献的企业和学校给予表彰奖励等。
3.改革招聘制度。大胆改革教师招聘制度,满足中职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需求。制定新教师引进标准,并认真执行,完善中职教师聘任、考核和退出等相关制度。招聘专业教师时可借鉴国外经验,根据专业教育的实际需求,招聘有一定企业实践经验的,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大学本科以上的毕业生,且必须在教师培训学习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和其他相关专业资格证书后,方能走上教育教学工作岗位,或者直接面向社会招聘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技能型人才。
(二)中职学校方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将启动,在这场涵盖市场社会各个方面的改革大潮中,中职教育改革不可或缺,且应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中职学校既是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象,也是承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体。
1.制定教师发展规划。中职学校要不断改善和优化教师培训学习的环境,推动政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加强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 要制定教师专业成长发展规划,满足教师培训学习的合理需求,不断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整合教师培训学习资源,优化教师培训学习项目,完善教师培训学习计划,扩大教师培训学习规模,提高教师培训学习成效。 2.拓宽教师培训渠道。(1)企业实践锻炼培训。有效“供给”,激发“需求”。中职学校不仅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而且要未雨绸缪、适度超前,为将来的产业发展需求提供有效“供给”。要加强学校内涵建设,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等教育模式和教学途径,不断提高中职教师专业成长水平,从而改善教育供给。根据相关规定,中职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每年必须到企业实践锻炼一段时间。在企业实践过程中,中职教师不能浅尝辄止,仅仅满足于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象征性地进入企业车间作短暂的实践,而要真正融入企业,弯下身子,和企业一线工人及企业管理者,共同深入的作业生产和交流探讨,获取宝贵的实践技能和管理经验,同时切磋交流、取长补短,达到促进企业和教师的共同成长和发展的目的;(2)师资培训基地培训。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中职学校必须有一支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这就需要中职学校探索专业教师队伍的有效培养模式、机制及途径。要形成中职教师职业能力提高的有效机制,实现师资队伍建设的专业化、系统化和规范化,为中职学校服务区域经济、专业建设服务产业发展、人才培养适应国际化需求的内涵发展提供支撑。为避免和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的影响,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去各级教师培训基地参训。师资培训基地要充分利用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资源,请相关专业人士来培训基地授课、作讲座,在专业知识,实践操作和科研能力等多方面全方位的为教师“充电”,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和综合素质。让教师不进企业也可以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掌握专业技能,提高科研水平,达到实践培训的要求;(3)中外合作交流培训。在国家宏觀层面,整个职教体系属于“供给侧”,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大多与中职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中职学校可借鉴国外经验,加强中外合作交流培训,形式上可变引进输入为外派输出,意识上要改被动等待为主动联系,机制上也要由“供给导向型”向“需求导向型”转变。通过中外合作培训,可以使教师对国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有新的理解和认识,批判的吸收国外相关的理念和做法,做到“洋为中用”、取长补短,从而扩大教师视野,促其专业成长;(4)开展校本教研培训。完善中职教师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中职教师教育培训课程,改革中职教师教育培训方式。校本教研要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需求,以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组织实施,提高教研的针对性。 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中,要创新活动形式,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要重视活动内容,让活动更有实效性;要确立活动主题,使活动更具针对性;要设计活动过程,使活动更加科学严谨。成功的校本教研离不开专业引领,离不开相关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可通过邀请专家作专题报告,教学指导等形式,对校本教研给予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通过一系列的教研培训“供给”,努力满足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
3.建立保障激励机制。中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创新来促发“新动力”,其中,机制创新是激发教师活力的最重要的手段。要用多方资源,探索多种模式,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灵活的内部机制,激发广大教师的活力。建立经费激励机制,从中职师资培训经费中拨出专款,保证中职教师培训学习期间的津贴补贴、交通费等相关费用的合理供给,解决教师培训学习工作的实际需求。设立教师奖励基金,对在技能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创新大赛、文明风采等大赛中获奖的教师,要加大表彰和奖励力度,从而促进教师自觉提高专业能力。
4.完善绩效评价制度。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重大政策的出台,国家职教发展政策趋向非常明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需要中职学校“自下而上”主动积极探索,中职学校要完善教师专业成长的评价机制,健全绩效管理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督导机制。学校要建立教学质量追踪制度和教师个人成长档案,提供职称评定、评优推先、绩效考核、出国培训、名师评定等多方面的政策供给依据。要成立教师专业成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教师专业成长管理工作,协调处理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
(三)中职教师方面
将职业精神培养与职业技能高度融合,培育诚信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是每一个职教人的不懈追求;培养德能兼备现代职业人,使中职生人人成才,是中职教师的光荣使命。
1.加强理论学习。没有专业理论学习的指导,教师的专业成长就会失去方向,就很难达到一定的高度。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开展继续教育不是额外负担,而是重大战略机遇,不是份外工作,而是历史使命。实施继续教育是中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的重要任务,是中职教育快速产出高素质工匠的最佳通道。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个人专业理论学习规划,增强专业成长的自觉性。同时,积极进行自我评价,主动参加专业理论学习,逐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
2.迅速转换角色。中职教育应瞄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生态文明等关键领域,大力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中等层次和专科层次的合格乃至优秀的工匠。中职教师进企业实践锻炼,工作环境一般要比学校差,体力劳动可能会大大增加,工作学习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迅速转换自己的角色,树立不怕吃苦的“工匠精神”。一方面,参加培训学习的中职教师要增强主动性,主动调整角色心理,积极适应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教师要克服腼腆和好为人师、不善求人的思想,放下架子虚心向企业师傅求教。
3.弘扬工匠精神。在一些发达国家高级技工的比例高达30%左右,而我国高级技工的比例仅有4%。可见,与世界先进地区相比,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我国中职教育培养工匠的成果明显落后,这也正是目前我们加大中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力点和落脚点所在。“工匠精神”的灵魂是高尚职业道德,本质是精益求精,根基是刻苦钻研,行为是爱岗敬业,追求是技术进步。要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合格乃至优秀的大国工匠,中职教师自身要带头树立和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要以身作则甘做工匠,这样才能身体力行的培养出社会急需的各种高级技工。
4.做好总结反思。随着“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全社会对中职教育和中职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不断认真总结,客观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主动参加教师培训和自主研修,从而不断地满足自己的专业成长需求。通过全过程的总结,包括培训学习前、学习中、学习后、教学中等各个阶段,努力发现问题与不足,充分利用中职教师能力优势,对出现的困惑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找到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与办法,切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去探寻中职教师专业成长的出路,是对中职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的新课题。要进一步明确中职教师专业成长的目标,充分认识教师专业成长的迫切性和深远意义,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升中职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只要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加快中职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就一定能走出中职教师专业成长的困境,迎来独具风景的中职教育事业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 豆丁网.中职校教师专业成长的探究[EB/OL].[2012-06-27]. http://www.docin.com/p-430897677.html.
[3] 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 周新源.让课程走进“双元制”本土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5] 朱旭东,李琼.澳门教师专业发展现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6] 庄西真.职业学校的学与教[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7] 鲁彬之.从“供给侧”视角考虑职教问题[N].中国教育报,2015-12-17(10).
[8] 李德方.成功之作(职业院校校长访谈录)[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 秦 涛]
关键词:中职教师;专业成长;工匠精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者简介:朱家俊,男,邗江中等专业学校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教学科研、语文教学;王志斌,男,邗江中等专业学校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教学督导、机电教学;朱良辰,男,沛县中等专业学校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23-0050-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1]中职学校发展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关键是专业成长。然而,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中职师资队伍的有效供给已经远远落后于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成为技能人才培养的障碍。在2016年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这个原本属于经济范畴的术语,为重新审视中职教育难题,寻求破解之道,提供了新的思路。[2]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幕即将拉开之际,中职学校需要树立和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念,要善于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寻找中职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
一、中职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及教师结构现状
中职教师专业成长,是指中职教师通过接受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培训,通过自己的自觉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水平,并逐渐成为专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3]中职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在学科专业方面,不断学习学科专业发展中的新知识和新技能,紧跟学科专业发展最前沿的步伐;(2)在教育理论方面,学习最新的教育理论,把握世界教育发展趋势,了解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动态发展;(3)在教学经验方面,不断积累总结教学方面的案例,逐渐形成自己稳定的特有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中职教师结构大体可分为三部分[4]:(1)从事专业教学多年的教师,他们有较多的实践经验,承担了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训指导任务,他们是教师中的骨干力量;(2)由普通中小学、科研院所等部门调入的人员,他们拥有专业技术职称或工程实践经验,但专业教学能力有待积累。这些教师一般缺乏职教理念,专业实践能力不强,常常因袭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使职业教育混同于普通中小学教育,从而失去职教应有的特点。对这类转行的教师,要加强对他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引导他们转变教学理念,使他们逐步适应职业教育的教育模式;(3)刚从高职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他们教学经验不足,但有着较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高昂的工作激情。以邗江中等专业学校为例,近几年引进的专业教师,虽然是职业院校毕业,但非师范类教师占半。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普遍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实习经历。对于这部分教师,要加强他们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组织和促使他们认真研究现代职业教育特点及中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中职教师与普通中小学教师不同,有专门的专业师资标准。中职教师队伍结构性不足、缺编和配置等问题,特别是职教经验缺乏的新教师的补充及其与时调整的职教学科结构,给中职教师专业成长带来了较大的挑战。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则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路径。要切实解决中职教师专业成长问题,需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找到根源所在,从而对症下药、予以解决。
二、中职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以其成因
从中职教师结构现状来看,中职教师的专业成长存在不少问题,陷入了困境。究其原因,既有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的供给不足,学校的体制机制缺乏,也有教师自身的不足。这些问题和原因造成了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特别是外出培训和进企业实践困难重重,制约了中职教师的专业成长,影响了中职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教育行政方面
1.行政部门严重缺位。中职教育紧贴市场需求、适应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离不开行业企业的支持与合作。根据中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求,中职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每年必须到企业开展实践实习活动。然而,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他们最关心的是经济效益,他们担心教师进企业实践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所以对他们的到来不甚欢迎。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在中职教师到企业实践中,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做好宣传、沟通、协调,甚至运用行政手段,来支持中职教师的专业实践。遗憾的是,许多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没有很好地发挥这一作用。[5]
2.培训经费供给不足。教师是教育发展最宝贵的资源,不解决中职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就很难提供有效的教育供给。许多中职学校每年教育专项经费中,只有很少一部分用于教师专业培训,在进企业实践锻炼方面的投入则更少。[6]培训经费的供给严重不足,造成中职学校很难派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校内用于实习实践的机器设备又很难得到维修和更新,这严重限制了中职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影响了他们的专业成长。
3.师资配备过紧过严。调查发现,中职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理念、专业能力等与教师的实践培训时间呈正比。但由于中职学校师资配备普遍过紧过严,专业教师配备供给不足,安排教师培训会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工作,导致正常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进行脱产学习更是难上加难。[7]因此,师资配备不足对中职教师专业精神的培养、专业能力的积累和专业成长发展均十分不利。
(二)中职学校方面
1.目标要求不明确。要推进中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有一支适应改革的素质高、业务精、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教师队伍。对待不同专业的教师,新进教师和在岗多年的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基础课教师,有实践经历教师和无实践经历教师,在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形式上应区别对待,而大多数中职学校对教师的专业成长缺乏差异化的目标计划和工作安排,没有开展工作的相关制度保障,也没有制定培训学习的具体要求。 2.激励机制不健全。中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关注中职教师自身发展,即中职教师“需求侧”问题。教师与其他许多职业不同,需要高度的自觉性。除了正常的教学时间,很多进修学习都是需要用业余时间来完成。而中职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平时很难抽出时间参加培训学习,寒暑假等时间因为待遇较低、激励不足等原因,教师也不愿意参加培训学习。[8]同时,学校对教师参加培训学习没有明确的保障和鼓励政策,如在职称评审、评优推优、绩效考核、出国进修、岗位聘任、教学工作量折算等方面,不能很好的考虑教师培训学习的“需求侧”,抑制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监督和评价缺乏。中职学校虽然认识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加强了中职教师的培训,对公共基础课、实习实训、职业指导及兼职教师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培训。但由于学校在对教师的培训学习上缺乏有效的质量监控机制和效果评价机制,培训学习往往流于形式,达不到培训的目的,严重影响了中职教师的专业成长效果。
(三)中职教师方面
1.教师认识不到位。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倡导的“工匠精神”,是构成我国现实生产力的宝贵精神財富。“工匠精神”,正是中职教师必须培养和具备的精神。然而,不少教师仅仅满足于备好课、上好课、批好作业等,没有认识到专业技能提高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作用;不少教师对进企业实践,去当一线工人不屑一顾,即使去了也怕脏怕累。可是没有中职教师亲历亲为的进企业实践锻炼,就没有教师的专业成长,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中职教育的历史使命便无法完成。
2.教师积极性不高。(1)平时教师在承担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参加技能大赛、创新大赛和“两课评比”等活动,身心俱惫;(2)学校平时抽不出教师去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只能利用寒暑假,而参加培训学习没有交通补贴、误餐补助等,教师工资本来就低,这让教师感到心里不平衡;(3)教师的专业成长好坏对工作绩效没有什么影响,与职称评定等也没多大关联。因此,许多教师对于“花钱吃苦”来提高专业能力不积极、不主动,甚至还有一种“吃亏”的心理,因而常持观望的态度。
3.教师难融入企业。中职教师渴望在企业学到新技术和掌握实际技能,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从而提高教育“供给”的质量,实现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效供给、精准供给。但是,对企业而言,由于教师进企业实践锻炼没有实际利益,甚至有时候妨碍或者耽误企业的正常生产。企业不愿做“活雷锋”,所以往往教师进入企业,会处于没人搭理的尴尬局面中。这样,中职教师到企业进车间实际操作锻炼的机会不多,更不可能参与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这种情况使得教师进企业锻炼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中职教师专业成长路径探寻
近年来,我国治理职业教育问题,总是做学校和教师的工作,给学校办学和教师教学下达各种指标,但却未从根本的教育资源配置、政策保障、评价制度等多方面入手进行全面治理,结果导致中职教育治理成效不明显。对于中职教师专业成长等老大难问题,其实也可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从学校、教师、政府、社会等多方面去探寻中职教师专业成长之出路。
(一)教育行政部门方面
结合“十三五”规划部署和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应着力推进以教育规划、教育经费、教师培养、教育督导等为内容的教育“供给”改革。从加大教育供给投入出发,激发中职教育供给活力,量质并举提高中职教育“供给”,从而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中职教育的供需平衡。
1.制订相关政策。一方面,要做好中职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如中职教育如何适应时代要求,中职教师的结构性问题如何解决等;另一方面,要关注中职教育的“需求侧”,通过政府的政策和措施的完善,努力优化教育行政部门“供给侧”的服务。要加强中职教育统筹规划,强化联席会议机制,明确相关部门对教师进企业实践锻炼的职责,建立并完善政府统筹、分口管理、协调推进的中职教育管理体制。尽快出台校企合作相关法规,深化校企合作,发挥地方产业和学校的协同发展。简化企事业单位参与中职教师专业培训的规程,打破政策制约壁垒,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从而有力推动中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2.保障经费投入。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满足教师专业成长的经费需求。(1)各级政府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到中职教育的重要性,要像重视高中教育一样重视中职教育,关心教师的专业成长,加大经费预算供给,要预留足够的资金用于中职教师的专业培训需求;(2)抓紧修订完善专项资金使用规定,提高中职教师培训学习的补贴标准,扩大补贴对象范围,尽量满足中职教师培训学习的必要需求;(3)出台有关办法规定,明确校企合作中各方的权利与义务,给予接受教师进企业实践的单位一定的优惠政策,对在校企合作中做出贡献的企业和学校给予表彰奖励等。
3.改革招聘制度。大胆改革教师招聘制度,满足中职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需求。制定新教师引进标准,并认真执行,完善中职教师聘任、考核和退出等相关制度。招聘专业教师时可借鉴国外经验,根据专业教育的实际需求,招聘有一定企业实践经验的,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大学本科以上的毕业生,且必须在教师培训学习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和其他相关专业资格证书后,方能走上教育教学工作岗位,或者直接面向社会招聘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技能型人才。
(二)中职学校方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将启动,在这场涵盖市场社会各个方面的改革大潮中,中职教育改革不可或缺,且应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中职学校既是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象,也是承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体。
1.制定教师发展规划。中职学校要不断改善和优化教师培训学习的环境,推动政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加强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 要制定教师专业成长发展规划,满足教师培训学习的合理需求,不断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整合教师培训学习资源,优化教师培训学习项目,完善教师培训学习计划,扩大教师培训学习规模,提高教师培训学习成效。 2.拓宽教师培训渠道。(1)企业实践锻炼培训。有效“供给”,激发“需求”。中职学校不仅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而且要未雨绸缪、适度超前,为将来的产业发展需求提供有效“供给”。要加强学校内涵建设,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等教育模式和教学途径,不断提高中职教师专业成长水平,从而改善教育供给。根据相关规定,中职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每年必须到企业实践锻炼一段时间。在企业实践过程中,中职教师不能浅尝辄止,仅仅满足于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象征性地进入企业车间作短暂的实践,而要真正融入企业,弯下身子,和企业一线工人及企业管理者,共同深入的作业生产和交流探讨,获取宝贵的实践技能和管理经验,同时切磋交流、取长补短,达到促进企业和教师的共同成长和发展的目的;(2)师资培训基地培训。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中职学校必须有一支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这就需要中职学校探索专业教师队伍的有效培养模式、机制及途径。要形成中职教师职业能力提高的有效机制,实现师资队伍建设的专业化、系统化和规范化,为中职学校服务区域经济、专业建设服务产业发展、人才培养适应国际化需求的内涵发展提供支撑。为避免和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的影响,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去各级教师培训基地参训。师资培训基地要充分利用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资源,请相关专业人士来培训基地授课、作讲座,在专业知识,实践操作和科研能力等多方面全方位的为教师“充电”,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和综合素质。让教师不进企业也可以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掌握专业技能,提高科研水平,达到实践培训的要求;(3)中外合作交流培训。在国家宏觀层面,整个职教体系属于“供给侧”,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大多与中职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中职学校可借鉴国外经验,加强中外合作交流培训,形式上可变引进输入为外派输出,意识上要改被动等待为主动联系,机制上也要由“供给导向型”向“需求导向型”转变。通过中外合作培训,可以使教师对国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有新的理解和认识,批判的吸收国外相关的理念和做法,做到“洋为中用”、取长补短,从而扩大教师视野,促其专业成长;(4)开展校本教研培训。完善中职教师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中职教师教育培训课程,改革中职教师教育培训方式。校本教研要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需求,以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组织实施,提高教研的针对性。 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中,要创新活动形式,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要重视活动内容,让活动更有实效性;要确立活动主题,使活动更具针对性;要设计活动过程,使活动更加科学严谨。成功的校本教研离不开专业引领,离不开相关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可通过邀请专家作专题报告,教学指导等形式,对校本教研给予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通过一系列的教研培训“供给”,努力满足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
3.建立保障激励机制。中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创新来促发“新动力”,其中,机制创新是激发教师活力的最重要的手段。要用多方资源,探索多种模式,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灵活的内部机制,激发广大教师的活力。建立经费激励机制,从中职师资培训经费中拨出专款,保证中职教师培训学习期间的津贴补贴、交通费等相关费用的合理供给,解决教师培训学习工作的实际需求。设立教师奖励基金,对在技能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创新大赛、文明风采等大赛中获奖的教师,要加大表彰和奖励力度,从而促进教师自觉提高专业能力。
4.完善绩效评价制度。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重大政策的出台,国家职教发展政策趋向非常明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需要中职学校“自下而上”主动积极探索,中职学校要完善教师专业成长的评价机制,健全绩效管理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督导机制。学校要建立教学质量追踪制度和教师个人成长档案,提供职称评定、评优推先、绩效考核、出国培训、名师评定等多方面的政策供给依据。要成立教师专业成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教师专业成长管理工作,协调处理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
(三)中职教师方面
将职业精神培养与职业技能高度融合,培育诚信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是每一个职教人的不懈追求;培养德能兼备现代职业人,使中职生人人成才,是中职教师的光荣使命。
1.加强理论学习。没有专业理论学习的指导,教师的专业成长就会失去方向,就很难达到一定的高度。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开展继续教育不是额外负担,而是重大战略机遇,不是份外工作,而是历史使命。实施继续教育是中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的重要任务,是中职教育快速产出高素质工匠的最佳通道。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个人专业理论学习规划,增强专业成长的自觉性。同时,积极进行自我评价,主动参加专业理论学习,逐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
2.迅速转换角色。中职教育应瞄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生态文明等关键领域,大力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中等层次和专科层次的合格乃至优秀的工匠。中职教师进企业实践锻炼,工作环境一般要比学校差,体力劳动可能会大大增加,工作学习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迅速转换自己的角色,树立不怕吃苦的“工匠精神”。一方面,参加培训学习的中职教师要增强主动性,主动调整角色心理,积极适应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教师要克服腼腆和好为人师、不善求人的思想,放下架子虚心向企业师傅求教。
3.弘扬工匠精神。在一些发达国家高级技工的比例高达30%左右,而我国高级技工的比例仅有4%。可见,与世界先进地区相比,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我国中职教育培养工匠的成果明显落后,这也正是目前我们加大中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力点和落脚点所在。“工匠精神”的灵魂是高尚职业道德,本质是精益求精,根基是刻苦钻研,行为是爱岗敬业,追求是技术进步。要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合格乃至优秀的大国工匠,中职教师自身要带头树立和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要以身作则甘做工匠,这样才能身体力行的培养出社会急需的各种高级技工。
4.做好总结反思。随着“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全社会对中职教育和中职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不断认真总结,客观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主动参加教师培训和自主研修,从而不断地满足自己的专业成长需求。通过全过程的总结,包括培训学习前、学习中、学习后、教学中等各个阶段,努力发现问题与不足,充分利用中职教师能力优势,对出现的困惑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找到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与办法,切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去探寻中职教师专业成长的出路,是对中职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的新课题。要进一步明确中职教师专业成长的目标,充分认识教师专业成长的迫切性和深远意义,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升中职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只要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加快中职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就一定能走出中职教师专业成长的困境,迎来独具风景的中职教育事业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 豆丁网.中职校教师专业成长的探究[EB/OL].[2012-06-27]. http://www.docin.com/p-430897677.html.
[3] 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 周新源.让课程走进“双元制”本土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5] 朱旭东,李琼.澳门教师专业发展现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6] 庄西真.职业学校的学与教[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7] 鲁彬之.从“供给侧”视角考虑职教问题[N].中国教育报,2015-12-17(10).
[8] 李德方.成功之作(职业院校校长访谈录)[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 秦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