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之花在校园内外绽放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ie198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沼气系统,清洁厨房,日光大棚,太阳能浴室……一场以节能环保为主线的生态建设正在国家级农业示范区杨凌轰轰烈烈地展开,它改变着杨凌人的生活、观念、意识,改变着莘莘学子的学习习惯、综合能力、环保观念,使——
  
  随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新农村生态校园”调研工作的完成,一场新农村新校园的生态战役在2005年打响。杨凌区政府鼓励农民大力开展厕所沼气建设,每建成一座,政府支持1000元资金。而对于农村文化传播的窗口——学校,则更是投入数百万元,把13所学校的旱厕全部改造成沼气厕所。沼气厕所-沼渣养猪-沼液浇菜,沼气进厨-沼液冲厕-沼渣入田,沼气厕所、家畜养殖、菜果种植、太阳能辅助,小的节能环保循环系统在每所学校建立起来。而这个系统带给学校和学生的,却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的收益,它让生态文明之花在校园灿烂绽放。
  
  校园的文明
  
  走进西大寨中学宽大敞亮的大门,拐到西北角,就是学校的沼气循环系统。沼气池上的厕所干净整洁,手纸篓摆放整齐。每隔一小时系统就会用沼液自动冲洗厕所一次。厕所旁室有通自来水的洗手池,学生如厕后可以在这儿净手。再向东,是蔬菜大棚,刚收摘了西红柿的地里,又分片种上了甜瓜苗,这里可以供给市场蔬菜,还是学生实习、上课的重要基地。学校的东北角,是师生食堂。三间房的食堂里,餐桌锃亮,转动着的吊扇在桌面投下淡淡的光影,漂亮的窗帘随风轻舞。厨房灶头以沼气为能源,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可以供给师生多半年的做饭燃料。如果不是校外大片大片的农田提醒,置身这里,你会以为这是某所城市学校。
  
  “过去是煤烟熏人,一天到头身上、屋里都脏。现在到处都是干净的。”在这里做了近20年饭的魏师傅说,他脸上满是高兴。“就这灶每年可以节煤8吨左右。过去没餐桌,大家端碗饭蹲在门口吃,现在大家都可以舒舒服服坐在桌边吃了,又说又笑,关系也更融洽了。”
  “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张宏军校长告诉记者。过去的厕所是旱厕,清理粪池,每年要花费不少的钱。更重要的是,蛆虫满地,臭气熏天的状况一直无法消除。它成为学校的一大疾病传播源。改造成沼厕后,厕所清洁了;沼气用作能源;沼渣是喂养家畜的饲料,学校使用不完的,当地农民抢着来清运;沼液既可以杀灭厕所的蛆虫和一些细菌,又能用来冲洗厕所,还供给大棚里的蔬菜养料;大棚的菜蔬每年可以收获2-3茬,收入将近8千元。学校用节约来的资金硬化路面、绿化校园,修花墙、建车棚。校园干净了,学生请病假的少了,乱扔手纸现象消失了,知道便后主动洗手、时时爱护环境了。
  川口小学的老师也感同身受。川口小学合校之初,因为学生互不认识,习惯不一致等原因,出现逃学、打架案例。沼气循环系统建成后,没有学生逃学了,没有人打架了。放假时,学校很担心沼气大棚会不会被调皮的学生破坏。但开学后,教室的门窗玻璃无一破损,大棚的塑料棚布完好如初。优美的环境发挥出神奇的力量,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校风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厕所是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显示窗口。沼厕让杨凌区农村学校完成了从旱厕向水厕的转变,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教育的文明
  
  如果说杨凌区的学校借沼厕建设之机,想方设法改善了育人环境的话,把更多的精力投向沼气系统所蕴涵的教学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他们所做的工作则更为出色。
  邰南小学有6分地的大棚,3亩地的猕猴桃种植园。在杨凌区13所农村学校沼气循环系统的果蔬基地里,它是最大的。
  大棚里,每年一茬西红柿,一茬甜瓜。这两样蔬菜,都要经过育苗、栽种、搭蔓、结绳、除芽、疏果、采摘等程序。学校规定,小学高年级学生每周要上两堂综合实践课,至少要保证一堂是室外的。而室外的课堂,就是这沼气大棚。
  这天是张敏老师的综合实践课。她带着孩子们到了大棚里。西红柿正长得旺盛:一排排曾经由师生共同搭建钩挂的绳架上,藤蔓攀缘而上。藤叶间的柿子有的红润娇艳,有的翠绿如玉。孩子们一下子兴奋起来,摸摸这个,捏捏那个。张老师要求大家,回忆以前讲过的有关西红柿的生长知识,看大家能够发现哪些所讲知识与目前的实景有出入,还有哪些知识讲课中没有涉及到,自己还不能理解。她建议大家仔细观察,可以互相讨论,解决不了的现象向老师提出来。一个学生很快就大声喊:这株西红柿有的柿子红了,有的还是绿的,为什么啊?旁边的孩子跟着议论起来:红的养分吸收多,绿的吸收养分少;红的接受阳光多,绿的接受阳光少,你看,就是绿柿子向外的一面也要发红一点;柿子少的红的多,柿子多的绿的多……张老师问他们:为什么植株上柿子少的红柿子多,柿子多的绿柿子多?孩子们答不上来了。沉默一会儿,有孩子找到了答案:柿子多养分分配给每个柿子的就少,成熟的就会慢;柿子少的养分就充足,成熟就快一些。张老师笑了。另外一群孩子也发现了问题:有的叶子翠绿翠绿的,可有些叶子已经枯萎了,同株西红柿,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异?他们也争论开了。张老师示意他们继续讨论,然后,走到了双燕的面前。
  双燕自小寄养在亲戚家,长期不和家长在一起,性格有些孤僻,她这时只是孤零零的旁观着其他的孩子。张老师拉着她蹲在一株西红柿旁边,问她:学校大棚里的柿子和亲戚家的有什么不一样吗?双燕看了看说:大棚里的柿子没有虫。为什么呢?张老师又问。有几个孩子也围了过来。学校大棚里的柿子喷药了。有孩子插嘴。张老师摇摇头:学校的柿子没打过药。我姑家的柿子打药了。双燕说。那为什么不打药的柿子没虫,而打过药的反而还有虫呢?张老师继续启发。哦,我想起来了,学校的柿子是用沼液浇灌的,沼液有杀虫作用。双燕回答。张老师拍拍双燕的头,表扬她:还是你聪明。孩子们对双燕投来敬服的目光。你们继续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双燕姑姑家的柿子灭虫啊?暂时想不出来可以回家问父母,也可以自己查资料,然后再告诉我。看到双燕和孩子们探讨起来,张老师转身向其他同学走去。
  快结束的时候,张老师允许每个孩子摘一颗西红柿,作为对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奖赏。
  课后,双燕和其他孩子共总结出了四种杀虫方法,并把结果告诉了姑姑,姑姑家的柿子也没有虫害了。她姑姑后来告诉老师,双燕性格活跃多了,现在家里侍弄西红柿,她还是个好帮手。而令张老师感到更欣慰的是,切身的实践和探究,让孩子们得到了更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了。
  其实,像双燕一样,其他同学也是沼气循环系统受益者。大棚建好,许多学生就明显感觉到它同以往大棚的不同:结构上,棚布顶端的一带不宽的天窗样透气孔,让人感到新奇;棚布的卷帘式控制装置结束了人力翻卷的历史,让人感到振奋;棚布颜色的选择和争论,让他们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沼气大棚与传统大棚的区别,让他们思考比较着一些似懂不懂又引人探究的现象,不断上进;欣赏自己参与管理、亲手劳动、亲眼见它一天天长成的果蔬,体会劳动的艰辛,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所带来的喜悦与成功,使他们甜在嘴上,乐在心里。孩子们在基地里上课,尽情享受着新事物带给他们的欢乐和多彩,他们都在不知不觉间茁壮成长起来。
  老师们也随着沼气系统的全面建成,改变了教学方式,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并把它向各个科目渗透利用。下面是化学老师李燕的一堂课《煤气灶灶头能否代替沼气灶灶头使用》。
  她首先和同学们对这两种灶头能否替代做出了两种猜想:可以;不能。然后把学生带进学校灶房实际观察沼气的燃烧情况;将火焰熄灭后,找一个旧的煤气灶头接入沼气,把导气管与灶头的接口处浸在一个盛有部分肥皂水的小塑料盆,检查气密性良好后,点燃沼气,观察燃烧情况。根据两次观察,同学们记录下了所看到的现象:沼气灶燃烧时火焰呈蓝色,气体燃烧旺盛;煤气灶接沼气灶头,气体燃烧火焰略显黄色,灶头上会有部分黑烟冒出。李老师让大家分组讨论,根据煤气(主要成分为一氧化碳)和沼气(主要成分为甲烷)的成分,分别把它们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列出来。经过分析探究,同学们了解到:同温同压条件下,同体积的co和ch4充分燃烧所需要的氧气量不同,ch4所需要氧气的体积大约是co的4倍,所以把煤气灶头连接在沼气上时,由于煤气灶的进风管径较细而使得沼气不能完全燃烧,火焰不旺,略微有些黑烟。同学们由此得出结论,煤气灶灶头不能替代沼气灶灶头。
  李老师给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是:若要节省材料,将煤气灶改进为沼气灶,则主要只对煤气灶的哪一部分进行改造?
  不知不觉间,这堂课结束了,但同学们仍然沉浸在参与实物研究的兴奋之中,他们轻松地获得了知识,而为这轻松提供基础的是学校的沼气系统。
  李燕只是利用沼气循环系统教学资源的众多教师中的一个。贺会利老师将生态大棚搬进写作课堂,做写前辅导,教学生学习运用视觉、嗅觉、听觉、味觉仔细观察,从而使学生写出了情感真实、各具特色的作文来;杨娟锋老师在英语教学中以植物为话题,教学生了解植物各部分的名称,植物的生长过程以及植物、动物、人类之间的链锁关系,引导学生以眼前的景物展开英语对话,在和谐、平衡、统一的环境中感受良好的语言表达所带来的乐趣;贺俊宁老师带着孩子参观学校的养猪场,让学生询问饲养员猪价、消耗饲料、饲料价格、销售利润等问题,然后利用一次函数模型求解饲养家畜利润最大化的问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反思的习惯……
  在川口小学,记者还拿到了一本《新农村卫生新校园校本教材》。这是现代教育与沼气系统建设相结合的一个成功范例。该校充分利用学校生态创新工程等实践基地,经过两年的实践摸索,编写出了这本教材。该教材通过本校的沼气系统介绍,将生态循环、生态文明这种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和自觉习惯,从而把科学发展、生态文明的种子根植于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使他们受益终生。
  在杨凌,学校主要的沼气循环模式有三种:菜-沼模式,菜-畜-沼模式,菜-沼-太阳能模式。杨村乡中心小学采用的是最后一种模式。学校破天慌的为师生修建了浴室,夏天沼气提供能源,冬天太阳能辅助沼气提供能源。课余,教师可以随时去浴室洗刷一身疲惫。而每周一次对学生的开放日,则是杨村乡这些农村孩子们的节日。夏季的一天,浴室开放,孩子们有秩序的轮流进去洗浴。正洗间,热水没了,孩子们身上、头上还是泡沫,只能赶紧用凉水冲洗。还没洗净,凉水也没了。孩子们一下子慌乱起来,一个个抱怨起来:学校停水也不通知一声;水价、电价都涨了,是不是学校没交水费电费?谁叫你刚才不赶快洗,磨磨蹭蹭的?转而又叹息起来:要是现在再有点水多好啊,至少可以把毛巾洗干净,擦净身体就能出去。好几分钟过去了,水终于又来了。孩子们加快了速度。洗完,出去,又一拨孩子进了浴室。这些孩子也许至今也不知道,是老师导演了这出戏。当时热水出水设施的确出了点问题,但老师敏感的意识到,这是一个节能教育的良机:为什么不让孩子们亲身领略一下没水的滋味?于是他们把凉水也停掉了。
   受此启发,杨村乡中心小学在学校水龙头边的墙上开辟了学生留言处,让孩子把他们用水节水的感想亲手写在墙上。这一面墙壁上的留言不断的增加着,虽然看上去很凌乱,但每一行字都在提醒警示着后来的学生:节约,节约,再节约。
  学校建沼之初,有许多家长是不理解的:学校是搞教育的,怎么搞起“经济建设”来了?但当孩子回家知道父母劳动辛苦,主动给他们做饭洗衣了;孩子爱卫生、保护资源、知道节约用水了;孩子懂得给农作物简单诊治病虫害、维修家中器具了;孩子知道抓紧时间学习、懂得珍惜学习机会了时,家长理解了。
  
  未来的文明
  
  学校建沼的成功,也迅速激发了周边农村发展沼气的热情。上川口村原来基本上是家家旱厕,早先有的沼气池也毁损殆尽。现在却是家家建成沼气厕所,户户用沼气作能源做饭,成了省级文明村。
  在杨凌农村,过去房前屋后堆柴草,牛羊粪便处处有,苍蝇蛆虫厕所跑。现在,杂草、牛羊粪入了沼气池,为了增加产气量,人们还出去拣拾动物粪便,收购多余柴草。腾出来的地方,种上了花草树木,环境焕然一新。人们觉得空气新鲜了,心情舒畅了。节约了花费,又有美好的环境,人的心态悄然发生变化。疾病少了,吵嘴打架少了,积极劳作、勤劳致富成为自觉追求,农村人科学的观念、主动意识与对社会、国家的热爱与日俱增。
  2006年,杨凌区荣获国家级卫生城市称号。
  有人曾经问杨凌:你们对沼气系统的投资,怎么能够收回?因为即使拥有最大基地的邰南小学,两年了也没有完成沼气系统投入成本的回收。川口小学的李柱目老师是这样回答的:任何创新的路子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沼气循环系统改善了育人环境,培养了学生生态文明的意识,使学生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小就养成一种资源综合利用的观念,好奇心被高度激发,创新意识逐步萌芽,这样的习惯和意识,将成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的资源与动力。而由此产生的力量,将为他们带来个人的成功,慢慢凝聚为一笔巨大的社会财富。这对于原本就不是产业的教育来说,是任何经济投入都不能替代的。
  是的,教育教给学生什么,民族和国家就会收获什么。杨凌区用一个小小的沼气循环系统教给了学生和人民很多很多,他们为此投入了一些资金,也因为规模太小而不可能有大的经济回报,但他们必将收获创新、环保、循环、节能的意识和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其他文献
我国已经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也在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期刊
教学内容:《怀念母亲》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的第二篇课文。  教学片断1:对于“母亲”,每位学生都能正确理解。本篇课文的主题是写作者对两位母亲那种“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的思想感情,于是我在上课导入时是这样做的。  板书:母亲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母亲辛辛苦苦抚养我们已经十多年了,那你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来向大家介绍你的母亲吗?  生1:我的妈妈对我非
期刊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在跌宕起伏的情节发展中,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成功地完成对人物的塑造,其典型的环境描写,语言的简洁、洗练都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不可忽视的是文中细针密线的细节描写独具特色,更值得深入探索。    一、店小二的设置与酒店密谋    林冲由东京八十万禁军的教头,突然跌为阶下囚,迤逦来到沧州,举目无亲四顾茫茫,可巧,遇见熟人店小二。二人说不完的离情别绪,道不尽的辛酸坎坷
期刊
长期以来,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总是需要一些教具、实物、模型或者课件,以便让知识更能为学生所理解。但我们却很少听到班主任工作需要什么道具、课件,似乎班主任的最先进武器就是一张嘴,一支笔和一腔热血。自从有了数码相机,我的眼睛便学会了发现,每周班会上的内容也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镜头回放,情景再现。同学们对这种方式都很欢迎,同时也在欣赏和感受中改变着自己的行为。    一、用镜头把学生平时忽略的细节呈现出
期刊
自从进入高三复习备考阶段以来,各类模拟考试接连不断,与此同时,学生知识与技能方面存在的不足也不断地显现。其中在第二轮复习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每次模拟考试,他们面对数字表类试题都显得很迷茫,不知应从何入手。这类试题恰恰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曾多次出现,为此我专门用两课时组织了此类试题的解法探讨课。    一、真题实战训练    课前我精心选辑了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中的此类试题,并将其印制成试题备用。同
期刊
案例聚焦  朱××,是一个聪明活泼的好同学,对数学学习特别感兴趣,课外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数学兴趣活动小组,还多次在省市各类数学竞赛中获奖。那他又是怎样来完成平时的数学作业的呢?作为数学老师的我特意为他买了许多数学课外读物,还建议他平时的数学作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选做,甚至不做,完全可以自愿,建议他把更多的时间留在自己喜欢的解答数学兴趣题目上。时间长了,他对数学学习越来越感兴趣,还完成了大量的老
期刊
坐落在美丽的汉江河畔,朱鹦故里的洋县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迄今已有近80年的历史。近年来,该校坚持“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的战略思路,围绕以“教学促教研、教研带教学”的基本思路,努力为广大教职工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积极引导鼓励教职工投身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5年该校教职工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56篇;2006年教职工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560篇,其中有29篇论文分获国、
期刊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是师生共同成长、情感交融的生命历程。它应该生机勃勃,魅力四射,充满智慧,闪烁灵感。彰显个性。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在课堂教学中。如能及时有效地捕捉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让它成为语文教学的契机,就能让语文教学的灵动“生成”熠熠生辉。    一、深度对话,开启生成之门  “对话式”教学已经深入课堂,它是生命与生
期刊
当前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理念与方法可谓百花齐放,精彩纷呈,其着力点大多在于精心组织教学、精确时间安排,尽力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一堂语文课上得是既“紧张”又“活泼”,全在教师的严密组织与控制之下,学生正襟危坐,教师环环相扣,点滴不漏。大有程序化、神圣化的倾向,似乎这样才能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唯独看不到“闲暇”,似乎“闲暇”是与严肃、庄重
期刊
素有“苹果之乡”美誉的洛川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洛川县是原国家教委确定的“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实施县”,是原陕西省教委命名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先进县”,省人事厅表彰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县”、“全省幼教工作先进县”,职业中专被省教育厅、经贸委、财政厅等单位表彰为“陕西省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县”。  县运兴衰,系于教育。近年来,洛川教育遵循“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协调发展、注重效益“的指导思想,上下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