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是师生共同成长、情感交融的生命历程。它应该生机勃勃,魅力四射,充满智慧,闪烁灵感。彰显个性。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在课堂教学中。如能及时有效地捕捉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让它成为语文教学的契机,就能让语文教学的灵动“生成”熠熠生辉。
一、深度对话,开启生成之门
“对话式”教学已经深入课堂,它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是生命之间和谐的律动,是教师、学生、文本乃至更多方面、更多范畴的对话。“对话”应当拒绝空泛与肤浅,注重实效和深度,才能有以石击石的火花闪现,以心连心的心潮涌动,以情生情的浪花飞绽。教师要充分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精髓;真心实意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善于发现和肯定他们的闪光点,互相切磋,琢磨砥砺,使学生的认识更加丰富和全面。
一位老师在教学《卧薪尝胆》时,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有深度的对话。老师先让学生读文,再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卧薪尝胆”的意思。学生说,为了报仇雪限,勾践晚上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先尝尝苦胆的滋味。老师反问,勾践仅仅“晚上睡在柴草上;每天饭前,先尝尝苦胆的滋味”算不算真正的“卧薪尝胆”?学生纷纷发表见解,勾践亲自下田耕种,使自己的国家富裕起来;勾践还勤练兵,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勾践还会找那些有本事的人,为国家的强大出谋划策……老师说:“这就叫发奋图强!如果勾践仅仅坚持了几天,或者几个月,算不箅真正的‘卧薪尝胆’?”学生回答:“不算!因为勾践‘卧薪尝胆’了二十多年,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老师说:“这就叫坚持不懈!大家理解“卧薪尝胆”的含义了吗?”学生说:“‘卧薪尝胆’表示为实现一个目标而忍辱负重、发奋图强、坚持不懈!”老师接着问:“勾践需要卧薪尝胆,我们要不要卧薪尝胆?”在深度的对话中,学生明白了即使不为报仇雪恨。也要卧薪尝胆,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简单肤浅地肯定或否定,而要把对话引向深入,让学生在充分的“对话”中不断得以“生成”。
二、个性体验,彰显生成之魂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再创造行为,各人的认知水平、生活阅历、心态环境的差异,必然会对文本产生不同的理解。更何况是充满奇思妙想的少年儿童。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从根本上说,课堂教学的“生成”就是学生独特体验相互撞击而迸发出绚烂火花的过程,是学生独特的体验在某个特定时空因为相遇而绽放出灿烂光芒的过程。
一位教师在教学《触摸春天》一文中的“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时,让学生自由地朗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们有的说:“我非常惊奇,不知道肓女孩安静是怎么拢住蝴蝶的,我要用惊奇的语气读(该生朗读)。”有的说:“健康人都不一定能拢住蝴蝶,而育女孩安静却拢住了蝴蝶,我敬佩她。要用敬佩的语气读(该生朗读)。”有的说:“安静整天在花香中流连。安静喜欢花,蝴蝶也喜欢花。安静拢住了蝴蝶,可以说是一对朋友的真诚拥抱,我要用喜悦激动的语气读(该生朗读)。”有的说:“安静是用‘心’拢住蝴蝶的,说明她已经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蝴蝶被安静的灵性吸引住了。心甘情愿地落入她的掌心。我体会到了‘有心者事竟成’的道理。我要用坚信的语气读(该生朗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再朗读时,自然而然地读出自己真切的感受。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呈现自己的真实体验。学生在体验的互动交流中;完善“生成”,彰显语文教学的博大精深。
三、开放设计,绽放生成之花
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它是学生和老帅共同的一段生命历程,是丰富多彩而又千变万化的,常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教师是不可能完全预没的。教师要有开放和生成的课程意识,教学设计要删繁就简,变严密刚性的硬设计为灵活弹性的软设计,同时要灵活驾驭、调控教学进程,顺学而导,顺学而教,使教学具有生成性和创造性。
在偶发事件中挖掘生成点。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常令老师茫然失措,不知如何是好。在追求开放设计的背景下,教师不能单纯地回避偶发事件,而应捕捉偶发事件中的“闪光点”并转化为“生成”的契机。一位教师在教学《五彩池》时,一个学生大声嚷嚷:“五彩池能游泳吗?”其他学生哈哈大笑,这是老师始料不及的。表面上看,问题似乎与课文无关,但处理得好,就会成就课堂“生成”的精彩之笔。这位老师略一思索之后;为学生创设了神思飞扬的机会:“多么有趣的问题啊!五彩池能游泳吗?请同学们走进书本,去看看五彩池是什么样子的,就知道它能不能游泳?”
在质疑问难中捕捉生成点。问题是探究学习的源发点,是开启智慧的钥匙,也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沃土。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质疑。探究、发现;更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提问,在学生的质疑中捕捉到教学的生成点。一位教师在教学《颐和园》一文时,先让学生提出问题,接着整理出促进学生“生成”的问题:作者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在写景物时,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借鉴?然后老师引领学生读文探究。
在拓展联想中创设生成点。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感悟的特征上的,他们对文本的二度创造必然会有自己的鲜明特色。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创设机会,让学生充分想象,畅所欲言,在纵横驰骋的想象中,产生思维碰撞,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一位老师在教学《普罗米修斯》时,引领学生品读“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这个重点句,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死死地”、“日夜”、“风吹雨淋”和对生活的体验进行联想和想象,然后说说普罗米修斯受了哪些痛苦?是什么样的痛苦?学生们各抒己见:他受了“被绑得很紧”、“风吹雨淋”、“烈日暴晒”、“雷电劈打”、“大雪压身”,“蚊虫叮咬”等痛苦;他的痛苦是“生不如死”、“油煎火烤”、“痛不欲生”、“难以言状”……老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这个句子,学生的情感犹如火山喷涌,炽热而高昂。学生的联想深化了感悟,丰富了“积累”。
关注“生成”必将化腐朽为神奇,化枯燥为趣味。生成性教学必定让教师感到教学不再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而是充满着激情和灵性的生命历程;必定让学生不再感到学习是枯燥的“鹦鹉学舌”,而是充满着乐趣和智慧的生命过程。课堂必将在富有创意的生成中“能探风雅无穷意”,语文教学必将绽放生命灵动之美并且熠熠生辉!
责任编辑 丁洪刚
一、深度对话,开启生成之门
“对话式”教学已经深入课堂,它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是生命之间和谐的律动,是教师、学生、文本乃至更多方面、更多范畴的对话。“对话”应当拒绝空泛与肤浅,注重实效和深度,才能有以石击石的火花闪现,以心连心的心潮涌动,以情生情的浪花飞绽。教师要充分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精髓;真心实意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善于发现和肯定他们的闪光点,互相切磋,琢磨砥砺,使学生的认识更加丰富和全面。
一位老师在教学《卧薪尝胆》时,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有深度的对话。老师先让学生读文,再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卧薪尝胆”的意思。学生说,为了报仇雪限,勾践晚上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先尝尝苦胆的滋味。老师反问,勾践仅仅“晚上睡在柴草上;每天饭前,先尝尝苦胆的滋味”算不算真正的“卧薪尝胆”?学生纷纷发表见解,勾践亲自下田耕种,使自己的国家富裕起来;勾践还勤练兵,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勾践还会找那些有本事的人,为国家的强大出谋划策……老师说:“这就叫发奋图强!如果勾践仅仅坚持了几天,或者几个月,算不箅真正的‘卧薪尝胆’?”学生回答:“不算!因为勾践‘卧薪尝胆’了二十多年,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老师说:“这就叫坚持不懈!大家理解“卧薪尝胆”的含义了吗?”学生说:“‘卧薪尝胆’表示为实现一个目标而忍辱负重、发奋图强、坚持不懈!”老师接着问:“勾践需要卧薪尝胆,我们要不要卧薪尝胆?”在深度的对话中,学生明白了即使不为报仇雪恨。也要卧薪尝胆,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简单肤浅地肯定或否定,而要把对话引向深入,让学生在充分的“对话”中不断得以“生成”。
二、个性体验,彰显生成之魂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再创造行为,各人的认知水平、生活阅历、心态环境的差异,必然会对文本产生不同的理解。更何况是充满奇思妙想的少年儿童。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从根本上说,课堂教学的“生成”就是学生独特体验相互撞击而迸发出绚烂火花的过程,是学生独特的体验在某个特定时空因为相遇而绽放出灿烂光芒的过程。
一位教师在教学《触摸春天》一文中的“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时,让学生自由地朗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们有的说:“我非常惊奇,不知道肓女孩安静是怎么拢住蝴蝶的,我要用惊奇的语气读(该生朗读)。”有的说:“健康人都不一定能拢住蝴蝶,而育女孩安静却拢住了蝴蝶,我敬佩她。要用敬佩的语气读(该生朗读)。”有的说:“安静整天在花香中流连。安静喜欢花,蝴蝶也喜欢花。安静拢住了蝴蝶,可以说是一对朋友的真诚拥抱,我要用喜悦激动的语气读(该生朗读)。”有的说:“安静是用‘心’拢住蝴蝶的,说明她已经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蝴蝶被安静的灵性吸引住了。心甘情愿地落入她的掌心。我体会到了‘有心者事竟成’的道理。我要用坚信的语气读(该生朗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再朗读时,自然而然地读出自己真切的感受。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呈现自己的真实体验。学生在体验的互动交流中;完善“生成”,彰显语文教学的博大精深。
三、开放设计,绽放生成之花
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它是学生和老帅共同的一段生命历程,是丰富多彩而又千变万化的,常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教师是不可能完全预没的。教师要有开放和生成的课程意识,教学设计要删繁就简,变严密刚性的硬设计为灵活弹性的软设计,同时要灵活驾驭、调控教学进程,顺学而导,顺学而教,使教学具有生成性和创造性。
在偶发事件中挖掘生成点。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常令老师茫然失措,不知如何是好。在追求开放设计的背景下,教师不能单纯地回避偶发事件,而应捕捉偶发事件中的“闪光点”并转化为“生成”的契机。一位教师在教学《五彩池》时,一个学生大声嚷嚷:“五彩池能游泳吗?”其他学生哈哈大笑,这是老师始料不及的。表面上看,问题似乎与课文无关,但处理得好,就会成就课堂“生成”的精彩之笔。这位老师略一思索之后;为学生创设了神思飞扬的机会:“多么有趣的问题啊!五彩池能游泳吗?请同学们走进书本,去看看五彩池是什么样子的,就知道它能不能游泳?”
在质疑问难中捕捉生成点。问题是探究学习的源发点,是开启智慧的钥匙,也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沃土。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质疑。探究、发现;更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提问,在学生的质疑中捕捉到教学的生成点。一位教师在教学《颐和园》一文时,先让学生提出问题,接着整理出促进学生“生成”的问题:作者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在写景物时,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借鉴?然后老师引领学生读文探究。
在拓展联想中创设生成点。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感悟的特征上的,他们对文本的二度创造必然会有自己的鲜明特色。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创设机会,让学生充分想象,畅所欲言,在纵横驰骋的想象中,产生思维碰撞,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一位老师在教学《普罗米修斯》时,引领学生品读“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这个重点句,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死死地”、“日夜”、“风吹雨淋”和对生活的体验进行联想和想象,然后说说普罗米修斯受了哪些痛苦?是什么样的痛苦?学生们各抒己见:他受了“被绑得很紧”、“风吹雨淋”、“烈日暴晒”、“雷电劈打”、“大雪压身”,“蚊虫叮咬”等痛苦;他的痛苦是“生不如死”、“油煎火烤”、“痛不欲生”、“难以言状”……老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这个句子,学生的情感犹如火山喷涌,炽热而高昂。学生的联想深化了感悟,丰富了“积累”。
关注“生成”必将化腐朽为神奇,化枯燥为趣味。生成性教学必定让教师感到教学不再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而是充满着激情和灵性的生命历程;必定让学生不再感到学习是枯燥的“鹦鹉学舌”,而是充满着乐趣和智慧的生命过程。课堂必将在富有创意的生成中“能探风雅无穷意”,语文教学必将绽放生命灵动之美并且熠熠生辉!
责任编辑 丁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