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回到1716年,在距墨西哥城西南160公里的西班牙殖民小城塔斯科,那时还没有人会称呼博尔达(José de la Borda)一声“先生”。
博尔达未满17岁,刚离开欧洲不久,辗转来到塔斯科的矿上打工。一天,他骑马在城里闲逛,不料马蹄突然被绊了一下。那块“绊脚石”恰好是一块银矿石,这不仅引出了一个储量丰富的新矿脉,也启动了博尔达的开挂人生。
其实,早在16世纪,西班牙人选择塔斯科落脚,就是因为从阿兹特克人那里听说这里有矿。此后的近两百年里,早期发现的矿产资源几乎被掏空,城市已经到了被废弃的边缘。
博尔达的发现,对他自己是天降奇运,对塔斯科来讲更是“久旱逢甘霖”。博尔达显现出了不同凡响的经营头脑,以及当时殖民矿主普遍不具备的社会责任感。他引进新的采矿技术和设备,提高矿工待遇,并大力投入城市建设。
博尔达的成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淘银者”,新的矿脉陆续被发现、被开采,塔斯科也被冠以“银都”称号。矿产资源终有枯竭的一天,然而塔斯科却没因此再次没落。少了机器的喧哗,少了逐名趋利的浮躁,博尔达曾经的努力沉淀下来,蕴育出塔斯科别具一格的风情。
去塔斯科要走盘山路,我们兜兜转转了半天,视野里突然出现一大片密密匝匝的白房子。它们反射着早已过午却依然刺眼的阳光,明晃晃地卧在对面的半山腰上。“银都”塔斯科,就这么闪亮登场了。
我们没过多久便已身处城中,路边的山崖被房屋取代,三三两两的游人在店铺、餐馆之间徘徊。最明显的是,路上的甲壳虫汽车越来越多。不同年岁、不同颜色的甲壳虫老爷车,在起伏的山城里跑来跑去,成为一道既可爱又特别的风景。
塔斯科的城中心,就在山坡上那一片白墙红瓦中间。石子路在密集、错落的房屋之间蜿蜒起伏。城中心不禁止机动车,但几乎都是单行线,因此“拐弯抹角”地开车倒不如弃车步行。几百年的老城没什么变化,当地人大概闭着眼睛都能找到目的地,而外地人,特别是习惯了横平竖直的路网以后,即使拿着导航也常有“走投无路”的迷茫。索性就让脚下的路带着走吧,漫无目的,说不定转眼间就能发现什么有趣的东西。
城内最容易看到的,就是圣普里斯加教堂。高耸的双子钟塔、阳光下呈粉红色的外墙,让它成了塔斯科最醒目的地标。1751年,博尔达已是富甲一方的银矿大亨,这座教堂就是当年他赠给塔斯科的厚礼。教堂由一位西班牙建筑师设计,耗时7年建成,据说费用之巨差点让博尔达破产。当我面对它时,除了感叹,就是由衷地感谢博尔达的慷慨馈赠。
教堂用浅红色的砖石建成,从中间拱门的两侧开始,线条流畅、装饰精美的立柱层递向上,拱卫着位于外立面正中央、描绘耶稣受洗场面的椭圆形浮雕,同时引领着繁复的雕刻—圣徒、天使、花草、纹样,一路蔓延,在屋顶“兵分两路”,再沿着两座钟塔继续攀升,直到将其完全覆盖。
此外,浅红色的外墙仅留了数扇有着漂亮边框的花窗。繁简之间绝妙的平衡,不会产生视觉上的压迫感,可以让人舒服地欣赏它的美。
教堂里面的设计,遵循了这种平衡。穹顶没有壁画,只用简单的线条进行了分割;纯白色的墙壁上用灰泥塑造出凹凸的图案、层叠的线条,透着恰到好处的精致;而正面的主祭坛以及侧面的两个祭坛,却极尽奢华,仿佛是三座巨大的黄金工艺品,布满了繁复细腻的图案以及千姿百态的雕像。
这天正好是星期日,教堂里坐满了人,他们彼此闲聊,跟熟人打招呼,站起来活动筋骨。即便是没有任何正在进行的宗教活动,这样的气氛比起曾经在欧洲教堂里看到的,也要轻松、随意多了。
教堂外面是博尔达广场,那就更热闹了。游人和当地人交织在一起,不怕热的坐在教堂前的台阶上晒太阳,穿着花裙的墨西哥母亲抱着孩子坐在长椅上闲话家常,手里攥着大把花花绿绿气球的小贩四处晃悠,无论是卖玉米饼还是冰淇淋的摊主总是不缺生意,在树荫下忙个不停。各国语言夹杂着叫卖声、打闹声、欢笑声,连空气都是活蹦乱跳的。
仿佛是嫌热闹程度还不够,广场上突然走来一支鼓乐队,统一穿着白色上衣,大多数成员看上去像是中学生,有一个小不点儿挂着一面鼓,像模像样地站在队列的最前面。一时间,鼓点铿锵、小号嘹亮,激昂、整齐的节奏盖过了所有声音,瞬间点燃了广场。除了“坚守岗位”的摊主,连教堂里也有不少人出来一探究竟。
正当我一边忙着拍照,一边寻思这是不是当地学生樂队的“快闪”表演时,更高潮的一幕出现了:从广场另一边的街巷,缓缓驶出一辆银色敞篷跑车,装饰着彩色气球,一群人簇拥着,边走边喷着彩带。难道是婚礼?
等到花车靠近,我发现自己想错了。车里的乘客只有一位女孩子,穿着漂亮的衣裙,神态却不大像新嫁娘。难道是墨西哥女孩儿的成人礼?根据墨西哥家庭的传统,年满15岁的女孩子会有一个隆重正式的成人礼。以墨西哥人洒脱开朗的性格,锣鼓喧天地把一个仪式变成全城联欢,也很有可能。
正当我胡乱猜测着,又一辆花车出现了,或者确切地说是一队花车出现了。除了跑车,还有稳重的商务轿车、玲珑的甲壳虫老爷车以及粗犷的皮卡车。每一辆都被打扮得花枝招展,每一辆都有一位盛装少女,每一辆周围都簇拥着一群男女老少。难道还有集体成人礼吗?
终于,一辆车上的横幅为我解了惑,原来这是塔斯科的选美游行。鼓乐开道,花车一辆辆缓慢经过。簇拥的亲友团,天女散花般向周围人群扔着糖果,引来孩子们一阵阵欢呼。而选美的主角们,无论是一脸稚气未脱的青涩,还是已经有了含苞欲放的妩媚,都在欢声笑语中矜持地端坐着。
塔斯科虽小,也有着数百年的历史积淀,老宅、博物馆让这座“有矿”的小城更有了文化。其中一家是博尔达家族的私宅,坐落在广场北侧,建于1759年。因为地势倾斜,整座楼前低后高,外墙纯白,点缀着一盆盆五颜六色的花草。它现在是当地一家面向公众的文化中心,办画展、演戏剧、开音乐会……可见博尔达对塔斯科之心一直延续到了子孙后代。
教堂的背面,是吉列尔莫·斯普拉特林博物馆。1929年,美国人吉列尔莫来到塔斯科,两年后他开办了当地第一家银器作坊,成了塔斯科银器产业的奠基人。
如今,塔斯科遍布银器工厂和商店,广场周围更是鳞次栉比,任何一家都能让人眼花缭乱。小到一枚耳钉,大到一米多长的猎豹造型,从仅供观赏的工艺品到日常的锅碗瓢盆,从玛雅古国的面具到当代墨西哥名流的肖像,成百上千的选择叫人挪不开眼。
接下来,无论是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洪堡曾经短住过的“洪堡之家”殖民艺术博物馆、传说中玛格丽特鸡尾酒发源地的Berta酒吧,还是充满了市井烟火气的菜市场,都在不经意间出现在我眼前。
曲折蜿蜒的石子路是岁月留下的线索,跟随着它,也许还能发现塔斯科更多的故事。
博尔达未满17岁,刚离开欧洲不久,辗转来到塔斯科的矿上打工。一天,他骑马在城里闲逛,不料马蹄突然被绊了一下。那块“绊脚石”恰好是一块银矿石,这不仅引出了一个储量丰富的新矿脉,也启动了博尔达的开挂人生。
开在山上的小城
其实,早在16世纪,西班牙人选择塔斯科落脚,就是因为从阿兹特克人那里听说这里有矿。此后的近两百年里,早期发现的矿产资源几乎被掏空,城市已经到了被废弃的边缘。
博尔达的发现,对他自己是天降奇运,对塔斯科来讲更是“久旱逢甘霖”。博尔达显现出了不同凡响的经营头脑,以及当时殖民矿主普遍不具备的社会责任感。他引进新的采矿技术和设备,提高矿工待遇,并大力投入城市建设。
博尔达的成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淘银者”,新的矿脉陆续被发现、被开采,塔斯科也被冠以“银都”称号。矿产资源终有枯竭的一天,然而塔斯科却没因此再次没落。少了机器的喧哗,少了逐名趋利的浮躁,博尔达曾经的努力沉淀下来,蕴育出塔斯科别具一格的风情。
去塔斯科要走盘山路,我们兜兜转转了半天,视野里突然出现一大片密密匝匝的白房子。它们反射着早已过午却依然刺眼的阳光,明晃晃地卧在对面的半山腰上。“银都”塔斯科,就这么闪亮登场了。
我们没过多久便已身处城中,路边的山崖被房屋取代,三三两两的游人在店铺、餐馆之间徘徊。最明显的是,路上的甲壳虫汽车越来越多。不同年岁、不同颜色的甲壳虫老爷车,在起伏的山城里跑来跑去,成为一道既可爱又特别的风景。
塔斯科的城中心,就在山坡上那一片白墙红瓦中间。石子路在密集、错落的房屋之间蜿蜒起伏。城中心不禁止机动车,但几乎都是单行线,因此“拐弯抹角”地开车倒不如弃车步行。几百年的老城没什么变化,当地人大概闭着眼睛都能找到目的地,而外地人,特别是习惯了横平竖直的路网以后,即使拿着导航也常有“走投无路”的迷茫。索性就让脚下的路带着走吧,漫无目的,说不定转眼间就能发现什么有趣的东西。
博尔达馈赠的厚礼
城内最容易看到的,就是圣普里斯加教堂。高耸的双子钟塔、阳光下呈粉红色的外墙,让它成了塔斯科最醒目的地标。1751年,博尔达已是富甲一方的银矿大亨,这座教堂就是当年他赠给塔斯科的厚礼。教堂由一位西班牙建筑师设计,耗时7年建成,据说费用之巨差点让博尔达破产。当我面对它时,除了感叹,就是由衷地感谢博尔达的慷慨馈赠。
教堂用浅红色的砖石建成,从中间拱门的两侧开始,线条流畅、装饰精美的立柱层递向上,拱卫着位于外立面正中央、描绘耶稣受洗场面的椭圆形浮雕,同时引领着繁复的雕刻—圣徒、天使、花草、纹样,一路蔓延,在屋顶“兵分两路”,再沿着两座钟塔继续攀升,直到将其完全覆盖。
此外,浅红色的外墙仅留了数扇有着漂亮边框的花窗。繁简之间绝妙的平衡,不会产生视觉上的压迫感,可以让人舒服地欣赏它的美。
教堂里面的设计,遵循了这种平衡。穹顶没有壁画,只用简单的线条进行了分割;纯白色的墙壁上用灰泥塑造出凹凸的图案、层叠的线条,透着恰到好处的精致;而正面的主祭坛以及侧面的两个祭坛,却极尽奢华,仿佛是三座巨大的黄金工艺品,布满了繁复细腻的图案以及千姿百态的雕像。
这天正好是星期日,教堂里坐满了人,他们彼此闲聊,跟熟人打招呼,站起来活动筋骨。即便是没有任何正在进行的宗教活动,这样的气氛比起曾经在欧洲教堂里看到的,也要轻松、随意多了。
教堂外面是博尔达广场,那就更热闹了。游人和当地人交织在一起,不怕热的坐在教堂前的台阶上晒太阳,穿着花裙的墨西哥母亲抱着孩子坐在长椅上闲话家常,手里攥着大把花花绿绿气球的小贩四处晃悠,无论是卖玉米饼还是冰淇淋的摊主总是不缺生意,在树荫下忙个不停。各国语言夹杂着叫卖声、打闹声、欢笑声,连空气都是活蹦乱跳的。
仿佛是嫌热闹程度还不够,广场上突然走来一支鼓乐队,统一穿着白色上衣,大多数成员看上去像是中学生,有一个小不点儿挂着一面鼓,像模像样地站在队列的最前面。一时间,鼓点铿锵、小号嘹亮,激昂、整齐的节奏盖过了所有声音,瞬间点燃了广场。除了“坚守岗位”的摊主,连教堂里也有不少人出来一探究竟。
偶遇一场美丽游行
正当我一边忙着拍照,一边寻思这是不是当地学生樂队的“快闪”表演时,更高潮的一幕出现了:从广场另一边的街巷,缓缓驶出一辆银色敞篷跑车,装饰着彩色气球,一群人簇拥着,边走边喷着彩带。难道是婚礼?
等到花车靠近,我发现自己想错了。车里的乘客只有一位女孩子,穿着漂亮的衣裙,神态却不大像新嫁娘。难道是墨西哥女孩儿的成人礼?根据墨西哥家庭的传统,年满15岁的女孩子会有一个隆重正式的成人礼。以墨西哥人洒脱开朗的性格,锣鼓喧天地把一个仪式变成全城联欢,也很有可能。
正当我胡乱猜测着,又一辆花车出现了,或者确切地说是一队花车出现了。除了跑车,还有稳重的商务轿车、玲珑的甲壳虫老爷车以及粗犷的皮卡车。每一辆都被打扮得花枝招展,每一辆都有一位盛装少女,每一辆周围都簇拥着一群男女老少。难道还有集体成人礼吗?
终于,一辆车上的横幅为我解了惑,原来这是塔斯科的选美游行。鼓乐开道,花车一辆辆缓慢经过。簇拥的亲友团,天女散花般向周围人群扔着糖果,引来孩子们一阵阵欢呼。而选美的主角们,无论是一脸稚气未脱的青涩,还是已经有了含苞欲放的妩媚,都在欢声笑语中矜持地端坐着。
塔斯科虽小,也有着数百年的历史积淀,老宅、博物馆让这座“有矿”的小城更有了文化。其中一家是博尔达家族的私宅,坐落在广场北侧,建于1759年。因为地势倾斜,整座楼前低后高,外墙纯白,点缀着一盆盆五颜六色的花草。它现在是当地一家面向公众的文化中心,办画展、演戏剧、开音乐会……可见博尔达对塔斯科之心一直延续到了子孙后代。
教堂的背面,是吉列尔莫·斯普拉特林博物馆。1929年,美国人吉列尔莫来到塔斯科,两年后他开办了当地第一家银器作坊,成了塔斯科银器产业的奠基人。
如今,塔斯科遍布银器工厂和商店,广场周围更是鳞次栉比,任何一家都能让人眼花缭乱。小到一枚耳钉,大到一米多长的猎豹造型,从仅供观赏的工艺品到日常的锅碗瓢盆,从玛雅古国的面具到当代墨西哥名流的肖像,成百上千的选择叫人挪不开眼。
接下来,无论是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洪堡曾经短住过的“洪堡之家”殖民艺术博物馆、传说中玛格丽特鸡尾酒发源地的Berta酒吧,还是充满了市井烟火气的菜市场,都在不经意间出现在我眼前。
曲折蜿蜒的石子路是岁月留下的线索,跟随着它,也许还能发现塔斯科更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