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破坏了公开课的“原生态”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hieH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从何时起,有人提议构建生态语文课堂。“生态”一词原是自然学科的一个概念,意思是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如果硬要拿到语文课堂上来说,应指课堂的环境、语文课的特性和师生在课堂中的生成状态。那么,是什么破坏了公开课的原生态?很重要的一方面是执教者的心态,它摸不着,看不到,但支配着人们的教学行为,继而影响课堂的科学性、真实性、有效性,还影响师生在课堂中的成长。下面笔者就公开课的一些细节例谈心态与生态问题。
  
  求异心态:破坏“生态资源”
  
  如果一篇课文是一片森林,那么插图是其中一块重要的生态资源。
  一位年轻教师准备县级公开课,执教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问我如何用好教材的插图。他把插图用法请教我:依文脉创造性地制做了小鸟与树“相处”、“相别”、“相寻”、“相会”的四个插图课件,依次在各教学环节中使用。其中把教材中的插图(小鸟为煤油灯火唱歌)做成动画课件(配有《朋友》曲的动画效果)作为煸情点。这个动画课件用在“相寻”的教学环节,结合插图反复吟诵“诚信,人类的美好品质”,体会小鸟诚实守信的情感。这位执教老师自信地告诉我,他想创造性使用教材资源。
  我沉思,此预设虽是创造,但仍有作秀之嫌,为何要配上《朋友》之曲呢?“歌词”为何不让学生想象呢?当然,不想上好课,不想让听课老师留下好印象是假,想展示自己的教学艺术是真。公开课,老师都有这个心理,实属正常。但这种心态处理不好往往会造成破坏课堂的科学性、有效性。我向这位老师提供用好插图的另外一种思路——
  第一,课前,故意把鸟与大树“相处”、“相别”、“相寻”、“相会”的四幅插图次序弄乱,让学生帮忙把四幅插图挂在黑板上。再把“给四幅插图加小标题”的任务抛出来,学生一定产生疑惑,趁此机,引导学生读课文,重新把插图按课文所叙顺序摆放好,再引导加小标题(“相处”、“相别”、“相寻”、“相会”)。这样做不仅借插图资源理清了课文的条理,还培养了拟小标题的能力。第二,使用“相会”插图时(教材中的插图),把配《朋友》歌曲改为让学生想象:小鸟唱了什么歌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这位老师听完,一直夸我的点子多,其实这位老师的点子也不见得差(能对教材中的插图创造性处理,还能依文脉另创三幅插图),只是心态不一样。这位老师的心态即如何借助插图制成课件把课文讲懂(其实不用插图也能讲懂),而我的心态则是琢磨如何利用插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生学习兴趣,借资源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那么追求所谓“原生态”的公开课,笔者以为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去蔽”。公开课的教学策略选择,不要被评委或听课老师所谓的印象所遮蔽。要放弃课堂花样,不作秀,每一种教学策略都要考虑是否能给学生一种学习动机,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求智”。智慧是我们教师的职业特征,有学问,有智慧,才是教师。语文课的求智主要看执教老师的教学观念,它摸不着,看不见。很多老师往往并不关心甚至很不了解自己的教学观,关心的是听课老师及评委。因此,走进课堂之前,重要的是审视一下自己的教学观。
  
  功利心态:煸情与智慧失衡
  
  水土依附树木,树木依靠水土。盲目砍树林,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公开课盲目煸情,成为人们的诟病,学生理智的流失,破坏课堂生态平衡。应该说,公开课中的煸情关注的是课堂气氛,而智慧课堂关注的是学生理性的思考。小学语文课,要不要满腔的激情,要,它可以动情地感染学生,但仅有此是不够的,弄不好可能变成仅仅是声音响亮而已;语文课要不要渊博的学识,要,它可以深深地震服学生,但仅有此也是不够的,弄不好可能变成掉书袋,或者两脚书橱;语文课要不要风趣幽默,要,但仅有此更是不行的,弄不好就是油滑低俗……语文,最大的需要还是智慧。再确切点说,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在落实字词句段之后,应该智慧一点,深刻一些。所谓智慧,即一个人的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在语文课堂的智慧往往表现在学生理性思考的状态。
  一次参加市里的教研活动,一教师执教《生命 生命》一课,老师在引领学生解读“杏林子”眼中的生命时,配上《命运交响曲》,让学生高声诵读——“生命中要有梦,活得精彩、充实才有生命”;“生命像品茶,品味时,有时有淡淡的苦味,有时有淡淡的清香”;“生命像浪花,有风平浪静,也有惊涛骇浪”;“生命像路,有时平坦,有时崎岖,这样才缤纷”;“生命像火把,应该使劲燃烧。生命像蜡烛,都很短暂”…… 《生命 生命》,内容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是香港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课文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书写人生的好文章。这篇文章本应让学生理性思考人的生命。然而,上述教学环节中,老师离开杏林子的生活背景大谈生命,着力朗读煸情,脱离了文本,学生的情感游离于文本之外。
  一堂语文课没有智慧火花的闪现和理性的思考,有的只是教材见解的灌输、老师看法的强加,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说这是一堂缺乏智慧的课。
  笔者在评课时对此教学环节提出了建议:1.情感熏染缺乏背景的支撑。教学应先出示杏林子的创作背景——杏林子只靠着这样一双手,坐在轮椅上,趴在膝盖上写出来的。在杏林子患病的五十年时间里,她就是用这样一双手写下了四十多本著作(课件展示杏林子的创作成果),其中有小说,有散文,有影视评论还有影视剧本等等,这四十多本著作的出版,使杏林子成为台湾最有影响力的作家,而且还被评为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在学生了解了杏林子以后,再追问学生,生命不仅仅是心脏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生命还是什么?与杏林子对话,与生命对话。2.学生朗诵缺乏智慧的思考。稍有社会经验的人都知道,特别容易动感情的人往往思想浅薄,而善于思考者,一般都比较冷静。最聪明的人甚至会给人某种反应不灵敏的感觉,所谓“大智若愚”。用这个原理来观察语文课,那些上得热热闹闹,学生哭一阵笑一阵的课,不会有什么深度。人的心理能量是一定的,用在情感上面越多,用在智慧上就越少。这个教学环节如果出示杏林子的人生背景后,让学生思考杏林子笔下的生命:生命是杏林子忍着病痛的一脸微笑;生命是杏林子靠她的毅力写下的一本本书和散文集……学生思考后朗诵,内心与杏林子产生情感碰撞。
  让智慧的种子生根、发芽、抽枝、开花、结果,让智慧的幼苗葱茏、葳蕤、秀颀、挺拔、参天。让我们的语文课,不要仅仅成为知识的传授课,方法的讲解课,而是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综合思考能力,播撒智慧的一方沃土。
  
  “玩”美心态:可持续性的缺失
  
  砍伐树木造福人类,同时也要种树植林繁荣生态,方能可持续发展。
  在公开课,作业布置被“砍”是常见之事(作业虽有布置,却流于形式),执教老师在求“美”,即追求教学环节的完美,我把此类现象称为“玩美”。笔者在听取一节《大瀑布的葬礼》公开课时,执教老师结课时的作业布置是这样处理的:
  “孩子们,参加葬礼的有新闻记者、环保专家、教授、政府官员,他们来听菲格雷特总统饱含深情的演讲,感慨万千,总统演讲稿的内容会是什么呢?假如记者要采访这位总统,会说什么呢?请你们写下来,作为今天这节课的作业,愿意吗?”(生齐呼愿意)说完,老师立刻喊下课,作业上交、批阅之类的词眼只字未提。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公开课中经常看到,包括一些名师课堂。作业只是局限在口头上吗?难怪有人会说上了公开课,还要为学生“补一枪”。
  公开课,往往是借班上课或异地上课。教学《大瀑布的葬礼》时,以“再现总统的演讲稿”为课后练笔,内化课文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可谓好设计。但我们想,这样的作业由谁来“埋单”?同样听一节异地公开课,另外一位老师把布置作业这一环节做得确实完美,感动所有听课老师,他是这样处理的:
  “同学们,这节课上完了,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收获,我留个作业题给大家,请同学们依据课文内容,想象这位总统的演讲稿的内容是什么,把它写出来,行吗?”这位老师讲了演讲稿的基本格式后,给每个学生发了个信封,指导孩子们写信,告诉孩子们他的收信地址和邮编,要求把作业写完后装在信封里寄给他,他再把作业情况反馈给原班老师。公开课,有多少老师能把这道程序落在实处。只要细心留意,多少名师也未必做得这样完美。虚假,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了烙印,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我们教学仅靠一节美丽的公开课、一次公开课获得的荣誉,能换取学生终身的记忆吗?生态注重可持续发展,如果说我们要保持课堂的生态性,要的不是“玩”美,而是完美。
  以上是公开课的一些细节。如果心态仅有功利,再好的课也只不过是昙花一现。所以,心态决定生态。
其他文献
家长与班主任协作教育方式是以班级为中心,通过挖掘家庭教育资源,建立家长与班主任的互动合作,以求共同培养和提高智障学生各项能力,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育方式。笔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家长的参与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家长的角色必须从传统的学校教育活动的支持者转向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开展培智学校家长与班主任协作教育方式的探究,对促进培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对加强智障儿童的实效训练有着现实的意
北京——环保技术开发转化中心  天津——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循环经济城
2010年对于我,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是我人生一个新台阶。回顾从教的这些年,心里不免肃然起敬,感慨万千。一直想写点什么,但又不知该如何下笔,看看那些大家成长经历,不免有些惭愧。他们在“而立之年”都有所建树,而自己还相差甚远,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在这长长的教育路上,一个人走或许你会感到寂寞、无助,但有“伙伴”的陪伴,一路上会有许多的“幸福”存在!    与学生为伴,快乐成长每一天  2002年,和许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上合理安排学生“自学质疑”的环节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诱导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理解新知识的欲望。不仅让他们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从而获得学习思考方法和探索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自学质疑”的效果并不理想,下面就生物课堂上学生“自学质疑”环节谈谈自己的感悟。  一、“自学质疑”中出现的问题  1.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存在学生
2006年岁末,我们有幸拜访了著名档案学家陈兆祦先生。陈先生是我们景仰已久的著名档案学者,遗憾的是先生十多年前已告别杏坛。我们没有机会领略先生执教的风采,想到这次将面对面、近距离地聆听先生教诲,内心十分激动。但是,又想到临行前和陈先生通电话时他那严谨缜密的话语,我们一时有些踌躇,不知见面后和陈先生谈点什么才好,怀着一丝忐忑,不知不觉来到了陈先生的府第。  陈先生居住的大院古色古香,兼有异域风情,十
摘 要: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档案界对陆晋蘧所著《档案管理法》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和批评。赞誉者认为《档案管理法》体现的科研与钻研精神值得学习,书中对档案工作存在缺点的分析、对档案工作者素质的看法、对档案工作的改革措施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价值。但大部分批评者认为书中观点多错讹,缺乏科学基础,且部分内容仍未脱离“旧政权档案学”的研究痕迹,与当时先进的苏联档案理论及实践毫不相干。这些讨论与批判所呈现的片面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数据悄然兴起,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也影响着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学者将挖掘与应用大数据的意义提到与20世纪90年代初倡导的“信息高速公路”相并列的高度——认为美国政府于2012年3月发布的《大数据研究与发展倡议》是继其1993年宣布“信息高速公路”以来又一次重大科技部署,大数据给教育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一场变革。就科
【摘要】本文从课堂教学有效性和信息技术的定义、在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并搭建平台、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知识建构的有效性以及运用信息技术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这四个方面,探索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巧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巧用;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  近年来,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式,使数学课堂变得活跃与精彩,
摘 要:根据案例研究,在就业率问题上,档案学专业毕业生的综合就业率较高,考研升学率较低,灵活就业率较高;在就业方向上,档案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较集中、考取公务员较少、对口就业难度增大,考研升学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新途径。提升档案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措施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与计划、课程体系结构、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创新模式和创业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探索。  关键词:档案学;毕业生;就业
英国国家档案馆开放英国国家安全局最高机密档案  近日,英国国家档案馆开放了世界上最具神秘色彩的谍报机构之一——“军情五处”(Military Intelligence 5,即英国国家安全局)的100多份最高机密档案,内容涵盖多个主题,时间跨越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二战德国情报人员、冷战时期苏联间谍、极端右翼活动人士等在内的个人档案也已开放。(陈艳)  联合国档案馆交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