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维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而语文教学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思考: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操作,才能有效地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维积极性;严谨性;批判性;灵活性;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9-053-001
语文学科特点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努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课堂焕发活力,就需要我们为学生巧开妙启语文教学思维窗。
第一,创设问题情境,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培养思维的积极性,就是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意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来实现。由于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高质量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树立学习信心,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启发性与挑战性的问题,能让学生主动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拓展延伸,利用对比求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解决问题、学得知识,走向思维的深层状态。
第二,创设认知“冲突”,增强思维的严谨性
严谨性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它要求教学过程中的叙述必须精炼、准确、周密、有条理。严谨的思维习惯是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针对语文知识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恰当地创设认知“冲突”,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必要时教师也可以给出一些错误的说法,有意识地布置“陷阱”,让学生辨析错误的原因,在辨析中矫正其思维偏差,在辨析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尝试错误”,既可优化学生思维品质,又可使学生认清错误的本质,强化了注意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
第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中学生有一个思维定势就是:书本写的与教师讲的都正确的。囿于认知水平和对老师的膜拜,学生缺乏思维的批判性和独立性,不能独立思考,不能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每学一篇课文前,我都要引导学生课前自学,提出问题,并在讲读的过程中不断启发和鼓励学生质疑的兴趣。学生一旦遇到问题,教师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努力探索,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调动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并鼓励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去解决问题,也是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好手段。假如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有偏差,教师应继续引导、启发,直至得到正确结果。引导学生在错综复杂的情境中明辨是非,既能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又能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第四,加强“变换训练”,引导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就是要培养学生能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转换或调整原有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可对课文情节进行补描,可对故事结尾进行推理,也可以对文章细节进行拓展等,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想象,使学生广开思路,让学生在思维的天空中翱翔,引导思维的灵活性。
第五,构建问题系列,挖掘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思维是获取和发现新知识活动中应具备的一种重要思维。表现为思维不循常规,不拘常法,不落俗套,寻求变异,勇于创新,它又常以广泛的联想、探索、推广及转换等思想方法为基础。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作适当的探索、推广,引导学生向更深、更宽的层次纵向挖掘、横向拓展。例如,传统的教学评价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这样很容易将学生的看法统一到老师的认识上,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设置问题情境,构建一系列问题情境让学生回答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维思维,倡导新的评价体系,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向题的能力,又挖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潜力。
第六,挖掘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优化思维品质
语文教材虽然是大纲内容的具体化,但由于教材的简洁性决定了要把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隐匿其中。这就需要我们在钻研教材时要模仿文豪大家的思维,把知识的发生、形成、探索的过程复现出来,如果仅灌输给学生结论,只会使学生死记硬背,这与当前的素质教育大相径庭。反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选择地把知识的发生、形成、探索的过程复现出来,进行“拟真”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而且能使学生对知识作深层次的理解,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总之,培养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把教学过程实施为教学思维的过程,真正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因势利导,克服盲目性,提高自觉性,注意不断总结反思,这样学生的能力培养就会落到实处。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维积极性;严谨性;批判性;灵活性;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9-053-001
语文学科特点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努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课堂焕发活力,就需要我们为学生巧开妙启语文教学思维窗。
第一,创设问题情境,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培养思维的积极性,就是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意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来实现。由于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高质量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树立学习信心,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启发性与挑战性的问题,能让学生主动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拓展延伸,利用对比求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解决问题、学得知识,走向思维的深层状态。
第二,创设认知“冲突”,增强思维的严谨性
严谨性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它要求教学过程中的叙述必须精炼、准确、周密、有条理。严谨的思维习惯是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针对语文知识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恰当地创设认知“冲突”,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必要时教师也可以给出一些错误的说法,有意识地布置“陷阱”,让学生辨析错误的原因,在辨析中矫正其思维偏差,在辨析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尝试错误”,既可优化学生思维品质,又可使学生认清错误的本质,强化了注意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
第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中学生有一个思维定势就是:书本写的与教师讲的都正确的。囿于认知水平和对老师的膜拜,学生缺乏思维的批判性和独立性,不能独立思考,不能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每学一篇课文前,我都要引导学生课前自学,提出问题,并在讲读的过程中不断启发和鼓励学生质疑的兴趣。学生一旦遇到问题,教师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努力探索,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调动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并鼓励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去解决问题,也是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好手段。假如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有偏差,教师应继续引导、启发,直至得到正确结果。引导学生在错综复杂的情境中明辨是非,既能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又能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第四,加强“变换训练”,引导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就是要培养学生能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转换或调整原有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可对课文情节进行补描,可对故事结尾进行推理,也可以对文章细节进行拓展等,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想象,使学生广开思路,让学生在思维的天空中翱翔,引导思维的灵活性。
第五,构建问题系列,挖掘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思维是获取和发现新知识活动中应具备的一种重要思维。表现为思维不循常规,不拘常法,不落俗套,寻求变异,勇于创新,它又常以广泛的联想、探索、推广及转换等思想方法为基础。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作适当的探索、推广,引导学生向更深、更宽的层次纵向挖掘、横向拓展。例如,传统的教学评价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这样很容易将学生的看法统一到老师的认识上,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设置问题情境,构建一系列问题情境让学生回答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维思维,倡导新的评价体系,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向题的能力,又挖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潜力。
第六,挖掘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优化思维品质
语文教材虽然是大纲内容的具体化,但由于教材的简洁性决定了要把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隐匿其中。这就需要我们在钻研教材时要模仿文豪大家的思维,把知识的发生、形成、探索的过程复现出来,如果仅灌输给学生结论,只会使学生死记硬背,这与当前的素质教育大相径庭。反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选择地把知识的发生、形成、探索的过程复现出来,进行“拟真”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而且能使学生对知识作深层次的理解,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总之,培养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把教学过程实施为教学思维的过程,真正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因势利导,克服盲目性,提高自觉性,注意不断总结反思,这样学生的能力培养就会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