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写 读中悟写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xin1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现在的学生多闻作文而色变,普通孩子不知选什么素材,如何落笔;“好孩子”总感觉无论怎么写,都无法写出自己想拿的高分作文。同学们缺乏生活体验、缺乏情感交流,为作文抓狂,甚至讨厌作文。
  他们大多都生活在家庭——学校这两点一线中,顶多就是加上补写班的经历,所以知识面窄,社会阅历浅,缺乏生活经验,对天文地理历史知识知之甚少,习作素材的积累更是少得可怜,所以写出来的作文既不能引起自身的愉悦,也激不起同学的共鸣。在作文任务面前,只能穷于应付、力不从心,所以作为中学教师,希望通过以读促写,情境体验的学习与研究,让学生学会读写结合,乐于表达,升华情感。
  在读和写的关系方面,虽然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前辈早就提出过“读写结合”、“读写互动”等教学建议,但语文教学依旧没能摆脱“少慢差费”、“高耗低效”的被动局面,读写关系也只是“读只为读,写只为写”,把阅读和作文分开来教。在一篇阅读课文学完以后,又接着学下一篇课文,并没有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白白浪费了读写结合的练习机会;学生也是泛泛而读,没有“学以致用”。部分老师甚至大搞“题海战术”,课外布置多而杂的阅读题和作文练习,造成学生忙于做作业,老师苦于批改作业的双难局面,师生都苦不堪言。
  笔者参考国内外作文教学理论和新课标要求,借鉴小学特级老师丁有宽的“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法”,以课文为凭借,以阅读课为突破,以读促写,读中悟写,不拘泥于课文的写作知识与技巧的简单模仿与嫁接,更重要的是力求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学会迁移,乐于写作。
  一.用好教材促写作
  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例子。”“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也随之增长。读是从外到内的收获,写是从内到外的表达。”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教学的特点是读写同步,相互作用,读为基础,从读学写,写中促读,突出重点,边读边写,读写同步。课本既是阅读课本,又是作文课本。并抓住了“仿”这一环节,从仿句开始,到仿句群、仿段、仿文。因为模仿是创新的前提。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指导学生以课文为凭借,以积累、理解、运用为前提,以对话、揣摩、品味、体验、感悟、探究为手段,积极发掘课文中的“写”(说)的因素,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写”(说)的拓展、迁移与辐射,以达到读中导写、以读促写的教学效果。
  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春酒》,其鲜明的写作特色是作者琦君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和使用传神的词语,来体现其散文不雕琢,不粉饰,舒放自然的特点,表达自己对亲人、家乡及童年的美好感情。在“把盏品细节”的教学环节中,老师作如下设计:
  作者围绕新年喝春酒写了许多有趣的细节,表现出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浓浓的感情。你从文中感受到了吗?请你把最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品一品,并说明理由。
  老师先指导学生了解什么是细节描写,怎样找细节描写来品味,学生有了“抓手”,就争先恐后地进行品析:
  生A:“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我” 比作肚子鼓鼓的蜜蜂,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对春酒的喜爱之情,体现了“我”乐不可支的情态。
  师:把“我”形容成蜜蜂,这个比喻好不好?用像小猪,像皮球,像企鹅,不是更可爱,更能突出“鼓”的形象吗?(老师提示:记得在读幼儿园的女儿晚饭之后,总唱着:“小猪吃得饱饱,闭上眼睛睡觉觉,大耳朵在闪闪,小尾巴在摇摇,咕噜咕噜……”)
  生齐笑。
  ……
  因为《春酒》是自读课文,所以老师在同学们把握了文章的细节、语言和作者的感情后,适时地让学生练笔,学会学以致用:
  掀开记忆的一角,尘封的岁月里留下了我们每个人金灿灿的童年,请把你印象最深的童年时代的一件玩具或一种食物写下来。要求:写出细节,写出情趣,300字左右。
  同学们有感而发,写出了不少生趣盎然的作品。
  这样,让学生体会和仿照文章中表达情感的细节描写手法进行写作,学生慢慢地领会了课文的妙处,学会思考运用相关的手法来表达思想感受,渐渐地由怕写作文,变成敢写作文,能写作文。
  在学完了八年级第四单元《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吆喝》《春酒》《俗世奇人》时,笔者结合本单元的综合性活动《到民间采风去》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活动《寻觅春天的踪迹》,指导学生学习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法,学写记述描写民族文化习俗、节令的叙事性散文,掌握围绕中心事件从不同角度展开叙述描写的手法。同时,掌握移步换景法等常见的游记写法。老师布置学生以“我家乡的小吃” “寻觅春天的踪迹,我家乡的春节习俗”、“背起行囊到广州采风:精彩广州一日游”、为内容写文章,学生对单元文章整体感知,有所借鉴,有所感悟,又有了前面小片段练习的铺排,写起来就得心应手,水到渠成,情感真挚。
  在记叙文的教学中,当遇到内容跟学生的生活贴近的,我们就适时地让学生去观察体验生活,写成文章,当遇到一些描写精彩生动的片段,尤其是课文的开头、结尾,人物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等精彩段落,就指导学生学着仿写,进而迁移到创作。从教材中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布局谋篇,制造悬念、渲染气氛、首尾呼应等作文的技巧,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这样既减少了学写的盲目性,又加快了由读到写的转化过程。
  二.拓宽阅读促写作
  除了课文之外,笔者所在学校在2012年3月开始,还在每周固定增加了一节课外阅读课,务求提高学生的阅读量,使其知识面广,思路开阔。叶圣陶先生老早就指出:“语文教学的目标,在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的技能。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只有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互相补充,课外阅读巩固课内讲读,才能全面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汲取更多的营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求知欲望。   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确是学生们对于那些被奉为经典的如《钢铁是怎么炼成的》、《童年》、《朝花夕拾》等名篇提不起兴趣,需要“被阅读”。据笔者调查,男孩子喜欢阅读的多是武侠、冒险小说和微小说之类,现在网络小说的盛行,更为他们千奇百怪的阅读需求提供了便利。这也符合了他们求知欲强,年轻喜欢猎奇的心理。与其说他们对名著兴趣不大,倒不如说他们还未真正领略到经典的魅力。所以他们宁愿读些轻松易懂令人发笑的文章,也不愿读那些需要仔细品味揣摩的文字。
  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第一要务是保证同学们的阅读时间,能真正静下心来品读文章。所以学校开设阅读课,让同学们能静心阅读,注重积累,培养语感。第二是选择高质量的读物,如鼓励每位同学订阅每周的《现代中小学生报》,阅读图书馆的各类杂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学会多读书,多迁移。
  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每次能做简要的摘抄和点评,或对好词妙句进行品析,或对人物性格进行点评,或对中心主题阐述见解,学会有个人独立的见解,避免人云亦云囫囵吞枣。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动笔即是思考时。创造出一种和谐宁静的气氛,让学生广泛涉猎,博览多闻,扩大阅读面,不断享受阅读的妙处。
  第三,老师利用语文课时间向学生介绍名著中的妙处和时下的文质兼美的热门书籍,如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蔡志忠的漫画《论语》,于丹和易中天的《百家讲坛》等,引发同学们回家继续阅读的兴趣。把学校的阅读时间拓展到课外,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四,定期对读书笔记和同学们的阅读心得进行定期的展示,让同学们得以互相借鉴、质疑和“攀比”,哪个同学做得更用心,更有感悟……课后,老师让同学们把自己的读书感悟和再创作文章输入电脑并排版整理,每个班都设一本作文专刊,让同学们都有一个平台互相交流学习,各抒已见,让思维和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符合了初中学生好奇、喜欢受人肯定的特点,也令他们对阅读和写作都保持浓浓的兴趣。很多同学学会在课余时间到阅览室借阅书籍强化阅读,利用班里的图书角进行“图书的漂流”,在写作中谈论书中的观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的妙处也在于能不求甚解,乐在其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书籍的魅力,体验阅读的乐趣。这样,从老师要求的“被阅读”到学生自觉地查阅资料,上网搜寻,图书馆的静心享受,读书的过程实际就是感知、理解、品味的过程,老师也欣喜地看到同学们那一点一滴的进步,从简单的阅读心语到整篇的读后笔记,再到自己的作文参加《现代中小学生报》的作文PK比赛,参加各项作文大赛的获奖……品读、领悟、欣赏、探索、创造,渐渐形成同学们健康的人生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一年半下来,也有了一种“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之感。
  第五,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设计相应的练笔学习运用,让学生掌握达成写作目标的方法。
  笔者认为,读写结合,再辅以教师悉心指导,通过恰当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方能达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那么我们也将收获成功的喜悦!
  赵雪芹,教师,现居广东广州。
其他文献
我经常走进课堂听课,发现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两个典型的问题,即对新课的导入拖沓冗长,对学生理解的偏差缺乏有效点拨。为此,从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角度出发,笔者对此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各位同仁共同商榷。   【问题一】:导课拖沓冗长,完全没有必要   请看《少年闰土》一课的教学片断,有位教师是这样导入的: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课题:少年闰土),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在一种完美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所展露的思想情感被简单地贴上了标签,陶公的伟大形象被简单地烙印在一代代孩子的头脑中,他似乎永远是神情安详,举止飘逸,清新淡雅,如菊如云,登高舒啸,清流赋诗,过着逍遥安闲无拘无束的生活。于是,学习《归去来兮辞》时,教师引导学生将目光锁定在了那一幅幅如画的田园美景中,锁定在了那一幕幕如诗的怡然自乐中,让学生充分体验了陶公的田园情怀,美哉!悠哉!乐哉!然
女作家柳营的短篇小说《像纸一样摊平》(《收获》2014年第3期)虽然没有长度,却有厚度,且是思想厚度。她没有引领读者落入可读的时髦陷阱,却能引发读者对生活及生命作深入、细致地思考。   小说开篇从主人公徐祁的生理饥饿切入。因飞机晚点,她到小区时,“已近凌晨一点。又累又饿,胃有痉挛感。”眼前的馄饨店男老板也自然勾起了她对心仪的胡明的想象。“那么迟了,想必他(胡明)早已上床了。他熟睡时有着一种不可思议
在基础教育的新的背景下,各年级各学科都在喊“打造高效课堂”,高中毕业班面临着升学考试,其高效课堂教学的要求尤为迫切。毕业班有适量的模拟考试与一定的试卷训练是可以的也是必须的,那么高三语文试卷评讲也就成为必不可少之事,然而,试卷评讲绝不是随随便便之事,根据笔者的经验,它做得好与差直接关系到学生进步的快与慢。既然如此,那么该如何去做呢?笔者以为,首先要把它当着一种独立的课型;其次就是努力摸索提高课堂效
课改的关键在于改课。尽管我们也在不断地阅读并艳羡别人的成功经验,但我们更需要的,是立足在自己的这块土地上,不断呈现自己和反思自己,并努力实践,开创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课堂。  一.用赏识之心打动学生的心灵  教语文要用一颗赏识的心去教,以便达到教学相长、心领神会的境界。教学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固然重要,但笔者却说“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不仅重视手把手地示范传授怎样捕鱼的方法,而且更应当重
一.探究缘由  当课堂教学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当“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理念响彻云霄,从不敢第一个吃螃蟹的我,今天在学校的推动下,总算搭乘“课堂转型”的“末班车”,战战兢兢、半信半疑地试验了一次当今最为火爆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利用导学案教学。  我有意识地用大脑、用眼睛、用手中的笔,记下这回“课堂转型”的细枝末节,并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分块横向比较,以期找到“科学”的课堂教学
我们的教坛之上一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如于漪的情境教学、余映潮的板块式教学思路、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董一菲的“诗意”语文、肖家芸的“活动”教学……什么洋思、杜郎口、新知之类的经验,这不,去年还是“三段五环节教学法”,今年又变成“六模块”教学法……可谓生机勃勃,也可谓风云变幻啊!  众所周知,民以食为天。现今物价上涨之快远超过教师工资提高之速,为师者岂能生活在纯粹的精神世界里?社会各界人士对教师的
2012年苏州市中考作文题是请以“心中有支欢乐的歌”为题写一篇文章。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目的关键词“歌”,既可以实指歌曲,也可以比喻某种情怀、志趣,或者成为某种“象征”,考生既可实写,也可虚写,也可虚实结合写;“欢乐”是“歌”的感情基调;“心中”表明歌是发自内心的,强调自我感悟、自我体验。总体上来说,题目干净明了,质朴而不俗气,容易上手,为不同的考生提供了抒写真情实感的平台。  一.写作误区  从
随着语文课改的深入,教学理念的更新,语文教法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但我认为,语文这门学科,无论教法怎样变,都不可丢掉“老三法”,可以说,这是语文教学的传家宝。    一.富有感情地朗读    富有感情地朗读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是视觉与听觉、情感与思维全方位的投入,它能使学生体验到优美的韵味,把握流动的气脉,增强美的感受能力,让学生如痴如醉。它可以把文字表达不出来的地方,通过语音技巧加以弥补,使静止在纸
【案例背景】  完成作业对于学生来说是经常的、重要的活动,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作业布置缺乏针对性是造成课业负担重的原因之一。绝大多数教师在作业布置实践中,并不是完全针对和适应每一个具体的学生的,普遍出现“同内容、同目标、同评价”等一刀切的做法,严重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致使优生“吃不饱”、后进生“难消化”,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