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是环境保护的主要方面。环境的污染、治理和保护已列入我国的基本国策。它关系到我们人类的生存,关系到国计民生。环境问题,在我国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新的《化学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联系实际。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应有所增加,可以充实包括环境保护、新内容、新能源、海洋、卫生保舰食品等方面内容,但应限于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范围之内”。可见,环境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原理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并应着重于理论联系实际和基础知识面的扩展上。所有学科中与环保关系最密切的当属化学,所以寓环境保护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真正将环保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心中,培养了一批批的可持续发展人。我们的做法如下:
一、强化环保宣传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目前,环境教育教育学生“学做环保人”,使他们具有“绿色头脑”。为使学生尽快具备“绿色”意识,学校积极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采取多种形式抓好环境宣传教育。要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保活动的意识与能力,不能只靠一两次宣传教育和提出一些保护环境的要求就可以形成的。需要通过多种教育途径以及反复参与实践活动,才能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环保意识,外化为环保行动。
我们学校一般是通过晨会给予正面引导、学校团委会、学生会结合每周值周检查活动。针对学校环境卫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全校师生进行环境教育,每年还邀请相关人士来校开设环保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环保知识水平。充分利用环保宣传专栏张贴一些环保图片展让学生耳濡目染。我们还围绕“让世界充满生机”的主题向过往市民开展环保宣传活动。通过一系列的环保宣传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他们的生活不仅有阳光鲜花,自由幸福,严重的环境问题正威胁着他们的家园。可怕的环境危害正危害着大家的生存,促使学生萌发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要强化教师环保意识,渗透环保教学
环保意识的培养要落实在教学活动中,学校必须要求全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环境教育”内容,要根据有关学科知识和本学科自身的实际和特点,拓展环境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树立和深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学校要制定环境教育计划,还要借助多媒体教学,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提高课堂效率,给学生以直观、具体的环保表象和理解。
教师在校园环境保护教育中要率先垂范,作学生的好榜样,看见废纸,弯下腰采捡起来放入垃圾葙,带头把一次性饭盒和饮料瓶放到指定的回收位置,形成“弯腰拾起垃圾光荣,随手丢下垃圾可耻”的美化,净化意识。不仅如此,教师还应把环保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中,经常带学生参加公义劳动,共同爱护一草一木。
在教学中,我校教师深入研究,将环保知识灵活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化学教育,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方面占有重要地位。许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都与化学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到酸碱盐、水资源、酸雨、二氧化碳、能源问题、农药和化肥、金属冶炼、煤、石油等内容时,就应及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息息相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例如,在讲《原电池》时,渗透废旧电池的危害,课堂上告诉学生:“一节一号电池丢弃在地里,会使1平方米的土壤永久污染,一粒纽扣电池可使600吨水(相当于1个人一生的饮水量)无法饮用。中国每年消耗电池70多亿只。人均年消耗电池50节以上。”一串串的数字,触目惊心的例子。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回收废旧电池的重要性。“回收一节废电池,留下一方洁水净土”的口号在校园里响起,全校推行了废旧电池回收,在学校教学区或班级门口设立了废旧电池回收箱。将收到的废旧电池储存起来并及时联系有关部门收集。
三、拓展环保实践,注重实验和作业中环保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职责。一方面,以环境污染物为实验样品,进行观察分析与研究。另一方面,在教师指导学生作实验时,及时进行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绿色观念,
教学中,要创新实验,改进实验装置在制取一些有毒物质时,尽量避免气体外逸或液体泄漏乱淌。注意对有害尾气的回收或转化,不能任它随意释放。在制取=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氮、氯气等有毒气体时,对其尾气的处理,可用碱溶液来吸收。
实验中,要加强对学生一些化学常识的教育。对于常用的一些化学试剂的性质、贮存方法和正确的使用知识,以及预防环境污染的措施。如贮存硝酸时,要用棕色瓶存放在暗处,以免硝酸见光易分解和挥发,污染空气。在操作中,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学生一味追求趣味而乱动手摆弄。要求学生在制取有毒气体时,尽可能利用最少量的反应物来制取有毒物质。把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如铜和热浓硫酸反应,铜和硝酸反应。尽量控制反应物的用量,只要能得到正确的有明显的结果,学生能观察到其物质的存在,了解和掌握它的性质就可以了。
在作业中应有意识地渗透环保的理念,可以在课时作业。单元训练,综合测验,穿插有关环境污染方面的思考题、习题,以便巩固保护环境的知识。
作为教师,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使他们懂得去保护我们的环境,呵护我们的家园,爱护我们的国家和我们共同的地球。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歌风中学)
一、强化环保宣传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目前,环境教育教育学生“学做环保人”,使他们具有“绿色头脑”。为使学生尽快具备“绿色”意识,学校积极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采取多种形式抓好环境宣传教育。要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保活动的意识与能力,不能只靠一两次宣传教育和提出一些保护环境的要求就可以形成的。需要通过多种教育途径以及反复参与实践活动,才能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环保意识,外化为环保行动。
我们学校一般是通过晨会给予正面引导、学校团委会、学生会结合每周值周检查活动。针对学校环境卫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全校师生进行环境教育,每年还邀请相关人士来校开设环保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环保知识水平。充分利用环保宣传专栏张贴一些环保图片展让学生耳濡目染。我们还围绕“让世界充满生机”的主题向过往市民开展环保宣传活动。通过一系列的环保宣传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他们的生活不仅有阳光鲜花,自由幸福,严重的环境问题正威胁着他们的家园。可怕的环境危害正危害着大家的生存,促使学生萌发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要强化教师环保意识,渗透环保教学
环保意识的培养要落实在教学活动中,学校必须要求全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环境教育”内容,要根据有关学科知识和本学科自身的实际和特点,拓展环境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树立和深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学校要制定环境教育计划,还要借助多媒体教学,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提高课堂效率,给学生以直观、具体的环保表象和理解。
教师在校园环境保护教育中要率先垂范,作学生的好榜样,看见废纸,弯下腰采捡起来放入垃圾葙,带头把一次性饭盒和饮料瓶放到指定的回收位置,形成“弯腰拾起垃圾光荣,随手丢下垃圾可耻”的美化,净化意识。不仅如此,教师还应把环保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中,经常带学生参加公义劳动,共同爱护一草一木。
在教学中,我校教师深入研究,将环保知识灵活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化学教育,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方面占有重要地位。许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都与化学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到酸碱盐、水资源、酸雨、二氧化碳、能源问题、农药和化肥、金属冶炼、煤、石油等内容时,就应及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息息相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例如,在讲《原电池》时,渗透废旧电池的危害,课堂上告诉学生:“一节一号电池丢弃在地里,会使1平方米的土壤永久污染,一粒纽扣电池可使600吨水(相当于1个人一生的饮水量)无法饮用。中国每年消耗电池70多亿只。人均年消耗电池50节以上。”一串串的数字,触目惊心的例子。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回收废旧电池的重要性。“回收一节废电池,留下一方洁水净土”的口号在校园里响起,全校推行了废旧电池回收,在学校教学区或班级门口设立了废旧电池回收箱。将收到的废旧电池储存起来并及时联系有关部门收集。
三、拓展环保实践,注重实验和作业中环保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职责。一方面,以环境污染物为实验样品,进行观察分析与研究。另一方面,在教师指导学生作实验时,及时进行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绿色观念,
教学中,要创新实验,改进实验装置在制取一些有毒物质时,尽量避免气体外逸或液体泄漏乱淌。注意对有害尾气的回收或转化,不能任它随意释放。在制取=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氮、氯气等有毒气体时,对其尾气的处理,可用碱溶液来吸收。
实验中,要加强对学生一些化学常识的教育。对于常用的一些化学试剂的性质、贮存方法和正确的使用知识,以及预防环境污染的措施。如贮存硝酸时,要用棕色瓶存放在暗处,以免硝酸见光易分解和挥发,污染空气。在操作中,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学生一味追求趣味而乱动手摆弄。要求学生在制取有毒气体时,尽可能利用最少量的反应物来制取有毒物质。把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如铜和热浓硫酸反应,铜和硝酸反应。尽量控制反应物的用量,只要能得到正确的有明显的结果,学生能观察到其物质的存在,了解和掌握它的性质就可以了。
在作业中应有意识地渗透环保的理念,可以在课时作业。单元训练,综合测验,穿插有关环境污染方面的思考题、习题,以便巩固保护环境的知识。
作为教师,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使他们懂得去保护我们的环境,呵护我们的家园,爱护我们的国家和我们共同的地球。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歌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