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在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被称为“江南第一家”的郑氏家族创造了十五代不分家、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的家族传奇。家规家训在郑氏后人中传承了900多年。如今,“一大家子”已是祖辈、父辈人的记忆,社会在发展,家庭规模变小,职业流动性加大,我们的优秀家规家训将如何传承呢?传统的家风家训又该如何适用于现代社会呢?以下便是我对“郑义门”家规家训的一点思考。
“郑义门”家训家规 批判 继承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9)05-0016-01
1.“郑义门”家规家训概述
江南第一家”,历经元、明、清三代,十五代同居,300年不分家,鼎盛时期郑家3000余人同吃一锅饭;郑义门173人为官,官位最高者居礼部尚书,却没有一人因贪墨而被罢官。这正是因为郑氏家族有一套完备的制度和执行规范,并通过不断的教化将家规化为家族每个人人格的一部分。如今,我们更要结合时代的特征,现代教育的特点,每个家庭的情况,以“郑义门“家规家训为规范,创新自己家的家规家训,恪守家规,约束行为。
2.对“郑义门”家训家规的一点思考
作为郑氏义门所在地的一名教师,我发现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郑氏后人家规家训的意识逐渐淡薄,徒有家规家训,却无精神所在;家中虽壁挂家训,却没有严格按照规矩来执行。而随着动画片《郑义门》的热播,家规家训又掀起了一股热潮。这部动画片深入挖掘《郑氏规范》168条家规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家长郑濂的故事为经,以家规为纬,讲了《郑浩拒礼》、《俭以持家》等12个生动故事。
笔者的看法是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郑义门”家规家训,要创新以“郑义门”家规家训为规范,以“孝义”为宗旨,融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生产管理、生活学习等制度以及奖惩措施为一体的家庭教育制度,并探索如何巧妙并有效地应用于自己的家庭中。我希望汲取“郑义门”家规家训的精华部分,优化教育孩子的方式,让传统的“郑义门”家规家训教育方式得以应用于现代的家庭教育中,让我们家长当孩子的榜样,一起做一个“忠、孝、礼、义、序”并存的现代人。
(1)批判——去其糟粕
家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家训内容丰富,有与儒家思想一致性、血缘性、等级性、和谐性、封闭性的特点,既是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的产物,又是一个不断变迁的文化体系。对传统家训文化,应予批判地继承。因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心境早已不复传统,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传统的家规家训中肯定有不适用现代教育的一些东西,我们要结合自己家庭的特点,去其糟粕。
(2)继承——取其精华
作为一名教育人,我深刻地体会到“郑义门”文化的精髓所在——温润人心的“孝”和“义”; 无处不在的“勤”与“俭”; 洁净如水的“清”和“廉”。
孝义:郑绮母病,手足不能屈伸,绮在床前侍候30年,守护如抚婴儿;郑銳“母病,昼夜侍侧三月”;郑钦“母有疾,三度热顶灼臂以吁天。父病,医言得人血和药则良,即索锥刺血以进”…… 于是,就有了感人至深的“孝”。
勤俭:《郑氏规范》168条家规中,有关戒奢的有17条。由此可见,郑氏先祖们深知“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这等同于现代教育中的“勤俭节约”,只不过“郑义门”家规家训中的更加详细,更加到位,这样后代们可以更加明确的知道自己不该干什么。
清廉:郑铢官小不忘廉,郑机律己防微杜渐,郑祖琛严惩贪官……这正是因为“郑义门” 殷殷教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家规:“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
“孝、义、勤、俭、清、廉”这些都是“郑义门”家规家训中的精华部分,我们要把优秀的家规家训传承下去。
(3)创新——结合时代
在继承优秀家规家训文化的基础上,我们要结合时代与现代教育的特点,在原有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优化我们的家规家训。我觉得在继承与创新中应该把握以下三个点。
第一点,注重子弟修身成人的教育。“郑义门”家规家训将修身做人作为首要问题,这启示我们今天家训、家规应该注意把孩子品德培养与日常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结合起来,从小时小事小处着力,积淀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行,
第二点,注重待人接物、为人处事之道的公德素质教育。研究《郑氏规范》,我发现家规家训中都非常注意对家人、子弟立身处世思想的灌输。
第三点,注意“郑义门”家规家训教化途径、方法、方式、形式的借鉴。运用诗词歌诀、格言警局对子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这种易学、易记、易行、易于传播的形式,便于记忆和操作,无疑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3.结语
如今,郑氏先人已不再,留下的家风家训,却仍然流淌在我们郑氏子孙的血液里。《郑氏规范》中包含的生活态度、学识涵养、道德修养,仍然适用于现代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对照我们自己,不同的家庭教育培养不同的人。如果一个家庭,无论是大家庭还是小家庭,大人都能做事有原则,以一定的规范来约束自己,努力把自己培养为一位优秀的家长。
参考文献
[1]毛策.孝义传家:浦江郑氏家族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孙云晓.我的家怎么了?[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3]赵忠心.家庭教育学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郑义门”家训家规 批判 继承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9)05-0016-01
1.“郑义门”家规家训概述
江南第一家”,历经元、明、清三代,十五代同居,300年不分家,鼎盛时期郑家3000余人同吃一锅饭;郑义门173人为官,官位最高者居礼部尚书,却没有一人因贪墨而被罢官。这正是因为郑氏家族有一套完备的制度和执行规范,并通过不断的教化将家规化为家族每个人人格的一部分。如今,我们更要结合时代的特征,现代教育的特点,每个家庭的情况,以“郑义门“家规家训为规范,创新自己家的家规家训,恪守家规,约束行为。
2.对“郑义门”家训家规的一点思考
作为郑氏义门所在地的一名教师,我发现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郑氏后人家规家训的意识逐渐淡薄,徒有家规家训,却无精神所在;家中虽壁挂家训,却没有严格按照规矩来执行。而随着动画片《郑义门》的热播,家规家训又掀起了一股热潮。这部动画片深入挖掘《郑氏规范》168条家规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家长郑濂的故事为经,以家规为纬,讲了《郑浩拒礼》、《俭以持家》等12个生动故事。
笔者的看法是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郑义门”家规家训,要创新以“郑义门”家规家训为规范,以“孝义”为宗旨,融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生产管理、生活学习等制度以及奖惩措施为一体的家庭教育制度,并探索如何巧妙并有效地应用于自己的家庭中。我希望汲取“郑义门”家规家训的精华部分,优化教育孩子的方式,让传统的“郑义门”家规家训教育方式得以应用于现代的家庭教育中,让我们家长当孩子的榜样,一起做一个“忠、孝、礼、义、序”并存的现代人。
(1)批判——去其糟粕
家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家训内容丰富,有与儒家思想一致性、血缘性、等级性、和谐性、封闭性的特点,既是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的产物,又是一个不断变迁的文化体系。对传统家训文化,应予批判地继承。因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心境早已不复传统,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传统的家规家训中肯定有不适用现代教育的一些东西,我们要结合自己家庭的特点,去其糟粕。
(2)继承——取其精华
作为一名教育人,我深刻地体会到“郑义门”文化的精髓所在——温润人心的“孝”和“义”; 无处不在的“勤”与“俭”; 洁净如水的“清”和“廉”。
孝义:郑绮母病,手足不能屈伸,绮在床前侍候30年,守护如抚婴儿;郑銳“母病,昼夜侍侧三月”;郑钦“母有疾,三度热顶灼臂以吁天。父病,医言得人血和药则良,即索锥刺血以进”…… 于是,就有了感人至深的“孝”。
勤俭:《郑氏规范》168条家规中,有关戒奢的有17条。由此可见,郑氏先祖们深知“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这等同于现代教育中的“勤俭节约”,只不过“郑义门”家规家训中的更加详细,更加到位,这样后代们可以更加明确的知道自己不该干什么。
清廉:郑铢官小不忘廉,郑机律己防微杜渐,郑祖琛严惩贪官……这正是因为“郑义门” 殷殷教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家规:“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
“孝、义、勤、俭、清、廉”这些都是“郑义门”家规家训中的精华部分,我们要把优秀的家规家训传承下去。
(3)创新——结合时代
在继承优秀家规家训文化的基础上,我们要结合时代与现代教育的特点,在原有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优化我们的家规家训。我觉得在继承与创新中应该把握以下三个点。
第一点,注重子弟修身成人的教育。“郑义门”家规家训将修身做人作为首要问题,这启示我们今天家训、家规应该注意把孩子品德培养与日常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结合起来,从小时小事小处着力,积淀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行,
第二点,注重待人接物、为人处事之道的公德素质教育。研究《郑氏规范》,我发现家规家训中都非常注意对家人、子弟立身处世思想的灌输。
第三点,注意“郑义门”家规家训教化途径、方法、方式、形式的借鉴。运用诗词歌诀、格言警局对子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这种易学、易记、易行、易于传播的形式,便于记忆和操作,无疑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3.结语
如今,郑氏先人已不再,留下的家风家训,却仍然流淌在我们郑氏子孙的血液里。《郑氏规范》中包含的生活态度、学识涵养、道德修养,仍然适用于现代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对照我们自己,不同的家庭教育培养不同的人。如果一个家庭,无论是大家庭还是小家庭,大人都能做事有原则,以一定的规范来约束自己,努力把自己培养为一位优秀的家长。
参考文献
[1]毛策.孝义传家:浦江郑氏家族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孙云晓.我的家怎么了?[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3]赵忠心.家庭教育学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