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来源 :高考进行时·高三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yang0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诗歌在遣词造句方面极为讲究,诗句通常很凝练,表达上有较大的跳跃性,故而在解读古诗的过程中,合理的想象是不可或缺的。想象本来应是一种从心所欲的心理活动,可以无拘无束、无边无际,然而在理解诗句时,想象必须有一个“度”,必须基于诗意而合乎情理,也就是要“不逾矩”。古诗鉴赏题的解答在许多情况下也离不开想象,而漫无边际的不合理的想象,往往将答题者的思路引入误区,从而导致错答,因此,把握解题过程中想象的“度”是至关重要的。这个“度”应该怎样来辨明呢?
  
  典 型 例 题
  
  
  (2011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①。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②。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③。
  
  
  【注】 ①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②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③论文:此处指论诗。
  问题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错 答 列 举
  错例一 这一联写渭北春天来临,树木欣欣向荣,江东日暮时分,白云自由飘荡,形象地表达了对李白诗歌的赞美之情。其中用了比喻手法,把李白诗歌比做“春天树”和“日暮云”,突出了“清新”“俊逸”的特点。
  错例二 诗人眼看渭北冬去春来,树又变绿了,于是遥望李白所在的江东,想见那里日暮时云儿四处飘散的情景: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友人离散的感慨。诗句中用了象征手法,“树”和“云”都有象征意义。
  错例三 春天一到,杜甫看到渭北原野上的树一片青葱;江东日暮,李白还在夕阳映照的云下吟唱友谊:此情此景含蓄地表达了时光流逝却不能冲淡友情的思想。诗人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巧妙而又意蕴深长。
  
  错 因 分 析
  错
  例一在想象“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所写的情景时,完全没有考虑到诗后对“渭北、江东”的注释,而又错误地联系了上一联的内容。因此,在其想象的画面中没有出现杜甫和李白的影子,却想当然地认为这是对李白诗歌“清新”“俊逸”风格的形象描述,甚至误认为“春天树”和“日暮云”是两个比喻。
  
  错例二对诗句所描写的画面进行想象时,确实注意了“渭北、江东”的注释,可是在想象过程中又只侧重于景物,而忽视了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想象,所以在领会这一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时,竟然毫无根据地臆想出“树”和“云”的象征意义,从而导致了答案的明显偏差。造成这种偏差的原因,说到底还是想象不合“度”。
  错例三在想象两幅画面时,已经分别把杜甫和李白放在重要位置,甚至无中生有地想象出李白在“吟唱友谊”。然而,不足的是没能结合诗题“春日忆李白”和最后一联,来对人物心理作出合乎情理的想象,以致于无法正确把握诗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于是便产生了“时光流逝却不能冲淡友情”这一牵强附会的说法。
  正 确 答 案
  
  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答 案 解 析
  
  
  从注释看,“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应是分别写杜甫和李白所在之地的景象,而诗题“春日忆李白”已经点明全诗思念友人的主旨,由此可以想象出这样的情景:渭北春天的树旁,杜甫思念着远在江东的李白;而江东日暮的云下,李白也在思念着杜甫。深沉的思念之情,通过这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得格外鲜明而深刻。
  
  解 题 思 路
  
  
  解答这一道题必须充分运用想象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描写了两幅画面,解题的第一步是想象画面中的情景。诗句极为凝练,只用了“渭北”“春天”“树”
  
  “江东”“日暮”“云”这六个词语,由此而展开的想象,有着非常广阔的自由空间,几乎可以从心所欲。那么,如何把握想象的“度”呢?首先,应注意诗后对“渭北、江东”的注释,这一注释提示:在想象时,“渭北”的画面中应活动着杜甫的身影,而“江东”的画面中应出现李白的形象。然后,应进一步想象画面中杜甫和李白的心理活动,至于想象的“度”,由诗题“春日忆李白”即可得到重要提示;而诗中对李白诗歌及才能的高度赞美,以及渴望重聚并把酒论诗的希望,则一再提示了想象的“度”。通过合“度”的想象,理解了诗中人物的心理,第二步才可考虑这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以及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矫 正 方 案
  
  1. 基于文本,杜绝无中生有。
  在解读古诗的过程中,文本是一切想象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脱离了文本的天马行空式的想象,不仅对理解诗意没有什么帮助,而且会导致严重的误读。因此,解答古诗鉴赏题时,应杜绝那种脱离文本的无中生有的想象。比如例题中,想象第二幅画面所依据的文本是“江东”“日暮”“云”这三个词语,想象中出现的应是江东地区日暮时的一般景象,其中最突出的意象是“云”,以及云下的李白。除此之外,不必特意在想象中增添其他物象或情节了。而错例三中说李白在“吟唱友谊”,则纯属无中生有。
  
  
  2. 合乎语境,防止节外生枝。
  通过想象来解读诗句,还要注意合乎语境,就是要结合诗句前后的内容来作合理的想象,从而深刻地领会诗意,并防止在想象中节外生枝,臆想出诗句中本不存在的东西。比如错例二中,说“树”和“云”都有象征意义,认为渭北春来树又变绿象征了“时光飞逝”,而江东日暮云儿飘散象征了“友人离散”,这是没有考虑语境而臆造的所谓象征。本诗前半部分赞美李白的诗歌及才能,末尾则表达跟李白重聚并把酒论诗的希望,在这样的语境中,怎能节外生枝地想象出“对时光飞逝、友人离散的感慨”呢?
  
  
  3. 顺应主旨,避免牵强附会。
  对于古诗中情感内容的想象,通常要顺应全诗的主旨;主旨引导着想象,同时也限定了想象的“度”;一旦想象超出了这个“度”,就难免会牵强附会。比如例题中要想象杜甫和李白的心理活动,就先得明确全诗的主旨,即诗题中的“忆李白”。“忆”是怀想、思念的意思,于是很容易就想象出杜甫在渭北春天的树旁,正苦苦思念着李白,而在他的想象中,远在江东的李白也思念着自己。这样的想象顺应了全诗思念友人的主旨,因而是合“度”的。只有以合“度”的想象为基础,才能避免那种牵强附会的说法。
  
  鱼跳龙门往上游。
  
  现 场 练 兵
  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作
  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 诗人“不眠”的原因有哪些?这首作于除夕之夜的诗抒写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山 店
  卢 纶
  登登山路行时尽,决决溪泉到处闻。
  风动叶声山犬吠,一家松火隔秋云。
  【注】 松火:点燃松树枝用以照明的松明火。
  2. 这首诗句句写景状物,从中也可体会到诗人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听角思归
  顾 况
  故园黄叶满青苔,梦后城头晓角哀。
  此夜断肠人不见,起行残月影徘徊。
  3. 从诗题看,这是一首抒写思归之情的诗,其中是如何生动、曲折地表达情感的?
  
  (上接第17页)
  
  
  用法
  词类活用
  
   易错题型
  
  例5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
  解析 翻译时要注意“新”是形容词作动词,译为“新修”;“更”是动词,译为“重新”,“题”也是动词,译为“命名或题名”。
  翻译 我为你新修这座亭子,并重新命名为“一柱”,可以吗?
  
  易错之处 “新”等词性的活用没落实,还按现代汉语词性翻译。
  
   方法指津
  
  理解词性活用,最可靠的方法还是做语法分析和语境推断。
  
   答题要点归纳
  
  1. 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分析该句中的“穷”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应译为“使……穷困”。
  2.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
  
  “贤”为意动用法,以之为贤,认为他贤良。翻译:(卫青)更加认为汲黯贤良,多次向他请教国家朝廷(遇到)的疑难问题,礼待汲黯超过平时。
  3. 名词用作动词。
  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分析该句中的“名”是名词用作动词,翻译时应译为“闻名”。
  4. 名词用作状语。
  
  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贿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该句中的“道”是名词用作状语,译为“在路上”。翻译: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
  
  (作者:陈伟荣,南京市宁海中学)
其他文献
古人云:“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有文采的句子和语段,就像“玉”和“珠”,能使整篇文章熠熠生辉。鲜活亮丽的语言,能使文章流光溢彩,夺人眼球,使阅卷老师在赏读时顿生一种促动美和震撼美。因此,写作语言在文从字顺、表达清楚的基础上,更应该具有灵动飞扬的色彩。  怎样才能使写作语言亮丽生辉呢?它可以是巧妙使用修辞,灵活引用古诗文、名言警句,巧妙添枝加叶,借用流行歌词,巧用虚实转化等等。  下面就“巧
期刊
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主要有两类:(1) 探索动点的位置;(2) 探索图形的形状。前者主要是通过求出动点坐标来达到目的;后者通常是通过确定某条边的长度来解决问题。       类型一:探索动点的位置(动点在一条定直线上移动)      【例1】 如图,三棱柱ABCA1B1C1中,侧面AA1C1C⊥底面ABC,AA1=A1C=AC=2,AB=BC,且AB⊥BC,O为AC的中
期刊
“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一直是高考的重要考点,2002年以来,高考试题      都以主观题形式呈现。这样的主观表达形式,使得许多文言翻译基础较差的同学束手无策,困惑多,失分也多。    困惑面面观    1. “文言表述过于简练,我不知道该补充哪些内容才算翻译完整?”  这里涉及文言翻译的“补”字。需要增补的词语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古汉语的单音词非常多,而现代汉语却以复音词为多数,这些复音词又
期刊
语文Ⅰ(试题)  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第1页一、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抨击/怦然心动粗犷/旷日持久倜傥/孝悌忠信  B. 抵达/扺掌而谈楔子/锲而不舍诘难/佶屈聱牙  C. 奴婢/刚愎自用嗔怪/思维缜密叱咤/姹紫嫣红  D. 渎职/穷兵黩武歆羡/万马齐喑洗濯/擢发难数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期刊
近几年,江苏省高考语文卷中文言文阅读      翻译题分值都保持在9~10分,虽然说“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要求    不高,但是考虑到翻译题是文言文阅读几个题目中分值最大的一块,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翻译能力要求一直比较高。如果说理解是由“言”到“意”,那么翻译则是由“意”到“言”,由“心知”到“文达”,是理解的“外化”。  下面就以《苏秦以连横说秦》为例,谈一谈高考记叙类文言文翻译技巧。  
期刊
文言文的“分析与概括”主要是对内容的分析和主题的把握。它是以翻译为基础的“对号入座”,既有文意理解的要求,又兼顾到对文本信息的把握,重在对原文内容(事件、人物、观点、情感等)的梳理与整合。解答这类题要求我们鸟瞰全文,把握整体。  一般的解题思路是:读懂、梳理、定点、比较。以《赠御医何承云序》为例:        赠御医何承云序  陈继儒    士尝言,不为相则为将,乃医则二者多兼之。相寿国,医寿人
期刊
文言翻译要得高分,审题很重要。我们在翻译前,要找出可能成为得分点的重要实词、关键虚词、特殊句式和语气。那么如何辨识出可能成为得分点的重要实词呢?  ①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②从频率上看,120个常用实词及次常用实词(课本中出现的),可能是重要实词;③从特殊性看,与现代汉语同形的词语(如“妻子”“亲信”)可能是重要实词;用其本义实在讲不通的通假字可能是重要实词;符合活用规
期刊
【素材展示】        2012年,世界进入微博时代。  在新年的第一天,《扬子晚报》以大幅版面报道了“扬子官微粉丝过百万”的新年开门喜事。据报道,扬子晚报新浪官方微博自2009年10月14日开通以来,经过两年多的用心维护,截至2011年12月31日,粉丝数已突破100万。两年来已发布近9000条微博,共收到网友们312007条评论,1037封私信,与粉丝和网友们的积极互动,开启了
期刊
(一)  韩信忍胯下之辱    韩信出身平民,性格放纵而不拘礼节。年轻时,无经商谋生之道,常常依靠别人糊口度日,许多人都讨厌他。 淮阴有一个年轻的屠夫,他侮辱韩信,说道:“你的个子比我高大,又喜欢带剑,但内心却是很懦弱的啊。”并当众侮辱他说:“假如你不怕死,那就刺死我;不然,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注视他一会,俯下身子从对方的胯下爬过去。集市上的人都讥笑他,以为韩信的胆子真的很小。  韩信功成名
期刊
立体几何中的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特别是平行和垂直关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线面平行与线面垂直的证明又是其中的一种常见情形。分析、解答这类题目主要从以下三步着手:(1) 从“定量”到“定性”分析;(2) 从“定形”到“定量、定性”上分析;(3) 从方法上分析。       类型一:直线与平面平行的证明    【例1】 在三棱柱ABCA1B1C1中,A点在底面A1B1C1上的射影是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