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包的翻身革命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g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中的趣味常常是随处可见的细节,然而在商业环境下,大多产品还是带着传统的惯性,拿电脑包来说,造型是亘古不变的涤纶方包,颜色总是沉闷严肃的暗黑深蓝,包具的存在似乎只和功能性挂钩,当一堆千篇一律的电脑包悬挂在货架上时,顾客连挑选的心都淡了。但是张嫣婧与设计师好友张芮绮合作的电脑包项目,似乎让人看到电脑包的“翻身革命”就近在咫尺。
  张娠婧对色彩搭配和材质创新有着自己独特的品位,从小喜欢画画的她擅长把握生活中的美和意境。她和张芮绮在考察之后,发现市面上的电脑包几乎都偏向男性化,于是决定设计一款专门给女性使用的高实用性包。“电脑包本身不只是装电脑,它还装载了使用者的生活方式,我们希望能将功能性和观赏性结合在一起。”所以张娠婧和张芮绮在电脑包的外观上下足了工夫,带有超现实感的外观让人很难看出来这其实是个电脑包。
  电脑包以张嫣婧自己创作的材料为主,这是一种以树脂为主原料的新材质,带有混沌感的淡白色,隐隐透出幽蓝与浅棕,带有不规则边缘的色块整齐地排列,斑驳地浮现在淡白的背景之上,如同显微镜下培养基中生机勃勃的微生物世界一般。很难想象这些色块的呈现其实要归功于普通平凡的细线,设计师创新的思维和多次的实验才让这种材质的表面纹理润滑,触摸时带有不易察觉的细小阻力,让视觉和触觉都得到提升。电脑包的辅料为皮革,造型则参考了20世纪50年代的硬壳包,棱角分明的包具拥有着温润的色调,商务女性外强内柔的两面性得到糅合体现。值得一提的是,张嫣婧和张芮绮都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包具学习,只有擅长皮革材料应用的张芮绮曾经自制过几个皮包,因此在张芮绮画出草图后两人才发现操作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材料要如何打磨成片,连接处要如何处理才能不破坏美观又能结实牢固,最后只能在与工厂不断沟通的同时,自己也不断地做改进,最后才能呈现出现在的效果。
  除了外观之外,功能性是电脑包不能缺少的一个重要属性生,因此两人在硬壳包内部表面附着了大大小小的皮革包,这样不仅可以成为电脑的保护垫,还能让女性将自己生活工作中可能需要的小物件放入其中,包的把手采用了色彩与包面小色块呼应的浅棕色,显得协调自然,且方便手握携拎,电脑包的“翻身革命”在设计师们的奇思妙想之下终于拉开了序幕。
其他文献
牦牛是一种神奇的动物,它们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以对抗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及气候环境为代价,装点着那片物种稀少的雪域高原。现在,从它们身上梳下来的绒毛也能够用来装点人们的日常生活了,并且它别致、古朴、清新墨口同雅,再加上异乎寻常的柔软光滑的质感,牦牛绒也逐渐成为了时尚界的新宠。“Shokay”品牌是这个浪潮的推进者,它致力于牦牛绒原料采集、加工技术培训以及纺织品的开发已经有六年时间了,
期刊
苦难跟贫穷也不一定時時都那么沉重。在任何一种命运与状态下都会有悲跟喜,人各有命。设计师yang yang的整个毕业系列在设计里用了很多T装跟男装的元素,偏向于用吊儿郎当率性邋遢宽大且层层叠叠厚重的布遮掩女性的柔美。  把设计灵感定位来自于劳动人民,工人阶级以及苦难中的人,发掘这些底层人民的着装特色是一件大胆和激进的创意。设计师yang yang一直特别喜欢老照片,尤其19世纪那些。以前人的衣服都是
期刊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电脑、电子播放器听歌,早已渐渐疏远了CD、专辑、唱盘,而唱片里的歌声质感,才是值得人们留恋的。为了纪念那段岁月,25togodesigr设计了这款City SKylinen城市CD架,把它当做设计师的怀念之品。  设计师的创作以城市的天际线、霓虹灯看板为灵感,将城市街道、工厂、大楼的意象转化成摆置CD的矮架,借由不同样式的工业市区模型,相互组合成一整片带有水泥冷调质感的城市街区
期刊
生活如果太表露无遗,那就没意思了,设计也是如此,偶尔来点儿善变的调调,如同手上翻转的魔方,亲手找寻其中的乐趣,是幸福的。来自台湾台南的木质家具手作组合icology与许多设计者不同的是,他们没有将作品的所有优点都让人一眼看穿,而是重在隐藏,收藏起多种功能,让你根据个人的生活习惯和场合,变化出对应的造型和用途。他们把这种设计理念称为“隐趣味”。  “小善变”木桌就是这么一款典型的“隐趣味”作品,在使
期刊
小时候的动画片《哆啦A梦》里,神奇的机器猫圆了大熊的梦想,也丰富了电视机前孩子们的童年。故事里,商店里琳琅满目的玩具只要用它的相机拍下,浇上神奇的水就能变成实物,或者将喜欢的东西画出来放在机器里就能成为实实在在的物件。这大概是每个孩子都想拥有的神奇机器,有了它就再也不用担心爸爸妈妈不允许买玩具了。也许你会说,动画片都是骗人的,但是在新兴技术的发展下,只要你想到就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时种是英国皇
期刊
“浮游”本意指在水面上漂浮移动,也可以指当下年轻人一种看似无根无负重的、中间游离的生活状态。生活在科技日益发达、人们之间的关系却日渐疏离的今天,我们似乎对这种不确定开始有越来越明确的感知。此次在北京荔空间举办的“无差别Ⅱ——浮游”当代艺术展,展出的即是多位青年女性艺术家通过她们的作品来呈现人类社会当下的某种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并从中表现“浮游”这种现象所带来的影响。这也是继2012年“无差别”当代
期刊
“不想成为意大利面的椅子不是好雕塑。”——艺术家巴勃罗·雷诺索(PabloReinoso)模糊了设计与艺术的界限,创作出一系列具有功能性的椅子雕塑作品。4月25日至7月14日,巴勃罗带着他造型独特的椅子第一次来到中国展出,给观众们带来了一场轻松诙谐的“椅子曲”。  对于椅子的独到见解是巴勃罗所有艺术作品的灵魂,这也是它独一无二的原因——就像伊夫·克莱因对蓝色颜料的钟情以及蒙德里安对于几何元素的运用
期刊
我们常常用“人生像一张白纸”来形容一个人的生活过于单纯和平淡,而我们所经历过的一切就像是在白纸上书写的过程。艺术家郭剑同样也认为“纸如人生”,“每当走过一段时间路程,记录在身心或者脸上的痕迹慢慢越来越明显,直到明白每道折痕的艰辛。伴随着经历的丰富,一张‘沧桑’的白纸皱了,也许不再锋利,但这种经历比最初的白纸要更加有力!也更能够感动着我”。因此,在艾米李画廊举办的借问——郭剑个展,就是郭剑用折纸的手
期刊
在老子与庄子的文字中,常提到无有,认为道的存在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不知何时始,不知何时终,无缘亦无故,“无有”即为“无限”。  “无和有是最常见的两种状态,失去和拥有,存在或不存在。它是最基础的,写在一起似乎又不基础,好像有哲理,但实际上又是最常见的。就像某种感觉,言语表达不清楚,又真实存在。”这是设计师李洋(绿金刚)关于自己的设计品牌“无有”的注解。多年追随的亦客亦友的人们都爱亲切又随便地称她
期刊
科技与人类的关系永远是一个值得思索的命题,早前我们只能通过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对未来进行假设,但随着时间流逝,许多从前不敢相信的高科技都逐一成为了现实。那么,由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变化,是否也可以通过艺术创作来展现呢?事实上,创作媒介的演进一直伴随着艺术的观念发生变化,比如摄影、录像、3D视觉等技术的发展都为当代艺术带来了许多不同的视角,而多媒体艺术作品与传统绘画所不同的具象创作思维,无疑也更能吸引眼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