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此乃汉高祖刘邦对张良的评价,确立了张良作为西汉开国元勋的地位。
公元前202年二月,刘邦登基,西汉正式建立。三个月后,开国皇帝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规模空前的庆功宴。酒酣耳热之际,刘邦提出:“我,为什么能够战胜项羽,拥有天下?”要求群臣坦率相告。高起、王陵说,项羽妒忌贤能,陷害功臣,猜疑贤才,打了胜仗不论功行赏,夺得城池不给人好处,这就是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汉高祖听了,连连摆头,解释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载于《史记·高祖本纪第八》,P381。同时,载于《二十四史·汉书·高帝纪第一下》P943)。
刘邦这段话,堪称字字珠玑。第一,刘邦亲自评定出了三杰。第二,为三杰排定了次序——张良、萧何、韩信。第三,明确了张良的特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第四,称张良,呼字号,内心更加尊敬。
既然张良“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其奇谋妙策,决胜千里,功绩在萧何、韩信之上。据《史记》载,张良的功劳,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一为下邑划策,二乃阻止分封,三是保住太子。
先看“下邑划策”:
鴻门宴后,项羽大封天下,共册封18个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今徐州)。封刘邦为汉王,封地为巴、蜀和汉中。同时,项羽还把秦关中地区一分为三,让壅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分而治之。其目的,用这三个秦朝旧将堵住刘邦的东行之路。因为,刘帮最先进入关中,推翻了秦王朝,接受了子婴的投降,宣告了秦王朝的灭亡,秦朝遗老对刘邦恨之入骨,势不两立。
刘邦心里当然也清楚,于是,在去巴蜀封地途中,刘邦听取张良意见,一把火烧掉了通往巴蜀的栈道。关于栈道,李白在《蜀道难》中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当时,巴蜀和外界联系,栈道是唯一通道。刘邦火烧栈道,其实就是昭示天下,尤其是告诉项羽,汉王我会安心于巴蜀汉中,不再出来了。
项羽遂放心东归,衣锦还乡,耀武扬威。谁知,正在项羽的兴头之上,因分封不公,齐王田荣已公开反叛。项羽恼羞成怒,马上调集大军讨伐田荣。
就在项羽带兵讨伐田荣的时候,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三秦,杀出函谷关,千里奔袭,直捣彭城,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项羽的老巢,揭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
后院失火,项羽大吃一惊,他挑选精兵三万,以突袭的方式杀回彭城。项羽以少胜多,打得刘邦50万联军人仰马翻。刘邦本人,据《史记》载:“围汉王三匝。”项羽的军队密密麻麻,将刘邦包围得水泄不通。
在此千钧一发之时,突然刮起一场沙尘暴,天昏地暗,如同黑夜。据《史记》载:“大风从西北起,折木发屋,扬沙石,昼晦。”罕见的沙尘暴,刮得项羽的军队阵脚大乱,刘邦趁乱逃生,“与数十骑,遁去”,得以突出重围。
当时,吕后的兄长吕泽已在下邑(今安徽砀山)起兵,下邑是刘邦的根据地,兵败之后自然就把下邑当成栖身地。
刘邦死里逃生,灰头土脸地来到下邑,汉王急匆匆下马,倚着马鞍大声发问:“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载于《二十四史·汉书·张良传》P1053)意思是,我情愿把函谷关以东的土地全部拿出来,只是不知道应该给予谁,天下之大,谁可以和我一起,共同抗击项羽,有谁?
在此危难时刻,张良曰:
“九江王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楚可破也。”(载于《二十四史·汉书·张良传》P1053)。
张良建议说:九江王黥布,楚国的猛将,早年和项羽有怨恨;彭越,本是梁地的义军领袖,却没有得到项羽的分封,因此,也对项羽怀恨在心,与齐王田荣在梁地反楚,在紧要关头,这两个人可以利用。汉王,你的将领,只有韩信智勇双全,能够独当一面,可托付大事。大王既然愿意捐地封王,换取人心,把土地分封给这三个人,就可以打败楚国了。
这就是“下邑划策”的核心内容。
从后来楚汉战争发展的趋势看,“下邑划策”意义重大,黥布、彭越、韩信三股势力的加盟,使攻守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当时,刘邦被项羽打得落花流水,一夜之间,大军灰飞烟灭。把函谷关以东的土地送人,刘邦本来就没有所有权啊!读者想一想:把本来就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大大方方地送人,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先有刘邦的天才思路、启发性思维,再有张良的补充性意见,圆满完善,“下邑划策”就能起死回生。
再看“阻止分封”:
“阻止分封”发生在楚汉相争进入相持阶段。当时,刘邦被项羽围困在河南荥阳,内心焦虑无比。
郦食其建议:齐、楚、燕、韩、赵、魏六国,都被秦始皇所灭,但六国后人还在,其坚定的追随者大有人在。如果想壮大力量,不妨分封六国后人。这样,他们都会感激大王的恩德道义,甘愿做大王的臣民。恩德道义推行起来,大王就可以主宰天下了。刘邦认为,食其之言,言之有理。于是,马上铸造印信,准备立六国后人为王。
张良闻言大惊,列举了八大理由,坚决反对分封六国后人。张良认为:目前,项羽强大,刘邦弱小,如果分封六国后人,只有一个恶果——被分封的六国后人,随时都会投靠项羽。为什么?因为,项羽实力强大,大树之下,寸草不生,被刘邦分封的六国后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唯一的生路就是投靠项羽。项羽灭了暴秦,具有正面形象,不像当年的秦始皇是人民公敌。既然如此,谁能确保六国后人一定会站在刘邦一边?刘邦正在吃饭,连忙吐出食物,骂道:“这个下贱文人,差点坏了老子的大事!”立即下令,销毁印信。
分封六国后人以争取民心,第一个实践者是项梁。项梁起兵,扶立楚国后人熊心为楚怀王。项梁战死后,楚怀王熊心认为自己终于熬出头了,他横下一条心,搞了几个大动作,给项羽下了不少绊子,直接成了项羽的绊脚石。项羽大封天下之后,冒着巨大的政治和道德风险,放逐义帝,又暗中派人谋杀。从此,“谋杀义帝”成了项羽的罪证,一直被揪来揪去。既有前车之鉴,张良阻止刘邦分封六国后人,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又看“保住太子”:
汉高祖放弃洛阳,西迁关中,定都长安。张良随同入关,身体多病,静居炼气,不食五谷,长年累月,多闭门不出。
汉高祖想要废掉太子,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很多大臣出面劝阻,都无济于事,改变不了汉高祖的决心。吕后十分惶恐,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去找张良想办法。张良说:皇上时时想念的贤人,但没能招致者,是“商山四皓”。他们八十多了,坚守道义,隐居山林,皇上很敬重他们。如果准备金宝玉帛,太子写聘书,言辞谦逊,配备豪车,派能言善辩之士前去礼聘,他们应该会来。吕后照此行事,果真请到了这四人,安置在建成侯府邸住下。
汉十一年,黥布造反,汉高祖患重病,想要派太子统兵,前往征讨。“商山四皓”认为,太子领兵,即使打了胜仗,地位也不会再有提高;如果打了败仗,从此就要遭受祸害了。而且,与太子出征的将军们,都是与皇上打江山的猛将,现在让太子去统帅,这不是叫羊去统领狼群吗?将领不听调遣,太子肯定要失败。吕后找机会向皇上哭泣进言,述说了“商山四皓”授予之意。上曰:“吾惟之,竖子固不足遣,乃公自行耳。”(载于《二十四史·汉书·张良传》P1055)高祖说:“我就知道,这个小子本来就不足差遣,还是老子自己去吧!”
皇上东征,群臣霸上送行,张良患病日重,勉强支撑起来,送到曲邮,谒见皇上说:楚国人马彪悍,皇上千万不要和楚人硬拼。可以让太子任将军,监护统领关中人马。皇上采纳了张良的建议,让张良执行少傅事宜。
汉十二年,高祖击败黥布回来,病情日益加重,更想立赵王如意为太子。张良又一次劝阻,皇上还是不听,就托病不再任事。太傅叔孙通引用古今事例,以死争保太子。汉高祖假意允许,心里仍想更换太子。有一次,汉高祖设置酒席,太子侍奉在旁,“商山四皓”跟随太子,他们胡须眉毛雪白,衣冠奇特。高祖看见四人,大为惊讶:“我以前寻求各位,你们避而不见。现在,为什么自己前来跟随我的儿子?”“商山四皓”回答说:“太子仁厚孝顺,尊重文士,天下人自愿为太子效命。”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意思是,汉高祖说:“敬烦各位,善始善终,教导和保护太子。”(载于《二十四史·汉书·张良传》P1055)。
自此,汉高祖对戚夫人说:“我想更换太子,他们四个人维护太子,輔佐大臣已经形成,难以变动了。吕后真是你们的主人了。”
最终,汉高祖没有更换太子。原来,这是张良的计策,招来了“商山四皓”辅佐太子的结果。
静下心来,细细想一想,张良自从投奔汉高祖以来,从来没有独行其事,总是出谋划策,不过一个谋士罢了,仅仅有下邑划策、阻止分封、保住太子三项功劳,还不足以居汉初三杰之首。
张良位居“三杰”之首,其功勋到底又在哪里?
张良一生,其特点很突出:显赫贵族,坚决抗秦。他是韩国显赫的贵族后裔,祖上五代曾居韩国相位。这一特殊身份,秦末义军将领中无人可比。韩国被秦国消灭,张良国破家亡,心里充满了家仇国恨,发誓要报仇雪恨。
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遣荆轲刺杀秦王,张良深受启发。通过努力,张良找到了一个大力士,潜伏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向巡游天下的秦始皇发起了致命一击。遗憾的是,掷过去的120斤大铁锤,砸中了秦始皇的副车。秦始皇死里逃生,在全国大规模搜捕。从此,张良刺秦,红极一时。
张良“博浪沙刺秦王”,发生在公元前218年。此时,距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要早九年。
张良一贵二红,在抗秦力量中,居于元老级人物。他经常说:“沛公,殆天授。”(载于《二十四史·汉书·张良传》P1052)。意思是,“沛公刘邦,大概是上天派到人间的吧!”一言惊四座,它最大的价值:有效地神话了沛公刘季!
刘邦是一个平民英雄,他需要一个耀眼的光环,否则难以服众。在此之前,刘邦一直在做着类似的努力。譬如,通过父亲的口,对外宣扬他是蛟龙的儿子;通过妻子吕后的口,宣传他有王气,说秦始皇在位的时候,就经常派人明察暗访。有时,刘邦亲自上阵,掀开衣服,炫耀大腿上的76颗黑痣:瞧,这是龙的象征。至此,说刘邦是神不是人,都是家人或本人,能有多少人相信?但刺秦英雄张良四处言说:“刘季,神人啦!”这话多有分量啊!
在秦末战乱的背景下,出身平民的刘邦要想走得更远,的确需要外界的神话。陈胜起兵,也要学几声狐狸叫,大喊“大楚兴,陈胜王!”刘邦也一样,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出身的皇帝,既无显赫的家世,又无超人的才能,需要神化来打造自己,张良做到了,贡献出高质量的神化。
“圯上敬履”表明,就智商和情商而言,张良明显高于韩信和萧何。其实,张良和黄石老人相遇,不过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小把戏,环环相扣。因为,张良得到了圯上老人的指点,所以他有一部神奇的兵书;因为有了这部兵书,所以他测试出来刘邦是神人;因为刘邦是神人,所以应该当皇帝。一段圯上老人的故事,不仅神话了张良,同时也神话了刘邦。一旦刘邦被扶上神坛,那么刘邦所有的缺点都将被原谅,刘邦所有的套都将被解开,他既然是龙的儿子,那他的一切缺点也就成了个人魅力的体现。张良的这份情,刘邦一辈子能还得清吗?
总之,张良既非作战高手,打仗不如韩信;也不是管理能人,行政事务不如萧何;却是一个智谋之士。他在自我神化的同时,不动声色地神话了刘邦,把一个平民英雄推进了圣殿,打造成半人半神,刘邦被塑造成奉天承运的领袖之后,大汉王朝才算真正建立,万里江山才能永固。因此,张良所发挥的作用,的确胜过十万雄兵。汉高祖论功行赏,才会毫不犹豫地将张良定为“汉初三杰”第一名,并终其一生,对张良毕恭毕敬,礼行有加。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潼南区委党校)
公元前202年二月,刘邦登基,西汉正式建立。三个月后,开国皇帝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规模空前的庆功宴。酒酣耳热之际,刘邦提出:“我,为什么能够战胜项羽,拥有天下?”要求群臣坦率相告。高起、王陵说,项羽妒忌贤能,陷害功臣,猜疑贤才,打了胜仗不论功行赏,夺得城池不给人好处,这就是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汉高祖听了,连连摆头,解释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载于《史记·高祖本纪第八》,P381。同时,载于《二十四史·汉书·高帝纪第一下》P943)。
刘邦这段话,堪称字字珠玑。第一,刘邦亲自评定出了三杰。第二,为三杰排定了次序——张良、萧何、韩信。第三,明确了张良的特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第四,称张良,呼字号,内心更加尊敬。
既然张良“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其奇谋妙策,决胜千里,功绩在萧何、韩信之上。据《史记》载,张良的功劳,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一为下邑划策,二乃阻止分封,三是保住太子。
先看“下邑划策”:
鴻门宴后,项羽大封天下,共册封18个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今徐州)。封刘邦为汉王,封地为巴、蜀和汉中。同时,项羽还把秦关中地区一分为三,让壅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分而治之。其目的,用这三个秦朝旧将堵住刘邦的东行之路。因为,刘帮最先进入关中,推翻了秦王朝,接受了子婴的投降,宣告了秦王朝的灭亡,秦朝遗老对刘邦恨之入骨,势不两立。
刘邦心里当然也清楚,于是,在去巴蜀封地途中,刘邦听取张良意见,一把火烧掉了通往巴蜀的栈道。关于栈道,李白在《蜀道难》中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当时,巴蜀和外界联系,栈道是唯一通道。刘邦火烧栈道,其实就是昭示天下,尤其是告诉项羽,汉王我会安心于巴蜀汉中,不再出来了。
项羽遂放心东归,衣锦还乡,耀武扬威。谁知,正在项羽的兴头之上,因分封不公,齐王田荣已公开反叛。项羽恼羞成怒,马上调集大军讨伐田荣。
就在项羽带兵讨伐田荣的时候,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三秦,杀出函谷关,千里奔袭,直捣彭城,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项羽的老巢,揭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
后院失火,项羽大吃一惊,他挑选精兵三万,以突袭的方式杀回彭城。项羽以少胜多,打得刘邦50万联军人仰马翻。刘邦本人,据《史记》载:“围汉王三匝。”项羽的军队密密麻麻,将刘邦包围得水泄不通。
在此千钧一发之时,突然刮起一场沙尘暴,天昏地暗,如同黑夜。据《史记》载:“大风从西北起,折木发屋,扬沙石,昼晦。”罕见的沙尘暴,刮得项羽的军队阵脚大乱,刘邦趁乱逃生,“与数十骑,遁去”,得以突出重围。
当时,吕后的兄长吕泽已在下邑(今安徽砀山)起兵,下邑是刘邦的根据地,兵败之后自然就把下邑当成栖身地。
刘邦死里逃生,灰头土脸地来到下邑,汉王急匆匆下马,倚着马鞍大声发问:“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载于《二十四史·汉书·张良传》P1053)意思是,我情愿把函谷关以东的土地全部拿出来,只是不知道应该给予谁,天下之大,谁可以和我一起,共同抗击项羽,有谁?
在此危难时刻,张良曰:
“九江王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楚可破也。”(载于《二十四史·汉书·张良传》P1053)。
张良建议说:九江王黥布,楚国的猛将,早年和项羽有怨恨;彭越,本是梁地的义军领袖,却没有得到项羽的分封,因此,也对项羽怀恨在心,与齐王田荣在梁地反楚,在紧要关头,这两个人可以利用。汉王,你的将领,只有韩信智勇双全,能够独当一面,可托付大事。大王既然愿意捐地封王,换取人心,把土地分封给这三个人,就可以打败楚国了。
这就是“下邑划策”的核心内容。
从后来楚汉战争发展的趋势看,“下邑划策”意义重大,黥布、彭越、韩信三股势力的加盟,使攻守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当时,刘邦被项羽打得落花流水,一夜之间,大军灰飞烟灭。把函谷关以东的土地送人,刘邦本来就没有所有权啊!读者想一想:把本来就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大大方方地送人,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先有刘邦的天才思路、启发性思维,再有张良的补充性意见,圆满完善,“下邑划策”就能起死回生。
再看“阻止分封”:
“阻止分封”发生在楚汉相争进入相持阶段。当时,刘邦被项羽围困在河南荥阳,内心焦虑无比。
郦食其建议:齐、楚、燕、韩、赵、魏六国,都被秦始皇所灭,但六国后人还在,其坚定的追随者大有人在。如果想壮大力量,不妨分封六国后人。这样,他们都会感激大王的恩德道义,甘愿做大王的臣民。恩德道义推行起来,大王就可以主宰天下了。刘邦认为,食其之言,言之有理。于是,马上铸造印信,准备立六国后人为王。
张良闻言大惊,列举了八大理由,坚决反对分封六国后人。张良认为:目前,项羽强大,刘邦弱小,如果分封六国后人,只有一个恶果——被分封的六国后人,随时都会投靠项羽。为什么?因为,项羽实力强大,大树之下,寸草不生,被刘邦分封的六国后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唯一的生路就是投靠项羽。项羽灭了暴秦,具有正面形象,不像当年的秦始皇是人民公敌。既然如此,谁能确保六国后人一定会站在刘邦一边?刘邦正在吃饭,连忙吐出食物,骂道:“这个下贱文人,差点坏了老子的大事!”立即下令,销毁印信。
分封六国后人以争取民心,第一个实践者是项梁。项梁起兵,扶立楚国后人熊心为楚怀王。项梁战死后,楚怀王熊心认为自己终于熬出头了,他横下一条心,搞了几个大动作,给项羽下了不少绊子,直接成了项羽的绊脚石。项羽大封天下之后,冒着巨大的政治和道德风险,放逐义帝,又暗中派人谋杀。从此,“谋杀义帝”成了项羽的罪证,一直被揪来揪去。既有前车之鉴,张良阻止刘邦分封六国后人,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又看“保住太子”:
汉高祖放弃洛阳,西迁关中,定都长安。张良随同入关,身体多病,静居炼气,不食五谷,长年累月,多闭门不出。
汉高祖想要废掉太子,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很多大臣出面劝阻,都无济于事,改变不了汉高祖的决心。吕后十分惶恐,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去找张良想办法。张良说:皇上时时想念的贤人,但没能招致者,是“商山四皓”。他们八十多了,坚守道义,隐居山林,皇上很敬重他们。如果准备金宝玉帛,太子写聘书,言辞谦逊,配备豪车,派能言善辩之士前去礼聘,他们应该会来。吕后照此行事,果真请到了这四人,安置在建成侯府邸住下。
汉十一年,黥布造反,汉高祖患重病,想要派太子统兵,前往征讨。“商山四皓”认为,太子领兵,即使打了胜仗,地位也不会再有提高;如果打了败仗,从此就要遭受祸害了。而且,与太子出征的将军们,都是与皇上打江山的猛将,现在让太子去统帅,这不是叫羊去统领狼群吗?将领不听调遣,太子肯定要失败。吕后找机会向皇上哭泣进言,述说了“商山四皓”授予之意。上曰:“吾惟之,竖子固不足遣,乃公自行耳。”(载于《二十四史·汉书·张良传》P1055)高祖说:“我就知道,这个小子本来就不足差遣,还是老子自己去吧!”
皇上东征,群臣霸上送行,张良患病日重,勉强支撑起来,送到曲邮,谒见皇上说:楚国人马彪悍,皇上千万不要和楚人硬拼。可以让太子任将军,监护统领关中人马。皇上采纳了张良的建议,让张良执行少傅事宜。
汉十二年,高祖击败黥布回来,病情日益加重,更想立赵王如意为太子。张良又一次劝阻,皇上还是不听,就托病不再任事。太傅叔孙通引用古今事例,以死争保太子。汉高祖假意允许,心里仍想更换太子。有一次,汉高祖设置酒席,太子侍奉在旁,“商山四皓”跟随太子,他们胡须眉毛雪白,衣冠奇特。高祖看见四人,大为惊讶:“我以前寻求各位,你们避而不见。现在,为什么自己前来跟随我的儿子?”“商山四皓”回答说:“太子仁厚孝顺,尊重文士,天下人自愿为太子效命。”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意思是,汉高祖说:“敬烦各位,善始善终,教导和保护太子。”(载于《二十四史·汉书·张良传》P1055)。
自此,汉高祖对戚夫人说:“我想更换太子,他们四个人维护太子,輔佐大臣已经形成,难以变动了。吕后真是你们的主人了。”
最终,汉高祖没有更换太子。原来,这是张良的计策,招来了“商山四皓”辅佐太子的结果。
静下心来,细细想一想,张良自从投奔汉高祖以来,从来没有独行其事,总是出谋划策,不过一个谋士罢了,仅仅有下邑划策、阻止分封、保住太子三项功劳,还不足以居汉初三杰之首。
张良位居“三杰”之首,其功勋到底又在哪里?
张良一生,其特点很突出:显赫贵族,坚决抗秦。他是韩国显赫的贵族后裔,祖上五代曾居韩国相位。这一特殊身份,秦末义军将领中无人可比。韩国被秦国消灭,张良国破家亡,心里充满了家仇国恨,发誓要报仇雪恨。
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遣荆轲刺杀秦王,张良深受启发。通过努力,张良找到了一个大力士,潜伏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向巡游天下的秦始皇发起了致命一击。遗憾的是,掷过去的120斤大铁锤,砸中了秦始皇的副车。秦始皇死里逃生,在全国大规模搜捕。从此,张良刺秦,红极一时。
张良“博浪沙刺秦王”,发生在公元前218年。此时,距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要早九年。
张良一贵二红,在抗秦力量中,居于元老级人物。他经常说:“沛公,殆天授。”(载于《二十四史·汉书·张良传》P1052)。意思是,“沛公刘邦,大概是上天派到人间的吧!”一言惊四座,它最大的价值:有效地神话了沛公刘季!
刘邦是一个平民英雄,他需要一个耀眼的光环,否则难以服众。在此之前,刘邦一直在做着类似的努力。譬如,通过父亲的口,对外宣扬他是蛟龙的儿子;通过妻子吕后的口,宣传他有王气,说秦始皇在位的时候,就经常派人明察暗访。有时,刘邦亲自上阵,掀开衣服,炫耀大腿上的76颗黑痣:瞧,这是龙的象征。至此,说刘邦是神不是人,都是家人或本人,能有多少人相信?但刺秦英雄张良四处言说:“刘季,神人啦!”这话多有分量啊!
在秦末战乱的背景下,出身平民的刘邦要想走得更远,的确需要外界的神话。陈胜起兵,也要学几声狐狸叫,大喊“大楚兴,陈胜王!”刘邦也一样,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出身的皇帝,既无显赫的家世,又无超人的才能,需要神化来打造自己,张良做到了,贡献出高质量的神化。
“圯上敬履”表明,就智商和情商而言,张良明显高于韩信和萧何。其实,张良和黄石老人相遇,不过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小把戏,环环相扣。因为,张良得到了圯上老人的指点,所以他有一部神奇的兵书;因为有了这部兵书,所以他测试出来刘邦是神人;因为刘邦是神人,所以应该当皇帝。一段圯上老人的故事,不仅神话了张良,同时也神话了刘邦。一旦刘邦被扶上神坛,那么刘邦所有的缺点都将被原谅,刘邦所有的套都将被解开,他既然是龙的儿子,那他的一切缺点也就成了个人魅力的体现。张良的这份情,刘邦一辈子能还得清吗?
总之,张良既非作战高手,打仗不如韩信;也不是管理能人,行政事务不如萧何;却是一个智谋之士。他在自我神化的同时,不动声色地神话了刘邦,把一个平民英雄推进了圣殿,打造成半人半神,刘邦被塑造成奉天承运的领袖之后,大汉王朝才算真正建立,万里江山才能永固。因此,张良所发挥的作用,的确胜过十万雄兵。汉高祖论功行赏,才会毫不犹豫地将张良定为“汉初三杰”第一名,并终其一生,对张良毕恭毕敬,礼行有加。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潼南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