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儿童早期阅读即识字”的观点传播已久,导致超前识字有害论,人为割裂了识字与阅读关系。其实,识字是儿童早期阅读第一步,与阅读结合起来吸收传统的优秀识字与阅读教学方法,就会培养出有早期阅读意识、兴趣和习惯的阅读者。
关键词:儿童阅读 识字 识字与阅读
引言
阅读是随文字产生而产生,把语言的声音信息化为视觉信息,突破时空上限制,使人类积累的经验得以保留和传播,才有如此灿烂的文化。儿童阅读的过程是通过视听觉器官从书面语言文字符号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早期阅读就是把口头与书面语言对应于学习的过程,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将书面语言与自己的口语经验对应起来,就是落实到识字、词、句上。随着人们对儿童早期阅读的关注,识字问题受到普遍重视,如何尽早识字,轻松阅读,一直是业界争论的焦点。
2010年3月10日《中国教育报》上苏令的文章《超前识字:有毒的儿童催熟剂》,把超前识字、大量识字等同于带有强迫性质的机械识字,把儿童情商低怪罪于超前识字,把识字说成对文字的崇拜等等。国内还有许多专家学者不认同“儿童早期阅读即识字教育”,如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家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批判儿童早期阅读一大误区是“识字越多越好”。 许卓娅教授指出,“很多家长简单地把阅读作为识字工具,而事实上识多少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他们喜欢阅读,不要厌倦阅读”[1]。余珍有、周兢认为“早期阅读不是提前识字和认字”[2]。周兢还认为“识字和阅读是完全不同概念,一个人如果是好的阅读者,那么他就一定是识字的,但能够识字的人,却并不一定是个好阅读者”[3] 可见持这些观点的人主导着我们对儿童早期阅读的认识。殊不知超前识字并没错,关键是儿童该用怎样的方法去识字。
一、“儿童早期阅读即识字”观点的由来
为什么总有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儿童早期阅读即识字呢?笔者查阅大量有关早期阅读的理论文章发现,作者们几乎都认为中国老百姓认同“儿童早期阅读即识字”, 但对究竟怎样形成上述观点,却少有深入的论述。这些学者们总是把“儿童早期阅读即识字”的观点作为中心来论述该如何开展儿童早期阅读,似乎“识字”是早期阅读障碍、雷区,甚至将其妖魔化。
古人有一观点:“先识字,再读书”。古人的教学方法是讲“六书”,从字形分析字义。清代著名学者王筠的《教童子法》指出:“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识字的目的是为了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阅读理解对识字的要求是“再认”,看到汉字就能读出字音知道含义;书面表达对识字的要求是“再现”,即想用哪个字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脑子就能浮现出这个字。一个熟练的阅读者精细认知字的笔画结构,是阅读理解的内在基础,否则会出现误读或理解困难。所以在,识字阶段强调多认多写字,就会掌握汉字,这是运用汉字的不二法门。我国自古以来的识字认字教育始终重视读写字,其原因就在这里。所以才有清代名人赵翼,3岁能识字,12岁为文一日成七篇,人奇其才;左宗棠4岁进家塾,6岁开始攻读“四书五经”诸经典,12岁时首部诗文集问世。[4]
二、汉字独特的功能与优点
古老的华夏文化流传至今,汉字起着纽带作用。识字认字,不仅能让孩子掌握字形,且能让孩子了解世界,了解老祖宗留下的优秀灿烂文化,学会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即整体、辩证、具象、类比的思维方式[5],以及审美特征和道德规范。[6]
汉字还有许多优点:1.是音形义集于一身的独立符号,整齐美观,视觉印象深刻,便于识别。2.汉字单字直接表意,组合可构成无限的新词。3.汉字表达的书面语能摆脱口语的啰嗦冗长。4.汉字同音字多,但只要异义就不会同形。5.可以克服方言差异进行书面交流,同时不因时间变迁而产生阅读阻力。6.汉字中的形声字(标准的)既表音又示意,是一种设计极佳的智慧字。[7]
心理语言学认为,每个人的第一语言(母语)都是其1-6岁之间随发育与周边环境作用下自然而然获得的。人从出生到4岁左右,不经正式训练而顺利获得听说母语能力,其发展速度是其他复杂心理过程和特征无法比拟的。[8]
儿童早期阅读其实根本无需大量识字。因为学习汉字都要同时学习汉语,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语素,识这个字就要知道其语音和语义及它在语言中的使用问题,认读一个汉字实际上就学习了汉语一个语素一个词;所以说汉字教学实质是把汉语教学诸多内容放到文字中来,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掌握2000个左右常用字,就可以阅读书写的道理。国家语委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3500个常用字当中,只要会500个常用字,覆盖率即高达80%,掌握900多个字,覆盖率为90%,所以说开展儿童早期阅读识读少量字是可行的。
三、儿童早期阅读识字贵在方法
周兢教授说:“一个能识字的人,并不一定是个好的阅读者”笔者认为,不识字者,肯定不是好的阅读者,甚至无法去阅读;再者一个好的阅读者也不是一日之功所能实现的,它是最高标准,也是每个人从幼小至成人甚至一辈子追求的目标。对于幼儿,“目的是让孩子通过阅读有趣的图画书,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对应起来,慢慢亲近和熟悉书面语言,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9],而使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对应起来的桥梁只有识字,所以想让孩子阅读,识字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所以,不是要不要早期识字,而是要依据幼儿心理特点和生活从实际出发,解决好“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以培养识字阅读兴趣为出发点,以“一日生活”为中心,通过识字阅读活动来培养幼儿对文字、词汇和语句兴趣,使孩子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发展注意力、记忆力、表达力、想象力、思维力。资料显示,2000年教育部召开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交流研讨会”上就总结了40多种识字教学方法。[10]可见这些都是让孩子轻松自然识字、阅读的钥匙。
对于启蒙教育,古人经过千百年实践,总结一套切实可行识字方法,简而之即“三、百、千”,就是通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来学习汉字。汉字都有一定规律,每个字都有独特音形义,“三、百、千”充分利用儿童学习兴趣和能力,采用三字四字句式,隔句押韵,平仄相对,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据考证,宋初《百家姓》曾配有曲谱,旋律优美,适合儿童吟诵,是世界上第一部可以唱诵的识字的课文。 习近平在看望北师大师生时表示,很不赞成把古典经典诗词散文从课本中去掉。中国青年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调查2035人,显示对于小时候背诵古诗文,超过七成受访者觉得受用。[11]诵读这种“目视其形,口诵其声,耳闻其音”的识读方法能流传至今,道理就在此。这正如王蒙先生说的,“读书要趁早,越早读越好,我读点书还是小学初中读的,我能讲国学,那一点知识都是靠小学背的”。[12]
四、汉字特性易于识字阅读
汉字作为象形文字,起源于图画,是对图画的浓缩和提炼。图画的空白美和文字所表达的意境美有异曲同工之妙。“踏春归来马蹄香”和“大弦嘈嘈如急雨”同样令人陶醉神怡,因为图画与文字都本能地要求阅读者调动感官去感知。也不难看出它们在本源上是一致的,是天然不可分开的孪生兄弟。但对儿童来说,要想真正理解、深入图画书中内容与意境,还需逐渐引导使其转化为语言文字形式,这才能真正提升早期阅读的效果。
正确的识字途径可以规避儿童认读不好的影响。把识字融入到平常生活情趣中,将已有生活经验调动起来,与认读内容联系起来,借助一幅画启发儿童联想、再认,比单纯的认字效果好。单个字可以放在词句甚至文章中辩认,先让孩子去理解,然后再对单个字认识,以达灵活运用的目的。如“吃饭”,分别认“吃”和“饭”,联想到吃水果、吃肉等。熟悉、积累到一定字数后,再运用简单字组合等记忆法,一边认识新字,一边复习旧字。如认读“土地”一词,认识到该词表示由许多泥土汇集而成,两个字都有泥土之意,结合对“土”的理解,再联想到“土壤”“国土”等。像识字法中的随机法、歌谣法、猜谜法等比较成熟且可行的方法,都是使儿童在轻松愉快自然体验下去识字的。
儿童在积累一定量字数后,应采取斯霞老师提出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分散识字、随文识字。其要点就在于和语境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在生活情趣中认读汉字,在具体词汇语句中,边阅读、边识字,把识字与阅读理解、语言训练等揉合在一起,这样,儿童既提高了识字能力,又在循序渐进中不知不觉学会了早期阅读。
结语
综上,儿童早期识字与阅读并不是一对矛盾体,它们相辅相成,互为一体,如同鱼和水、种子与土壤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那种人为割裂识字与早期阅读关系,认为早期阅读就是识字,就是超前识字大量机械识字,就是“神童”模式等偏激的论调,是错误的也是不可取的,其实这样简单的道理大家在生活中谁也不会不明白。余秋雨说过,阅读使文字具有永恒价值,它比图像更空灵,比记忆跟清晰,比冥想更深邃。语
参考文献
[1]郑荔.携手共建儿童阅读的系统工程[J].幼儿教育,2004(7):10-11.
[2]余珍有,周兢.走出“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误区”[J].早期教育,2003(7):4-7.
[3]周兢.论早期阅读教育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2005(1):20-23.
[4]钟成献.从儿童起抓读书的中国传统家教理念[J].图书馆杂志,2010(10):94-96.
[5]肖少北,张文香.汉字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J].新东方,2001(5):53-56.
[6]张明悦,钟家莲.论识字教学的梯度性[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2):80-82.
[7]廖才高.汉字的过去与未来[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1-331.
[8]刘电芝,洪显利.影响儿童早期语言获得的主要因素[J].学前教育研究,2000(6):10-12.
[9]周兢.早期阅读,让孩子终生热爱学习[J].幼儿教育,2005(1):4-5.
[10]耿红卫.我国百年汉字识字教学改革述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10):33-36.
[11]李斌斌,孙震.72.2%受访者坦言幼时背诵古诗文至今受用[N].中国青年报(07版),2014-10-23.
[12]王蒙.读万卷书
关键词:儿童阅读 识字 识字与阅读
引言
阅读是随文字产生而产生,把语言的声音信息化为视觉信息,突破时空上限制,使人类积累的经验得以保留和传播,才有如此灿烂的文化。儿童阅读的过程是通过视听觉器官从书面语言文字符号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早期阅读就是把口头与书面语言对应于学习的过程,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将书面语言与自己的口语经验对应起来,就是落实到识字、词、句上。随着人们对儿童早期阅读的关注,识字问题受到普遍重视,如何尽早识字,轻松阅读,一直是业界争论的焦点。
2010年3月10日《中国教育报》上苏令的文章《超前识字:有毒的儿童催熟剂》,把超前识字、大量识字等同于带有强迫性质的机械识字,把儿童情商低怪罪于超前识字,把识字说成对文字的崇拜等等。国内还有许多专家学者不认同“儿童早期阅读即识字教育”,如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家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批判儿童早期阅读一大误区是“识字越多越好”。 许卓娅教授指出,“很多家长简单地把阅读作为识字工具,而事实上识多少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他们喜欢阅读,不要厌倦阅读”[1]。余珍有、周兢认为“早期阅读不是提前识字和认字”[2]。周兢还认为“识字和阅读是完全不同概念,一个人如果是好的阅读者,那么他就一定是识字的,但能够识字的人,却并不一定是个好阅读者”[3] 可见持这些观点的人主导着我们对儿童早期阅读的认识。殊不知超前识字并没错,关键是儿童该用怎样的方法去识字。
一、“儿童早期阅读即识字”观点的由来
为什么总有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儿童早期阅读即识字呢?笔者查阅大量有关早期阅读的理论文章发现,作者们几乎都认为中国老百姓认同“儿童早期阅读即识字”, 但对究竟怎样形成上述观点,却少有深入的论述。这些学者们总是把“儿童早期阅读即识字”的观点作为中心来论述该如何开展儿童早期阅读,似乎“识字”是早期阅读障碍、雷区,甚至将其妖魔化。
古人有一观点:“先识字,再读书”。古人的教学方法是讲“六书”,从字形分析字义。清代著名学者王筠的《教童子法》指出:“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识字的目的是为了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阅读理解对识字的要求是“再认”,看到汉字就能读出字音知道含义;书面表达对识字的要求是“再现”,即想用哪个字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脑子就能浮现出这个字。一个熟练的阅读者精细认知字的笔画结构,是阅读理解的内在基础,否则会出现误读或理解困难。所以在,识字阶段强调多认多写字,就会掌握汉字,这是运用汉字的不二法门。我国自古以来的识字认字教育始终重视读写字,其原因就在这里。所以才有清代名人赵翼,3岁能识字,12岁为文一日成七篇,人奇其才;左宗棠4岁进家塾,6岁开始攻读“四书五经”诸经典,12岁时首部诗文集问世。[4]
二、汉字独特的功能与优点
古老的华夏文化流传至今,汉字起着纽带作用。识字认字,不仅能让孩子掌握字形,且能让孩子了解世界,了解老祖宗留下的优秀灿烂文化,学会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即整体、辩证、具象、类比的思维方式[5],以及审美特征和道德规范。[6]
汉字还有许多优点:1.是音形义集于一身的独立符号,整齐美观,视觉印象深刻,便于识别。2.汉字单字直接表意,组合可构成无限的新词。3.汉字表达的书面语能摆脱口语的啰嗦冗长。4.汉字同音字多,但只要异义就不会同形。5.可以克服方言差异进行书面交流,同时不因时间变迁而产生阅读阻力。6.汉字中的形声字(标准的)既表音又示意,是一种设计极佳的智慧字。[7]
心理语言学认为,每个人的第一语言(母语)都是其1-6岁之间随发育与周边环境作用下自然而然获得的。人从出生到4岁左右,不经正式训练而顺利获得听说母语能力,其发展速度是其他复杂心理过程和特征无法比拟的。[8]
儿童早期阅读其实根本无需大量识字。因为学习汉字都要同时学习汉语,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语素,识这个字就要知道其语音和语义及它在语言中的使用问题,认读一个汉字实际上就学习了汉语一个语素一个词;所以说汉字教学实质是把汉语教学诸多内容放到文字中来,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掌握2000个左右常用字,就可以阅读书写的道理。国家语委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3500个常用字当中,只要会500个常用字,覆盖率即高达80%,掌握900多个字,覆盖率为90%,所以说开展儿童早期阅读识读少量字是可行的。
三、儿童早期阅读识字贵在方法
周兢教授说:“一个能识字的人,并不一定是个好的阅读者”笔者认为,不识字者,肯定不是好的阅读者,甚至无法去阅读;再者一个好的阅读者也不是一日之功所能实现的,它是最高标准,也是每个人从幼小至成人甚至一辈子追求的目标。对于幼儿,“目的是让孩子通过阅读有趣的图画书,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对应起来,慢慢亲近和熟悉书面语言,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9],而使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对应起来的桥梁只有识字,所以想让孩子阅读,识字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所以,不是要不要早期识字,而是要依据幼儿心理特点和生活从实际出发,解决好“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以培养识字阅读兴趣为出发点,以“一日生活”为中心,通过识字阅读活动来培养幼儿对文字、词汇和语句兴趣,使孩子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发展注意力、记忆力、表达力、想象力、思维力。资料显示,2000年教育部召开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交流研讨会”上就总结了40多种识字教学方法。[10]可见这些都是让孩子轻松自然识字、阅读的钥匙。
对于启蒙教育,古人经过千百年实践,总结一套切实可行识字方法,简而之即“三、百、千”,就是通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来学习汉字。汉字都有一定规律,每个字都有独特音形义,“三、百、千”充分利用儿童学习兴趣和能力,采用三字四字句式,隔句押韵,平仄相对,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据考证,宋初《百家姓》曾配有曲谱,旋律优美,适合儿童吟诵,是世界上第一部可以唱诵的识字的课文。 习近平在看望北师大师生时表示,很不赞成把古典经典诗词散文从课本中去掉。中国青年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调查2035人,显示对于小时候背诵古诗文,超过七成受访者觉得受用。[11]诵读这种“目视其形,口诵其声,耳闻其音”的识读方法能流传至今,道理就在此。这正如王蒙先生说的,“读书要趁早,越早读越好,我读点书还是小学初中读的,我能讲国学,那一点知识都是靠小学背的”。[12]
四、汉字特性易于识字阅读
汉字作为象形文字,起源于图画,是对图画的浓缩和提炼。图画的空白美和文字所表达的意境美有异曲同工之妙。“踏春归来马蹄香”和“大弦嘈嘈如急雨”同样令人陶醉神怡,因为图画与文字都本能地要求阅读者调动感官去感知。也不难看出它们在本源上是一致的,是天然不可分开的孪生兄弟。但对儿童来说,要想真正理解、深入图画书中内容与意境,还需逐渐引导使其转化为语言文字形式,这才能真正提升早期阅读的效果。
正确的识字途径可以规避儿童认读不好的影响。把识字融入到平常生活情趣中,将已有生活经验调动起来,与认读内容联系起来,借助一幅画启发儿童联想、再认,比单纯的认字效果好。单个字可以放在词句甚至文章中辩认,先让孩子去理解,然后再对单个字认识,以达灵活运用的目的。如“吃饭”,分别认“吃”和“饭”,联想到吃水果、吃肉等。熟悉、积累到一定字数后,再运用简单字组合等记忆法,一边认识新字,一边复习旧字。如认读“土地”一词,认识到该词表示由许多泥土汇集而成,两个字都有泥土之意,结合对“土”的理解,再联想到“土壤”“国土”等。像识字法中的随机法、歌谣法、猜谜法等比较成熟且可行的方法,都是使儿童在轻松愉快自然体验下去识字的。
儿童在积累一定量字数后,应采取斯霞老师提出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分散识字、随文识字。其要点就在于和语境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在生活情趣中认读汉字,在具体词汇语句中,边阅读、边识字,把识字与阅读理解、语言训练等揉合在一起,这样,儿童既提高了识字能力,又在循序渐进中不知不觉学会了早期阅读。
结语
综上,儿童早期识字与阅读并不是一对矛盾体,它们相辅相成,互为一体,如同鱼和水、种子与土壤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那种人为割裂识字与早期阅读关系,认为早期阅读就是识字,就是超前识字大量机械识字,就是“神童”模式等偏激的论调,是错误的也是不可取的,其实这样简单的道理大家在生活中谁也不会不明白。余秋雨说过,阅读使文字具有永恒价值,它比图像更空灵,比记忆跟清晰,比冥想更深邃。语
参考文献
[1]郑荔.携手共建儿童阅读的系统工程[J].幼儿教育,2004(7):10-11.
[2]余珍有,周兢.走出“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误区”[J].早期教育,2003(7):4-7.
[3]周兢.论早期阅读教育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2005(1):20-23.
[4]钟成献.从儿童起抓读书的中国传统家教理念[J].图书馆杂志,2010(10):94-96.
[5]肖少北,张文香.汉字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J].新东方,2001(5):53-56.
[6]张明悦,钟家莲.论识字教学的梯度性[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2):80-82.
[7]廖才高.汉字的过去与未来[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1-331.
[8]刘电芝,洪显利.影响儿童早期语言获得的主要因素[J].学前教育研究,2000(6):10-12.
[9]周兢.早期阅读,让孩子终生热爱学习[J].幼儿教育,2005(1):4-5.
[10]耿红卫.我国百年汉字识字教学改革述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10):33-36.
[11]李斌斌,孙震.72.2%受访者坦言幼时背诵古诗文至今受用[N].中国青年报(07版),2014-10-23.
[12]王蒙.读万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