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哲学味道

来源 :新华月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zhzhc1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食物加上哲学的“奇珍异味”时,我们会“吃”出什么样的味道?
  《吃,是一种公民行为》一书作者阿兰·杜卡斯有两个身份。一方面他三次荣获米其林三星(最高等级)的世界最著名主厨称号,还入选过美国《福布斯》杂志最具影响力100人;另一方面,他笔耕不辍,出版过多本饮食著作。阿兰还有一个特别之处,他的哲学兴趣——所以阿兰对每天打交道的食物有着颇为有趣的哲学判断。
  这不是仅仅关于吃的书籍。在阿兰看来,正确地选择盘子里的食物能引领我们走向个人与集体的平衡与幸福。只有每个人吃好了,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好。阿兰希望读者认识到:生活质量并非凭空出现的,而是源于我们的选择,源于我们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每个人通过选择特定的食物,变得更独立、健康与强大。这种选择也意味着集体的责任:我们每一位都是推动人类健康的不可或缺的元素。
  阿兰的文字如同他所擅长的厨艺,手到擒来,汪洋恣意,智慧满满,金句频出。看似略显随意的文字,稍加品味便可洞见其蕴含的深奥道理。从“数十万年前,人类正是为了不吃掉同类才开始埋葬死去的人”,读者很容易联想到食物诞生的伦理源头。人类食物千奇百怪,但万变不离其宗,所有“味道来自土地”,其潜台词是人类来自于自然,最终也将回归于自然,这也是每个人的宿命所在。

  吃是人类的本能。在阿兰眼里,吃还是人类“认识世界,就是品尝、消化、吸收世界”的起点。说吃是文化,只是基于美食表层的直译。在阿兰笔下,随着人类逐渐走出饥饿,吃越来越多地脱离生理含义,逐渐上升为个人文化内涵的外在溢出。也由此,不同的国家、民族、地区、宗教、气候等,都可能成为影响食物内容的因素。许多选择从身体机能角度看不应拒绝、但深入骨髓的饮食文化,在人的脑海内早就形成喜恶的条件反射。比如,被中国人视为美食的松花蛋,在欧美人眼里却成了恶心的食物。同样的食物,还有动物内脏等。
  作为厨师,阿兰对食材的苛刻几近极致,因为这样才可以“重新赋予味道高贵的地位”。追求食材的新鲜和优质,是普通厨师乃至常人均易作出的选择,哲学厨师的不同之处在于擅长“培养对味道的敏锐感觉”。这种味道,当然包括常说的对味蕾的美妙刺激,但不仅于此,因为阿兰“在菜肴中加入生活、加入想象、加入自由”。
  这就颇有点高深了。阿兰在菜肴中加入的这些“佐料”,是基于他对人类杂食文化的总结。不同于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人类是肉草“通吃”。当然,这种通吃有着相当严格的选择标准。任何选择标准的确立,“代表着自主、自由和适应性”。不过,杂食者的选择也存在这样的悖论,即看似选择范围很大很自由,实际上,“杂食者依赖多样性的同时又被多样性所限制”。也就是说,倘若人们为了追求杂食而杂食,反倒可能令自己迷失于这种虚荣的追求,甚至沦为炫耀权贵的载体。晚清皇帝面对满汉全席无法下箸,病因大抵在此。
  饮食健康是阿兰绕不开的话题。在饥饿的历史时期,人类对于食物的强烈渴盼留下了深深的印痕。越不能获得的东西,往往越显得高贵。比如,“肉长时间以来都是获得了一定社会地位的象征。”无论中外的历史文学作品,常常视吃肉为尊贵的享受。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出大快朵颐所形容的那种畅快淋漓的模样。
  不过,时至今日,肉与地位之间的关联日益淡化,甚至有点物极必反。众所周知,肥胖现象已是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在阿兰看来,导致这一现象的深层肇因在于“1945年以来,新形式和许多地缘政治变动导致古老的习惯发生根本性地改变。食物越来越单一”。他倒是以为,人类饮食多样性范围的大幅收窄,相较于地缘政治变动的影响,工业化国际化影响的权重亦不可小觑。比如说,麦当劳开得越多的国家,肥胖现象往往越严重。
  阿兰还从哲学角度,对厨师这一身份进行了有趣的阐释。在他看来,“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厨师扮演着摆渡人的角色”。一方面,饮食将生产者和厨师相联系;另一方面,厨师肩负着饮食文化传承的重任,同时必须努力兼顾当下。
  很少有人像阿蘭这样,把吃看得如此庄重。庄重并不代表严肃,而是阿兰话语体系下的仪式感。吃饭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填饱肚子,而是“作为仪式的吃饭应该是愉悦、交流、共享与传播的时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吃饭同样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菜单内容,宾主座次,敬酒方式等,无不充满强烈的仪式感。最值得一书的,是饮食中蕴含的团圆内涵。在北方人眼里,同样的饺子,肯定是自己母亲包的最香。然而,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坐下来与家人吃饭变得越来越奢侈——当我们不再饥肠辘辘时,却丢掉了与家人同桌吃饭的宝贵传统。
  阿兰说:“吃成为一种公民行为,一种存在于世界的方式。”这种公民行为,不仅包括饮食者个体在食材、烹饪方式、进餐地点、会餐人员等方面的选择,还包括吃越来越像是人类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媒介。吃同时也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在一篇关于粮食浪费的报告中估计,每年扔掉的食物有13亿吨,即世界粮食产量的三分之一。
  吃,不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当我们吃饭时,我们到底该思考什么?与其简单地饕餮一顿美食,享受舌尖上的肤浅快感,不如顺着阿兰铺就的逻辑,细嚼慢咽,也许会“吃”出点哲学的味道。
  (摘自6月17日《文汇读书周报》)
其他文献
住房是关系一国民生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在住房模式上,作为发达国家的日本和德国,都既没有采取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自由市场住房模式,也没有采取完全依赖政府调控的福利国家住房模式,而是采用了介于二者之间的具有自身特点的“多主体协同”运作,也就是政府、社会和机构多方共赢的创新合作的住房模式。从两国住房模式,我们不难看出:住房不仅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同时也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必须统筹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充
2019年12月17日,南海之滨的三亚,水天一色,日暖风和。军港内,山东舰伏波静卧、满旗高悬,来自海军部队和航母建设单位的代表约5000人在码头整齐列队,气氛隆重热烈。我国首艘自主设计研发的002号航母山东舰在这里正式入列服役。  从2013年11月开工建造到2017年4月26日首次下水,再历经了从2018年5月到2019年11月长达一年六个月的多次海试,国产航母从无到有,用时6年。不同于辽宁舰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这是中央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保障工作的目标和要求。  本世纪初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一件大事,就是在2009年、2011年先后建立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14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把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纳入到统一的城乡
最后一只猫  刘亮程  我们家的最后一只猫也是纯黑的,样子和以前几只没啥区别,只是更懒,懒得捉老鼠不说,还偷吃饭菜馍馍。一家人都讨厌它。(因为猫懒惰,所以一家人都不太喜欢它,这为下文它成为野猫埋下伏笔)  黑猫在家里待得无趣,便常出去,有时在院墙上跑来跑去,还爬到树上捉鸟,却从未捉到一只。它捉鸟时那副认真劲让人好笑,身子贴着树干,极轻极缓地往上爬,连气都不出。可是,不管它的动作多轻巧无声,总是爬到
初春,夜色下的北京长安街,车辆川流不息,一片灯火辉煌。  当年送他的十里长街,如今已是十里繁华。  这一切,应如斯人所愿。  2018年3月5日,“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诞辰120周年。  年少时,他写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临别好友时,他留下“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赠语。  50多年革命生涯,26载总理重任,他的名字,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怀念。  如今,回眸周恩来工作生活中的点滴片段,
一  一直住院的爷爷病情加重了。  爸爸在那里看护。他胡子拉碴,满脸倦容,一下子老了十多岁。妈妈让我放学后直接去医院换他。  我到医院后,爸爸有些犹豫,问:“大维,你能行吗?”  我说:“行!你快回去休息吧。”  爸爸身子有些发飘地走出了病房。  夜如期而至。  病房里灯光昏暗。爷爷呼吸急促,脸色苍白,人已经瘦脱了形,两只青筋毕露的大手因为打点滴瘀血成了青乌色。  想着爷爷平时对自己种种的好,我不
包含新世界观、新文明观、新安全观、新发展观、新合作观、新责任观、新治理观在内的习近平外交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学说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为当代世界的国际关系理论做出了不可估量的宝贵贡献。  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是新时代中国外交重要任务,意义重大而深远,将为打造国际新秩序提供重要保障。“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持续发展将为人类社会联动发展开辟新路径  当今时代正处
看点一:中央赋予海南哪些新使命?  意见对海南作出了新的四大战略定位: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探索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把海南打造成为我国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对外开放门户。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新经验。  ——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大力推进旅游消费领域对外开放,打造业态丰富、品牌集聚、环境舒适、特色鲜明的国际旅游消
每年高考结束都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对不少应届高中毕业生来说,今年招生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高职院校扩招一百万。  自1999年高考扩招以来,基本都是本科大学在大规模地扩招。在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的今天,高职院校为何大规模扩招,已成为时下社会关注的热点。  “百万扩招”的决定,源于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
与隐私相关的“悖论”很多,典例之一是在“隐私”这点上,许多当代人着实“心口不一”。在接受访谈时,受访者多俨然“隐私卫士”,自称看重隐私,并怒斥侵害隐私者。然而,一旦转入实际生活,他们转瞬便化身“自恋狂”,几无间隙地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生活点点滴滴,节庆仪式、家人动态、家庭杂物、日常思绪……这一反差,常成为批评隐私保护者的趁手工具。既然人们自己都不在乎,那为何还要保护?  不过,此类推论太过急切。在由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