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受到工作条件和工作量的影响,抽油井在工作中偏磨现象比较严重,严重影响了作业工作质量和速度,文章就如何改变这种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电泵;偏磨;技术含量;节约成本
中图分类号:TE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1)08-0128-01
1应用目的
①针对抽油机井偏磨问题严重,作业频繁井的治理。近几年来,抽油井偏磨的问题比较严重,虽然采取了一系列防偏磨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有一些井因偏磨问题而影响作业,但排量为30 m3/d的小电泵应用到抽油井偏磨问题严重的井之后,不仅能够满足油井生产的需要,而且可以延长检泵周期。②针对液面较低且具有一定产能的井进行小泵深抽提液。在此之前,应用的电泵排量最小的是50 m3/d的电泵,额定扬程为2 300 m。对于液面较深、产油能力高的井提液时,往往会出现频繁欠载停机无法维持正常生产的情况,而30 m3/d的电泵,额定扬程为2 500 m,不仅可以满足深抽提液的需要,而且可以使井泵匹配,达到生产连续性的目的。③30方节能型电泵的应用。相比普通30方电泵,它的突出特点不仅是成本低,而且节能效果明显,缺点是目前额定泵挂只有2 000 m,只能下入到2 000 m油层位置。节能30方电泵机组、电缆的租赁费用是普通30方电泵机组、电缆费用的70%,普通30方小电泵日耗电约为917 kWh,节能电泵日耗电约为563 kWh,每口井日节约电能约为354 kWh。
230方電泵的结构原理
普通30方电泵与目前应用的50方电泵结构原理一样,额定泵挂较50方电泵深200m,机组成本低于50方电泵机组,该机组应用4口井:文23-12、10-95、209-49、209-54井。节能型30方电泵与常用的电泵机组结构不同,该种电动潜油泵机组选用具有导流功能结构的悬吊式电动机作动力。其结构最下部为带气体分离装置的高效离心泵,上部为具有导流功能结构的悬吊式电动机,电机上端接悬挂机组和输送水和油的油管柱。它可以下入到油层中部的深度,靠导流装置使电机冷却。该机组应用2口井:文15-38、10-93井。
3现场应用效果及分析
首先在23-12等井上进行了试验,并取得了成功,实现了日增液12.6 t,日增油3.8 t,而且生产稳定。30方小电泵先后应用6口井,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累计增液12 512.4 t,增油3 065.7 t。
①抽油井偏磨严重、作业频繁井的治理。典型井例:文23-12井最大井斜为35.8°,深度为2740 m,即使在1500-2 300 m井段,井斜也在10 °以上,因偏磨严重,从2005年1月~2007年6月,其间频繁作业4次,平均检泵周期只有240 d。2007年6月27日由38 mm长泵改下30 m3/d小电泵,不但取得了增产效果,日产液由15.1 t提高到27.7t,日增液12.6 t,日产油由2.6 t提高到6.4 t,日增油3.8 t,累计增液7 503.5 t,增油2001.3 t;而且检泵周期延长到2008年7月31日作业时的401 d,提高了161 d。②30方小电泵深抽提液。典型井例:文209-49井于2007年6月26日新下50 m3/d电泵开井,虽然达到增油883 t的显著效果,但因供液不足被迫于9月16日作业转抽,只生产了78天。2008年1月29日,由38 mm长泵改下30 m3/d小电泵,泵挂由50 m3/d电泵时的2 300 m加深到2 500 m,日产液由18.6 t提高到34.3 t,日增液15.7t,日产油由6.6 t提高到14.0 t,日产油最高达到20.3 t,平均日增油7.4 t,累计增液938 t,增油582 t。③30方具有导流功能结构的悬吊式节能电泵的应用。典型井例:文10-93井原为50 m3/d电泵生产,因油层顶部深只有1898 m,泵挂只能下到1 882 m,因供液不足于2008年7月18~20日作业,改下节能型30 m3/d电泵生产,泵挂加深到2 000 m,日产液由27.9 t提高到30.3 t,日增液2.4 t,日产油由1.7 t提高到1.9 t,日增油0.2 t,泵效由55.8%提高到101.0%,提高45.2个百分点。
4经济效益分析
应用6口井(目前保留3口),井号为:23-12、10-95(转抽)、10-93、15-38(泵升级)、209-49(转抽)、209-54投入费用(电泵租赁费):125.7614万元,总产出:453.4892万元,其中:增油3065.7吨,创造效益412.6 432万元;文23-12井检泵周期延长161天,相当于少检泵0.7次,减少作业费用2.5万元;减少作业占产2 d,多生产原油10 t,创产值1.346万元。
新型高效节能30方电泵机组的租赁费用为普通机组的70%,应用2口井合计节约机组、电缆成本费用为26万元,节约电费11万元/年。总产出453.4892万元,经济效益:总产出327.7278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3.6。
参考文献:
[1] 关醒凡.泵的理论与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
关键词:小电泵;偏磨;技术含量;节约成本
中图分类号:TE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1)08-0128-01
1应用目的
①针对抽油机井偏磨问题严重,作业频繁井的治理。近几年来,抽油井偏磨的问题比较严重,虽然采取了一系列防偏磨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有一些井因偏磨问题而影响作业,但排量为30 m3/d的小电泵应用到抽油井偏磨问题严重的井之后,不仅能够满足油井生产的需要,而且可以延长检泵周期。②针对液面较低且具有一定产能的井进行小泵深抽提液。在此之前,应用的电泵排量最小的是50 m3/d的电泵,额定扬程为2 300 m。对于液面较深、产油能力高的井提液时,往往会出现频繁欠载停机无法维持正常生产的情况,而30 m3/d的电泵,额定扬程为2 500 m,不仅可以满足深抽提液的需要,而且可以使井泵匹配,达到生产连续性的目的。③30方节能型电泵的应用。相比普通30方电泵,它的突出特点不仅是成本低,而且节能效果明显,缺点是目前额定泵挂只有2 000 m,只能下入到2 000 m油层位置。节能30方电泵机组、电缆的租赁费用是普通30方电泵机组、电缆费用的70%,普通30方小电泵日耗电约为917 kWh,节能电泵日耗电约为563 kWh,每口井日节约电能约为354 kWh。
230方電泵的结构原理
普通30方电泵与目前应用的50方电泵结构原理一样,额定泵挂较50方电泵深200m,机组成本低于50方电泵机组,该机组应用4口井:文23-12、10-95、209-49、209-54井。节能型30方电泵与常用的电泵机组结构不同,该种电动潜油泵机组选用具有导流功能结构的悬吊式电动机作动力。其结构最下部为带气体分离装置的高效离心泵,上部为具有导流功能结构的悬吊式电动机,电机上端接悬挂机组和输送水和油的油管柱。它可以下入到油层中部的深度,靠导流装置使电机冷却。该机组应用2口井:文15-38、10-93井。
3现场应用效果及分析
首先在23-12等井上进行了试验,并取得了成功,实现了日增液12.6 t,日增油3.8 t,而且生产稳定。30方小电泵先后应用6口井,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累计增液12 512.4 t,增油3 065.7 t。
①抽油井偏磨严重、作业频繁井的治理。典型井例:文23-12井最大井斜为35.8°,深度为2740 m,即使在1500-2 300 m井段,井斜也在10 °以上,因偏磨严重,从2005年1月~2007年6月,其间频繁作业4次,平均检泵周期只有240 d。2007年6月27日由38 mm长泵改下30 m3/d小电泵,不但取得了增产效果,日产液由15.1 t提高到27.7t,日增液12.6 t,日产油由2.6 t提高到6.4 t,日增油3.8 t,累计增液7 503.5 t,增油2001.3 t;而且检泵周期延长到2008年7月31日作业时的401 d,提高了161 d。②30方小电泵深抽提液。典型井例:文209-49井于2007年6月26日新下50 m3/d电泵开井,虽然达到增油883 t的显著效果,但因供液不足被迫于9月16日作业转抽,只生产了78天。2008年1月29日,由38 mm长泵改下30 m3/d小电泵,泵挂由50 m3/d电泵时的2 300 m加深到2 500 m,日产液由18.6 t提高到34.3 t,日增液15.7t,日产油由6.6 t提高到14.0 t,日产油最高达到20.3 t,平均日增油7.4 t,累计增液938 t,增油582 t。③30方具有导流功能结构的悬吊式节能电泵的应用。典型井例:文10-93井原为50 m3/d电泵生产,因油层顶部深只有1898 m,泵挂只能下到1 882 m,因供液不足于2008年7月18~20日作业,改下节能型30 m3/d电泵生产,泵挂加深到2 000 m,日产液由27.9 t提高到30.3 t,日增液2.4 t,日产油由1.7 t提高到1.9 t,日增油0.2 t,泵效由55.8%提高到101.0%,提高45.2个百分点。
4经济效益分析
应用6口井(目前保留3口),井号为:23-12、10-95(转抽)、10-93、15-38(泵升级)、209-49(转抽)、209-54投入费用(电泵租赁费):125.7614万元,总产出:453.4892万元,其中:增油3065.7吨,创造效益412.6 432万元;文23-12井检泵周期延长161天,相当于少检泵0.7次,减少作业费用2.5万元;减少作业占产2 d,多生产原油10 t,创产值1.346万元。
新型高效节能30方电泵机组的租赁费用为普通机组的70%,应用2口井合计节约机组、电缆成本费用为26万元,节约电费11万元/年。总产出453.4892万元,经济效益:总产出327.7278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3.6。
参考文献:
[1] 关醒凡.泵的理论与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