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对学生的认识与评价是学生发展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教师的学生评价观及其行为方式深刻影响进而改变着学生的学习质量乃至发展进程。学生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教育决策服务,为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为旨归,而更要关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学生的点滴进步。以此为出发点,使学生评价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与学生的成长。
【关键词】学生评价;师生交往;机会平等;情感分配
学生评价不仅要满足社会需要或者为决策服务,而更要关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这就要求学生评价做到以人为本。
一、以人为本的学生评价理念
以人为本的学生评价把师生交往作为学生评价的切入点,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现实的个体——“学生”出发,把学生及其活动作为评价对象,突出其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这种评价理念强调评价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在具体的师生交往的时空中进行的,把师生交往作为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认识与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认识,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在本质上,学生评价过程是在师生各种活动的时空中进行的,它不但反映学生的学习、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发展等认知因素在内,还包括学生的情感、价值、态度、人生观等非认知因素。既往的学生评价其价值取向主要以服务社会或以追求社会效益为既定原则,其目的就是完成既定的教育目标或者预期的教育结果。如以目标导向的学生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通过系统地收集资料,进而对评价对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评优’导向下学生评价(基础教育)的实践探索”(2011GG3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象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这种学生评价以目标为导向,以评价为手段, 其结果导向非常突出,忽略了具有原生态意义上的学生评价过程,甚至出现不管过程,只管结果的现象。“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人尽管从结果的意义上来分析是发展的,但是这种结果的获得往往是以受教育者人性的扭曲或者主体性的压抑与束缚为代价的,这样作为主体性的人在教育过程中实际上是遭到了一种不公正的礼遇。就像我们为了充饥达到饱腹的目的而上街乞讨一样,这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是公正的。”[1]
决策导向的学生评价核心就是评价“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这个定义反映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评价者完全为决策者服务;二是评价者必须提供对决策者看来是有用的信息。如此的学生评价目的明确,价值导向清晰,就是为了完成既定的目标或者为决策服务,较少关注具体的、动态的、过程性的学生评价。实际上,学生评价主要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或者学生对学生的认识,这两种认识与评价关切学生的切身利益,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与不足,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获得发展,如教师的表扬、批评与学生的相互激励,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以人为本的学生评价不是没有目的、没有目标的评价,它是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活动、课外活动以及其他班级活动(包括社会活动)的评价等来实现一个个具体的目标,最后达到一定的教育教学目标,重在活动中以评价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其价值取向注重学生的自我生成与个性的发展,指向学生发展的内部因素。既注重学生在学校活动中的表现,也注重学生发展的结果。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评价的特点
教育制度的基本价值除了以公正与效率为基础以外,还要包括以人为本。[2]学生评价制度应以“决策(评价是为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为中心转向以人为本,这种以人为本的学生评价理念有以下几个特点:
1、尊重学生生命存在的价值以及人的尊严、自由和权利。人的存在价值是人作为人特有的对人的尊严、自由和权利的追求和确认,并努力通过评价促使受教育者个性的充分发展。这种评价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能力的信任和发展的关心,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2、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我国基础教育的本质特点表现为人本性,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确保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使他们成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人。其人本性要通过教育质量来反映,基础教育阶段是人一生长知识、长身体以及形成个性、品德的最关键时期,只有贯彻人本性的原则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人本性要求基础教育的学生评价理念和实践必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基础教育应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学校应把每个学生的潜能开发、健康个性发展、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之初步形成作为根本的任务。学生评价必须以这些新的教育观为导向,充分发挥教育理论对学生评价实践的指导作用。
3、评价充分体现人文性,注重质性评价。学生评价要在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中进行,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宏扬与展现。如果评价不关注学生的人格,或者以评价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就会贬损乃至践踏学生的人格,导致师生对抗和冲突,并给学生带来焦虑、抵触情绪和消极反应。所以,以人为本的学生评价坚持人道精神,使评价过程充满人文性。同时人的行为是复杂的,有的可以量化,有的难以量化。所以,学生评价除了使用一些量化手段外,还需要其他各种评价手段(如观察、评定、调查等)进行评价。以人为本的学生评价注重质的分析,不偏面追求和强调量化而排斥了除知识外的其它难以量化的一切人类价值,真正体现尊重学生个性的教育精神。
4、注重自我评价。以人为本的学生评价把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坚持评价的民主性,注重启发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对评价的参与感和自我体验,形成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习惯和能力。如果评价只是把学生作为客体,不注重学生的实际,就很难形成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削弱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发展的能力。学生自己最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认识直接而深刻。
需要指出的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出现失真问题是与评价的功利取向有关的。因为现实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往往成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部分,成为升学的参考或者依据。这样,学生的自我评价就很难展开,其实效性就会大大降低。所以,学生在班级内的自我评价应该与升学或学生的声誉分开,只有这样,才能打消学生的顾虑,展现真实的自我,提高自我评价的真实性。 三、以人为本的学生评价的基本原则
学生评价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及其价值判断,其效用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教师要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评价观;其二是教师怎样把确立的学生评价观转变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评价的公平与正义上,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机会平等原则。机会平等不是指机会均等,也不是绝对的平等。“机会平等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共享机会即从总体上来说每个社会成员都应有大致相同的基本发展机会,二是差别机会即社会成员之间的发展机会不可能是完全相等的,应有着程度不同的差别。”[3]机会与发展密不可分,没有机会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机会直接影响着未来的分配状况,机会的不同将导致未来可能发展结果的不同,因而从分配的意义上讲,机会的条件是一种事前就有所‘安排’的原则。”[4]在以人为本的学生评价活动中,机会平等主要体现为参与学习活动、班级、学校以及社会活动的机会平等。在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中,教师会对学生的表现给予一定的评价。这时的评价能改进学生参与活动的质量与效率,为能力的发展以及后续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一定的基础。如果不是平等地给予学生活动的机会,某些学生就会丧失发展的机会,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2、情感分配客观、中立原则。教师的情感分配是影响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同等条件下,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应该是一样的,即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投入保持客观与中立原则。由于受经验、教学内容与方法选择等因素的影响,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总会伴有各种各样的评价现象发生。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同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产生不同的成长期待,不同的成长期待会导致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要想完全避免教师的成长期待对学生行为产生的影响是不可能的,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教师情感分配的过程中获益,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要使教师尽可能公正地分配自己的情感资源,以尽可能地减少或降低由教师情感资源分配不公正所形成的负面影响。
教师的责任在于教育所有的学生,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进步的潜能。在学生评价中,根据来自同事、学生、家长的各种信息不断地修正自己对学生的印象与观点,谨慎运用学生资料的信息与同事的意见,对学生不能形成先入为主的成见。在课堂教学中,平等地对待学生,要尽量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要尽量公平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要经常仔细地自我检查,反省自己;要常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自己在期望上有偏差,随时检视,随时修正。
注释:
[1] 苏君阳.公正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98.
[2] 苏君阳.公正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64.
[3] 吴忠民.公正新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0,(4):55.
[4] 吴忠民.公正新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0,(4):54-55.
【关键词】学生评价;师生交往;机会平等;情感分配
学生评价不仅要满足社会需要或者为决策服务,而更要关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这就要求学生评价做到以人为本。
一、以人为本的学生评价理念
以人为本的学生评价把师生交往作为学生评价的切入点,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现实的个体——“学生”出发,把学生及其活动作为评价对象,突出其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这种评价理念强调评价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在具体的师生交往的时空中进行的,把师生交往作为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认识与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认识,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在本质上,学生评价过程是在师生各种活动的时空中进行的,它不但反映学生的学习、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发展等认知因素在内,还包括学生的情感、价值、态度、人生观等非认知因素。既往的学生评价其价值取向主要以服务社会或以追求社会效益为既定原则,其目的就是完成既定的教育目标或者预期的教育结果。如以目标导向的学生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通过系统地收集资料,进而对评价对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评优’导向下学生评价(基础教育)的实践探索”(2011GG3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象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这种学生评价以目标为导向,以评价为手段, 其结果导向非常突出,忽略了具有原生态意义上的学生评价过程,甚至出现不管过程,只管结果的现象。“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人尽管从结果的意义上来分析是发展的,但是这种结果的获得往往是以受教育者人性的扭曲或者主体性的压抑与束缚为代价的,这样作为主体性的人在教育过程中实际上是遭到了一种不公正的礼遇。就像我们为了充饥达到饱腹的目的而上街乞讨一样,这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是公正的。”[1]
决策导向的学生评价核心就是评价“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这个定义反映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评价者完全为决策者服务;二是评价者必须提供对决策者看来是有用的信息。如此的学生评价目的明确,价值导向清晰,就是为了完成既定的目标或者为决策服务,较少关注具体的、动态的、过程性的学生评价。实际上,学生评价主要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或者学生对学生的认识,这两种认识与评价关切学生的切身利益,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与不足,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获得发展,如教师的表扬、批评与学生的相互激励,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以人为本的学生评价不是没有目的、没有目标的评价,它是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活动、课外活动以及其他班级活动(包括社会活动)的评价等来实现一个个具体的目标,最后达到一定的教育教学目标,重在活动中以评价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其价值取向注重学生的自我生成与个性的发展,指向学生发展的内部因素。既注重学生在学校活动中的表现,也注重学生发展的结果。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评价的特点
教育制度的基本价值除了以公正与效率为基础以外,还要包括以人为本。[2]学生评价制度应以“决策(评价是为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为中心转向以人为本,这种以人为本的学生评价理念有以下几个特点:
1、尊重学生生命存在的价值以及人的尊严、自由和权利。人的存在价值是人作为人特有的对人的尊严、自由和权利的追求和确认,并努力通过评价促使受教育者个性的充分发展。这种评价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能力的信任和发展的关心,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2、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我国基础教育的本质特点表现为人本性,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确保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使他们成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人。其人本性要通过教育质量来反映,基础教育阶段是人一生长知识、长身体以及形成个性、品德的最关键时期,只有贯彻人本性的原则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人本性要求基础教育的学生评价理念和实践必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基础教育应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学校应把每个学生的潜能开发、健康个性发展、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之初步形成作为根本的任务。学生评价必须以这些新的教育观为导向,充分发挥教育理论对学生评价实践的指导作用。
3、评价充分体现人文性,注重质性评价。学生评价要在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中进行,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宏扬与展现。如果评价不关注学生的人格,或者以评价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就会贬损乃至践踏学生的人格,导致师生对抗和冲突,并给学生带来焦虑、抵触情绪和消极反应。所以,以人为本的学生评价坚持人道精神,使评价过程充满人文性。同时人的行为是复杂的,有的可以量化,有的难以量化。所以,学生评价除了使用一些量化手段外,还需要其他各种评价手段(如观察、评定、调查等)进行评价。以人为本的学生评价注重质的分析,不偏面追求和强调量化而排斥了除知识外的其它难以量化的一切人类价值,真正体现尊重学生个性的教育精神。
4、注重自我评价。以人为本的学生评价把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坚持评价的民主性,注重启发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对评价的参与感和自我体验,形成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习惯和能力。如果评价只是把学生作为客体,不注重学生的实际,就很难形成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削弱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发展的能力。学生自己最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认识直接而深刻。
需要指出的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出现失真问题是与评价的功利取向有关的。因为现实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往往成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部分,成为升学的参考或者依据。这样,学生的自我评价就很难展开,其实效性就会大大降低。所以,学生在班级内的自我评价应该与升学或学生的声誉分开,只有这样,才能打消学生的顾虑,展现真实的自我,提高自我评价的真实性。 三、以人为本的学生评价的基本原则
学生评价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及其价值判断,其效用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教师要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评价观;其二是教师怎样把确立的学生评价观转变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评价的公平与正义上,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机会平等原则。机会平等不是指机会均等,也不是绝对的平等。“机会平等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共享机会即从总体上来说每个社会成员都应有大致相同的基本发展机会,二是差别机会即社会成员之间的发展机会不可能是完全相等的,应有着程度不同的差别。”[3]机会与发展密不可分,没有机会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机会直接影响着未来的分配状况,机会的不同将导致未来可能发展结果的不同,因而从分配的意义上讲,机会的条件是一种事前就有所‘安排’的原则。”[4]在以人为本的学生评价活动中,机会平等主要体现为参与学习活动、班级、学校以及社会活动的机会平等。在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中,教师会对学生的表现给予一定的评价。这时的评价能改进学生参与活动的质量与效率,为能力的发展以及后续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一定的基础。如果不是平等地给予学生活动的机会,某些学生就会丧失发展的机会,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2、情感分配客观、中立原则。教师的情感分配是影响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同等条件下,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应该是一样的,即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投入保持客观与中立原则。由于受经验、教学内容与方法选择等因素的影响,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总会伴有各种各样的评价现象发生。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同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产生不同的成长期待,不同的成长期待会导致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要想完全避免教师的成长期待对学生行为产生的影响是不可能的,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教师情感分配的过程中获益,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要使教师尽可能公正地分配自己的情感资源,以尽可能地减少或降低由教师情感资源分配不公正所形成的负面影响。
教师的责任在于教育所有的学生,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进步的潜能。在学生评价中,根据来自同事、学生、家长的各种信息不断地修正自己对学生的印象与观点,谨慎运用学生资料的信息与同事的意见,对学生不能形成先入为主的成见。在课堂教学中,平等地对待学生,要尽量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要尽量公平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要经常仔细地自我检查,反省自己;要常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自己在期望上有偏差,随时检视,随时修正。
注释:
[1] 苏君阳.公正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98.
[2] 苏君阳.公正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64.
[3] 吴忠民.公正新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0,(4):55.
[4] 吴忠民.公正新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0,(4):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