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9年开始我们巴彦淖尔市地区进行高中新课程改革,至今整整四年了,而初中课改也已经十来年了。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研员经常到初中、高中各学校听课并与老师们交流研讨。其间有喜有忧,有成就也有很多问题,尤其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最大的是绝大多数老师课标意识淡漠,甚至缺少课标意识。对此,我与各位同仁们谈谈我的一些感悟与思考。
课改这几年来,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学校,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们都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到课改,大家都在努力践行课改,构建新课堂。从一些比赛课、展示课中看出有一部分优秀教师没有局限于教材内容,而是以课标要求及学科主干知识为依托提出问题,提供新材料,营造新情境,力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性学习。课堂变得活跃了,学生也有兴趣了,课改也初见成效了。然而老师们的课改理念改变了、提升了,但在课堂教学行动上还相对滞后。大部分教师的日常备课,主要是为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侧重点往往是放在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与梳理,对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上,忽略了对其教育价值的研究与分析,更忽略了对如何实现其教育价值的教学活动设计。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的还是老师们讲的多,学生活动的少,回答的少,即使回答,好多问题也是答得不到位。因为课堂上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没有启发学生去思考分析,而是急于给学生讲明白;或者课堂安排的太满,内容多,材料多,问题多,学生根本没有充分阅读材料,没有读出材料中的问题,没有读出相应的信息,老师便代替学生讲明白了。而这一切的后果是什么呢?学生构建起来的知识系统,包括初步形成的思想,大都是老师的体系,老师的思想。老师取代了学生的学习,所以学生自己不会学习;老师取代了学生的思考,所以学生不会思考;老师取代了学生的选择,所以学生除了老师布置的任务就不知道干什么;更谈不上情感体验,价值提升了。再有有些老师片面追求教学技巧、教学方法,而忽视了历史学科专业素养的提升。这容易导致历史课堂的所谓为活动而活动,又是小组讨论,又是合作探究,课堂上见不到实效,尤其是忽略了历史课堂教学的价值,热热闹闹的教学场面背后,学生究竟获得了什么?
历史教育究竟应当给人以什么?
——给人以思想(独立,反省,思辨)
——给人以眼界(深邃,多维,升华)
——给人以胸怀(博大,宽厚,自信)
——给人以情感(向真,向善,审美)
——给人以“文化”(品格,素养,境界)
历史教育的责任:
——锻造思想与涵育人格。
历史教学的应有之义:
——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
从教学的角度而言,所谓“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是否至少就意味着:要教给学生有思想的历史;要教给学生有情感的历史;要教给学生有生活的历史。“历史课的最高境界应当是——震撼,以及震撼之后带来的长久的思考!”这些观点在以往提及时,往往会被认为是迂腐和脱离实际的想法,但是新课程改革后的初、高中历史教师们也正在认真的思考和逐渐接受这些观点,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可喜的现象。
为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实现历史课的最高境界,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广泛的、大量的读书。读一读历史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的品位;读一读历史研究进展方面的书籍,把握最新的历史研究动态;读一读最新的大学历史教材,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读一读历史教学报刊,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一、通过读书充实学科专业知识
著名教师李惠军老师说:“教历史的人不能不读书,读书是一种交流,在交流中你会感到困惑,在困惑中思考,在思考中释惑,这是一个历史老师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命品质的一种活法。”历史知识丰富多彩,历史研究不断有新成果问世,历史教师应该通过阅读史学类书籍不断充实、更新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使自己从教材的束缚中走出去,看到自己思维的局限,更重要的是,将这种阅读——历史原著(如经史子集、文件原文等)和史学研究成果(如通史、专门史、史学理论等)过程中的独立思考成果传达给学生。比如,通过阅读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许倬云的《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陈衡哲的《西洋史》、陈伟国的《怎样学好中学历史》(1989年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来自历史课堂的智慧——陈伟国高中历史教学实录与反思》(四川教育出版社)、徐勇的《新编中国史话》(2000年12月)、徐勇的《新编世界史话》((上、下册),2008年10月,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等史学理论著作深化自己的课堂。孔繁刚老师认为:“历史教师的功底制约了历史教学的厚度、深度和力度,是教师的知识面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是教师的历史学素养抑制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情趣。”并倡议历史教师应该买书,不仅买中国历史学家写的书,还要买外国历史学家写的书,要买专著,也要买通俗读物。一个历史教师家里没有一两千本藏书,是成不了优秀教师的。在读书中,发现新知,拓宽视野,充实自我,何乐而不为?
二、通过读书丰厚文化底蕴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应该“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知识渊博、富有思想的历史教师站在讲台上一定是从容不迫、潇洒自信、滔滔不绝、文采飞扬的,这样的课堂,很容易让学生心驰神往。如孔繁刚老师在讲《英国工业革命》一课时,花了相当篇幅介绍英国的地理环境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在认识“圈地运动”时,从土地所有权、土地经营、生产变化等经济学知识说明它是一场农业革命;在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时,运用到工厂制度、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经济结构、人口结构、社会结构变化等政治学、社会学知识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这堂课也成了孔老师的颠峰之课,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历史学科内容包罗万象,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博览群书,广泛涉猎,才能做到心中有知,在教学中与时俱进,游刃有余。比如一些轻松、兴奋的通俗性读物,摘取其中三两个片段用于教学,可使课堂兴趣增加,效果显著;读当代史家的名作,使幽深而广袤的古代大门被推开;读古代历史学家的著作更会使你的专业功底深厚、富有力度。如果再把读书的疆土扩展到哲学、美学、文学、艺术甚至宗教,读起来不仅是一种享受,养眼又养心,更是生命修养的提高与延伸。 三、通过读书提升教育理念
一定的教育观念决定一定的教育行为,改变教育观念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教师要提高素质,转变观念,阅读教育学、心理学书籍或者教育专著是有效途径之一。有“语文界泰斗”之称的魏书生老师认为:阅读教育专著是一线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最便捷的方式,是帮助教师提高的有效途径,也是学校名师培养工作的基础工程。我们历史教师应该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有选择地阅读教育理论名著。比如: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罗素的《教育与美好生活》,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的《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的《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朱慕菊主编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林崇德的《学习与发展》《发展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的《当代教育心理学》以及聂幼犁主编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赵亚夫主编的《历史教育价值论》等对我们都有很大启迪。我的体会是:阅读教育科研、教育理论等方面的名著时,不是要简单地记住书中的只言片语而后生搬硬套,而是要结合自己教育教学的需要去读、去思考,要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作为教师,不仅仅要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更重要的还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拥有广博而精湛的知识是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要给人一杯水,不仅自己要有一桶水,最好还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教师知识的渊博,一方面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我们老师需要重新拿起相应的教材,自觉积极主动去钻研,精通相关知识。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博览群书,不断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备与新课程改革教学适应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一种情怀、一种追求、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老教师。一旦读书成了自觉行动,也就意味着教育教学已经或者正在走向成功。
总之,通过读书,才能使教学观念不断变化,知识结构不断更新,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升华。历史教师的天职是育人,由此说来,我们便有教不尽的历史,读不完的书。愿历史教师都行动起来,读书吧!让阅读丰富你的人生,让阅读快乐你的人生,让阅读改变你的人生。
课改这几年来,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学校,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们都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到课改,大家都在努力践行课改,构建新课堂。从一些比赛课、展示课中看出有一部分优秀教师没有局限于教材内容,而是以课标要求及学科主干知识为依托提出问题,提供新材料,营造新情境,力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性学习。课堂变得活跃了,学生也有兴趣了,课改也初见成效了。然而老师们的课改理念改变了、提升了,但在课堂教学行动上还相对滞后。大部分教师的日常备课,主要是为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侧重点往往是放在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与梳理,对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上,忽略了对其教育价值的研究与分析,更忽略了对如何实现其教育价值的教学活动设计。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的还是老师们讲的多,学生活动的少,回答的少,即使回答,好多问题也是答得不到位。因为课堂上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没有启发学生去思考分析,而是急于给学生讲明白;或者课堂安排的太满,内容多,材料多,问题多,学生根本没有充分阅读材料,没有读出材料中的问题,没有读出相应的信息,老师便代替学生讲明白了。而这一切的后果是什么呢?学生构建起来的知识系统,包括初步形成的思想,大都是老师的体系,老师的思想。老师取代了学生的学习,所以学生自己不会学习;老师取代了学生的思考,所以学生不会思考;老师取代了学生的选择,所以学生除了老师布置的任务就不知道干什么;更谈不上情感体验,价值提升了。再有有些老师片面追求教学技巧、教学方法,而忽视了历史学科专业素养的提升。这容易导致历史课堂的所谓为活动而活动,又是小组讨论,又是合作探究,课堂上见不到实效,尤其是忽略了历史课堂教学的价值,热热闹闹的教学场面背后,学生究竟获得了什么?
历史教育究竟应当给人以什么?
——给人以思想(独立,反省,思辨)
——给人以眼界(深邃,多维,升华)
——给人以胸怀(博大,宽厚,自信)
——给人以情感(向真,向善,审美)
——给人以“文化”(品格,素养,境界)
历史教育的责任:
——锻造思想与涵育人格。
历史教学的应有之义:
——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
从教学的角度而言,所谓“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是否至少就意味着:要教给学生有思想的历史;要教给学生有情感的历史;要教给学生有生活的历史。“历史课的最高境界应当是——震撼,以及震撼之后带来的长久的思考!”这些观点在以往提及时,往往会被认为是迂腐和脱离实际的想法,但是新课程改革后的初、高中历史教师们也正在认真的思考和逐渐接受这些观点,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可喜的现象。
为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实现历史课的最高境界,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广泛的、大量的读书。读一读历史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的品位;读一读历史研究进展方面的书籍,把握最新的历史研究动态;读一读最新的大学历史教材,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读一读历史教学报刊,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一、通过读书充实学科专业知识
著名教师李惠军老师说:“教历史的人不能不读书,读书是一种交流,在交流中你会感到困惑,在困惑中思考,在思考中释惑,这是一个历史老师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命品质的一种活法。”历史知识丰富多彩,历史研究不断有新成果问世,历史教师应该通过阅读史学类书籍不断充实、更新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使自己从教材的束缚中走出去,看到自己思维的局限,更重要的是,将这种阅读——历史原著(如经史子集、文件原文等)和史学研究成果(如通史、专门史、史学理论等)过程中的独立思考成果传达给学生。比如,通过阅读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许倬云的《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陈衡哲的《西洋史》、陈伟国的《怎样学好中学历史》(1989年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来自历史课堂的智慧——陈伟国高中历史教学实录与反思》(四川教育出版社)、徐勇的《新编中国史话》(2000年12月)、徐勇的《新编世界史话》((上、下册),2008年10月,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等史学理论著作深化自己的课堂。孔繁刚老师认为:“历史教师的功底制约了历史教学的厚度、深度和力度,是教师的知识面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是教师的历史学素养抑制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情趣。”并倡议历史教师应该买书,不仅买中国历史学家写的书,还要买外国历史学家写的书,要买专著,也要买通俗读物。一个历史教师家里没有一两千本藏书,是成不了优秀教师的。在读书中,发现新知,拓宽视野,充实自我,何乐而不为?
二、通过读书丰厚文化底蕴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应该“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知识渊博、富有思想的历史教师站在讲台上一定是从容不迫、潇洒自信、滔滔不绝、文采飞扬的,这样的课堂,很容易让学生心驰神往。如孔繁刚老师在讲《英国工业革命》一课时,花了相当篇幅介绍英国的地理环境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在认识“圈地运动”时,从土地所有权、土地经营、生产变化等经济学知识说明它是一场农业革命;在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时,运用到工厂制度、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经济结构、人口结构、社会结构变化等政治学、社会学知识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这堂课也成了孔老师的颠峰之课,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历史学科内容包罗万象,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博览群书,广泛涉猎,才能做到心中有知,在教学中与时俱进,游刃有余。比如一些轻松、兴奋的通俗性读物,摘取其中三两个片段用于教学,可使课堂兴趣增加,效果显著;读当代史家的名作,使幽深而广袤的古代大门被推开;读古代历史学家的著作更会使你的专业功底深厚、富有力度。如果再把读书的疆土扩展到哲学、美学、文学、艺术甚至宗教,读起来不仅是一种享受,养眼又养心,更是生命修养的提高与延伸。 三、通过读书提升教育理念
一定的教育观念决定一定的教育行为,改变教育观念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教师要提高素质,转变观念,阅读教育学、心理学书籍或者教育专著是有效途径之一。有“语文界泰斗”之称的魏书生老师认为:阅读教育专著是一线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最便捷的方式,是帮助教师提高的有效途径,也是学校名师培养工作的基础工程。我们历史教师应该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有选择地阅读教育理论名著。比如: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罗素的《教育与美好生活》,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的《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的《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朱慕菊主编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林崇德的《学习与发展》《发展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的《当代教育心理学》以及聂幼犁主编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赵亚夫主编的《历史教育价值论》等对我们都有很大启迪。我的体会是:阅读教育科研、教育理论等方面的名著时,不是要简单地记住书中的只言片语而后生搬硬套,而是要结合自己教育教学的需要去读、去思考,要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作为教师,不仅仅要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更重要的还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拥有广博而精湛的知识是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要给人一杯水,不仅自己要有一桶水,最好还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教师知识的渊博,一方面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我们老师需要重新拿起相应的教材,自觉积极主动去钻研,精通相关知识。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博览群书,不断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备与新课程改革教学适应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一种情怀、一种追求、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老教师。一旦读书成了自觉行动,也就意味着教育教学已经或者正在走向成功。
总之,通过读书,才能使教学观念不断变化,知识结构不断更新,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升华。历史教师的天职是育人,由此说来,我们便有教不尽的历史,读不完的书。愿历史教师都行动起来,读书吧!让阅读丰富你的人生,让阅读快乐你的人生,让阅读改变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