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基本课型及教学模式建构

来源 :教师博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ui18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中语文课程由18个“学习任务群”组成。根据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可对课程结构进行归类化简,分别构建阅读研习课型的“读—思—用”教学模式、写作表达课型的“感—写—评—改—说”教学模式和专题式综合课型的“选题激趣—设计实施—总结分享”教学模式,此举既能保证教师遵循基本的教学规程,又便于教师灵活、弹性操作;既有助于深入贯彻课程改革,又能保证教学实效。
  [关键词] 学习任务群;基本课型;课程结构
  一、学习任务群
  从国家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到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高中语文学科在课程结构设置上发生了多个变化。其中比较显著的一个变化是以“类别—学习任务群”两级维度,将高中语文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即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每一类课程分别安排7—9个学习任务群,各学习任务群安排如下:
  学习任务群是最新修订(2017年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亮点。新课程标准对每个学习任务群课程有具体明确的说明:每个任务群都有各自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彼此之间又渗透融合、衔接延伸。有的课程内容可集中安排学习,有的内容要相互渗透并贯穿高中阶段,有的内容应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有的内容要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等等。学习任务群总体上具有这样的特点:各群既有独立性,也有开放性;既有纵向的递进,也有横向的重叠交叉;居于不同的层次,在一定程度上亦可进行组合。
  从其数量、类型、学分和课时分布特点来看,学习任务群对学生而言,着眼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有更自由的选择度,强调个性化的学习,学习时空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对教师而言,则意味着复杂的课程组合和更开放的教学方式,教学实施不能继续延续简单线性排列和接连的学科知识逐“点”解析、学科技能逐项训练的做法了,必然要求教师改变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推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
  二、基本课型
  在课程实施中,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需求和水平,在完成必修课程后,自由选择不同深度、难度的学习任务群,从而提高学习主动性。教师则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学习任务群的选择、拆分和重组,从而实现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使其更加贴近本校教学的实际需要。此外还可以把历史、哲学、道德、人文、艺术、生活、自然等学科的元素融入课程内容之中,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综合素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可以将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划分为八大类型,即阅读、研讨、交流、探究、写作、表达、研习和文化参与,每一类学习任务群应是语文能力的综合培养和语文素养整体塑造。但从其学习目标和内容要求来看,各类学习任务群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其中阅读和研习是偏重语言输入(即听和读)的学习,表达和写作是偏重语言输出(即说和写)的学习,探究、交流、研讨、文化参与则是在特定专题下对语言能力综合学习和运用。
  因此,我们通过归类化简的方式,按照学习任务群的内容及其学习方式的特点,把高中语文教学分为三种基本课型:阅读研习课型、表达和写作课型、专题式综合课型。针对上述三种课型,分别构建一种教学模式,共同组成高中语文课堂的基本形态。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衍变产生更多的教学模式——我们姑且称之为“可变型”教学模式。这样做法的主要好处在于从教学与学习的共同性出发,将教学内容进行相对合理的分类整合,理顺了高中语文不同教学内容的关系;系统整合了18个任务群,有利于我们分别针对几个基本课型提出相应的教学模式,便于教师较快掌握这几种教学模式,也更易于操作;通过建立可变型教学模式,可让教师能够快速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掌握新课程理念下的基本教学方法和程序,这对保证新课程在初期阶段能够得到顺利、有效的实施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简单地说是指在某种特定教学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相对固定的教学程序。它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改良中逐渐形成的,它从教学实践中来,又反作用于教学实践,对教学产生重要影响。
  高中语文教学任务重大,教师在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时,往往比较保守,不敢轻易改变自己一直延续的工作套路,在面对改革时,往往显得比较“迟钝”,“后顾之忧”较多。所以,在当前新课程改革形势下,以新课程的思想和理念为理论基础,同时结合教师已有的教学經验,建构能使新课程和已有经验相融的教学模式,将使这一教学模式的操作性更强,非常有利于增强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并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模式是一种相对固定的教学程序,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教学模式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具体的策略选择上乃至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是具有专业自主权的。教师在掌握了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之后,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条件和教学内容,对教学模式进行合理的改造和超越,让教学过程变得丰富多彩。
  四、可变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阅读研习课型:“读—思—用”教学模式
  高中语文阅读研习课型的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读—思—用”三个步骤。
  1.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反复阅读文本
  阅读量是语文学业成绩提升的重要保障。具体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三读文本。
  第一遍:熟悉课文,掌握大意,夯实基础。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合理使用工具书,扫除基本的阅读障碍,理解和掌握课文大意。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积累词汇、妙语、美句等语言基本材料。
  第二遍:精读课文,解剖语言。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课文的语言形式之美,具体包括:词汇、句子、篇章、风格、思想等。在精读课文的过程,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利用暗示或者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赏析文学作品。
  第三遍:融入作者,语如己出。这是阅读的较高阶段,需要学生与课文作者“感同身受”,融入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之中。教师需提供必要的拓展阅读资料,弥补学生“阅历”不足的缺点,从而让学生更全面、更准确地感受语言文字。   2.引导学生一课一思
  在完成反复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引下独立自主地开展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深入思考,对课文形成个人独特的理解和感悟。或褒或贬,或借鉴或批判。特别是在开始的时候,只求一课一思。待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后,就可以不断拓展和延伸,不断加深思考的深度。
  3.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语文是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一种基本属性。在当前环境下,学生可获得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因此,有必要让学生通过课文阅读学习来掌握多种阅读技巧,在不同的情境中能够完成阅读任务。
  在“读—思—用”这三个环节中,“读”是思考、研讨的前提和基础;“思”是“读”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用”则是把“读”与“思”所形成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情境。该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为中心,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挖掘语文潜能,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教师在操作中可以把三者的关系看作是线性的纵向关系,也可以看作是非线性的网状交叉关系,教师要应灵活运用,不能刻板照搬。
  (二)写作表达课型:“感—写—评—改—说”教学模式
  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高中语文教育最重要的内容,而写作和表达又是培养、展示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方式。根据高中学生的思想和文化发展水平和特点,我们设计了“感—写—评—改—说”的写作表达课型教学模式:
  以上五个阶段是教师的“教与评”和学生的“改与练”相结合的写作、表达教学过程。纵观“感—写—评—改—说”模式的各个阶段,学生经历了实践(感受、写作)—认识(教师评价)—实践(修改和演说)的过程,学生可以在这种模式下,不断循环往复,不断提高作文水平和人文素养。
  1.感受阶段
  “感受阶段”是作文教学模式的第一步。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向学生布置作文内容和要求,学生则按照教师指令进行写作素材的搜集、积累。在组织写作素材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访谈、阅读等方式,学生能够尝试了解世界,并形成自己的初步认识。当写作素材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还要及时进行归类、记录,为写作奠定好基础。
  2.写作阶段
  在写作阶段,学生需要在课堂里把自己在感受阶段得到的素材深度加工为一篇作文。通过不断强化训练,让学生逐渐明白,一篇作文应该写什么和怎么写。同时,教师要做好观察记录,为评导阶段做准备。
  3.评导阶段
  评导阶段是关键环节,可以组织学生集中评议好、差两篇例文,通过比较作文的“得”与“失”,帮助学生逐渐构建起“好作文”的标准,为下一阶段的修改作文奠定基础。教师在评议作文时,应该发挥好“导”的作用。注意观察学生,鼓励学生发言,帮助学生总结写作方法。
  4.修改阶段
  在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学生从作文的思想、材料、形式和语言几个方面对作文进行修改。教师应该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在实践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同桌或小组互改。
  5.演说阶段
  语言表达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对学生语言交际和语文综合能力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学生完成书面写作任务的基础上,可以设置一定量的演说练习课或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口语表达的情境和机会,注意培养口语表达的勇气和技巧,从而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专题式综合课型:“选题激趣—设计实施—总结分享”教学模式
  探究、交流、研讨、文化参与等任务群的课程内容一般适合采用专题式综合课型。专题式综合课型具有知识容量大、综合程度高、应用性强的特点。下面以探究专题为例作说明。
  1.选定专题,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在组织实施综合课型的教学时,要根据课程目标,把课程内容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专题,以便使教学内容体系化、专题化。
  每个探究专题应明确提出目标、任务和要求,组织引导学生逐一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社会生活来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场景,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进入各种特定“角色”之中,盡力引导、鼓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真心接受专题任务,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2.小组合作,设计实施
  以10人以内的小组为基本单位,共同对专题进入探究设计和实施。小组要根据专题任务的目标、任务、要求合作进行学习项目设计和实施。在鼓励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平等享受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除了重视语言知识能力外,还要注重学习方式方法的培养,在学生完成某个学习任务之后,教师应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提出有效建议。另外,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由于专题探究是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疑难问题来开展的,需要师生在反复的讨论中进行,因此这一模式在本质上是一种讨论式教学,这也使得同样具有讨论式教学特征的案例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均可以融入其中,得到充分的运用。
  3.总结分享,评价反馈
  在学生完成探究任务之后,已经取得了一些探究成果和形成了心得感悟,这时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思想进行总结和分享。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听者”与“说者”形成积极互动,相互评论,从而发挥出群体效应的作用,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教师此时再给予适度的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帮助学生改进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
  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漫长过程。教师在组织专题学习时要注意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分解训练到综合的训练原则。并通过组织多种方式,灵活制定多组程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 满令怡
其他文献
[摘要]以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为切入点,通过对学生数学学习情感和思维品质的调查分析,聚焦儿童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思维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困惑以及成因,以期从本质上影响儿童数学学习的情感,并以此来推动儿童数学思维品质的发展。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数学学习思维品质总体情况良好,但在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在思维独创性方面有所欠缺。  [关键词]数学情感;思维品质;调查分析  一、调查背景  小学
[摘 要]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確提出了“四基”,其中新增的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从本质上说就是从以往只关注数学知识的学习向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蔓延。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视角看,构建数学核心思维力可从四个方面入手:激活已有表象,获得初步概念;构建多元表征,丰富内部语言;激辨问题解决,拓展思维空间;孕伏数学思想,提升思维层次。  [关键词] 数学;思维;概念;表征;问题解决;思想  美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的发展,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求。建构主义理论属于一个较为积极的过程,运用理论对高中地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评价进行指导,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水平的提高。为了分析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教学的途径,笔者针对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特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高中地理;建构主义理论;运用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是现阶段最具
[摘 要]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在线学习成为教学的主要方式。面对一个相对新兴的学习方式,教师既要从教的角度研究教学的有效性,也要站在学生的视角研究学法指导。对于学生对在线学习的认识问题,结合在学习中出现的因态度问题而出现的学习问题进行“定点打击”,是迅速帮助学生对在线学习形成科学认识的有效手段。为学生提供建构性的学习可以解决方法问题,基于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量化分析,可形成有价值的“事实”,从而
[摘 要] 金课建设的核心在于围绕着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创造、分析和评价等能力构成了高阶能力的基础;同时,相对于一般知識目标而言,高阶能力需要更长的周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利用高等教育实体课堂的平台,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是选修类课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如选修课的课时与课程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取舍,课程的具体评价。一方面,高阶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要充分利用网络海量学习资源,简化知识
[摘 要] 装饰工程制图课程是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核心课程,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室内设计与装饰工程识图与制图能力。室内设计专业教学要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模式,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训练中感受真实的工作过程,学会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岗位实际所需职业能力。通过更新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调整课程设置、优化课程内容,使室内设计专业装饰工程制图课程能更好地实现职业化教改目标。  
[摘 要]从“特殊交往”的教学本质观出发,以教学民主的可能性、必要性、缺失缘由、复归路径为线索,考察教学中的民主问题。通过上述理论前设,证明民主不是外在的附加,而是教学内在的需要,是教学天性的一部分,是教学存在一般的、普遍的自在规定,是具体教学性质的内在依据。教学民主的失落源于功利主义的兴起,而教学民主的首要条件,在于人们对教学应抱有理性的期待。  [关键词]教学;民主;交往;对成  随着新课程理
[摘 要] 作为数学科目教学内容的核心构成之一,学生在该科目上的基本活动经验是促使数学课程不断产生以及不断进步的前提。数学活动经验对于教育的施事和受事都意义非凡。提醒教师更多地关注在以课堂为基础活动背景下的教学活动安排,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涵养,促进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有效累积。  [关键词] 引导;小学数学;教学活动  作为数学科目教学内容的核心构成之一,学生在该科目上的基本活动经验是促使
[摘 要] 中学地理教育重在培育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而教育的主要载体是课堂,因此,课堂的结构决定了课堂的功能。与传统课堂相比,较为新颖的课堂翻转课堂,在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的培育中具有独特优势,本文结合“基于翻转课堂环境下的安徽省地理优质课大赛”的部分优秀案例,分析了翻转课堂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作用。  [关键词] 地理核心素养;翻转课堂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地理素养是指
(致远外国语小学,江苏 南京)  [摘 要] 基于《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将三篇课文与练习内容看作一个整体,设计群文阅读,读懂作者借以景色表达强烈情感,探求写景的秘诀,以此来实现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双向融合。  [關键词] 抓住共性;聚焦个性;对比阅读;探究表达  苏教版语文教材第九册由三篇课文组成,分别为《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和《莫高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