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进岩仔村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ckil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进岩仔村
  三十年多前,笔者带领省里一批知名作家来到东山岛苏峰山麓的小渔村——岩仔村采风。三十年前的岩仔村既不通车,也不通水电,更甭说通讯和有线电视之类的现代化的配套,是真正的“天涯海角”。
  岩仔村位于苏峰山北坡,三面环山,一面朝海。当年往岩仔村只有一条前人踩出来的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中间还要经过被当地叫着“小险”和“大险”的悬崖峭壁,特别是经过大险时,稍不留神,脚下一滑就会掉进海里。这下可把省里的作家们惊累得够呛,有两个女作家都想半途打退堂鼓,还是男作家们连搀带扶拽着来到这个只有九十一户的小渔村。
  那时的小渔村虽独居一隅,却不乏纯朴的民风民俗。岩仔村的男人们世代以下海打鱼为生,妇女们在家补网晒鱼。白天小渔村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咸腥味,那是海风搅拌着咸鱼发出的鱼腥气息。到了凌晨和傍晚,三面环山的小山村却被一层薄雾笼罩着若隐若现,这时的空气中却弥漫着一股草叶发出的清香,沁人心扉。作家们很快就忘了爬山的疲劳,雀呼着扑向大自然的怀抱,尽情呼喊着,大山随之传来阵阵的迥声。直到这时,我才如释重负,总算没有辜负我特意带作家们来这里采风的初衷。
  几乎与世隔绝的岩仔村的男女老少们也许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陌生人来到这么偏辟的山村,都瞪着好奇的眼睛朝我们行注目礼,小孩们胆怯地直往大人身后躲,这情景对岩仔村的村民来说很像看“红楼梦”的刘姥姥初进大观园。
  我们一行人边走边看来到村中央,村中央有一口大井,井水是淡的,十几个年轻的妇女一溜排开蹲在井旁边洗衣服边唱着小曲。由于是蹲着洗,妇女们的衣服往上掀,裤头往下溜,腰以下就露出一排整齐,形态像荷叶,白得眩眼的沟股,雪白的沟股随着洗衣的节奏上下扭动着,煞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很容易令人想入非非,作家们忍不住笑了起来。妇女们听见笑声回过头来愣了一下,马上反应过来,一齐停止了搓衣,红着脸往下扯衣服提裤头。
  我们找到了村长,说明了来意。村长倒像是见过世面的,礼节性地问候后,安排我们参观了一些捕魚生产工具,还介绍了村里的一些民风民俗。到了中午,村长吩咐村民们把刚捕来的鱼去头去尾扔在锅里煮,也不用什么佐料,只放了几块姜,煮出来的鱼汤清甜可口,齿唇生津,令人一辈子难以忘怀。
  吃过午饭,村长带我们到浅海滩的石头缝摸海螺拾贝壳活动,作家们喜出望外,边摸海螺拾贝边撩水戏玩,天真得像小顽童,至今想起来记忆犹新,倍感趣味盎然。
  由于时间关系,三点过后,我们就要返程,村长考虑到我们来时已疲惫不堪,特意安排一只小船沿着山边的海面送我们来到山下,那里有一辆车子等着我们。我和作家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村长,告别了岩仔村。这一别就是三十年。
  二进岩仔村
  三十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文化馆胡东雄馆长说岩仔村现在变成了一座空村,我觉得奇怪,有点不相信,就约了胡馆长再次登上岩仔村的行程。
  三十年不见,一条新开的水泥路绕过冬古新村直达岩仔村山下,摩托车竟可以直达岩仔村的每个角落,比起当年我们跋山涉水的那条羊肠小道,简直是天壤之别,我们把摩托车直接开进村里。
  故地重游,本来是一件欣慰的事,可是当我们进到村里却茫然了。原来挺热闹的村子现在却静悄悄的,红瓦白墙不见了,代之可见的是一座座残垣破屋,有一半房屋房顶已塌落,门窗洞开,屋里杂草丛生,朔风骤起,吱吱呀呀地凄叫着,很是瘆人。那情景说它像聊斋中的某个情景一点也不夸张。
  来到村中央,那口水井还在,只是睹物思人,当年那些年轻的妇女们边唱歌边洗衣的情景已成昨天的回忆。当年我们在村口榕树下泡茶的榕树还在,石凳石椅也还在,只是上面铺满了落叶,当年的主人也不知哪去了,只有风吹落叶的沙沙声。
  更奇怪的是虽然人去房空,村里却架有无线电视接收设备,当年的煤油灯已被风力电站发出的电灯所代替。自来水也安装到各家各户。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路通了,水电安装了,电视电信之类的现代化的设备进村了,村里却反而人去楼空?为找到这个答案,我沿着残垣断壁一家一家的寻找。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村里的祠堂里找到一位阿婆,问候之后,我把心里的疑问对阿婆说了。阿婆却莞尔一笑,说:“几年前就搬迁到冬古新村和镇里去了。”“为什么要搬迁?”“村里虽然三通了,但这地方相对还是偏僻些,做生意打工都不方便。现在富了,有钱了,谁不想过好日子?”“那也不必都搬迁啊”?“你不知道,村里的人都在冬古新村和镇里盖上新楼房,三层以上就有九十多家。另外,东古现在有码头,可以停泊铁船,村里的人都订铁船啦”。“那现在村里还有多少人住?”“就十来个老人,故土难离,守着呗。”听到这我心里一酸,九十多户的村子说空就空了。渔民是富裕了,铁船和大楼也有了,时代是进步了,但伴随着搬迁,几百年的古村落也就失落了,原来纯朴的渔家文化和特有的民风民俗也就荡然无存了。听说还有外地人要把整个岩仔村买下来当渡假村,总之,我再也感受不到当年那种纯朴的乡情了。
  三进岩仔村
  2018年,骄阳似火的三伏天。东山县文化研究会受县里委托,要对苏峰山进行全方位的文化包装,组织我们几个作者进行实地观摩采风,并邀请了当地文化有识之士(原副村长兼宣委)林进火先生和两位年逾九十的老人家,对苏峰山麓发生的一些历史典故、景点的传说,作了生动的演讲。如传说中的“沉东京浮南澳,沉乌礁浮大帽”即发生在苏峰山麓;传说中的“话说当年宋帝昺被元兵追赶,避难在苏峰山下,凭借苏峰天险得以逢凶化吉”。所以才有后来人们一直传说到今的“苏峰山下好逃难”的俗语。
  据老人们说,所谓“苏峰山下好逃难”的地点就在岩仔村的海边。而且,很多传说中的景点如“仙人洞”“仙洞泉”“美娘洞”“虎空山”“石乌龟”“石象”“脸谱”“雷破石”“鸡心屿”等,这些景点都在岩仔村海边的大山上。
  这就促成我三进岩仔村。
  早晨五点。一抹晨曦刚露脸,岩仔村就有游客陆陆续续地光临。出于好奇就和几拨客人打了招呼,方知客从江西鹰潭和广东潮汕来的。这些游客昨晚入宿在冬古村渔区的民宿里,为的是一大早能看到苏峰日出和海上的第一缕阳光。
  几年没来岩仔村,想不到当年二进岩仔村时那种萧杀破落的景象没了,随之而来的是岩仔村成了游客的香饽饽,很多游客从二十几里外的铜陵镇租电动车、自助车而来观光,这真应了那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矣!
  一进入岩仔村,林氏祖祠内的“大悲咒”佛歌就响彻云霄。祖祠边有一间食杂店,挂着一块醒目的横匾,上写:老人与海。由于天色尚早,小店尚未开门,不知主人是何老先生,但他既能挂出“老人与海”的招牌,想必此公必有一定的文化元素,不然不会挂出这块颇有文学内涵的牌子。
  随着林进火先生的引导,我们大汗淋离地来到了山脚下的海边。
  果然,这里的海边两侧都是怪石林立。林进火先生指着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一一介绍说:“这是象石、这是仙人洞、这是脸谱、这是鸡心屿……”随着他的介绍,我们的视觉里仿佛感觉到这些怪石都生灵活现地在异动,不但形似,而且神似。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东山县政府、旅游部门这些年不遗余力地打造“海洋文化”和“国际旅游海岛”的旅游品牌已初见成效,品牌效应已普及延伸到各个旅游区。正是由于东山县委、县政府、西埔镇党委、冬古村两委会不遗余力地打造,才使岩仔村从原生态的沉寂和失落中跃然崛起,从迁陡后的荒芜开始渐渐地走向繁华!
  此时,一轮火红的太阳从海平上冉冉升起,给大海和岩仔村披上一层橙红色。远处苏峰山黛墨青翠,层林尽染,近处大海碧绿橙红,风吹微波,浪吻白沙,好一幅美仑美奂的中国山水画!令蜂涌而来的游客看得目瞪口呆,留连忘返!
其他文献
前几天在香港博友Aiinsky的日志中,看到她在沙田公园拍摄的蓝花楹,突然想起漳州市区新浦路整条街道的行道树也都是蓝花楹,此时,一定又呈现出如梦如幻的美丽了。往年无数次在这个季节经过新浦路时欣赏过它的美,但却从来没有用相机去拍摄过,那条道路两侧是密集的住宅楼,白天人来车往,熙熙攘攘,没有安全合适的位置把两旁的花树摄入镜头,每次也是坐在车上一晃而过。我对紫蓝色的花朵一向情有独钟,临睡前,不禁又一次想
期刊
初春时节,闽南大地,花草飘香,绿意勃发,生机盎然。  春来萌动。散步、骑行、登山都是户外不错的选择。登云洞岩对于漳州市区人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清晨登,傍晚登,周末登,一周登几次的大有人在。至于我登云洞岩估计不下百次,权当是吸氧缓压、放松身心、闲聊争论的闲来之举。  云洞岩位于漳州市龙文区,距闹市区约10分钟车程。云洞岩是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为“闽南第一洞天”,大小洞穴40余处,主峰海拔2
期刊
生命只是个过程,不可累计,不管你是活几年还是几十年,总和都一样:是个零。然而,飞驰而过的生命有时又会在大地的某处擦出火花,照亮你的记忆。  多年前一个夜晚,我同友人撑一把伞,在闽江边某段路上徘徊,为的是寻一家小酒店。后来终于弄明白,那店已拆迁。江涛将夜色磨得更浓,我们就近找了另一家小店落座,温一壶老酒,算是温了一回旧梦。  那,还是饥肠辘辘的岁月。我们这些穷大学生偶有几个钱,便会三五成群结伴来小酒
期刊
“飞盖移樽逐胜游,凉生衣带已深秋。月明倒映江如月,樓尽遥连蜃作楼。埤堄风前横短笛,烟波天外有归舟。凭栏转觉机心息,安稳平沙卧白鸥。”这首诗是明代举人张燮登临晏海楼之时所吟唱的《登晏海楼》。作者不仅把晏海楼雄伟壮观的景象描述得淋漓尽致,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亦让人不由地产生怀古思乡的愁绪!  晏海楼兴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位于今龙海市海澄镇大众北路东侧海澄天后宫文化园之内,为八角棱体塔状
期刊
迎客门——红豆树——观音溪——攀天藤——观音坐荷莲——回音石——仙人洞——飞来刀——飞来蛋——金龟送宝——天狗梦月——夫妻树——老虎屁股摸不得——翠鸟戏鲨鱼——野猪出洞——响鼓石——群龟越山赛——醒狮回头——鸭王出洞。游贡鸭山,选择这样的线路最佳。  贡鸭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福建省华安县马坑乡贡鸭山村境内,距华安县城28公里,景区由贡神峰游览区(海拔1276米)、麒麟峰探险区(海拔1369米)、三畲
期刊
华安高安镇以“海丝”申遗的华安东溪窑而闻名,而闽南畲族特色村寨——华安县高安镇坪水村,则以风景优美、畲韵浓厚而出名。  为何取名“坪水”呢?因为坪水村四周群山耸峙,呈北宽南窄的簸箕形状,源于厝连尖、挺仑岭两峰间的小溪穿境而过,经村口往南流入归德溪(永丰溪上游),因地形扁加之又临小溪,故得名“坪水”。  坪水是畲族钟氏迁徙发迹后的聚居地,畲寨人在这里传承了热爱和平、勤劳勇敢、团结向上的优秀民族精神。
期刊
一  生命是痛苦的,诞生时的哭声揭示了沧桑与坎坷。黑夜里滚滚爬爬的身影呵!是否接近黎明的光泽?  生命是快乐的,因为生命里有爱的祝福,有纯真和善美,顺境里有共鸣的歌声,逆境中有相互的扶持。黑夜里滚滚爬爬的身影呵:“站起来,踩出黎明的步伐。”  生命里注定有泪水和无奈,生命里必然有欢乐和幸福。  一个生命的诞生总是痛苦与快乐的结合,她滚滚爬爬跌倒,有滚滚爬爬站起,荣与衰,成与败这与生俱来的考验谁能选
期刊
银塘村位于在九龙江北溪下游江畔,这里依山傍水,农田绕村,是早时沿江入潭内主要行人道的起点。因村临水近江,常受水患,智慧的先人以地造理,把村庄布局成木筏形。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浦地收一冬,三年吃不空”,为闻名的“粮果之乡”,居者安享乐业,生活美好,素有“金、银、玉、碧”四宝之一的美称。(金曰金沙,银曰银塘,玉曰玉兰,碧曰碧溪。据查考这些地名雅称纯指富裕之村而言。)银塘开基甚早,历史悠久。村里
期刊
改革开放初期,万事万物都散发出蓬勃而生涩的活力。那时还非常年轻的许陈松也正摸着石头过河,为他的人生寻求各种可能,而所有的历练经过沉淀都成为以后的宝贵财富。  许陈松是家具经销商,刚考察完外地的一个家具博览会回来。看看家具行业的新态势,看看有什么新款家具。社会在发展,人们的需求不断提升,观念要更新,眼光要敏锐,跟上时代的步伐才不会被大浪淘沙。  人们对家的概念包括家具。在布置一个温馨的家时,家具是很
期刊
闽南人喜茶,确切地说是喜欢泡小盏茶。有客人到家里,主人热情招呼的第一句话便是“请坐,来喫茶!”茶香满屋,宾主相谈甚欢。待客之道,没泡茶喝似乎有点不礼貌。  喝小盏茶得有闲工夫。一个周末下午,我到一个姓韩的朋友家做客,被他领到他家的小阁楼,阁楼外面有个露天阳台,篱笆、蓑衣、菖蒲,还有一段老木头,很有些乡野意趣。主人在老木头上支起一个小烘炉,添几节木炭,架上一把日本生铁壶。烧水,热壶,烫杯,冲泡,动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