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怎样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善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培养学生爱家、爱学校、爱祖国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关键词中学 语文 德育 渗透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教育体制在不断改革。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在不断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受重视的程度也越来越深。
由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可以看出,德育的地位在日渐提高,它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语文教学作为我们的母语教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继承者,必须落实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和目标,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德育的渗透。
(一)注重对德育的预设与生成
德育工作要收到实效,使之生成,需要引发学生的心灵震撼,为引导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创设一定的情境。这种情境可以通过教师事前的充分准备,调动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出所需要的教育场景。如教学《邓稼先》一文时,先让学生记住两个中国人值得记取的、让中华民族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日子: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中国人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然后告诉学生,两弹的成功研制与爆炸,有一个叫邓稼先的人亲自领导并参与,这时学生就会对这个人物产生敬佩之情,迫切的想要了解他。这样,让学生怀着景仰之心和对科学的热爱,再来学习课文,就会被这位伟大科学家的爱国之情与奉献精神深深感染、打动。
(二)在语文教学的各环节中渗透德育
1、把德育渗透在对课文的朗读中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读文章其核心就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中,确定文章朗读基调,边读边想,课文中表现出来的思想观点,爱憎情感,就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叶圣陶所说:“如果能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获得透彻之理解,则学生非图理解而已,其思想感情必受深切之影响,语文教学思想教育之效果,宜于此求之。”
2、把德育渗透在妙词好句的领悟中
优秀的文章,无不立意高,语句美,作者的态度观点与思想感情往往在一些重要词句上显现出来。《小橘灯》一文中,我问:“她吃过东西吗?这锅里是什么?”她笑着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红薯稀饭”作为“年夜饭”,可见小姑娘家境贫寒,但是,她却“笑着”,小姑娘的乐观品格一“笑”而出,作者在这一描写中,寄寓了她的怜惜与赞赏之情。我们也可以在字、句的揣摩中,被小姑娘的精神深深打动。
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名句音韵和谐,内涵极为丰富。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更是民族文化的极致,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学中要充分加以利用,让学生在读诵中积淀、升华使情操得以净化,心灵得以熏陶。
可以引导学生于吟诵中感悟。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使学生旷达胸襟,倍感温馨。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又如“老驥伏枥,志在千里。”让学生感受到壮士不服老,继续发奋的雄心。“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让学生志存高远,自信自强。再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居,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让学生为志士仁人的忧思而握腕,立志为祖国山河的壮美而击节。
3、把德育渗透在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理解中
文学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表情达意的。作者在创作时,总是在形象的身上灌注自己的情志,文学形象成了作者与读者交流思想感情的媒介和桥梁,读者通过对形象的认识把握,与作者形成共鸣,其思想道德素质就会在形象感染中得到提高。如《皇帝的新装》一文中,对大臣、皇帝等一系列人物形象的描绘,表现出虚伪者的可笑、可卑、可鄙,而孩子的天真、纯洁却让我们了解到诚实是多么的可贵。
人物形象的描写,离不开对其各方面的刻画,因此在把握形象时,注意分析各个不同角度的描写,在逐步深入分析、了解中,人物形象会越来越鲜活、生动、丰满,让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周处》一文中刻画的“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当他听从劝说,为乡里“杀虎击蛟”之后 ,却并不能取谅于乡人,一方面可见其在乡里为害之深,另一方面却也让周处猛醒“为人情所患”,他没有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而是“有自改意”,并在陆云的帮助下,“遂改励,终为患臣孝子”,通过对周处这一形象的分析,学生懂得了一个人有缺点不要紧,重要的是能够知错即改并确立志向,这样才能成为有用之人。
4、把德育渗透在作文教学中
作文育人是作文教学的一项根本目标。作文教学固然要以培养写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作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所以,应把德育有机地渗透到作文教学过程和内容中。
在作文教学中,应注重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或生活在身边的人为例,让学生写篇文章,这样学生就容易由感而发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教师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让学生有了更深刻更清醒的认识,自己的思想品德也会在写作中得到升华。这样可以当于无声处见其效,既能强化知识训练,又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传统道德,并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学校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德育的渗透,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道德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只有这样我们今天的学校德育工作才能温故知新,获得新的更强的生命力,语文教学也才能发挥出其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中学 语文 德育 渗透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教育体制在不断改革。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在不断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受重视的程度也越来越深。
由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可以看出,德育的地位在日渐提高,它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语文教学作为我们的母语教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继承者,必须落实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和目标,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德育的渗透。
(一)注重对德育的预设与生成
德育工作要收到实效,使之生成,需要引发学生的心灵震撼,为引导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创设一定的情境。这种情境可以通过教师事前的充分准备,调动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出所需要的教育场景。如教学《邓稼先》一文时,先让学生记住两个中国人值得记取的、让中华民族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日子: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中国人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然后告诉学生,两弹的成功研制与爆炸,有一个叫邓稼先的人亲自领导并参与,这时学生就会对这个人物产生敬佩之情,迫切的想要了解他。这样,让学生怀着景仰之心和对科学的热爱,再来学习课文,就会被这位伟大科学家的爱国之情与奉献精神深深感染、打动。
(二)在语文教学的各环节中渗透德育
1、把德育渗透在对课文的朗读中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读文章其核心就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中,确定文章朗读基调,边读边想,课文中表现出来的思想观点,爱憎情感,就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叶圣陶所说:“如果能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获得透彻之理解,则学生非图理解而已,其思想感情必受深切之影响,语文教学思想教育之效果,宜于此求之。”
2、把德育渗透在妙词好句的领悟中
优秀的文章,无不立意高,语句美,作者的态度观点与思想感情往往在一些重要词句上显现出来。《小橘灯》一文中,我问:“她吃过东西吗?这锅里是什么?”她笑着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红薯稀饭”作为“年夜饭”,可见小姑娘家境贫寒,但是,她却“笑着”,小姑娘的乐观品格一“笑”而出,作者在这一描写中,寄寓了她的怜惜与赞赏之情。我们也可以在字、句的揣摩中,被小姑娘的精神深深打动。
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名句音韵和谐,内涵极为丰富。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更是民族文化的极致,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学中要充分加以利用,让学生在读诵中积淀、升华使情操得以净化,心灵得以熏陶。
可以引导学生于吟诵中感悟。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使学生旷达胸襟,倍感温馨。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又如“老驥伏枥,志在千里。”让学生感受到壮士不服老,继续发奋的雄心。“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让学生志存高远,自信自强。再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居,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让学生为志士仁人的忧思而握腕,立志为祖国山河的壮美而击节。
3、把德育渗透在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理解中
文学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表情达意的。作者在创作时,总是在形象的身上灌注自己的情志,文学形象成了作者与读者交流思想感情的媒介和桥梁,读者通过对形象的认识把握,与作者形成共鸣,其思想道德素质就会在形象感染中得到提高。如《皇帝的新装》一文中,对大臣、皇帝等一系列人物形象的描绘,表现出虚伪者的可笑、可卑、可鄙,而孩子的天真、纯洁却让我们了解到诚实是多么的可贵。
人物形象的描写,离不开对其各方面的刻画,因此在把握形象时,注意分析各个不同角度的描写,在逐步深入分析、了解中,人物形象会越来越鲜活、生动、丰满,让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周处》一文中刻画的“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当他听从劝说,为乡里“杀虎击蛟”之后 ,却并不能取谅于乡人,一方面可见其在乡里为害之深,另一方面却也让周处猛醒“为人情所患”,他没有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而是“有自改意”,并在陆云的帮助下,“遂改励,终为患臣孝子”,通过对周处这一形象的分析,学生懂得了一个人有缺点不要紧,重要的是能够知错即改并确立志向,这样才能成为有用之人。
4、把德育渗透在作文教学中
作文育人是作文教学的一项根本目标。作文教学固然要以培养写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作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所以,应把德育有机地渗透到作文教学过程和内容中。
在作文教学中,应注重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或生活在身边的人为例,让学生写篇文章,这样学生就容易由感而发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教师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让学生有了更深刻更清醒的认识,自己的思想品德也会在写作中得到升华。这样可以当于无声处见其效,既能强化知识训练,又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传统道德,并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学校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德育的渗透,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道德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只有这样我们今天的学校德育工作才能温故知新,获得新的更强的生命力,语文教学也才能发挥出其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