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铁板牛肉饭,催生责任心
吴恒出生在湖北,2008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地理中心读研究生。每天潜心于学习、泡图书馆、写论文,吴恒的作息时间很不规律,经常赶不上食堂开饭的时间。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吴恒吃过各式各样的饭食,一来二去,他逐渐爱上了复旦北校区后门的一家小店,因为这家店不仅路近,其招牌饭食铁板牛肉饭,每份只卖10块钱,而里面的牛肉多得让人意外。
经常有室友告诉吴恒牛肉可能是假的,可吴恒总是不以为然。自己身处校园,即使平常听到食品安全问题,也只和大家愤怒、抱怨、吐槽一阵,就转瞬烟消云散了。直到2011年4月的一天,朋友拿出一张报纸,《多地曝用牛肉膏制造假牛肉,多吃致癌》的新闻标题让他瞬间如同被雷劈中,他一下陷入了深深的不安中。抱着一丝怀疑,吴恒马上上网搜索,让他惊讶的是,一个叫“安全快报”的网站资料库里,竟然有约六千条与食品安全相关的链接。看了这些报道,他害怕了:原来自己一直生活在谎言之中。他对此纠结了很久,恶心得一天没有去吃饭。
“社会需要大家做点什么改变现状,而不只是冷漠地旁观。”南丁格尔的话忽然出现在脑际,吴恒想:“在当下社会,面对食品安全问题,除了观望,难道就不能想做点什么改变现状吗?”吴恒决定在食品安全方面也做点什么。
吴恒在人人网发布了一篇名为《寻志同道合者》的招募帖,“做个有毒食品的维基百科!一起行动起来吧,我们能改变点什么。”富有感召力的宣言,立即引发了许多人的响应,一天之内,就征集到33位志愿者。
接下来,吴恒让一位志愿者负责制作网页,其他人开始不停地搜索有关食品安全的新闻。经过十几天的努力,他们查阅了一万多篇食品安全报道,从中精心挑选了最典型的两千多篇案例做成记录,并为每篇报道提取了事发地、涉及食品的种类、对人体有害的原因等关键词,制成有关食品安全的数据库。
1906年的一个早晨,时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一边吃着早餐一边读小说,当他看到书中描写火腿回炉再制作的恶心过程时,他大叫一声,跳起来,把口中尚未嚼完的食物吐出来,又把盘中剩下的一截香肠用力掷出窗外,这次不愉快的早餐经历引发总统不久在国会通过《食品和药物纯净法案》和《肉类产品监督法案》,还批准建立了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吴恒也想让网站给食品安全问题带来一些改变,于是取名“掷出窗外”。
创建“掷出窗外”公益网站
在网站首页,“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形势图”展现了十年来所做的食品安全调查。食品安全地图按行政区域划分为34个部分,按时间顺序图文展示,按省份收录各地媒体报道过的食品安全事件,组成“毒食总汇”,进入某地区,点击蔬菜类、水果类、肉制品、豆制品、油脂类等食品分类链接,可以看到曾被媒体曝光过的黑心食品类别及其曝光链接。这个地图作为一个索引,可以提供食品安全问题的地区查询、食品名查询、关键词查询等。网友可以按图索骥,而且系统全面。
2011年5月3日,吴恒的掷出窗外公益网站试运行,因为之前工业明胶混入食品、药品的新闻不断发酵,食品安全危机“激活”了公众的高度关注。2107篇有明确来源和受害者的新闻报道,提供了地区、食品名、关键词等查询服务,两小时内就引发了2.5万人次的点击,超负荷流量几乎引起网站崩溃。网友们看到几乎所有食品类别中都出现过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由一开始的震惊到愤怒,再由愤怒到相互转发,掷出窗外公益网站试运行的第二天,点击量就达到了65万人次。
6月,吴恒的掷出窗外公益网正式上线,网友可以免费下载统计的数据、素材,网站迅速走红。这个被外界称为中国版“有毒食品维基百科”网站的单日访问量超过100万人次。2013年,掷出窗外公益网站获得第九届德国之声国际博客大赛全球媒体论坛奖提名。
随着网站走红,各方面的巨大诱惑和压力也接踵而至,可一想到成立网站的奋斗目标,吴恒倍感身上责任重大,就下定决心坚守创办网站的本心。
因为曝光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好多企业、单位和个人的利益,学校老师和好多亲朋一次次委婉建议吴恒早点关掉网站,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可他想:既然网站能对食品安全加以监督,哪怕自己面临再大的困难,但能帮助人们避免摄入有毒食品,也就值了。
很多次,吴恒收到了不少企业发来的匿名邮件,他们一次次急切地询问:“您的联系方式是什么,删除网站文章多少钱?”面对这些食品企业希望删帖的请求,吴恒说:“一步错,就会步步错,就远离了自己最初办网站的初衷,就会得不偿失。”吴恒对这些信息置之不理,拒绝所有商业利益的诱惑。有些餐饮企业见来软的不行,就直接在邮件里威胁吴恒道:“小子!三日内不把我们的负面文章删除,我们要你脑袋!你走着瞧!”对此,吴恒确实感到过害怕,但他转念一想,如果妥协,岂不否定了自己之前所做的事情?于是,他奋力回击:“既然我敢做这个事,就没想过妥协,尽管放马过来!”事情的结果是,那些被揭露的餐饮企业自知理亏,只是吓唬吓唬吴恒而已。
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督中来,吴恒还在网站首页设置了一个添加接口,让网友无需注册即可轻松、自由地上传食品安全方面的报道,让食品安全问题以事实说话。除了仔细地审核报道,吴恒还写了《易粪相食:中国食品安全现状》的数万字调查报告,设立了“中国食品达尔文奖”,旨在曝光那些在食品领域起到毒害效果、挑战了道德底线、突破了想象力、毒害人数较大、程度较深的食品。
撰写新书,让更多人了解事实
随着掷出窗外公益网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许多出版社向吴恒发出了邀请,最早找到他出书的就是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社的编辑找到他,希望他把网站内容整理一下,加上分析与感受,写一本关于食品安全的书。吴恒开始挺兴奋,但后来越想越没自信,毕竟自己是学历史的,去写一本食品安全方面的书,确实有些不敢接招,于是他委婉地拒绝了编辑的邀请。此后又有十多家出版社的编辑找到吴恒,但他依旧一一婉拒了。
虽然没有答应任何一家出版社出书的要求,但吴恒开始认真考虑这样一件事:市场上关于食品安全的书有两种,一种是纯学术的,另一种是实用性的,而他似乎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与展示有关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在吴恒找到新角度的第二周,又有一家出版社找到了他,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世界并不完美,但值得奋斗。”想到一直还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吴恒决定接受邀请,从新角度来提醒人们注意食品安全。
为了早日完成使命,此时已工作的吴恒决定辞职在家写作。父母和女友都觉得他这个决定不可理喻,之前为了去山区支教,吴恒就向学校申请过休学,后来为了创办掷出窗外公益网站,他又申请过延期毕业,好不容易毕业了,有了工作,现在又要为写一本书而辞职,这简直是在开玩笑。为此,吴恒和父母整整谈了一夜,他说:“上学时,老师总是跟我们讲‘学术是天下之公器’,我觉得这是我的责任和使命,必须认真对待,而且辞职对于我来说好像不是什么大事,虽然我做网站是公益的,但在做网站的同时也经历了很多别人不曾有过的历练,等我的书写完了,再找一份工作并不难。”虽然父母和女友还是不能理解,但他们最后还是默许了他的决定。之后,连续几个月时间,哪怕生病住院,吴恒每天都要用十个小时全心投入到看书、收集资料和坚持写作中。2014年7月,汇聚了近十年中国发生的有报道可查的所有食品安全事件的《掷出窗外》一书,终于顺利出版发行了。
对于未来的发展,吴恒笑着说:“我最近正在筹备一个新的网站,是专门探讨转基因食品的网站。这个网站基本上搭建完成了,和掷出窗外相同的是,这还是有志愿者义务维护的关于食品安全方面的网站,不同的是,网站不再仅仅转载媒体的报道,而是希望发表更多的原创文章。”
吴恒出生在湖北,2008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地理中心读研究生。每天潜心于学习、泡图书馆、写论文,吴恒的作息时间很不规律,经常赶不上食堂开饭的时间。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吴恒吃过各式各样的饭食,一来二去,他逐渐爱上了复旦北校区后门的一家小店,因为这家店不仅路近,其招牌饭食铁板牛肉饭,每份只卖10块钱,而里面的牛肉多得让人意外。
经常有室友告诉吴恒牛肉可能是假的,可吴恒总是不以为然。自己身处校园,即使平常听到食品安全问题,也只和大家愤怒、抱怨、吐槽一阵,就转瞬烟消云散了。直到2011年4月的一天,朋友拿出一张报纸,《多地曝用牛肉膏制造假牛肉,多吃致癌》的新闻标题让他瞬间如同被雷劈中,他一下陷入了深深的不安中。抱着一丝怀疑,吴恒马上上网搜索,让他惊讶的是,一个叫“安全快报”的网站资料库里,竟然有约六千条与食品安全相关的链接。看了这些报道,他害怕了:原来自己一直生活在谎言之中。他对此纠结了很久,恶心得一天没有去吃饭。
“社会需要大家做点什么改变现状,而不只是冷漠地旁观。”南丁格尔的话忽然出现在脑际,吴恒想:“在当下社会,面对食品安全问题,除了观望,难道就不能想做点什么改变现状吗?”吴恒决定在食品安全方面也做点什么。
吴恒在人人网发布了一篇名为《寻志同道合者》的招募帖,“做个有毒食品的维基百科!一起行动起来吧,我们能改变点什么。”富有感召力的宣言,立即引发了许多人的响应,一天之内,就征集到33位志愿者。
接下来,吴恒让一位志愿者负责制作网页,其他人开始不停地搜索有关食品安全的新闻。经过十几天的努力,他们查阅了一万多篇食品安全报道,从中精心挑选了最典型的两千多篇案例做成记录,并为每篇报道提取了事发地、涉及食品的种类、对人体有害的原因等关键词,制成有关食品安全的数据库。
1906年的一个早晨,时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一边吃着早餐一边读小说,当他看到书中描写火腿回炉再制作的恶心过程时,他大叫一声,跳起来,把口中尚未嚼完的食物吐出来,又把盘中剩下的一截香肠用力掷出窗外,这次不愉快的早餐经历引发总统不久在国会通过《食品和药物纯净法案》和《肉类产品监督法案》,还批准建立了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吴恒也想让网站给食品安全问题带来一些改变,于是取名“掷出窗外”。
创建“掷出窗外”公益网站
在网站首页,“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形势图”展现了十年来所做的食品安全调查。食品安全地图按行政区域划分为34个部分,按时间顺序图文展示,按省份收录各地媒体报道过的食品安全事件,组成“毒食总汇”,进入某地区,点击蔬菜类、水果类、肉制品、豆制品、油脂类等食品分类链接,可以看到曾被媒体曝光过的黑心食品类别及其曝光链接。这个地图作为一个索引,可以提供食品安全问题的地区查询、食品名查询、关键词查询等。网友可以按图索骥,而且系统全面。
2011年5月3日,吴恒的掷出窗外公益网站试运行,因为之前工业明胶混入食品、药品的新闻不断发酵,食品安全危机“激活”了公众的高度关注。2107篇有明确来源和受害者的新闻报道,提供了地区、食品名、关键词等查询服务,两小时内就引发了2.5万人次的点击,超负荷流量几乎引起网站崩溃。网友们看到几乎所有食品类别中都出现过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由一开始的震惊到愤怒,再由愤怒到相互转发,掷出窗外公益网站试运行的第二天,点击量就达到了65万人次。
6月,吴恒的掷出窗外公益网正式上线,网友可以免费下载统计的数据、素材,网站迅速走红。这个被外界称为中国版“有毒食品维基百科”网站的单日访问量超过100万人次。2013年,掷出窗外公益网站获得第九届德国之声国际博客大赛全球媒体论坛奖提名。
随着网站走红,各方面的巨大诱惑和压力也接踵而至,可一想到成立网站的奋斗目标,吴恒倍感身上责任重大,就下定决心坚守创办网站的本心。
因为曝光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好多企业、单位和个人的利益,学校老师和好多亲朋一次次委婉建议吴恒早点关掉网站,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可他想:既然网站能对食品安全加以监督,哪怕自己面临再大的困难,但能帮助人们避免摄入有毒食品,也就值了。
很多次,吴恒收到了不少企业发来的匿名邮件,他们一次次急切地询问:“您的联系方式是什么,删除网站文章多少钱?”面对这些食品企业希望删帖的请求,吴恒说:“一步错,就会步步错,就远离了自己最初办网站的初衷,就会得不偿失。”吴恒对这些信息置之不理,拒绝所有商业利益的诱惑。有些餐饮企业见来软的不行,就直接在邮件里威胁吴恒道:“小子!三日内不把我们的负面文章删除,我们要你脑袋!你走着瞧!”对此,吴恒确实感到过害怕,但他转念一想,如果妥协,岂不否定了自己之前所做的事情?于是,他奋力回击:“既然我敢做这个事,就没想过妥协,尽管放马过来!”事情的结果是,那些被揭露的餐饮企业自知理亏,只是吓唬吓唬吴恒而已。
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督中来,吴恒还在网站首页设置了一个添加接口,让网友无需注册即可轻松、自由地上传食品安全方面的报道,让食品安全问题以事实说话。除了仔细地审核报道,吴恒还写了《易粪相食:中国食品安全现状》的数万字调查报告,设立了“中国食品达尔文奖”,旨在曝光那些在食品领域起到毒害效果、挑战了道德底线、突破了想象力、毒害人数较大、程度较深的食品。
撰写新书,让更多人了解事实
随着掷出窗外公益网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许多出版社向吴恒发出了邀请,最早找到他出书的就是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社的编辑找到他,希望他把网站内容整理一下,加上分析与感受,写一本关于食品安全的书。吴恒开始挺兴奋,但后来越想越没自信,毕竟自己是学历史的,去写一本食品安全方面的书,确实有些不敢接招,于是他委婉地拒绝了编辑的邀请。此后又有十多家出版社的编辑找到吴恒,但他依旧一一婉拒了。
虽然没有答应任何一家出版社出书的要求,但吴恒开始认真考虑这样一件事:市场上关于食品安全的书有两种,一种是纯学术的,另一种是实用性的,而他似乎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与展示有关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在吴恒找到新角度的第二周,又有一家出版社找到了他,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世界并不完美,但值得奋斗。”想到一直还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吴恒决定接受邀请,从新角度来提醒人们注意食品安全。
为了早日完成使命,此时已工作的吴恒决定辞职在家写作。父母和女友都觉得他这个决定不可理喻,之前为了去山区支教,吴恒就向学校申请过休学,后来为了创办掷出窗外公益网站,他又申请过延期毕业,好不容易毕业了,有了工作,现在又要为写一本书而辞职,这简直是在开玩笑。为此,吴恒和父母整整谈了一夜,他说:“上学时,老师总是跟我们讲‘学术是天下之公器’,我觉得这是我的责任和使命,必须认真对待,而且辞职对于我来说好像不是什么大事,虽然我做网站是公益的,但在做网站的同时也经历了很多别人不曾有过的历练,等我的书写完了,再找一份工作并不难。”虽然父母和女友还是不能理解,但他们最后还是默许了他的决定。之后,连续几个月时间,哪怕生病住院,吴恒每天都要用十个小时全心投入到看书、收集资料和坚持写作中。2014年7月,汇聚了近十年中国发生的有报道可查的所有食品安全事件的《掷出窗外》一书,终于顺利出版发行了。
对于未来的发展,吴恒笑着说:“我最近正在筹备一个新的网站,是专门探讨转基因食品的网站。这个网站基本上搭建完成了,和掷出窗外相同的是,这还是有志愿者义务维护的关于食品安全方面的网站,不同的是,网站不再仅仅转载媒体的报道,而是希望发表更多的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