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道菜烧得好坏,影响因素固然很多。但最关键的却是盐放得是否合适,“好菜一把盐”,盐放得合适,菜本身的鲜味就被烧出来了,味道自然鲜美。放盐可以说有很多的讲究,但追根究底只有两方面问题:一是盐“量”的问题,多则咸少则淡,直接影响菜的口味;二是盐“度”的问题,也就是抓住时机,有针对性、有分寸、有重点地放盐。
其实好课也在于一把“盐”,如果把上一堂英语课比作是烧一道菜的话,那能将这道菜的最好的味道烧出来的“盐”——我认为就是问题的设置,教师恰如其分的提问是将一堂课中最本质的英语元素激发出来的最关键的因素,是一堂好课的决定因素之一。那么英语教师应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呢?说难也不难,其实和放盐是同样的道理,只要关注好“量”和“度”这两个方面就可以了。
一、量的控制:立足文本,尊重学情,问题设置数量合理,内容精当
对教材的有效解读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英语教师要在反复、细致、认真地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建立对课文的全方位印象,做到由词到句,由句及段都尽收眼底。除了考虑文本之外,还必须尊重学情。我们在保证兼顾整体学生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学生心理特点的差异,对教学设计适当进行调整,优化教学设计。而问题设置是教学设计中的关键环节,问题数量的多少,问题内容是否精当,是教学设计的重点。
框架问题由三个层面的问题构成: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基本问题是基础性、“大概念”、最抽象的主问题。单元问题是基本问题下的开放性问题,支持基本问题的学习及继续探究,能够帮助理解基本问题。内容问题是单元问题下的小问题,是基于事实的问题,有特定的“正确”的答案,属于封闭性的问题。
框架问题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控制问题的数量,使问题内容更加精当,对于教师设计课堂教学、锻炼学生的思维都有很好的帮助。
以人教版(2014版)九年级上册Unit 6《When was it invented》为例。本单元是以发明为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一些近现代发明物的时间及用途,激发自己热爱发明的情感。面对难题,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发挥想象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是这一单元的学习要点。
在教学Section A 3a、3b 的《An Accidental Invention》这篇文章时,先让学生阅读短文抓住每一段的主题句,找到答案。学生们按照我指导的方法进行阅读,并快速阅读三个段落,了解茶叶被发明的历史及生产制作的简要过程。最后,我让部分学生回答答案,并校对答案。
首先我播放视频《茶叶的起源》,让学生们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及茶叶被发明的渊源,并了解其发展过程。
全文主要内容如下:Paragraph 1:How tea was invented by accident?
Paragraph 2: Lu Yu and his book Cha Jing
Paragraph 3: How tea spread to other countries?
基于此我对《An Accidental Invention》这堂课的问题是这样进行设置的。
基本问题:
①Do you drink tea every day?
② How was tea invented?( It was invented by accident.)
单元问题:
① Who invented tea in history?
②Do people in other countries drink tea in their daily life?
1.《An Accidental Invention》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由几部分构成?对于茶叶的发展历史,全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态度?
2.《An Accidental Invention》是怎样地运用一般过去时态的被动语态来讨论茶叶的发明时间及用途?
内容问题:
①When was tea first drunk? (—It was first drunk nearly 5, 000 years ago.)
②Who is called “the saint of tea”?( Lu Yu.)
③What is Cha Jing about ?
(It’s about how tea plants were grown and used to make tea.)
④When was tea brought to other countries?( It is believed that tea was brought to Korea and Japan during the 6th and 7th centuries. Tea didn’t appear until around 1660 in England. )
简单解释一下我这样设置问题的原因和好处:
基本问题“①Do you drink tea every day? ② How was tea invented”是紧扣本单元茶叶和发明的问题,是设置下面问题的一条主线,可以不必直接向学生提出,也并不需要标准答案,只是提供一个学习和思考课文的主方向。
两个单元问题是基本问题的延伸和细化,设置目的是通过问题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全文。
四个内容问题是重点落实单元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详细解读文本和理解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的细节问题。
第一问是引题的一问,茶叶第一次让人们喝是什么时候,很有必要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使学生学习本文后对茶叶的发展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第二问和第三问是针对茶叶发展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而写的,通过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短文,从而达到学习新课的目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积极阅读短文,以了解更多关于茶的知识。
第四问是直指情感的,本文的情感是丰富的,但必须由学生去感受和品味。设计这个问题,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欣赏和品味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理出全文的情感脉络。茶叶的发明是全世界人民的财富,同学们也要用自己所学知识去发明创造一些美好的事物。
《An Accidental Invention》三个层面问题的设置,虽不能说面面俱到、很精致、技术含量很高,但却基本做到了一根主线贯穿,层次分明,清晰而简明,能普及,易推广。
二、度的把握:指向清楚,点面结合,问题设置重点突出
问题设置做到数量合理,内容精当,是一位教师基本功的体现;而能够处理好问题设置的针对性,让问题设置指向清楚,并通过问题设置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则是一位成功教师的标志。怎样才能让问题做到指向清楚、重点突出呢?
我在上人教版九年级上册Unit 10《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Period 1,设置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环节。
①以指向清楚的提问,做足预习环节,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若单从课文学习这些礼仪,可能比较抽象、单一。因此,在预习时布置了三个问题:(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s )1.Differences i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2.Differences of table manners? 3.Differences in dress etiquette?
我要求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处理和整合。在课前检查预习的环节,由学生分组介绍和展示。
我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导入: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预习布置这些问题有两个目的,一是以此顺利进入新课,使学生对本课的理解,不至于对中西方人们见面礼仪的差别因脱离实际而失真。另一个更为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在课堂的后半部,深入理解了解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和习俗。
②以重点突出、点面结合的提问,做实探究环节,深入地理解中西方文明礼仪的主旨和内涵。
学生展示上课前通过网络或书籍等形式查找到的各国礼仪, 并有分类记录, 制成表格。1.As a student ,what are you supposed to do? 2.What are you not supposed to do?这是我引导学生学习新课提出的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的提出,学生可根据课文,找出学生在学校应该做哪些事情。引出新句型:
如:Is it a good idea to come to class late?
S: No. T: That’s right. It’s not a good idea to come late. You’re not supposed to come to class late. You’re supposed to …in class/do homework every day. 等做更多的练习,引出be supposed to句型。第二个问题的提出,我利用多媒体呈现一些图片, 让学生根据图画内容和课前查到的礼仪资料, 很快准确说出了图中的握手、接吻、鞠躬是哪个国家的礼仪, 然后按要求把书本给出的“国家”和“习俗”连接起来。又利用多媒体播放各国初次见面的礼仪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紧扣What do people do when they meet for the first time?(What are people supposed to do when you meet in different countries for the first time?)
A: What are people in America(China) supposed to do when they meet for the first time? B: They a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 ……
让学生通过“观、议”来讨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西方人打招呼只说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等。学生讨论总结得出: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customs!
学生的探讨提问是拓展延伸的一问,目的是让学生更深入理解中西方文明礼仪的精髓。通过这些问题层层开挖,由小及大,由点及面,由浅及深,由人及己,课堂教学向基于预设的广度拓展。
对于烹饪美食,我略有研究,觉得上课和烧菜之间确实有相近相通之处,也相信处理好“问题”的课堂,一定是最具有原汁原味的English味的课堂,是实实在在有效的课堂。
其实好课也在于一把“盐”,如果把上一堂英语课比作是烧一道菜的话,那能将这道菜的最好的味道烧出来的“盐”——我认为就是问题的设置,教师恰如其分的提问是将一堂课中最本质的英语元素激发出来的最关键的因素,是一堂好课的决定因素之一。那么英语教师应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呢?说难也不难,其实和放盐是同样的道理,只要关注好“量”和“度”这两个方面就可以了。
一、量的控制:立足文本,尊重学情,问题设置数量合理,内容精当
对教材的有效解读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英语教师要在反复、细致、认真地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建立对课文的全方位印象,做到由词到句,由句及段都尽收眼底。除了考虑文本之外,还必须尊重学情。我们在保证兼顾整体学生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学生心理特点的差异,对教学设计适当进行调整,优化教学设计。而问题设置是教学设计中的关键环节,问题数量的多少,问题内容是否精当,是教学设计的重点。
框架问题由三个层面的问题构成: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基本问题是基础性、“大概念”、最抽象的主问题。单元问题是基本问题下的开放性问题,支持基本问题的学习及继续探究,能够帮助理解基本问题。内容问题是单元问题下的小问题,是基于事实的问题,有特定的“正确”的答案,属于封闭性的问题。
框架问题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控制问题的数量,使问题内容更加精当,对于教师设计课堂教学、锻炼学生的思维都有很好的帮助。
以人教版(2014版)九年级上册Unit 6《When was it invented》为例。本单元是以发明为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一些近现代发明物的时间及用途,激发自己热爱发明的情感。面对难题,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发挥想象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是这一单元的学习要点。
在教学Section A 3a、3b 的《An Accidental Invention》这篇文章时,先让学生阅读短文抓住每一段的主题句,找到答案。学生们按照我指导的方法进行阅读,并快速阅读三个段落,了解茶叶被发明的历史及生产制作的简要过程。最后,我让部分学生回答答案,并校对答案。
首先我播放视频《茶叶的起源》,让学生们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及茶叶被发明的渊源,并了解其发展过程。
全文主要内容如下:Paragraph 1:How tea was invented by accident?
Paragraph 2: Lu Yu and his book Cha Jing
Paragraph 3: How tea spread to other countries?
基于此我对《An Accidental Invention》这堂课的问题是这样进行设置的。
基本问题:
①Do you drink tea every day?
② How was tea invented?( It was invented by accident.)
单元问题:
① Who invented tea in history?
②Do people in other countries drink tea in their daily life?
1.《An Accidental Invention》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由几部分构成?对于茶叶的发展历史,全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态度?
2.《An Accidental Invention》是怎样地运用一般过去时态的被动语态来讨论茶叶的发明时间及用途?
内容问题:
①When was tea first drunk? (—It was first drunk nearly 5, 000 years ago.)
②Who is called “the saint of tea”?( Lu Yu.)
③What is Cha Jing about ?
(It’s about how tea plants were grown and used to make tea.)
④When was tea brought to other countries?( It is believed that tea was brought to Korea and Japan during the 6th and 7th centuries. Tea didn’t appear until around 1660 in England. )
简单解释一下我这样设置问题的原因和好处:
基本问题“①Do you drink tea every day? ② How was tea invented”是紧扣本单元茶叶和发明的问题,是设置下面问题的一条主线,可以不必直接向学生提出,也并不需要标准答案,只是提供一个学习和思考课文的主方向。
两个单元问题是基本问题的延伸和细化,设置目的是通过问题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全文。
四个内容问题是重点落实单元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详细解读文本和理解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的细节问题。
第一问是引题的一问,茶叶第一次让人们喝是什么时候,很有必要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使学生学习本文后对茶叶的发展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第二问和第三问是针对茶叶发展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而写的,通过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短文,从而达到学习新课的目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积极阅读短文,以了解更多关于茶的知识。
第四问是直指情感的,本文的情感是丰富的,但必须由学生去感受和品味。设计这个问题,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欣赏和品味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理出全文的情感脉络。茶叶的发明是全世界人民的财富,同学们也要用自己所学知识去发明创造一些美好的事物。
《An Accidental Invention》三个层面问题的设置,虽不能说面面俱到、很精致、技术含量很高,但却基本做到了一根主线贯穿,层次分明,清晰而简明,能普及,易推广。
二、度的把握:指向清楚,点面结合,问题设置重点突出
问题设置做到数量合理,内容精当,是一位教师基本功的体现;而能够处理好问题设置的针对性,让问题设置指向清楚,并通过问题设置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则是一位成功教师的标志。怎样才能让问题做到指向清楚、重点突出呢?
我在上人教版九年级上册Unit 10《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Period 1,设置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环节。
①以指向清楚的提问,做足预习环节,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若单从课文学习这些礼仪,可能比较抽象、单一。因此,在预习时布置了三个问题:(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s )1.Differences i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2.Differences of table manners? 3.Differences in dress etiquette?
我要求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处理和整合。在课前检查预习的环节,由学生分组介绍和展示。
我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导入: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预习布置这些问题有两个目的,一是以此顺利进入新课,使学生对本课的理解,不至于对中西方人们见面礼仪的差别因脱离实际而失真。另一个更为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在课堂的后半部,深入理解了解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和习俗。
②以重点突出、点面结合的提问,做实探究环节,深入地理解中西方文明礼仪的主旨和内涵。
学生展示上课前通过网络或书籍等形式查找到的各国礼仪, 并有分类记录, 制成表格。1.As a student ,what are you supposed to do? 2.What are you not supposed to do?这是我引导学生学习新课提出的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的提出,学生可根据课文,找出学生在学校应该做哪些事情。引出新句型:
如:Is it a good idea to come to class late?
S: No. T: That’s right. It’s not a good idea to come late. You’re not supposed to come to class late. You’re supposed to …in class/do homework every day. 等做更多的练习,引出be supposed to句型。第二个问题的提出,我利用多媒体呈现一些图片, 让学生根据图画内容和课前查到的礼仪资料, 很快准确说出了图中的握手、接吻、鞠躬是哪个国家的礼仪, 然后按要求把书本给出的“国家”和“习俗”连接起来。又利用多媒体播放各国初次见面的礼仪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紧扣What do people do when they meet for the first time?(What are people supposed to do when you meet in different countries for the first time?)
A: What are people in America(China) supposed to do when they meet for the first time? B: They a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 ……
让学生通过“观、议”来讨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西方人打招呼只说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等。学生讨论总结得出: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customs!
学生的探讨提问是拓展延伸的一问,目的是让学生更深入理解中西方文明礼仪的精髓。通过这些问题层层开挖,由小及大,由点及面,由浅及深,由人及己,课堂教学向基于预设的广度拓展。
对于烹饪美食,我略有研究,觉得上课和烧菜之间确实有相近相通之处,也相信处理好“问题”的课堂,一定是最具有原汁原味的English味的课堂,是实实在在有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