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设情境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产物,它运用的好坏将关系到教学效果的成败,通过情境问题重新发现数学,积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机会,而创设优化课堂趣味性的情境,创设处理好数学与生活的关系的情境,创设数学典故来问题情境却是创设情境的三大切入点。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设情境
一、创设优化课堂趣味性的情境
我们把数学新课程与原来课程相比较,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区别。最明显的区别在于新课程更广泛地发展学生创造生活的智慧与能力,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数学一定要与生活联系,否则难以达到新课改的目标,但生活内容不能直接搬到教学中来。我认为数学教学中要选择创设情境来实现教学目的,来真正发挥新课程的优势。数学教学中情境的选择,应该根据学生生活中的实践知识和直观的经验积累来进行。
创设情境可以通过三个渠道:学生生活中的真情实景;学生熟知和喜爱的超现实情境如科学幻想、神话传说等;学生已有的学科知识积累,如整式乘法,就是发现整式除法的情境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这三个方面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相互交织在一起出现。初中数学课中的一些概念都可以创设情境,引出讨论,由学生自主发现。在教学实践中创设何种情境,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水平以及具体学段、时段时间的要求等作出不同选择。但无论如何要注意把数学问题隐含在情境背后,尽可能地把不同的学科内容和盘托出。
二、创设处理好数学与生活的关系的情境
下面我结合实例来说说,真正运用好创设情境,可以处理好数学与生活的关系问題,以及创设情境对于构建数学思想和方法的作用过程。记得我在上《三角形的认识》时,三角形性质中有“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可就有一个学生用四根木棒做成个三角形,显然这个三角形形状不稳定。这与三角形稳定性的性质相矛盾。当时我犹豫了一下这样解释:四根木棒围成的这个木架形状虽然是三角形但它有一条边是由两根木棒组成,所以它就容易变形。可这种解释已经默认了“有的三角形不具有稳定性”这种错误的论述。第二节课我就创设情境深入讲述,列举生活中学生们常见的实例。如自行车支架是四边形可它稳定,此例得出:我们“将三角形”与“三角形物体”混为一谈。稳定性是三角形的特性,它有时在某些三角形物体上表现为稳定,不易变形,但并不是说不易变形的物体就具有稳定性。对于四根木棒围成的三角形木架这一“物体”来说,他却容易变形。
生活中,将一根木棒插入地面使劲摇,它不动,我们说这根木棒很稳定。显然此稳定并非三角形稳定性之稳定,从而得出三角形稳定性的本质特征,边长确定则大小形状唯一。而教材上的描述则显得贴切,形象与生活贴近,这是新课程编排的优势所在。联系实际通过学生熟悉的情境掌握数学知识,轻松地完成数学教学任务。
三、创设数学典故问题情境
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例如:讲“平面直角坐标系”这节内容时,我先介绍了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过程:躺在床上静静地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时,突然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地爬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啊!可以像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啊。引入正题——怎样用网格来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兴致已经调动起来。结果一节课下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高兴,不但达到了教授知识的目的,而且使得学生情感得到陶冶,
了解了数学史的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遗漏一点——即使是最简单的数学也是抽象的产物。有人问得好,你见过纯粹的三角形而不是三角形物体吗?你见过没有大小的点,没有宽度的线吗?你能说出哪些数字又在哪里真实地看到过吗?所有这些都是从现实原型中提取的“理想化”的思维产物,这个提取过程值得教师了解。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需要关注的地方。创设情境可以孕育出与以往不同的学习过程,比起运用已知的数学工具,创设情境这种工具本身成为了目的,解决问题就有了新特征。
我们老师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大胆改革教学,在教学中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情境,又要增强学生观念,把自主探索的权利留给学生。渗透创新方法,树立人人都有的创新潜能。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探索并解决问题。
第一,真实性是创设情境的基本前提。数学味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发展性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而吸引力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其实只要是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自主学习,主动想象、思考、探索的情境就是好的教学情境。创设情境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产物,它运用的好坏将关系到教学效果的成败。我们有理由相信依据创设情境这样的思想方法进行的教学活动能够为学生创造出通过情境问题重新发现数学,积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机会。
第二,教师认真学习加强研究。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认真钻研数学教学法、数学教育法、教育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在专业知识、理论方法上,要以“人有我新,人新我深”的进取思想为指导;在教学艺术上,要立足实际,不断创新;在教学改革上,要认真研究,结合实际走“用中求实,仿中创新,先死后活再提高”的逐步发展的路子。把学习、教学、科研融为一体,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克服教学改革中的盲目性。
第三,更新观念,增强新的意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学改革的先导,只有彻底摒弃陈腐僵化的教学思想,从全新的角度来认识、探索教学问题,才能使课堂教学改革具有生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设情境
一、创设优化课堂趣味性的情境
我们把数学新课程与原来课程相比较,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区别。最明显的区别在于新课程更广泛地发展学生创造生活的智慧与能力,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数学一定要与生活联系,否则难以达到新课改的目标,但生活内容不能直接搬到教学中来。我认为数学教学中要选择创设情境来实现教学目的,来真正发挥新课程的优势。数学教学中情境的选择,应该根据学生生活中的实践知识和直观的经验积累来进行。
创设情境可以通过三个渠道:学生生活中的真情实景;学生熟知和喜爱的超现实情境如科学幻想、神话传说等;学生已有的学科知识积累,如整式乘法,就是发现整式除法的情境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这三个方面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相互交织在一起出现。初中数学课中的一些概念都可以创设情境,引出讨论,由学生自主发现。在教学实践中创设何种情境,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水平以及具体学段、时段时间的要求等作出不同选择。但无论如何要注意把数学问题隐含在情境背后,尽可能地把不同的学科内容和盘托出。
二、创设处理好数学与生活的关系的情境
下面我结合实例来说说,真正运用好创设情境,可以处理好数学与生活的关系问題,以及创设情境对于构建数学思想和方法的作用过程。记得我在上《三角形的认识》时,三角形性质中有“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可就有一个学生用四根木棒做成个三角形,显然这个三角形形状不稳定。这与三角形稳定性的性质相矛盾。当时我犹豫了一下这样解释:四根木棒围成的这个木架形状虽然是三角形但它有一条边是由两根木棒组成,所以它就容易变形。可这种解释已经默认了“有的三角形不具有稳定性”这种错误的论述。第二节课我就创设情境深入讲述,列举生活中学生们常见的实例。如自行车支架是四边形可它稳定,此例得出:我们“将三角形”与“三角形物体”混为一谈。稳定性是三角形的特性,它有时在某些三角形物体上表现为稳定,不易变形,但并不是说不易变形的物体就具有稳定性。对于四根木棒围成的三角形木架这一“物体”来说,他却容易变形。
生活中,将一根木棒插入地面使劲摇,它不动,我们说这根木棒很稳定。显然此稳定并非三角形稳定性之稳定,从而得出三角形稳定性的本质特征,边长确定则大小形状唯一。而教材上的描述则显得贴切,形象与生活贴近,这是新课程编排的优势所在。联系实际通过学生熟悉的情境掌握数学知识,轻松地完成数学教学任务。
三、创设数学典故问题情境
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例如:讲“平面直角坐标系”这节内容时,我先介绍了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过程:躺在床上静静地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时,突然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地爬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啊!可以像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啊。引入正题——怎样用网格来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兴致已经调动起来。结果一节课下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高兴,不但达到了教授知识的目的,而且使得学生情感得到陶冶,
了解了数学史的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遗漏一点——即使是最简单的数学也是抽象的产物。有人问得好,你见过纯粹的三角形而不是三角形物体吗?你见过没有大小的点,没有宽度的线吗?你能说出哪些数字又在哪里真实地看到过吗?所有这些都是从现实原型中提取的“理想化”的思维产物,这个提取过程值得教师了解。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需要关注的地方。创设情境可以孕育出与以往不同的学习过程,比起运用已知的数学工具,创设情境这种工具本身成为了目的,解决问题就有了新特征。
我们老师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大胆改革教学,在教学中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情境,又要增强学生观念,把自主探索的权利留给学生。渗透创新方法,树立人人都有的创新潜能。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探索并解决问题。
第一,真实性是创设情境的基本前提。数学味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发展性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而吸引力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其实只要是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自主学习,主动想象、思考、探索的情境就是好的教学情境。创设情境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产物,它运用的好坏将关系到教学效果的成败。我们有理由相信依据创设情境这样的思想方法进行的教学活动能够为学生创造出通过情境问题重新发现数学,积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机会。
第二,教师认真学习加强研究。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认真钻研数学教学法、数学教育法、教育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在专业知识、理论方法上,要以“人有我新,人新我深”的进取思想为指导;在教学艺术上,要立足实际,不断创新;在教学改革上,要认真研究,结合实际走“用中求实,仿中创新,先死后活再提高”的逐步发展的路子。把学习、教学、科研融为一体,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克服教学改革中的盲目性。
第三,更新观念,增强新的意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学改革的先导,只有彻底摒弃陈腐僵化的教学思想,从全新的角度来认识、探索教学问题,才能使课堂教学改革具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