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新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展望2018年,预计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还将延续下去。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任务将稳步推进,经济发展结构不断改善,新旧动能转换持续推进,新技术对旧动能相关领域的改造与提升会日益加快,创新驱动对经济增长与结构转换的作用将更加突出,进而为新经济的扩张提供条件,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中国银行、中国人民大学等多家机构均预测,2018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6.7%,但在平稳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
对企业来说,在经济新常态下,2018年企業经营面临的各种环境因素基本与“十二五”时期相似。《2017·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以下称《调查报告》)显示,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企业家选择比重最高的八项依次是:“人工成本上升”(71.8%)、“社保、税费负担过重”(49.7%)、“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40.4%)、“企业利润率太低”(36.3%)、“缺乏人才”(35.9%)、“资金紧张”(31.7%)、“整个行业产能过剩”(30.3%)和“企业招工困难”(21.9%)。调查发现,近年来成本上升(包括“人工成本上升”和“社保、税费负担过重”)一直是企业发展面临的最主要困难。与前两年相比,排在前几位选项的比重基本相同,说明这些情况还没有根本性扭转。此外,选择产能过剩的比重也较高,这进一步说明当前产能过剩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这些选项充分反映了中国企业现阶段成长的主要困难。优化调整结构、持续转型升级仍然是中国企业首要的战略选择。企业在2018年的经营走势会表现出以下六个方面的特征。
一、经营状况稳中求进
在新常态下,2018年企业经营走势将与2017年宏观经济走势密切相关,由于我国经济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稳中求进”仍然是企业发展的主旋律。在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的背景下,2017年我国企业的经营业绩显著提升。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工业企业财务数据显示,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24%,比上年同期提高0.55个百分点。2018年,预计我国企业将延续利润增长的良好态势。
《调查报告》显示,企业经营者对未来企业综合经营状况持整体比较乐观的态度,这一点与2016年持谨慎乐观态度相比显得更为积极。调查发现,企业家对2018年的预计比对2017年四季度的预计更乐观。调查结果显示,预计2018年经营状况“好转”的企业家占41.9%,预计“不变”的占47.5%,预计“恶化”的占10.6%;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31.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对2017年四季度的预计上升了5个百分点,也要高于2016年的调查结果。从不同行业看,对明年预计较为乐观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钢铁、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等,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而服装行业对2018年的预期相对较差,认为“恶化”的要多于认为“好转”的。
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从工业化中后期走向工业化后期的关键5年。《“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围绕结构深度调整、振兴实体经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创新能力强、品质服务优、协作紧密、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新体系。我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趋势将会加快,且转型升级呈现信息化、服务化的特征。
2017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分析年度报告(2016—2017)》预测,我国工业行业结构将继续呈现高端迈进态势。企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获得实质性推进,工业生产要素质量会进一步提高,工业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机制会不断改善,工业增长方式从劳动力和物质要素总量投入驱动主导转向知识和技能等创新要素驱动主导的过程会持续下去。产业政策要注意把振兴实体经济、遏制“脱实向虚”趋势作为主要政策目标,引导、推动处理好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要有利于提升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近几年我国经济服务化趋势十分明显,工业比重持续下降,但服务业的效率远低于制造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求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形成一个互相促进转型升级进而提高效率的良性机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一定要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效率为目的,坚决避免虚拟经济过度偏离制造业而形成泡沫经济。
三、继续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2017年6月30日,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2017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该《通知》明确,2017年降成本的主要目标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进一步减税降费,继续适当降低“五险一金”等人工成本;二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用能、物流成本。根据估算,2013—2016年累计为企业减轻负担2万多亿元。截至2017年6月初,已出台的新减税降费措施包括简化增值税税率结构、取消停征41项中央行政事业性收费等。这些措施到位可以使企业全年减负超过1万亿元。
《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家认为,近年来放管服改革取得成效,企业经营的市场环境不断优化。但总的来看企业成本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长期以来形成的人工成本上升和社保税费负担过重的压力尚未缓解,此外2017年以来原材料成本、环保支出增加也较多。在成本持续上升的同时,企业的经营负担也有所加重。企业家要通过进一步减税等举措实实在在降低企业成本。关于下一步降低企业成本的判断,企业家选择比重最高的是“进一步减税”(80%),其次是“进一步降低非税费用”(60.6%),其他依次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57%)、“降低电费、高速费等公用费用”(45.4%)、“简政放权减少交易成本”(34.9%)。其中,东部地区企业、中型企业、外资企业选择“进一步减税”的比重更高。 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多措并举降成本,千方百计使结构性减税力度和效应进一步显现,且大幅降低非税负担。所以,继续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是一个需要政府、企业共同努力的持续过程。
四、国有企业改革将落地铺开
2017年国企改革如火如荼,取得了重大进展。一是国企改革全面深化,重点难点问题取得重大突破。国企改革政策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十项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公司制改制全面提速,中央企业集团层面公司制改制方案已全部批复完毕。87家中央企业建立了董事会,其中83家外部董事占多数,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不断完善。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稳妥实施,已在重点领域确定3批50家试点企业。二是国资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监督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增强。以管资本为主加快推进职能转变,国务院国资委大幅度优化调整内设机构。完善制度体系,加强出资人监管。改进和加强外派监事会监督。国企改革红利也在逐步释放,数据显示,2017年1—10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收入和利润持续较快增长,利润增幅高于收入9.2个百分点。1—10月,国有企业利润总额23858.6亿元,同比增长24.6%。其中,中央企业15484亿元,同比增长17.8%。地方国有企业8374.6亿元,同比增长39.4%。
国有企业改革中一些深层次的难题还需要破解。2018年,国有企业改革将铺开落地,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一是混改将处于改革全局的中心位置。通过混改的实质性突破,重塑微观激励机制,从根本上提升国企的供给效率,稳定持续地降低国企杠杆水平和债务风险,纾解要素市场和产业链条的结构性扭曲。二是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促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独立市场主体。扩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市场化运作专业平台作用。不断加强改善国有资产监督,创新监督方式手段。三是深化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加快建立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切实落实董事会职权,推进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以好的机制吸引人才,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
五、兼并收购回弹增长
近年来,我国并购市场一直活跃。并购重组成为国内企业寻求转型升级和业务多元化的主要手段。与2016年相比,2017年,我国企业的并购交易有所收缩。据Wind资讯截至2017年12月15日的统计,我国并购交易市场2017年以来已公告8016起并购交易,涉及金额3.29万亿元;已完成并购交易4018起,涉及金额1.51万亿元,低于2016年水平。2017年,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也出现下降。《胡润中国企业跨境并购特别研究》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企业宣布的跨境交易数仅88起,金额230.2亿美元,相比之下,2016年中国海外投资并购交易达到438笔,累计宣布的交易金额为2157.94亿美元。
2017年12月,安永发布了第17期《全球资本信心晴雨表》,该《晴雨表》的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中国交易投资者将表现出持续高涨的并购需求,中国仍将是大部分中国企业并购的首选区域,预计中国内地的并购活动预计将出现回弹。其中,随着中国简化相关法律以进一步吸引外资,对内并购交易额预计增长73%,从2017年的281亿美元上升至479亿美元。2019年,预计中国内地并购市场交易额将达2971亿美元,交易数量达2003宗。贝克·麦坚时国际律师事务所也发布报告对中国并购市场的长期增长持乐观态度。
六、“一带一路”战略力推企业加速“走出去”
2017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行。论坛达成270多项合作成果。通过加强政策沟通,我国已累计与8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00份“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同30多个国家开展了机制化产能合作,在沿线24个国家推进建设7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业已成为我国企业加速“走出去”的新增长点。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创造了近20万个就业岗位。根据国务院国资委的统计,截止到2017年12月,央企参与投资合作项目共计1713个。商务部的统计显示,2017年1—11月,我国企业共對“一带一路”沿线的59个国家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23.7亿美元,同比下降7.3%,占同期总额的11.5%,主要流向新加坡、马来西亚、老挝、印尼、巴基斯坦、俄罗斯、缅甸等国家地区。
2018年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化之年,许多项目将进一步落地实施。国家发改委表示,2018年将进一步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推进落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签署的合作文件,积极推进互联互通、产能合作、数字经济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标准、体系等软联通。从企业层面看,一是要主动对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打造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升级版;二是不断优化管控体系,建立科学的管控模式;三是构建“走出去”的人才保障体系,推进企业智库建设,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可行决策。从政府层面看,一是做好政策沟通与战略对接,助力企业“走出去”;二是加大进入保障力度,创新融资平台,支持企业“走出去”;三是优化风险管控体系,提供政策性保险支持,保障企业“走出去”。
(作者为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
对企业来说,在经济新常态下,2018年企業经营面临的各种环境因素基本与“十二五”时期相似。《2017·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以下称《调查报告》)显示,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企业家选择比重最高的八项依次是:“人工成本上升”(71.8%)、“社保、税费负担过重”(49.7%)、“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40.4%)、“企业利润率太低”(36.3%)、“缺乏人才”(35.9%)、“资金紧张”(31.7%)、“整个行业产能过剩”(30.3%)和“企业招工困难”(21.9%)。调查发现,近年来成本上升(包括“人工成本上升”和“社保、税费负担过重”)一直是企业发展面临的最主要困难。与前两年相比,排在前几位选项的比重基本相同,说明这些情况还没有根本性扭转。此外,选择产能过剩的比重也较高,这进一步说明当前产能过剩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这些选项充分反映了中国企业现阶段成长的主要困难。优化调整结构、持续转型升级仍然是中国企业首要的战略选择。企业在2018年的经营走势会表现出以下六个方面的特征。
一、经营状况稳中求进
在新常态下,2018年企业经营走势将与2017年宏观经济走势密切相关,由于我国经济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稳中求进”仍然是企业发展的主旋律。在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的背景下,2017年我国企业的经营业绩显著提升。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工业企业财务数据显示,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24%,比上年同期提高0.55个百分点。2018年,预计我国企业将延续利润增长的良好态势。
《调查报告》显示,企业经营者对未来企业综合经营状况持整体比较乐观的态度,这一点与2016年持谨慎乐观态度相比显得更为积极。调查发现,企业家对2018年的预计比对2017年四季度的预计更乐观。调查结果显示,预计2018年经营状况“好转”的企业家占41.9%,预计“不变”的占47.5%,预计“恶化”的占10.6%;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31.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对2017年四季度的预计上升了5个百分点,也要高于2016年的调查结果。从不同行业看,对明年预计较为乐观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钢铁、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等,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而服装行业对2018年的预期相对较差,认为“恶化”的要多于认为“好转”的。
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从工业化中后期走向工业化后期的关键5年。《“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围绕结构深度调整、振兴实体经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创新能力强、品质服务优、协作紧密、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新体系。我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趋势将会加快,且转型升级呈现信息化、服务化的特征。
2017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分析年度报告(2016—2017)》预测,我国工业行业结构将继续呈现高端迈进态势。企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获得实质性推进,工业生产要素质量会进一步提高,工业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机制会不断改善,工业增长方式从劳动力和物质要素总量投入驱动主导转向知识和技能等创新要素驱动主导的过程会持续下去。产业政策要注意把振兴实体经济、遏制“脱实向虚”趋势作为主要政策目标,引导、推动处理好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要有利于提升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近几年我国经济服务化趋势十分明显,工业比重持续下降,但服务业的效率远低于制造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求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形成一个互相促进转型升级进而提高效率的良性机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一定要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效率为目的,坚决避免虚拟经济过度偏离制造业而形成泡沫经济。
三、继续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2017年6月30日,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2017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该《通知》明确,2017年降成本的主要目标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进一步减税降费,继续适当降低“五险一金”等人工成本;二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用能、物流成本。根据估算,2013—2016年累计为企业减轻负担2万多亿元。截至2017年6月初,已出台的新减税降费措施包括简化增值税税率结构、取消停征41项中央行政事业性收费等。这些措施到位可以使企业全年减负超过1万亿元。
《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家认为,近年来放管服改革取得成效,企业经营的市场环境不断优化。但总的来看企业成本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长期以来形成的人工成本上升和社保税费负担过重的压力尚未缓解,此外2017年以来原材料成本、环保支出增加也较多。在成本持续上升的同时,企业的经营负担也有所加重。企业家要通过进一步减税等举措实实在在降低企业成本。关于下一步降低企业成本的判断,企业家选择比重最高的是“进一步减税”(80%),其次是“进一步降低非税费用”(60.6%),其他依次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57%)、“降低电费、高速费等公用费用”(45.4%)、“简政放权减少交易成本”(34.9%)。其中,东部地区企业、中型企业、外资企业选择“进一步减税”的比重更高。 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多措并举降成本,千方百计使结构性减税力度和效应进一步显现,且大幅降低非税负担。所以,继续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是一个需要政府、企业共同努力的持续过程。
四、国有企业改革将落地铺开
2017年国企改革如火如荼,取得了重大进展。一是国企改革全面深化,重点难点问题取得重大突破。国企改革政策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十项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公司制改制全面提速,中央企业集团层面公司制改制方案已全部批复完毕。87家中央企业建立了董事会,其中83家外部董事占多数,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不断完善。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稳妥实施,已在重点领域确定3批50家试点企业。二是国资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监督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增强。以管资本为主加快推进职能转变,国务院国资委大幅度优化调整内设机构。完善制度体系,加强出资人监管。改进和加强外派监事会监督。国企改革红利也在逐步释放,数据显示,2017年1—10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收入和利润持续较快增长,利润增幅高于收入9.2个百分点。1—10月,国有企业利润总额23858.6亿元,同比增长24.6%。其中,中央企业15484亿元,同比增长17.8%。地方国有企业8374.6亿元,同比增长39.4%。
国有企业改革中一些深层次的难题还需要破解。2018年,国有企业改革将铺开落地,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一是混改将处于改革全局的中心位置。通过混改的实质性突破,重塑微观激励机制,从根本上提升国企的供给效率,稳定持续地降低国企杠杆水平和债务风险,纾解要素市场和产业链条的结构性扭曲。二是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促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独立市场主体。扩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市场化运作专业平台作用。不断加强改善国有资产监督,创新监督方式手段。三是深化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加快建立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切实落实董事会职权,推进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以好的机制吸引人才,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
五、兼并收购回弹增长
近年来,我国并购市场一直活跃。并购重组成为国内企业寻求转型升级和业务多元化的主要手段。与2016年相比,2017年,我国企业的并购交易有所收缩。据Wind资讯截至2017年12月15日的统计,我国并购交易市场2017年以来已公告8016起并购交易,涉及金额3.29万亿元;已完成并购交易4018起,涉及金额1.51万亿元,低于2016年水平。2017年,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也出现下降。《胡润中国企业跨境并购特别研究》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企业宣布的跨境交易数仅88起,金额230.2亿美元,相比之下,2016年中国海外投资并购交易达到438笔,累计宣布的交易金额为2157.94亿美元。
2017年12月,安永发布了第17期《全球资本信心晴雨表》,该《晴雨表》的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中国交易投资者将表现出持续高涨的并购需求,中国仍将是大部分中国企业并购的首选区域,预计中国内地的并购活动预计将出现回弹。其中,随着中国简化相关法律以进一步吸引外资,对内并购交易额预计增长73%,从2017年的281亿美元上升至479亿美元。2019年,预计中国内地并购市场交易额将达2971亿美元,交易数量达2003宗。贝克·麦坚时国际律师事务所也发布报告对中国并购市场的长期增长持乐观态度。
六、“一带一路”战略力推企业加速“走出去”
2017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行。论坛达成270多项合作成果。通过加强政策沟通,我国已累计与8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00份“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同30多个国家开展了机制化产能合作,在沿线24个国家推进建设7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业已成为我国企业加速“走出去”的新增长点。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创造了近20万个就业岗位。根据国务院国资委的统计,截止到2017年12月,央企参与投资合作项目共计1713个。商务部的统计显示,2017年1—11月,我国企业共對“一带一路”沿线的59个国家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23.7亿美元,同比下降7.3%,占同期总额的11.5%,主要流向新加坡、马来西亚、老挝、印尼、巴基斯坦、俄罗斯、缅甸等国家地区。
2018年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化之年,许多项目将进一步落地实施。国家发改委表示,2018年将进一步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推进落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签署的合作文件,积极推进互联互通、产能合作、数字经济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标准、体系等软联通。从企业层面看,一是要主动对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打造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升级版;二是不断优化管控体系,建立科学的管控模式;三是构建“走出去”的人才保障体系,推进企业智库建设,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可行决策。从政府层面看,一是做好政策沟通与战略对接,助力企业“走出去”;二是加大进入保障力度,创新融资平台,支持企业“走出去”;三是优化风险管控体系,提供政策性保险支持,保障企业“走出去”。
(作者为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