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食物“吃掉”的人:贪食症和厌食症患者

来源 :新传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anlan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天中午十二点和晚上的八点左右,是“兔子”们集中活跃的时间。按照平常人的作息,这两个时段,人们刚好吃完饭。“兔子”们也是,只不过他们的生活多了一道工序——催吐,他们要把刚刚吃进去的食物通过各种方式吐出来,用手或者直接插进胃里的塑料管。
  一整只烤鸡、一个汉堡、一个鸡肉卷,一包薯条、两杯400ml可乐,一边看着动画片一边吞完这些,林婷婷觉得她获得了久违的满足感。很快,负罪感挤走了满足感,心里有个声音提醒她:“你又要变胖了!”她冲进洗手间,将食指戳进喉头,刚刚吃进去的食物从喉咙倾泻而出。
  林婷婷是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在医学上,神经性贪食症是进食障碍的一种。进食障碍属于精神类障碍。它的相关疾病还包括神经性厌食症和其他特定的进食障碍。西方流行病研究数据表明,进食障碍的患病率约0.5%到1%。这意味着,每一百到两百人中,就有一人患有进食障碍。
  在中国,进食障碍患者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但这是庞大而隐秘的群体。
  “好像毒瘾发作一样”
  “天啊,我怎么这么胖!”17岁那年,湖北女孩林婷婷无意间在商场的试衣镜里瞥到了自己,“被自己吓了一跳”。镜中的女孩,身高170厘米,体重200斤。此后,她开始以节食、过度运动的方式减肥。半年后,她惊喜地看到折线图走势一路向下。体重秤告诉她,她减了60斤。 她并不知道,潘多拉魔盒已经悄悄开启。
  高三的一天,林婷婷被饥饿感击中了。她报复性地吃完了一大盆排骨汤和两碗米饭。很快,身体上的满足感和心理上的负罪感开始撕扯她。她近乎本能地想到一个方法——把它们吐掉,吐掉就不会长胖。
  接下来的生活好像进入了暴食和催吐形成的旋转门,“那种感觉就好像毒瘾发作一样”。林婷婷一边暴食、催吐,一边在日记里劝诫自己,“不能这样,会死掉的”。
  到武汉上大学后,林婷婷发现,原来她也有同类。大二那年,她在一个大胃王博主页面上,看到了一群叫“兔子”的人。
  这些患有神经性贪食症的病人自称“兔子”。“兔”是“吐”的谐音,寓意柔弱和胆小。他们极度怕胖,自我评价体系完全建立在身材和体重变化上。他们在深夜、独处、焦虑、沮丧的情况下暴食,再在罪恶感的驱使下,试图利用利尿剂、泻药、呕吐等方式清除吃掉的食物。
  这些聚集在百度贴吧、QQ群里的“兔子”们以年轻女孩居多,她们在每天饭点前后准时分享暴食的快感和催吐的方法。
  李雨薇是其中一个群的群主,她1994年出生,金融行业的巨大工作压力让她患上了神经性贪食症。她说,每次有人加群,她都觉得特别失落——这个世界上又有一个人陷入了“这种巨大的痛苦”。
  群里的女孩们没有、也不打算去医院。她们觉得自己“阴暗、丑陋”。李雨薇的想法几乎代表了大多数,“暴食和催吐是一件难以置信又无法让人理解的事情”。
  奉行“以瘦为美”是主因
  “暴饮暴食和食后催吐这些行为,本质上是对情绪的不适当处理。”曾参加过“中国红十字会进食障碍患者救助项目”的心理治疗师韩煦说,很多进食障碍患者具有的共同点是完美主义和低自尊,他们优秀却不善于发现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大部分患者认为,“以瘦为美”的社会文化价值观为进食障碍提供了温床。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成长中都曾遭遇来自家庭、社会关于身材问题的压力。像林婷婷这样的年轻女孩,尽管已经认识到了暴食和催吐的危害,但内心深处依然认同“瘦才是美的标准”。
  家长们也持这样的观点。一位母亲谈及女儿的减肥行为时说,减肥行为本身并无不妥,只是过度才造成了神经性贪食。“减肥不就是女人一辈子追求的事业吗?”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进食障碍诊治中心负责人陈珏说,这几年,进食障碍患者越来越多。陈珏记得,1998年,她刚刚从事精神科工作时,整个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一年只能见到一两例进食障碍患者,如今一整天的门诊可以见到二十多人。
  研究显示,神经性贪食症的高发年龄段为12岁到35岁,平均发病年龄为18岁,男女比例为1:13。像林婷婷这样的女中学生、大学生是进食障碍的高危人群。陈珏认为,“社会文化”因素,如“以瘦为美”的社会价值观,在进食障碍中起着重要作用。
  2017年1月,林婷婷跟母亲坦白了自己双性恋的事实,母亲无法接受,母女陷入冷战。当时正值春节,家里的餐桌上摆满了大鱼大肉。林婷婷疯狂地享受食物,再冲进卫生间把它們全部吐出来。这是她病情最严重的时段,从以前的一个月暴食、催吐一次变成了每天暴食三次、催吐三次。
  晚上,她一个人待在房间里,思考人生的意义。怎么也想不明白。那就睁着眼睛。整夜醒着。几天后,她被武汉一家综合性医院诊断为神经性厌食症和抑郁症。
  其实,林婷婷不是孤例。国外学者发现,像她这样的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同时患有抑郁症和焦虑障碍的比例在50%以上,这些患者还可能共病物质滥用、冲动/冒险行为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
  何一曾是一位有7年神经性贪食症病史的进食障碍患者。在暴食催吐持续到第四、五年时,她在呕吐物里看到了血。求生的本能让她开始自救——看医疗专业书籍、求助医疗机构。但还是有点晚了。频繁的催吐已经给她的身体带来了病态反应。每到深夜,何一总是被一种恶心的感觉击中。她的牙齿也被胃酸腐蚀坏了。四颗臼齿严重蛀牙,吃太冷或太酸的食物都会疼。
  “有些病人反复呕吐,除了造成牙齿问题和腺体肿大外,还可能造成血清电解质紊乱,引发心率失常,危及生命。”陈珏解释。据报道,进食障碍患者死于心搏骤停、肾衰竭或者其他躯体并发症。
  最难的是下决心接受治疗
  进食障碍在孩子和父母之间形成了一道结界。少有父母可以打破。
  在心理治疗师韩煦的记忆里,即使父母带着孩子来看进食障碍专科,也常常陷入互相指责的怪圈。家长总是认为,孩子就是太作了,要是不作,早就好了;孩子又觉得,她生这个病,和小时候父母的对待方式有关,家长话里话外地说孩子胖,孩子就会有自卑心理,尝试去减肥。
  陈钰说,很多患者并不知道进食障碍是精神科需要处理的问题。在诊疗中,很多家长都觉得吃不下饭是肠胃问题,要看消化科;闭经是内分泌问题,要看中医或内分泌科。很多时候,病情都被耽误了。
  即使专业医生也未能走出认知盲区。李苗是一位有九年神经性贪食症病史的进食障碍患者。她曾在教科书上看到自己的症状符合神经性贪食症的诊断标准,但不确定。2015年的一天,她终于鼓足勇气走进当地一家精神专科医院时,医生跟她说,这不是一种病,不需要治疗。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李苗的进食障碍越来越严重。
  韩煦曾遇到一个极端病例。前一天,一个女孩还在一家网络医疗平台上咨询进食障碍要怎么治疗,第二天就看到家长的消息,说孩子已经过世了。韩煦说,每次看到这样的消息都非常难过。
  好在,进食障碍并非毫无治愈希望。
  陈珏说,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都是可以治愈的。以厌食为例,数据显示,45%的患者可以治愈,30%预后中等,25%预后较差,死亡率5%-15%。但至少将近一半的病人是可以治愈的。同样,贪食症的治愈率也在一半以上。“越早来治疗,越容易康复。”陈珏说,对很多进食障碍患者来说,最难的一步就是下决心接受治疗。
  (梁衍军荐自《新京报》 2018.1.17)
其他文献
近年来,每天“晒步数”、“打榜”已然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运动生活方式之一。日前,全球轻运动APP“动动”与“微基因”联合发布了《2017全球行走大数据报告》。报告显示,在2017年里,动动全球用户共完成4万亿步,平均每人每天行走5432步;累计行走里程28亿公里,相当于从地球往返太阳9.3次。在有较多动动用户活跃的112个国家中,中国、新加坡、西班牙等跻身“全球最能走TOP10国家”,其中中国人最“
期刊
逃、擅自脱离组织、出走三种违纪行为有三种区别。  一是主体不同。外逃行为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包括所有党员。而擅自脱离组织行为和出走行为的主体是特殊主体,特指“驻外机构或者临时出国(境)团(组)中的党员”。“驻外机构”包括我国各级政府、军队、团体、新闻媒体、企业、事业单位派驻外国或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使领馆、商务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等。“临时出国(境)团(组)”包括因公临时派往国外、境外工作、学习、
期刊
“学习不好的人,才会上职校。”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及观念的影响,技术工人被认为没前途、没面子。有调查数据显示,只有1%的人不介意当工人;90%以上的家长希望孩子读大学而非职校。近年来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以上的水平,供需矛盾突出。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一支高质量的技工队伍不可或缺。德国制造业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这与其重视职
期刊
懼镜怜惜鬓色深,  蹉跎惭愧负韶春。  千寻灌木朝朝志,  万里昆鸡夜夜心。  萤火草丛光淡弱。  青苔角落绿微痕。  古来伯乐只相马,  谁信灰驴也奋奔。
期刊
背靠俾路支沙漠,常年的风沙以及烈日的炙烤,这就是巴基斯坦瓜达尔港,被当地人称之为“风之门”的地方;也是在这里,我国派出了常驻非洲以外地区的第一支援外医疗队伍,为当地民众以及中资企业员工提供了踏实可靠的医疗保障。  第一批援外医疗队  2017年2月,为了优化“一带一路”人道服务供给,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了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丝路博爱基金,在巴已资助开展了“中巴急救走廊”项目,主要内容是沿中巴经济走廊布设由
期刊
我们向习近平总书记学做中国共产党人,要做强于信念、敢于担当、甘于奉献、严于自律的组织人,要做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人,同时还要做丰富生动、有情有义的人。  总书记22次谈“做人”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重视研究和解决“做人”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新闻报道中我们读到习近平总书记22次谈“做人”。习近平总书记谈“做人”,有以下特点:  一是将“做人”与党的建设紧密结合。2014年
期刊
在格鲁吉亚最长隧道贯通仪式上,格鲁吉亚财政部长马穆卡连声称赞中国铁建的施工速度和安全质量,表示未来将继续加强合作。除了格鲁吉亚,近年来,中国越来越多地帮助其他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未来,中国建设将会成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力军。  中国这一壮举让摩洛哥在能源上“站起来了”  近日中国电建发布消息称,当年我们在摩洛哥播下的种子——努奥II期项目终于开花结果了,这标志着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槽式光热电站项
期刊
媒体注意到,就全国层面来看,31个省份的政协主席,多数曾担任过本地的省级党委常委,而具体到职位,则包括省级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省长等。省级政协一把手除了从外地调来的3人外,还有2人是从中央空降。  近日,就在2天内,3个省级政协主席职务出现调整。先是两个政协一把手互换——安徽省政协主席徐立全履新湖北省政协党组书记,湖北省政协主席张昌尔则履新安徽省政协党组书记。后是河南省政协主席叶冬松当选为新一
期刊
“不同平台上的信息内容,有时候是相互打架的。”多位受访干部表示,数据背后往往牵扯部门利益,有时候公开了,怕带来舆情、引起官司等不良后果,没人愿意担这个责。“在我看来很多都应公开,但有些部门說不公开就不公开,自由裁量权太大。”  随着我国政务公开的力度不断加大,广度、深度不断拓展,公众的期待和需求也越来越高。不过记者调研发现:一些地方政务公开没跟上群众节拍,许多与群众关系紧密的政务信息虽然“上墙进栏
期刊
听证会已成为我国政府部门在决策前问计于民的一种手段,但作为舶来品的听证会制度在具体实践中,时常会遭受“听证专业户”“逢听必涨”“作秀走过场”等诟病。一些听证会只是“听听”而已,变成了一种形式主義。  “听听”而已走过场  西部某省会城市发改委就地铁票价举行了听证会,有消费者、经营者、专家、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等19人参与此次听证,就三个票价方案提出意见。最终,有9人同意方案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