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是思维的痕迹。提问是一把开启学生自主学习的钥匙。积极的阅读教学,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以“问题”为导向開启学生自主学习之门。
一堂语文课教师带领学生要解决的不是多少个问题,关键是发掘出“有价值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挑战。“问题清单”不是问题的简单罗列,要分析哪些问题“有价值”,哪些是学生可以通过自己阅读文本或者查找资料解决的。教师要考虑的是学生无法自己解决的,或者自己理解不够全面的内容。“问题清单”的梳理是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处。
1.培养“问题意识”。每一篇课文中一定存在一些问题,它们不是直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而是需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提问,用更加专业的眼光去开启阅读。这需要教师去提醒,去培养,去引导。
例如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中的《蝙蝠和雷达》,看到这个课题就能提出一个很好的问题,为什么不写“雷达和蝙蝠”?看似好像意思一样,可是语文就是在学习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细读发现在语序上。语序是作者写作的顺序。这篇课文先写的是蝙蝠,而后指出人类根据蝙蝠的特征发明了雷达。学生一读全文真是如此。然后给学生补充仿生类的文章,指导他们学习并发现写作规律。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获得此类文章的阅读经验。
2.找寻“核心问题”。列出“问题清单”之后,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的问题解决,更要梳理出“核心问题”,以此来制订教学方案。
如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海上日出》一文,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有一连串:作者为什么要写日出前的“清静”,与“机器的响声”是否有矛盾?作者用了一连串描写太阳升起的动词,明明是写日出的景象,最后为什么要提到“我”的样子?等等。以上的问题,核心的问题是“作者运用一连串表现人的动作的词语的用意”。因此,本课的教学核心应当围绕“我”的内心变化来展开。
3.善解“无问之问”。教师常常会在教学过程中安排让学生提问题的环节,但是鲜有学生会主动提问,即使有,提出来的问题也价值不高。为什么我们学生会没有问题?提不出高质量价值的问题?
教师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备课时就要有对学生“问题”的预设,要让学生在预学课文时敢于列出“问题清单”,教师收到学生的“问题清单”也就充分掌握了学情。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学习任务才会是有挑战性的,才能让学生感兴趣。
学生运用提问来学习,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始。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更加有指向性。这就像带着任务的工程队一样,他们会有计划、有目标地完成工作。
1.探寻学习的“最佳路径”。教师始终在探寻一条适合学习的“最佳路径”。这一条路一定是存在的,但是教师也不要希望能一蹴而就。教学中,一定会走一些所谓的“弯路”,慢慢地就把“弯路”走成“直路”。“问题清单”就是行走在这条“最佳路径”中的“交通工具”,开始是很崎岖的,后来慢慢就会变得纯熟,实现“最佳路径”。
2.发掘言语的“背后秘密”。语文学习不是简单地从“字面”到“字面”,言语背后都有着深刻的用意,而这些就需要通过阅读提问来挖掘。
例如粗读课文《螳螂捕蝉》中的“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一句,觉得很平常,如果换成“吴王终于发现了少年”,难道不可以吗?学生带着问题再细细品读文本,才会感受到少年的用心良苦。少年一系列的行为,都是“有心人”的表现,所以作者用“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更确切地表现出少年的良苦用心。
3.指向课堂的“深度学习”。人们常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好的问题为学生开启一场深度学习的历程,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例如部编版四年级《母鸡》一文,课文的开头写道“我一向讨厌母鸡”,到了后来作者却说“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学生在提问中发现作者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下子引起了阅读的兴趣。学生经过深入阅读会发现作者“先抑后扬”的表达方式,这种写法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需要掌握的。学生可以尝试用这样的写作方法写自己喜欢的一样物品,开始是写它“平淡无奇”,后面却是“别具一格”。
问题就像是导航员,指引着孩子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攀登高峰。一篇课文一定有值得孩子们去探究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中有价值的内容,在“问题清单”导向下,让孩子充分体验语文学习的过程,展示他们的聪明才智,体验学习的乐趣。
1.发现问题的能力。人们常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难得。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没有问题,不知道如何去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思维的惰性,发现问题的敏感度不强。
发现问题的能力是要慢慢培养的,教师要珍视学生的提问,鼓励他们列出“问题清单”。在教师不断提点中,学生会对“问题清单”的学习方式慢慢熟悉起来,使其成为语文学习的支架。
2.归纳整理的能力。很多学生会提各种问题,可是缺失了梳理归纳能力的培养,而这种归纳整理的能力才是高层次思维的表现。
例如在教授《琥珀》一文时,学生会对琥珀的形成感兴趣,也提出了很多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各类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归类整理为:琥珀的形成要满足什么条件?琥珀本身特点和研究价值是什么?归类整理后,学生再从文中去寻找答案。这样,学生不光理解了课文,还掌握了一项学习本领:归纳整理问题的能力。
3.综合运用的能力。语文归根到底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学科。语文的学习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只有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拓展学习,才会真正提升语文素养。
例如学习《大自然的文字》这类有科学探索性的课文,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大自然文字”的魅力外,孩子们在内心中一定希望在现实中找到类似的“文字”。孩子们带着好奇心发现蚂蚁创造的“文字”。孩子们通过观察蚂蚁搬家的过程,可以为“蚂蚁搬家”配上一幅画,再添加一段文字:“天空阴沉沉的时候,你看到蚂蚁在忙忙碌碌地搬家。对于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来说,他会告诉你——雨马上要来了!”同样的方式,孩子们可以发现“树的年轮”“蜻蜓低飞”“树叶脱落”等等有趣的“文字”。
语文像一个“乐园”,绝不是枯燥乏味的。“问题清单”指引孩子在“乐园”里尽情“游玩”。孩子们带着好奇心走进“乐园”,带着自己的疑问,到处去观察、体验、探索,带走的是终身受益的“果实”。教师要给予孩子们更大的自由空间,充分展示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快乐语文,真的并不遥远!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一、“问题清单”,教学生“发现”有价值的学习内容
一堂语文课教师带领学生要解决的不是多少个问题,关键是发掘出“有价值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挑战。“问题清单”不是问题的简单罗列,要分析哪些问题“有价值”,哪些是学生可以通过自己阅读文本或者查找资料解决的。教师要考虑的是学生无法自己解决的,或者自己理解不够全面的内容。“问题清单”的梳理是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处。
1.培养“问题意识”。每一篇课文中一定存在一些问题,它们不是直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而是需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提问,用更加专业的眼光去开启阅读。这需要教师去提醒,去培养,去引导。
例如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中的《蝙蝠和雷达》,看到这个课题就能提出一个很好的问题,为什么不写“雷达和蝙蝠”?看似好像意思一样,可是语文就是在学习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细读发现在语序上。语序是作者写作的顺序。这篇课文先写的是蝙蝠,而后指出人类根据蝙蝠的特征发明了雷达。学生一读全文真是如此。然后给学生补充仿生类的文章,指导他们学习并发现写作规律。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获得此类文章的阅读经验。
2.找寻“核心问题”。列出“问题清单”之后,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的问题解决,更要梳理出“核心问题”,以此来制订教学方案。
如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海上日出》一文,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有一连串:作者为什么要写日出前的“清静”,与“机器的响声”是否有矛盾?作者用了一连串描写太阳升起的动词,明明是写日出的景象,最后为什么要提到“我”的样子?等等。以上的问题,核心的问题是“作者运用一连串表现人的动作的词语的用意”。因此,本课的教学核心应当围绕“我”的内心变化来展开。
3.善解“无问之问”。教师常常会在教学过程中安排让学生提问题的环节,但是鲜有学生会主动提问,即使有,提出来的问题也价值不高。为什么我们学生会没有问题?提不出高质量价值的问题?
教师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备课时就要有对学生“问题”的预设,要让学生在预学课文时敢于列出“问题清单”,教师收到学生的“问题清单”也就充分掌握了学情。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学习任务才会是有挑战性的,才能让学生感兴趣。
二、“问题清单”,让学习真实发生
学生运用提问来学习,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始。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更加有指向性。这就像带着任务的工程队一样,他们会有计划、有目标地完成工作。
1.探寻学习的“最佳路径”。教师始终在探寻一条适合学习的“最佳路径”。这一条路一定是存在的,但是教师也不要希望能一蹴而就。教学中,一定会走一些所谓的“弯路”,慢慢地就把“弯路”走成“直路”。“问题清单”就是行走在这条“最佳路径”中的“交通工具”,开始是很崎岖的,后来慢慢就会变得纯熟,实现“最佳路径”。
2.发掘言语的“背后秘密”。语文学习不是简单地从“字面”到“字面”,言语背后都有着深刻的用意,而这些就需要通过阅读提问来挖掘。
例如粗读课文《螳螂捕蝉》中的“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一句,觉得很平常,如果换成“吴王终于发现了少年”,难道不可以吗?学生带着问题再细细品读文本,才会感受到少年的用心良苦。少年一系列的行为,都是“有心人”的表现,所以作者用“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更确切地表现出少年的良苦用心。
3.指向课堂的“深度学习”。人们常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好的问题为学生开启一场深度学习的历程,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例如部编版四年级《母鸡》一文,课文的开头写道“我一向讨厌母鸡”,到了后来作者却说“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学生在提问中发现作者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下子引起了阅读的兴趣。学生经过深入阅读会发现作者“先抑后扬”的表达方式,这种写法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需要掌握的。学生可以尝试用这样的写作方法写自己喜欢的一样物品,开始是写它“平淡无奇”,后面却是“别具一格”。
三、“问题清单”,指向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问题就像是导航员,指引着孩子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攀登高峰。一篇课文一定有值得孩子们去探究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中有价值的内容,在“问题清单”导向下,让孩子充分体验语文学习的过程,展示他们的聪明才智,体验学习的乐趣。
1.发现问题的能力。人们常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难得。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没有问题,不知道如何去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思维的惰性,发现问题的敏感度不强。
发现问题的能力是要慢慢培养的,教师要珍视学生的提问,鼓励他们列出“问题清单”。在教师不断提点中,学生会对“问题清单”的学习方式慢慢熟悉起来,使其成为语文学习的支架。
2.归纳整理的能力。很多学生会提各种问题,可是缺失了梳理归纳能力的培养,而这种归纳整理的能力才是高层次思维的表现。
例如在教授《琥珀》一文时,学生会对琥珀的形成感兴趣,也提出了很多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各类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归类整理为:琥珀的形成要满足什么条件?琥珀本身特点和研究价值是什么?归类整理后,学生再从文中去寻找答案。这样,学生不光理解了课文,还掌握了一项学习本领:归纳整理问题的能力。
3.综合运用的能力。语文归根到底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学科。语文的学习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只有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拓展学习,才会真正提升语文素养。
例如学习《大自然的文字》这类有科学探索性的课文,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大自然文字”的魅力外,孩子们在内心中一定希望在现实中找到类似的“文字”。孩子们带着好奇心发现蚂蚁创造的“文字”。孩子们通过观察蚂蚁搬家的过程,可以为“蚂蚁搬家”配上一幅画,再添加一段文字:“天空阴沉沉的时候,你看到蚂蚁在忙忙碌碌地搬家。对于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来说,他会告诉你——雨马上要来了!”同样的方式,孩子们可以发现“树的年轮”“蜻蜓低飞”“树叶脱落”等等有趣的“文字”。
语文像一个“乐园”,绝不是枯燥乏味的。“问题清单”指引孩子在“乐园”里尽情“游玩”。孩子们带着好奇心走进“乐园”,带着自己的疑问,到处去观察、体验、探索,带走的是终身受益的“果实”。教师要给予孩子们更大的自由空间,充分展示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快乐语文,真的并不遥远!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