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是使学生正确解读记叙文的一条有效路径。如何引导学生理清记叙文的思路呢?笔者从分析文章题目、借助文章的线索、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等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初中语文;记叙文;思路;梳理
《语文课程标准》对6--9年级现代文阅读的要求之一是能“理清文章的思路”。但是,不少中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中理清文章思路仍是他们所面临的难题。
确实,在对现代文阅读的考查中,无论是解释句意文意、筛选归纳信息甚至是鉴赏分析手法,都与把握文章思路有关,理不清文章思路,就无从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就无法进入“文心”。即使不着眼于中考,理清思路也应成为我们阅读现代文的一种基本能力。
因此,在对现代文解读的诸多切入点中,从理清文章思路入手展开对一篇文章的解读,是正确解读现代文的一条有效路径。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呢?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对记叙文思路的梳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从分析题目入手来梳理文章思路
题目是对文章中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所以我们常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也常常被称为题眼或文眼,有的文章题目能直接提示文章的思路,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文章题目间接暗示了文章的思路,如《变色龙》。在阅读时只要对文题进行认真的审视,准确抓住题眼,便可理清文章的思路。
例:《变色龙》一文的教学。
师:同学们,在自然界中有一种奇特的动物叫“变色龙”,它是蜥蜴的一种。这种动物,为了保护自己,它的皮肤颜色能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其实,在我们的人类社会中也有像变色龙一样的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
师:昨天,每位同学都预习了《变色龙》一课,找一位同学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1: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广场上处理狗咬人的事件。
师: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的案件过程中,前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变化的原因和内容。
生2:课文6--8节,听了赫留金申诉,不知道狗主人是谁时 ,奥楚蔑洛夫对小狗——野畜生,疯狗,把它弄死好了, 对赫留金——肯定被狗咬了。
生3:课文9--13节,当人群中有人说好像是日加洛夫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对小狗——它是那么小,它怎么会咬着你的? 对赫留金——你那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你们这些鬼东西。
生4:课文14--17节,当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 奥楚蔑洛夫对小狗——下贱胚子,对赫留金——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
生5:课文18--20节,当巡警说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对小狗——名贵的狗,狗是娇贵的动物。对赫留金——你这混蛋,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
生6:課文21--22节,当厨师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对小狗——野狗,弄死它算了。
生7:课文23--27节,当厨师说是将军哥哥的狗时,奥楚蔑洛夫对小狗——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 对赫留金——我早晚要收拾你。
师: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部分内容照应了文章题目中的哪一个字?
生8:“变”。
师: 所以说,课文题目中的“变”字是文章的题眼。
师:围绕“变”字我们理清了课文6--27节的思路,知道这部分内容主要写奥楚蔑洛夫是怎样处理狗咬人事件的,那么,课文1--6节主要写了什么?
生9:主要写孕育奥楚蔑洛夫这样奴性人格的土壤和事件的起因。
师:那么课文的最后两节写了什么?
生10:交待事情的结局:奥楚蔑洛夫审理案子结束,小狗被带走,赫留金受到讥笑和恐吓。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我抓住了文章题目中的“变”字,理清了本课的思路:警官奥楚蔑洛夫发现狗咬人案件----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案件----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案件的结果。
题者“额”也,目者“眼睛”也,题目是文章的窗口,往往直接提示或间接暗示了文章的思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斟酌课题的每个字词,分析课题的含义,可以帮助学生从对课题的理解中理清文章思路。
(二)借助文章的线索来梳理文章思路
线索是勒制文章的缰绳,是贯穿全文的脉络,它起到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明晰的作用。
记叙文的线索多样,一般来说,有的以“人”为线索,有的以“物”为线索,有的以“事”为线索,有的以“时间”为线索,有的以“空间”为线索,有的以“情”为线索。
阅读时如果能紧紧把握并理清文章的线索,也就等于理清了材料的内在联系,从而也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路。
例:笔者在讲授《小巷深处》一课时:
师:陪伴女儿成长的母爱表现在哪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后加以概括。
生1:课文第2节,写瞎眼养母用自己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了我这个弃婴。课文第3节,写养母为了我,拿出所有的积蓄换住处。
生2:课文第4节,写养母为了我,改变了以往泼辣的性格。课文第6节,写养母为了我,寒暑持家,苦心经营。
生3:课文第7、8节,写养母把“我”调养得像个“千金小姐”,并为“我”学习取得的成绩而骄傲。
生4:课文11节,当“我”为家的贫困、养母的卑微而沉默,回避同学,甚至厌恶这个家,想离开这个家时,养母抑制住自己的悲伤,忍痛为我开脱。
生5:课文第12、13节,当我考上县城重点高中,临行前,告诉母亲以后没有什么急事不用去找我,养母好长好长时间的沉默后依然忍痛到厨房为我做好吃的。 生6:课文第16-27节,为了顾及“我”的感受,在我高中住读期间,养母想尽办法,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每月偷偷进城给我送生活费和营养品。
师:以至于到高中生活的最后一个星期,当我的同乡将一包鸡蛋和50元钱塞给我时,我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师:这篇文章选择了那么多的材料来表现母爱,是什么把这些材料贯穿起来的?
生7:通过“我”的情感变化把课文中所选的材料贯穿起来。
师:你能具体说一说吗?
生8:课文第9节:“开始的时候,我很满足于自己那由肮脏的板壁、熏黑的炭炉、简单的饭菜构成的生活,我总是自豪地倚在极为疼爱我的母亲身边,总是极自由地吃那令小朋友眼馋的永远吃不完的冰棍……”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我小时候我对家和生活的满足、自豪。
生9:还有第10、11节,“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感到了自己的不同一般……那段时间,除了几顿饭之外,我几乎整天泡在教室里,只是为了在那个卑微的家里少呆几分钟”。这两段主要写“我”的自卑,对家和养母的厌恶。
生10:还有15、16节“住读生活很快让我忘掉了……忘掉了……也忘掉了……我开始淡忘了……甚至淡忘了……”这些句子写出了“我”对家和养母的淡忘、隔绝。
师:最后,在老婆婆的教育下,在母爱的感动下,我的感情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1:课文第29节“妈妈!”我奔过去,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流着泪。这句话生动形象写出了养母对“我”无私、执着的爱摧毁了“我”的虚荣,戳穿了我幼稚无知编织的谎言,促使我深深悔悟。
生12:课文30节“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我其实还记得……还记得……还记得……还记得……”,这一节强烈地表达了“我”的自责、内疚、懊悔,无私的母爱终于换回了迷失的“我”,使我走出虚荣和无知,回归到了热爱家庭、珍视亲情的现实中。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我先引导学生概括表现母爱的材料,再引导学生寻找文中表现我情感变化的重点段落来梳理“我”的情感变化。
学生抓住了“我”满足、自豪——自卑、厌恶——淡忘、隔绝——悔悟、回归这一情感变化的线索,理清了本文的思路:一是写母爱的无私和宽容,二是写“我”对养母的理解和感激。
由此看来,“线索”是一条走出阅读迷宫的正确线路,也是一条抵达心脏的筋脉,理清了“ 线索”这条脉絡,我们就能够顺藤摸瓜,帮助学生走出初步理解文章的迷障,创造出“山穷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阅读境界。
(三)抓住文中关键句来梳理文章思路
作者在写作时,为了使文章的思路清晰,往往会在段落中安排一些起统摄、提掣、凸显等作用的句子。比如过渡句、照应句、起始句、中心句、总结句、抒情句、议论句等,这些句子在语段中往往起着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等,在阅读时,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句子,来理清文章思路。
例:《生命之线》一课的教学。
师:默读《生命之线》一文,从文中圈画能帮助你理清本文思路的关键句(如文章开头句、结尾句、过渡句句等),并说说你这样圈画的理由。
生1:课文第1节中的“45米长的强索将我俩的身体和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登山运动中,常常是二到四人结成一组,以生命线相连,大家同甘共苦,生死与共”。这两句话在文章开头,不仅照应了文章题目,而且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生2:课文第2节中的“这是在1992年的4月,我们首次攀登位于尼泊尔境内高6090米的帕杰尔墨峰”。这句话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并引出对1--6节登山遇险的叙述和描写。
生3:第6节结尾“蓦地,我的思绪回到了那场挥之不去的噩梦中……”,这句话使我从眼前的遭遇跳跃到过去的遇险,引出7--8节作者插叙自己1985年和西蒙攀登秘鲁修拉格安德峰的经历,在下山途中,我不慎摔伤,西蒙砍断了连接两人的绳索,使我载入40米深的冰隙里。
生4:第8节结尾“而今,命运似乎又一次拉开了悲剧的序幕。”这句话使我从过去的遇险又跳跃到眼前的遭遇,引出9--14节写我在同伴马尔的救助下,化险为夷。
生5:课文15节中的“我无怨无悔,登山运动是这样的迷人……那举世罕见的壮观景色,那常人难以经受的艰难困苦,那患难之时来自同伴的无私帮助,能让人感受和经历这世间最美丽的情感。”
这些抒情议论句不仅写出了登山者之间要同甘共苦、生死与共,也写出了登山者对登山的热爱以及挑战生命极限的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句理清了《生命之线》这篇文章的思路:登山遇险---回忆往事---同伴救助---化险为夷---抒写感受。使学生明白了“生命之线”不仅是指有形的物质之线,而且还指无形的精神之线。
记叙文中的一些关键句子对我们理清文章思路有很好的导向作用,这些句子有时出现在文章开头,有时出现在文章结尾,有时表现为文章中的过渡句。阅读时,有意识的捕捉文中的关键句,找准文中的关键句,能有效地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脉络,使我们清楚、快捷的理出文章的思路。
(四)寻找标志性词语来梳理文章思路
很多文章,为了表达得清晰,往往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前后上下文内容间的关系。如文中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对人物描写的词语、勾连段与段、句群与句群、句与句之间的词语:如表示并列关系的“首先、其次、再次”,“一方面……另一方面”;表示总分关系的“因此、总之、由此可见”;表示递进关系的“更、而且”;表示转折关系的“但是、相反、与此不同”等等。找出这些词语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我们理清文章的思路。
例:《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的教学。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从文中圈画表示时间推移和地点转换的词语以及对“我”的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词语,并说一说这样圈画的理由。 生1:“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这句话中的“七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闷热”交代了孩子们爬悬崖的动机。
师:所以,文章1-3节交待了故事发生时间、地点、起因。
师:爬悬崖时,“我”遇到了什么困难?
生2:中途被小伙伴抛弃,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师: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3:课文9节“我终于爬到他们那里,心惊肉跳蹲在石架上,尽量靠近里面”,句中的“終于”不仅写出了“我”爬上离崖顶尚有三分之二路程处的一块狭小岩石架艰难,而且写出了我爬得时间之长。“蹲在石架上”的“蹲”字写出我当时恐慌不安的心理。
师:当小伙伴们爬到崖顶,连“我”最好的朋友也跟着他们沿着一条迂回的下山小路回家了。”这时,我的处境如何?
生4:课文14节“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
“头晕目眩”“绝对”“滑倒”“摔死”写出我对爬下悬崖的恐惧。“但是”表转折,三个“更”字强调了我爬上崖顶的路更艰难。
生5:课文15节“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句中“暮色”“四合”,“寂静”等词语交代了时间晚,烘托了我内心的孤独、恐惧,写出了情势的危险。句中的“伏”字更具体写出了我被困悬崖的恐惧。
师:根据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我们理清了课文4—15节的思路:“我”中途被小伙伴抛弃,困在悬崖上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师:暮色苍茫,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昏暗,后来“我”是怎样爬下悬崖的?
生6:在父亲的指导下,“我”探左脚,移右脚,这样,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地终于爬下了悬崖,脱离了危险。“探”“移”“爬下”这些动词生动地写出了“我”一步一步爬下悬崖的小心翼翼。
师: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语,我们理清了16--22节的思路:在父亲的指点下,我”摆脱了困境。
师:这次遇险的经历使我获得的终生难忘的经验是什么?
生7:课文最后一节“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句话写出了面对困难,要化整为零,分解困难,坚持不懈,战胜自我,才会取得成功。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我通过引导学生从文中圈画表示时间推移和地点转换的词语以及对人物的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词语,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冒险——遇险——脱险。一篇文章,其思路的推进往往由一些标志词语连缀统一,抓住文章中的这些标志性词语,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脉络。
综上所述,理清思路,就是要透过文章表面的语言形式,弄清文章段与段之间、段内各句群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 怎样组合成一个整体的。在记叙文教学中,从分析文章题目、借助文章线索、抓住文中关键句、寻找文中标志性词语等方法来引导学生梳理文章思路,能帮助学生循路识真,很快抓住文章脉络,获得有效信息,探得主旨,真正读懂文章。
参考文献:
[1]于漪,《语文可以这样教》,东方出版中心,2009
[2]许书明,《语文有效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初中语文;记叙文;思路;梳理
《语文课程标准》对6--9年级现代文阅读的要求之一是能“理清文章的思路”。但是,不少中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中理清文章思路仍是他们所面临的难题。
确实,在对现代文阅读的考查中,无论是解释句意文意、筛选归纳信息甚至是鉴赏分析手法,都与把握文章思路有关,理不清文章思路,就无从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就无法进入“文心”。即使不着眼于中考,理清思路也应成为我们阅读现代文的一种基本能力。
因此,在对现代文解读的诸多切入点中,从理清文章思路入手展开对一篇文章的解读,是正确解读现代文的一条有效路径。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呢?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对记叙文思路的梳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从分析题目入手来梳理文章思路
题目是对文章中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所以我们常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也常常被称为题眼或文眼,有的文章题目能直接提示文章的思路,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文章题目间接暗示了文章的思路,如《变色龙》。在阅读时只要对文题进行认真的审视,准确抓住题眼,便可理清文章的思路。
例:《变色龙》一文的教学。
师:同学们,在自然界中有一种奇特的动物叫“变色龙”,它是蜥蜴的一种。这种动物,为了保护自己,它的皮肤颜色能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其实,在我们的人类社会中也有像变色龙一样的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
师:昨天,每位同学都预习了《变色龙》一课,找一位同学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1: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广场上处理狗咬人的事件。
师: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的案件过程中,前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变化的原因和内容。
生2:课文6--8节,听了赫留金申诉,不知道狗主人是谁时 ,奥楚蔑洛夫对小狗——野畜生,疯狗,把它弄死好了, 对赫留金——肯定被狗咬了。
生3:课文9--13节,当人群中有人说好像是日加洛夫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对小狗——它是那么小,它怎么会咬着你的? 对赫留金——你那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你们这些鬼东西。
生4:课文14--17节,当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 奥楚蔑洛夫对小狗——下贱胚子,对赫留金——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
生5:课文18--20节,当巡警说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对小狗——名贵的狗,狗是娇贵的动物。对赫留金——你这混蛋,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
生6:課文21--22节,当厨师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对小狗——野狗,弄死它算了。
生7:课文23--27节,当厨师说是将军哥哥的狗时,奥楚蔑洛夫对小狗——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 对赫留金——我早晚要收拾你。
师: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部分内容照应了文章题目中的哪一个字?
生8:“变”。
师: 所以说,课文题目中的“变”字是文章的题眼。
师:围绕“变”字我们理清了课文6--27节的思路,知道这部分内容主要写奥楚蔑洛夫是怎样处理狗咬人事件的,那么,课文1--6节主要写了什么?
生9:主要写孕育奥楚蔑洛夫这样奴性人格的土壤和事件的起因。
师:那么课文的最后两节写了什么?
生10:交待事情的结局:奥楚蔑洛夫审理案子结束,小狗被带走,赫留金受到讥笑和恐吓。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我抓住了文章题目中的“变”字,理清了本课的思路:警官奥楚蔑洛夫发现狗咬人案件----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案件----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案件的结果。
题者“额”也,目者“眼睛”也,题目是文章的窗口,往往直接提示或间接暗示了文章的思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斟酌课题的每个字词,分析课题的含义,可以帮助学生从对课题的理解中理清文章思路。
(二)借助文章的线索来梳理文章思路
线索是勒制文章的缰绳,是贯穿全文的脉络,它起到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明晰的作用。
记叙文的线索多样,一般来说,有的以“人”为线索,有的以“物”为线索,有的以“事”为线索,有的以“时间”为线索,有的以“空间”为线索,有的以“情”为线索。
阅读时如果能紧紧把握并理清文章的线索,也就等于理清了材料的内在联系,从而也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路。
例:笔者在讲授《小巷深处》一课时:
师:陪伴女儿成长的母爱表现在哪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后加以概括。
生1:课文第2节,写瞎眼养母用自己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了我这个弃婴。课文第3节,写养母为了我,拿出所有的积蓄换住处。
生2:课文第4节,写养母为了我,改变了以往泼辣的性格。课文第6节,写养母为了我,寒暑持家,苦心经营。
生3:课文第7、8节,写养母把“我”调养得像个“千金小姐”,并为“我”学习取得的成绩而骄傲。
生4:课文11节,当“我”为家的贫困、养母的卑微而沉默,回避同学,甚至厌恶这个家,想离开这个家时,养母抑制住自己的悲伤,忍痛为我开脱。
生5:课文第12、13节,当我考上县城重点高中,临行前,告诉母亲以后没有什么急事不用去找我,养母好长好长时间的沉默后依然忍痛到厨房为我做好吃的。 生6:课文第16-27节,为了顾及“我”的感受,在我高中住读期间,养母想尽办法,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每月偷偷进城给我送生活费和营养品。
师:以至于到高中生活的最后一个星期,当我的同乡将一包鸡蛋和50元钱塞给我时,我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师:这篇文章选择了那么多的材料来表现母爱,是什么把这些材料贯穿起来的?
生7:通过“我”的情感变化把课文中所选的材料贯穿起来。
师:你能具体说一说吗?
生8:课文第9节:“开始的时候,我很满足于自己那由肮脏的板壁、熏黑的炭炉、简单的饭菜构成的生活,我总是自豪地倚在极为疼爱我的母亲身边,总是极自由地吃那令小朋友眼馋的永远吃不完的冰棍……”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我小时候我对家和生活的满足、自豪。
生9:还有第10、11节,“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感到了自己的不同一般……那段时间,除了几顿饭之外,我几乎整天泡在教室里,只是为了在那个卑微的家里少呆几分钟”。这两段主要写“我”的自卑,对家和养母的厌恶。
生10:还有15、16节“住读生活很快让我忘掉了……忘掉了……也忘掉了……我开始淡忘了……甚至淡忘了……”这些句子写出了“我”对家和养母的淡忘、隔绝。
师:最后,在老婆婆的教育下,在母爱的感动下,我的感情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1:课文第29节“妈妈!”我奔过去,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流着泪。这句话生动形象写出了养母对“我”无私、执着的爱摧毁了“我”的虚荣,戳穿了我幼稚无知编织的谎言,促使我深深悔悟。
生12:课文30节“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我其实还记得……还记得……还记得……还记得……”,这一节强烈地表达了“我”的自责、内疚、懊悔,无私的母爱终于换回了迷失的“我”,使我走出虚荣和无知,回归到了热爱家庭、珍视亲情的现实中。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我先引导学生概括表现母爱的材料,再引导学生寻找文中表现我情感变化的重点段落来梳理“我”的情感变化。
学生抓住了“我”满足、自豪——自卑、厌恶——淡忘、隔绝——悔悟、回归这一情感变化的线索,理清了本文的思路:一是写母爱的无私和宽容,二是写“我”对养母的理解和感激。
由此看来,“线索”是一条走出阅读迷宫的正确线路,也是一条抵达心脏的筋脉,理清了“ 线索”这条脉絡,我们就能够顺藤摸瓜,帮助学生走出初步理解文章的迷障,创造出“山穷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阅读境界。
(三)抓住文中关键句来梳理文章思路
作者在写作时,为了使文章的思路清晰,往往会在段落中安排一些起统摄、提掣、凸显等作用的句子。比如过渡句、照应句、起始句、中心句、总结句、抒情句、议论句等,这些句子在语段中往往起着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等,在阅读时,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句子,来理清文章思路。
例:《生命之线》一课的教学。
师:默读《生命之线》一文,从文中圈画能帮助你理清本文思路的关键句(如文章开头句、结尾句、过渡句句等),并说说你这样圈画的理由。
生1:课文第1节中的“45米长的强索将我俩的身体和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登山运动中,常常是二到四人结成一组,以生命线相连,大家同甘共苦,生死与共”。这两句话在文章开头,不仅照应了文章题目,而且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生2:课文第2节中的“这是在1992年的4月,我们首次攀登位于尼泊尔境内高6090米的帕杰尔墨峰”。这句话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并引出对1--6节登山遇险的叙述和描写。
生3:第6节结尾“蓦地,我的思绪回到了那场挥之不去的噩梦中……”,这句话使我从眼前的遭遇跳跃到过去的遇险,引出7--8节作者插叙自己1985年和西蒙攀登秘鲁修拉格安德峰的经历,在下山途中,我不慎摔伤,西蒙砍断了连接两人的绳索,使我载入40米深的冰隙里。
生4:第8节结尾“而今,命运似乎又一次拉开了悲剧的序幕。”这句话使我从过去的遇险又跳跃到眼前的遭遇,引出9--14节写我在同伴马尔的救助下,化险为夷。
生5:课文15节中的“我无怨无悔,登山运动是这样的迷人……那举世罕见的壮观景色,那常人难以经受的艰难困苦,那患难之时来自同伴的无私帮助,能让人感受和经历这世间最美丽的情感。”
这些抒情议论句不仅写出了登山者之间要同甘共苦、生死与共,也写出了登山者对登山的热爱以及挑战生命极限的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句理清了《生命之线》这篇文章的思路:登山遇险---回忆往事---同伴救助---化险为夷---抒写感受。使学生明白了“生命之线”不仅是指有形的物质之线,而且还指无形的精神之线。
记叙文中的一些关键句子对我们理清文章思路有很好的导向作用,这些句子有时出现在文章开头,有时出现在文章结尾,有时表现为文章中的过渡句。阅读时,有意识的捕捉文中的关键句,找准文中的关键句,能有效地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脉络,使我们清楚、快捷的理出文章的思路。
(四)寻找标志性词语来梳理文章思路
很多文章,为了表达得清晰,往往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前后上下文内容间的关系。如文中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对人物描写的词语、勾连段与段、句群与句群、句与句之间的词语:如表示并列关系的“首先、其次、再次”,“一方面……另一方面”;表示总分关系的“因此、总之、由此可见”;表示递进关系的“更、而且”;表示转折关系的“但是、相反、与此不同”等等。找出这些词语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我们理清文章的思路。
例:《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的教学。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从文中圈画表示时间推移和地点转换的词语以及对“我”的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词语,并说一说这样圈画的理由。 生1:“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这句话中的“七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闷热”交代了孩子们爬悬崖的动机。
师:所以,文章1-3节交待了故事发生时间、地点、起因。
师:爬悬崖时,“我”遇到了什么困难?
生2:中途被小伙伴抛弃,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师: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3:课文9节“我终于爬到他们那里,心惊肉跳蹲在石架上,尽量靠近里面”,句中的“終于”不仅写出了“我”爬上离崖顶尚有三分之二路程处的一块狭小岩石架艰难,而且写出了我爬得时间之长。“蹲在石架上”的“蹲”字写出我当时恐慌不安的心理。
师:当小伙伴们爬到崖顶,连“我”最好的朋友也跟着他们沿着一条迂回的下山小路回家了。”这时,我的处境如何?
生4:课文14节“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
“头晕目眩”“绝对”“滑倒”“摔死”写出我对爬下悬崖的恐惧。“但是”表转折,三个“更”字强调了我爬上崖顶的路更艰难。
生5:课文15节“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句中“暮色”“四合”,“寂静”等词语交代了时间晚,烘托了我内心的孤独、恐惧,写出了情势的危险。句中的“伏”字更具体写出了我被困悬崖的恐惧。
师:根据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我们理清了课文4—15节的思路:“我”中途被小伙伴抛弃,困在悬崖上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师:暮色苍茫,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昏暗,后来“我”是怎样爬下悬崖的?
生6:在父亲的指导下,“我”探左脚,移右脚,这样,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地终于爬下了悬崖,脱离了危险。“探”“移”“爬下”这些动词生动地写出了“我”一步一步爬下悬崖的小心翼翼。
师: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语,我们理清了16--22节的思路:在父亲的指点下,我”摆脱了困境。
师:这次遇险的经历使我获得的终生难忘的经验是什么?
生7:课文最后一节“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句话写出了面对困难,要化整为零,分解困难,坚持不懈,战胜自我,才会取得成功。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我通过引导学生从文中圈画表示时间推移和地点转换的词语以及对人物的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词语,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冒险——遇险——脱险。一篇文章,其思路的推进往往由一些标志词语连缀统一,抓住文章中的这些标志性词语,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脉络。
综上所述,理清思路,就是要透过文章表面的语言形式,弄清文章段与段之间、段内各句群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 怎样组合成一个整体的。在记叙文教学中,从分析文章题目、借助文章线索、抓住文中关键句、寻找文中标志性词语等方法来引导学生梳理文章思路,能帮助学生循路识真,很快抓住文章脉络,获得有效信息,探得主旨,真正读懂文章。
参考文献:
[1]于漪,《语文可以这样教》,东方出版中心,2009
[2]许书明,《语文有效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