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大名冠小名”现象已然为学界广泛认同,此文在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溯源《古书疑义举例》,举出“以大名冠小名例”条目中各用例间的矛盾现象,加以考辨,提出猜测。同时尝试回应部分学者对于将“大名冠小名”现象归入“正偏式”分类的质疑,并提出新的分类建议,以期进一步明确“大名冠小名”词的内部结构。最后,汇总学界对于“大名冠小名”这一词汇现象的研究现状,并加以评析。
关键词:大名冠小名 综述 古书疑义举例 正偏式 结构
“大名冠小名”现象自先秦由来已久,“大名”“小名”若分别考究其古义,“大名”多表“尊崇的名号”义,与“小名”之“一般的名号”义相对;或作逻辑用语,犹今之属种概念,与“小名”相对并提。而所谓“大名冠小名”现象,则只取后一义项,“冠”取“加在前面”义,可解释为“以属类之大名加在种类之小名前”义。
一.综述及考辨
1.综述范围
关于大名冠小名现象的著述颇多,且专论者少,兼论者多,牵涉关联整个汉语复合词从形成到演变乃至分类的全部过程,笔者难以穷尽,仅尽可能多地拣取与“大名冠小名”直接相关,或关系密切的问题及论述,并加以取舍考辨,以飨大家。
2.关于定性
首先学界对于“大名冠小名”现象成词的基本定性为复合词,这一点没有争议,但对于此类词的具体分类并不统一。多数学者将其视为构成偏正式的一种(邢公畹1949/2000:35 8-369)项梦冰(1988:81-94)认为方言中复合词的部分异序现象是与“大名冠小名”相类似的,并解释说“即使(此类词)语素次序颠倒,仍然是偏正式复合词,但中心概念发生了变化,词语的逻辑结构关系也不相同。”孟蓬生(1993:301)同样指出“这是一类修饰成分在后的偏正结构所采用的语序。”(关于修饰成分在后的偏正式问题,下文将进一步探讨,暂遵照作者原文表达,视作偏正式)后人多赞成此说,罗琦(2003:31-34)、张怡春(2007:157-160)也持类似观点。
但是也有学者将其视为“正偏式”复合词(指中心词在前、修饰语在后的构词方式),叶蜚声、徐通锵(1981)就把古汉语中的“鱼鮪”等看做是“正偏”结构,伍巍,翁砺锋,(2012:132-137)游汝杰(2018:177-185)也认为“古代汉语还有一些所谓‘大名冠小名’词,也是正偏式的。”同时以此佐证此种语序为汉语所固有,并非来自古越语或是壮侗语的底层遗留,讨论了现代汉语构词法应该增加“正偏式”一类的必要性。两派所论各有其合理性,若析言其争论焦点,则是对于“大名冠小名”词的中心概念究竟落在何处这一问题的分歧。同时也有部分学者如王建莉(2011:177-185)将两词根地位视作并列,而只关注其在意义上的侧重选择,单纯从词义角度考量,略论此类现象是“或偏指大名,或偏指小名”的,近似于上古汉语的偏义复词。(大名冠小名的词义类解)亦有数位学者没有讨论定性问题,只论其现象云云。
3.兼论“大名冠小名”的“偏正”与“正偏”
关于汉语究竟有无“正偏”式的争论由来已久,至今仍未达成共识,不少学者认为现代汉语没有“正偏”结构(张洪年(1972)项梦冰(1988)、麦耘(1991:61-65)、丁邦新(2000:194-197)但也有学者认为现代汉语方言中存在“正偏”结构,(岑麒祥1953;桥本万太郎1985;伍巍,翁砺锋2012;游汝杰2018),他们虽然在其成因问题上观点相左,但无一不承认“正偏式”结构存在,故并列于上)这一争论涉及范围较广,多置于广狭两义的现代汉语范畴内进行讨论,且涉及汉藏语系中的汉语亲属语进行比较。笔者此处将范围缩小,仅将“正偏式”的讨论框定在“大名冠小名”这一现象之中,并结合前贤之论述,加以辨析。
单就对于“大名冠小名”的分类而言,笔者仍然倾向于将“大名冠小名”词视作“正偏式”结构。综合张、项、麦、丁四位学者论述中所提到的对“大名冠小名”现象不是“正偏式”结构的质疑,现尝试做如下答复。因项说继承张说,且麦、丁皆认同项之说法,因而此处专引项梦冰(1988)质疑如下:
“小名、大名”属逻辑学范畴,“修饰语、中心语”属语法学范畴,两者不是一一对应的。造词时选取大名做中心概念,或选取小名做中心概念,都是允许的。比如普通话有“厂长张兴旺”和“张兴旺厂长”一类的说法,决不能仅仅因为“厂长、张兴旺”调换了一下次序,就说一个是偏正结构而另一个是正偏结构——“厂长张兴旺、张兴旺厂长”都是偏正结构,由于中心概念不同,语意重心也就不同。
项所言之质疑,自有其道理,但仔细推敲,仍有关于此质疑的质疑如下。
先略去由于对“中心概念”这一术语本身侧重点不同所导致的争论不谈,即使承认项文此段论述在理论上成立,但其后所举现代汉语之“厂长张兴旺”和“张兴旺厂长”例,却无法在“大名冠小名”现象较多存在的上古语境中成立。如果真如项所言,将“大名冠小名”现象视作简单的“调换一下次序”,语意重心左右滑动的话,古汉语词汇中理应存在大量的可以与“小名 大名”詞替换使用的“大名 小名”词,并且具有相当的稳定性,甚至足以使之与“小名 大名”词一起,在人们的日常使用中保存极为可观的一段时间,甚至沿用至今。而事实上,考察上古中古语料发现,“大名 小名”词虽然作为复音词,较早出现在上古典籍之中,但本身的能产性不强,且在“小名 大名”词的产生及增长过程中迅速被取代,仅有极少的例子获得了泛指义或成为专名,得以保存延用,前者如“草芥、虫蛇、虫蚁、禽鹿”,后者则包括“后羿、女娲、庖丁”等。学界也几乎达成共识,多数学者认为,不晚于汉代“小名冠大名”类词就已经产生并为人们所用。因而,这与项在质疑中所提出的构想完全不同甚至相反。如果将现代汉语中保留下来的,占据较大比重的“小名 大名”类词视作偏正式结构,那么与之相对立的“大名冠小名”现象显然无法被纳入“偏正式”之中与之共存。 9.墙峻峰.地名类类属词的类义素外现[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9):314-315.
10.苏宝荣.古汉语特殊词序与原始思维心态[J].古汉语研究,1990(03):33-37.
11.王定焕.《诗经》中的大名缀小名[J].宁波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02):66-68.
12.孟蓬生.上古汉语的大名冠小名语序[J].中国语文,1993(4):301.
13.王建莉.“大名冠小名”詞義類解[J].汉语史学报,2011(00):177-185.
14.王锳.古汉语定语后置问题的再探讨[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02):69-74.
15.汪国胜,罗进军主编.汉语语序问题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1:214.
16.伍巍,翁砺锋.汉语方言正偏结构词探讨[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04):132-137 164.
17.项梦冰.试论汉语方言复合词的异序现象[J].语言研究,1988(02):81-94.
18.邢公畹著.邢公畹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02.:358.
19.许威汉著.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评注.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01.80.
20.晓洲.某些构词方式及相关问题刍议[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3):61-65 60.
21.葉蜚声,徐通锵著.语言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10.
22.游汝杰.汉语及其方言的正偏式构词法[J].语言研究集刊,2018,(2):561-570.
23.张洪年.香港粤语语法的研究[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2.
24.张怡春.偏正结构复合名词语素异序现象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157-160.
注 释
[1]汪国胜,罗进军主编.汉语语序问题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1:214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大名冠小名 综述 古书疑义举例 正偏式 结构
“大名冠小名”现象自先秦由来已久,“大名”“小名”若分别考究其古义,“大名”多表“尊崇的名号”义,与“小名”之“一般的名号”义相对;或作逻辑用语,犹今之属种概念,与“小名”相对并提。而所谓“大名冠小名”现象,则只取后一义项,“冠”取“加在前面”义,可解释为“以属类之大名加在种类之小名前”义。
一.综述及考辨
1.综述范围
关于大名冠小名现象的著述颇多,且专论者少,兼论者多,牵涉关联整个汉语复合词从形成到演变乃至分类的全部过程,笔者难以穷尽,仅尽可能多地拣取与“大名冠小名”直接相关,或关系密切的问题及论述,并加以取舍考辨,以飨大家。
2.关于定性
首先学界对于“大名冠小名”现象成词的基本定性为复合词,这一点没有争议,但对于此类词的具体分类并不统一。多数学者将其视为构成偏正式的一种(邢公畹1949/2000:35 8-369)项梦冰(1988:81-94)认为方言中复合词的部分异序现象是与“大名冠小名”相类似的,并解释说“即使(此类词)语素次序颠倒,仍然是偏正式复合词,但中心概念发生了变化,词语的逻辑结构关系也不相同。”孟蓬生(1993:301)同样指出“这是一类修饰成分在后的偏正结构所采用的语序。”(关于修饰成分在后的偏正式问题,下文将进一步探讨,暂遵照作者原文表达,视作偏正式)后人多赞成此说,罗琦(2003:31-34)、张怡春(2007:157-160)也持类似观点。
但是也有学者将其视为“正偏式”复合词(指中心词在前、修饰语在后的构词方式),叶蜚声、徐通锵(1981)就把古汉语中的“鱼鮪”等看做是“正偏”结构,伍巍,翁砺锋,(2012:132-137)游汝杰(2018:177-185)也认为“古代汉语还有一些所谓‘大名冠小名’词,也是正偏式的。”同时以此佐证此种语序为汉语所固有,并非来自古越语或是壮侗语的底层遗留,讨论了现代汉语构词法应该增加“正偏式”一类的必要性。两派所论各有其合理性,若析言其争论焦点,则是对于“大名冠小名”词的中心概念究竟落在何处这一问题的分歧。同时也有部分学者如王建莉(2011:177-185)将两词根地位视作并列,而只关注其在意义上的侧重选择,单纯从词义角度考量,略论此类现象是“或偏指大名,或偏指小名”的,近似于上古汉语的偏义复词。(大名冠小名的词义类解)亦有数位学者没有讨论定性问题,只论其现象云云。
3.兼论“大名冠小名”的“偏正”与“正偏”
关于汉语究竟有无“正偏”式的争论由来已久,至今仍未达成共识,不少学者认为现代汉语没有“正偏”结构(张洪年(1972)项梦冰(1988)、麦耘(1991:61-65)、丁邦新(2000:194-197)但也有学者认为现代汉语方言中存在“正偏”结构,(岑麒祥1953;桥本万太郎1985;伍巍,翁砺锋2012;游汝杰2018),他们虽然在其成因问题上观点相左,但无一不承认“正偏式”结构存在,故并列于上)这一争论涉及范围较广,多置于广狭两义的现代汉语范畴内进行讨论,且涉及汉藏语系中的汉语亲属语进行比较。笔者此处将范围缩小,仅将“正偏式”的讨论框定在“大名冠小名”这一现象之中,并结合前贤之论述,加以辨析。
单就对于“大名冠小名”的分类而言,笔者仍然倾向于将“大名冠小名”词视作“正偏式”结构。综合张、项、麦、丁四位学者论述中所提到的对“大名冠小名”现象不是“正偏式”结构的质疑,现尝试做如下答复。因项说继承张说,且麦、丁皆认同项之说法,因而此处专引项梦冰(1988)质疑如下:
“小名、大名”属逻辑学范畴,“修饰语、中心语”属语法学范畴,两者不是一一对应的。造词时选取大名做中心概念,或选取小名做中心概念,都是允许的。比如普通话有“厂长张兴旺”和“张兴旺厂长”一类的说法,决不能仅仅因为“厂长、张兴旺”调换了一下次序,就说一个是偏正结构而另一个是正偏结构——“厂长张兴旺、张兴旺厂长”都是偏正结构,由于中心概念不同,语意重心也就不同。
项所言之质疑,自有其道理,但仔细推敲,仍有关于此质疑的质疑如下。
先略去由于对“中心概念”这一术语本身侧重点不同所导致的争论不谈,即使承认项文此段论述在理论上成立,但其后所举现代汉语之“厂长张兴旺”和“张兴旺厂长”例,却无法在“大名冠小名”现象较多存在的上古语境中成立。如果真如项所言,将“大名冠小名”现象视作简单的“调换一下次序”,语意重心左右滑动的话,古汉语词汇中理应存在大量的可以与“小名 大名”詞替换使用的“大名 小名”词,并且具有相当的稳定性,甚至足以使之与“小名 大名”词一起,在人们的日常使用中保存极为可观的一段时间,甚至沿用至今。而事实上,考察上古中古语料发现,“大名 小名”词虽然作为复音词,较早出现在上古典籍之中,但本身的能产性不强,且在“小名 大名”词的产生及增长过程中迅速被取代,仅有极少的例子获得了泛指义或成为专名,得以保存延用,前者如“草芥、虫蛇、虫蚁、禽鹿”,后者则包括“后羿、女娲、庖丁”等。学界也几乎达成共识,多数学者认为,不晚于汉代“小名冠大名”类词就已经产生并为人们所用。因而,这与项在质疑中所提出的构想完全不同甚至相反。如果将现代汉语中保留下来的,占据较大比重的“小名 大名”类词视作偏正式结构,那么与之相对立的“大名冠小名”现象显然无法被纳入“偏正式”之中与之共存。 9.墙峻峰.地名类类属词的类义素外现[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9):314-315.
10.苏宝荣.古汉语特殊词序与原始思维心态[J].古汉语研究,1990(03):33-37.
11.王定焕.《诗经》中的大名缀小名[J].宁波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02):66-68.
12.孟蓬生.上古汉语的大名冠小名语序[J].中国语文,1993(4):301.
13.王建莉.“大名冠小名”詞義類解[J].汉语史学报,2011(00):177-185.
14.王锳.古汉语定语后置问题的再探讨[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02):69-74.
15.汪国胜,罗进军主编.汉语语序问题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1:214.
16.伍巍,翁砺锋.汉语方言正偏结构词探讨[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04):132-137 164.
17.项梦冰.试论汉语方言复合词的异序现象[J].语言研究,1988(02):81-94.
18.邢公畹著.邢公畹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02.:358.
19.许威汉著.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评注.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01.80.
20.晓洲.某些构词方式及相关问题刍议[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3):61-65 60.
21.葉蜚声,徐通锵著.语言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10.
22.游汝杰.汉语及其方言的正偏式构词法[J].语言研究集刊,2018,(2):561-570.
23.张洪年.香港粤语语法的研究[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2.
24.张怡春.偏正结构复合名词语素异序现象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157-160.
注 释
[1]汪国胜,罗进军主编.汉语语序问题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1:214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