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冠小名”综述及考辨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free9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大名冠小名”现象已然为学界广泛认同,此文在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溯源《古书疑义举例》,举出“以大名冠小名例”条目中各用例间的矛盾现象,加以考辨,提出猜测。同时尝试回应部分学者对于将“大名冠小名”现象归入“正偏式”分类的质疑,并提出新的分类建议,以期进一步明确“大名冠小名”词的内部结构。最后,汇总学界对于“大名冠小名”这一词汇现象的研究现状,并加以评析。
   关键词:大名冠小名 综述 古书疑义举例 正偏式 结构
   “大名冠小名”现象自先秦由来已久,“大名”“小名”若分别考究其古义,“大名”多表“尊崇的名号”义,与“小名”之“一般的名号”义相对;或作逻辑用语,犹今之属种概念,与“小名”相对并提。而所谓“大名冠小名”现象,则只取后一义项,“冠”取“加在前面”义,可解释为“以属类之大名加在种类之小名前”义。
   一.综述及考辨
   1.综述范围
   关于大名冠小名现象的著述颇多,且专论者少,兼论者多,牵涉关联整个汉语复合词从形成到演变乃至分类的全部过程,笔者难以穷尽,仅尽可能多地拣取与“大名冠小名”直接相关,或关系密切的问题及论述,并加以取舍考辨,以飨大家。
   2.关于定性
   首先学界对于“大名冠小名”现象成词的基本定性为复合词,这一点没有争议,但对于此类词的具体分类并不统一。多数学者将其视为构成偏正式的一种(邢公畹1949/2000:35 8-369)项梦冰(1988:81-94)认为方言中复合词的部分异序现象是与“大名冠小名”相类似的,并解释说“即使(此类词)语素次序颠倒,仍然是偏正式复合词,但中心概念发生了变化,词语的逻辑结构关系也不相同。”孟蓬生(1993:301)同样指出“这是一类修饰成分在后的偏正结构所采用的语序。”(关于修饰成分在后的偏正式问题,下文将进一步探讨,暂遵照作者原文表达,视作偏正式)后人多赞成此说,罗琦(2003:31-34)、张怡春(2007:157-160)也持类似观点。
   但是也有学者将其视为“正偏式”复合词(指中心词在前、修饰语在后的构词方式),叶蜚声、徐通锵(1981)就把古汉语中的“鱼鮪”等看做是“正偏”结构,伍巍,翁砺锋,(2012:132-137)游汝杰(2018:177-185)也认为“古代汉语还有一些所谓‘大名冠小名’词,也是正偏式的。”同时以此佐证此种语序为汉语所固有,并非来自古越语或是壮侗语的底层遗留,讨论了现代汉语构词法应该增加“正偏式”一类的必要性。两派所论各有其合理性,若析言其争论焦点,则是对于“大名冠小名”词的中心概念究竟落在何处这一问题的分歧。同时也有部分学者如王建莉(2011:177-185)将两词根地位视作并列,而只关注其在意义上的侧重选择,单纯从词义角度考量,略论此类现象是“或偏指大名,或偏指小名”的,近似于上古汉语的偏义复词。(大名冠小名的词义类解)亦有数位学者没有讨论定性问题,只论其现象云云。
   3.兼论“大名冠小名”的“偏正”与“正偏”
   关于汉语究竟有无“正偏”式的争论由来已久,至今仍未达成共识,不少学者认为现代汉语没有“正偏”结构(张洪年(1972)项梦冰(1988)、麦耘(1991:61-65)、丁邦新(2000:194-197)但也有学者认为现代汉语方言中存在“正偏”结构,(岑麒祥1953;桥本万太郎1985;伍巍,翁砺锋2012;游汝杰2018),他们虽然在其成因问题上观点相左,但无一不承认“正偏式”结构存在,故并列于上)这一争论涉及范围较广,多置于广狭两义的现代汉语范畴内进行讨论,且涉及汉藏语系中的汉语亲属语进行比较。笔者此处将范围缩小,仅将“正偏式”的讨论框定在“大名冠小名”这一现象之中,并结合前贤之论述,加以辨析。
   单就对于“大名冠小名”的分类而言,笔者仍然倾向于将“大名冠小名”词视作“正偏式”结构。综合张、项、麦、丁四位学者论述中所提到的对“大名冠小名”现象不是“正偏式”结构的质疑,现尝试做如下答复。因项说继承张说,且麦、丁皆认同项之说法,因而此处专引项梦冰(1988)质疑如下:
   “小名、大名”属逻辑学范畴,“修饰语、中心语”属语法学范畴,两者不是一一对应的。造词时选取大名做中心概念,或选取小名做中心概念,都是允许的。比如普通话有“厂长张兴旺”和“张兴旺厂长”一类的说法,决不能仅仅因为“厂长、张兴旺”调换了一下次序,就说一个是偏正结构而另一个是正偏结构——“厂长张兴旺、张兴旺厂长”都是偏正结构,由于中心概念不同,语意重心也就不同。
   项所言之质疑,自有其道理,但仔细推敲,仍有关于此质疑的质疑如下。
   先略去由于对“中心概念”这一术语本身侧重点不同所导致的争论不谈,即使承认项文此段论述在理论上成立,但其后所举现代汉语之“厂长张兴旺”和“张兴旺厂长”例,却无法在“大名冠小名”现象较多存在的上古语境中成立。如果真如项所言,将“大名冠小名”现象视作简单的“调换一下次序”,语意重心左右滑动的话,古汉语词汇中理应存在大量的可以与“小名 大名”詞替换使用的“大名 小名”词,并且具有相当的稳定性,甚至足以使之与“小名 大名”词一起,在人们的日常使用中保存极为可观的一段时间,甚至沿用至今。而事实上,考察上古中古语料发现,“大名 小名”词虽然作为复音词,较早出现在上古典籍之中,但本身的能产性不强,且在“小名 大名”词的产生及增长过程中迅速被取代,仅有极少的例子获得了泛指义或成为专名,得以保存延用,前者如“草芥、虫蛇、虫蚁、禽鹿”,后者则包括“后羿、女娲、庖丁”等。学界也几乎达成共识,多数学者认为,不晚于汉代“小名冠大名”类词就已经产生并为人们所用。因而,这与项在质疑中所提出的构想完全不同甚至相反。如果将现代汉语中保留下来的,占据较大比重的“小名 大名”类词视作偏正式结构,那么与之相对立的“大名冠小名”现象显然无法被纳入“偏正式”之中与之共存。    9.墙峻峰.地名类类属词的类义素外现[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9):314-315.
   10.苏宝荣.古汉语特殊词序与原始思维心态[J].古汉语研究,1990(03):33-37.
   11.王定焕.《诗经》中的大名缀小名[J].宁波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02):66-68.
   12.孟蓬生.上古汉语的大名冠小名语序[J].中国语文,1993(4):301.
   13.王建莉.“大名冠小名”詞義類解[J].汉语史学报,2011(00):177-185.
   14.王锳.古汉语定语后置问题的再探讨[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02):69-74.
   15.汪国胜,罗进军主编.汉语语序问题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1:214.
   16.伍巍,翁砺锋.汉语方言正偏结构词探讨[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04):132-137 164.
   17.项梦冰.试论汉语方言复合词的异序现象[J].语言研究,1988(02):81-94.
   18.邢公畹著.邢公畹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02.:358.
   19.许威汉著.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评注.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01.80.
   20.晓洲.某些构词方式及相关问题刍议[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3):61-65 60.
   21.葉蜚声,徐通锵著.语言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10.
   22.游汝杰.汉语及其方言的正偏式构词法[J].语言研究集刊,2018,(2):561-570.
   23.张洪年.香港粤语语法的研究[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2.
   24.张怡春.偏正结构复合名词语素异序现象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157-160.
   注 释
   [1]汪国胜,罗进军主编.汉语语序问题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1:214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是顺利的完成与人沟通的前提,更是迈进成功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只有提高中职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才能使他们更加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
内容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也是新课程语文学习中的五大领域之一,中学留守儿童的阅读现状与新课标的要求相悖,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完善教学设施及教学方法,让阅读走进课堂,走进生活。根据留守儿童缺少良好环境、教学与阅读脱节的现状,对如何有效培养中学留守儿童的自主参与阅读习惯提出有关策略,希望帮助其他教师完善自主阅读教学方法,并对学生能够有所帮助。本文从以上几方面分析探究如何培养中学留守儿童自主阅读
基于当前时代背景下,为了能够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首要工作便是激发学生兴趣,让其明白语文学习的价值,并时刻保持积极性.为此,教师自然需要在方法层面予以深入研究,通过合
内容摘要:近年来,“课程思政”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举重若轻,作为课程思政进德语课堂的亲历者,通过对经典名著《格林童话》的沉浸式学习,对其中“女性角色”的演绎和分析有了更深的体悟,并以此达到内化,同时让当代女大学生意识到独立、自主、自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课程思政 《格林童话》 女性形象 当代女大学生   “课程思政”这个词,近两年在高等教育课程技术改革或是教育部学术界的点击率颇高,其历史
内容摘要: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是重难点。为避免误读鲁迅,在教学中应当力争还原时代语境、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深入理解鲁迅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独创精神。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 独创精神 鲁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思维发展与提升”定为核心素养,强调了“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的课程目标。笔者认为:对学生独创思维的考察将会成为命题的一种趋势,而独创思维的
内容摘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出的全新教育理念,在这种理念下,传统外国文学课程需要转变理念,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建设规划,以重视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力求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为主,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上发挥作用。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外国文学课程 转型对策研究   随着“培养应用型人才”教育理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高校及研究者提出了创新实验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为本科院校培养适
内容摘要:美国华裔作家黄哲伦的《蝴蝶君》以现实中真实发生的案件为创作背景,结合作曲家普契尼的著名歌剧《蝴蝶夫人》,用细腻的笔触和繁杂的叙述将现实与虚构、事实与想象杂糅,讲述了法国外交官伽里玛和中国京剧演员宋丽玲爱恨交织的故事,他们的故事以茶开始,背后却反映了西方男性对东方文化的幻想和自身所惯有的后殖民傲慢而导致的文化移情及文化误读。   关键词:《蝴蝶君》 茶文化 文化误读 后殖民傲慢   美国华
内容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源,是延续发展中华文化的重要推力,是中国立于时代发展的根本。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当下高校课程教育有效融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是新时期高校教师的重要使命。   關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课程 文化传承   习总书记曾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旨在展示其独特魅力,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剖析森罗万象的中华优秀传统
随着我国的教育改革,高职教学也已经逐渐从理论知识朝着应用型的教学,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所以相关教育工作者也要能够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在进行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时候,
内容摘要: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全球化的发展,文学作品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全人类的瑰宝。因此,在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加强翻译的准确性以及艺术性都是十分紧要的。不同的地区有着天差地别的文化背景,这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地域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原著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情感在转换了一种语言后与读者产生截然不同的化学反应,大大降低了原著的文学性及艺术性,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