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策略选择以课标为依据。数学课标就数学的基本理念可以用“基础性、工具性、现实性”几个关键词概括起来,而要在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落实好这几个关键词语,笔者认为要做到“六结合”,即主体性和主导性相结合,学习活动和情境教学相结合,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学习实践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积累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策略
一、 学生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相结合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教学中,主体性和主导性没有相对清晰的界限,大纲也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二者在实践活动中存在偏差,倾向于教师,也可说教师以绝对的权威性主宰了课堂,学生被灌输。然后通过课本习题重复的训练,以及课后的大量刷题而来巩固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完全忽视了学生是秉性各异的个体,忽视了学生由于后天的环境因素和先天的自身因素存在着差异性。
二、 学习活动和情境活动相结合
(一)丰富的专业知识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严谨的,逻辑性很强且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基础学科。数学的这一特性就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也就决定了数学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并且是系统化建构的知识体系,这样在教学的时候才可以高屋建瓴,在课堂上才可以游刃有余。
(二)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
光依靠丰富的知识储备还不行,如何把储备的知识在课堂活动中源源不断地稳定性地输出,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有强大的课堂驾驭水平。首先体现在掌控教材的能力。数学知识以教材为载体系统化地呈现,而教材的编排又具有普遍性的特点,虽然在知识的呈现上遵循认识的规律性,但不能照顾到地区的差异性和个体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数学老师在研读教材时,必须要融入学情,把教材重新编排,无论是呈现的知识,还是掌握的技能都要实现层次化,满足不同个体。这种教材的编排就是教学设计。其次还体现在研读课标上。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行为的标杆尺准,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完全掌握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学生教学提出实施建议,教师不能肆意地拔高教学的难度,或者任性地降低内容。拔高了学生可望而不可即,降低了唾手可得,无论哪种形式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做到通读教材,研读课标,再加上熟悉学情,才能有的放矢,精心设计教案。最后还要具有整合教学资源能力。
三、 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
独立思考能力是学生学习必须具备的必要能力,特别是在传统的教学中,数学课堂无论是从教学设计还是巩固训练,都针对着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应试。这一学习的最终归宿决定了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就是以独立思考为主,只有自己有了正确的思维方式,才能取得优异成绩。传统的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具有局限性,但是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随着多元化社会的到来,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首当其冲地进行改革,要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如果把这一任务细化,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当然合作交流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以独立思考能力为前提条件的。只有学生具备了独立思考能力才能进行合作学习,否则只是搞搞形式而已。
四、 学习实践和生活实践相结合
课标对数学学科的性质做了明确的要求,“数学就是生活。”围绕这一基本理念,近几年来国内许多学者提出了数学生活化的研究。众所周知,学生最熟悉的场景就是生活。从刚懂事时就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数学中,所以生活中的耳濡目染、熏陶感染让每一个孩子或多或少地积累了一些数学知识。只是他们没有数学的概念,但却潜意识地有了数学的基础,这就要求在课堂上教师的第一责任不是教会学生多少新的数学知识,而是唤醒了学生多少的生活经验。难怪有人说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唤醒”。因为学生对生活化的场景是非常熟悉的,就会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那么如何实现学习实践和生活实践相结合,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生活中培养数感。数感是学生对数字的感觉,具体来说就是学生能把生活中的物和某一现象能和数学中的数产生联系,并形成一种内化的能力。如在一年级初始解读认识数的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在家里尝试数一下家里几个人。相信学生虽然没学过数学,但是对数数并不陌生,就会数出来,如三个人。然后让学生认识数字3,建立三个人和3的关系,从而指导原来3可以表示三个人,3个苹果,3个碗等,这样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对数字的感觉,并且形成了能力,以后就能熟练地掌握了数字3表示的意义了。其次,教材内容生活化。教材在编排的过程中尽量所举的实例力求贴近生活,但依然存在片面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把和学生生活距离比较远的教学事例用贴近当地学生生活的事例呈现出来,这样其实就不同程度地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解决具体的问题。如乘船的问题,在内陆干旱的地区,学生由于出行的范围受限,部分学生没有乘坐过船,甚至有些学生不知道船干啥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巧妙地转化教材中的事例,可以转化为乘车,这样一下子就把小学生引入到生活化的情境中,问题就不难探究了。最后数学实践活动生活化。小学学科教学没有明显的学科界限,教师可以尝试学科整合的方式来展开教学。如可以借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融合数学教学。例如调查居民用电情况,笔者把收集的数据运用数学中学过的知识,绘制成折线图或其他图,这样借助数学图表知识更容易得出相关的结论,然后学生很容易地用语文的语言表述出来,形成调查报告,這样的结果更科学、准确,具有说服力。
五、定性性评价和定量性评价相结合
数学教师要格外注重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不能只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其实从某一方面来说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
总之,数学教师要借助有效的教学策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唤醒已积累的生活经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积累技能。
参考文献
[1] 蔡雪娥.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体系构建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0(97).
[2] 毛春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景教学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0(31).
[3] 罗嘉敏.浅谈教学策略创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措施[J].考试周刊,2020(89).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策略
一、 学生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相结合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教学中,主体性和主导性没有相对清晰的界限,大纲也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二者在实践活动中存在偏差,倾向于教师,也可说教师以绝对的权威性主宰了课堂,学生被灌输。然后通过课本习题重复的训练,以及课后的大量刷题而来巩固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完全忽视了学生是秉性各异的个体,忽视了学生由于后天的环境因素和先天的自身因素存在着差异性。
二、 学习活动和情境活动相结合
(一)丰富的专业知识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严谨的,逻辑性很强且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基础学科。数学的这一特性就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也就决定了数学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并且是系统化建构的知识体系,这样在教学的时候才可以高屋建瓴,在课堂上才可以游刃有余。
(二)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
光依靠丰富的知识储备还不行,如何把储备的知识在课堂活动中源源不断地稳定性地输出,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有强大的课堂驾驭水平。首先体现在掌控教材的能力。数学知识以教材为载体系统化地呈现,而教材的编排又具有普遍性的特点,虽然在知识的呈现上遵循认识的规律性,但不能照顾到地区的差异性和个体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数学老师在研读教材时,必须要融入学情,把教材重新编排,无论是呈现的知识,还是掌握的技能都要实现层次化,满足不同个体。这种教材的编排就是教学设计。其次还体现在研读课标上。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行为的标杆尺准,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完全掌握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学生教学提出实施建议,教师不能肆意地拔高教学的难度,或者任性地降低内容。拔高了学生可望而不可即,降低了唾手可得,无论哪种形式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做到通读教材,研读课标,再加上熟悉学情,才能有的放矢,精心设计教案。最后还要具有整合教学资源能力。
三、 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
独立思考能力是学生学习必须具备的必要能力,特别是在传统的教学中,数学课堂无论是从教学设计还是巩固训练,都针对着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应试。这一学习的最终归宿决定了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就是以独立思考为主,只有自己有了正确的思维方式,才能取得优异成绩。传统的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具有局限性,但是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随着多元化社会的到来,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首当其冲地进行改革,要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如果把这一任务细化,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当然合作交流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以独立思考能力为前提条件的。只有学生具备了独立思考能力才能进行合作学习,否则只是搞搞形式而已。
四、 学习实践和生活实践相结合
课标对数学学科的性质做了明确的要求,“数学就是生活。”围绕这一基本理念,近几年来国内许多学者提出了数学生活化的研究。众所周知,学生最熟悉的场景就是生活。从刚懂事时就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数学中,所以生活中的耳濡目染、熏陶感染让每一个孩子或多或少地积累了一些数学知识。只是他们没有数学的概念,但却潜意识地有了数学的基础,这就要求在课堂上教师的第一责任不是教会学生多少新的数学知识,而是唤醒了学生多少的生活经验。难怪有人说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唤醒”。因为学生对生活化的场景是非常熟悉的,就会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那么如何实现学习实践和生活实践相结合,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生活中培养数感。数感是学生对数字的感觉,具体来说就是学生能把生活中的物和某一现象能和数学中的数产生联系,并形成一种内化的能力。如在一年级初始解读认识数的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在家里尝试数一下家里几个人。相信学生虽然没学过数学,但是对数数并不陌生,就会数出来,如三个人。然后让学生认识数字3,建立三个人和3的关系,从而指导原来3可以表示三个人,3个苹果,3个碗等,这样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对数字的感觉,并且形成了能力,以后就能熟练地掌握了数字3表示的意义了。其次,教材内容生活化。教材在编排的过程中尽量所举的实例力求贴近生活,但依然存在片面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把和学生生活距离比较远的教学事例用贴近当地学生生活的事例呈现出来,这样其实就不同程度地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解决具体的问题。如乘船的问题,在内陆干旱的地区,学生由于出行的范围受限,部分学生没有乘坐过船,甚至有些学生不知道船干啥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巧妙地转化教材中的事例,可以转化为乘车,这样一下子就把小学生引入到生活化的情境中,问题就不难探究了。最后数学实践活动生活化。小学学科教学没有明显的学科界限,教师可以尝试学科整合的方式来展开教学。如可以借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融合数学教学。例如调查居民用电情况,笔者把收集的数据运用数学中学过的知识,绘制成折线图或其他图,这样借助数学图表知识更容易得出相关的结论,然后学生很容易地用语文的语言表述出来,形成调查报告,這样的结果更科学、准确,具有说服力。
五、定性性评价和定量性评价相结合
数学教师要格外注重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不能只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其实从某一方面来说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
总之,数学教师要借助有效的教学策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唤醒已积累的生活经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积累技能。
参考文献
[1] 蔡雪娥.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体系构建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0(97).
[2] 毛春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景教学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0(31).
[3] 罗嘉敏.浅谈教学策略创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措施[J].考试周刊,202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