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第歌剧《弄臣》中的音乐戏剧性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ling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漫长歌剧艺术的改革,歌剧重唱在歌剧中地运用也变得非常广泛,并受到广大作曲家和音乐家的青睐。在歌剧事业不断涌入前进中,居塞比·威尔第的歌剧作品备受推崇,他所创造的艺术价值是很多艺术者望尘莫及,其中又以《弄臣》为主要代表。本文以《弄臣》中的第四重唱《从我那天见到你》为典型代表,具体分析了其中的戏剧效果,挖掘出歌剧发展进程中的歌剧重唱艺术,透析了音乐重唱对歌剧思想内涵体现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居塞比·威尔第 《弄臣》 《自从我那天见到你》 歌剧重唱
  中图分类号:J832 文献标识码:A
  一 威尔第简介
  意大利杰出的歌剧作曲家居塞比·威尔第于1813年的10月份出生,他所出生的家庭是一个家境贫穷的农民家庭。随着意大利战火的不断爆发,人们都饱经战争的严酷折磨,直到1809年,意大利、荷兰等国全部落入法兰西帝国的统一管辖范围内,意大利在经过多年的战争后,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威尔第的父母亲又是底层贫穷的劳动人民,家里的生存仅靠一点点的微薄收入维持着。威尔第从小就崭露出音乐艺术的天赋,并让他跟着教堂里的老贝斯特罗奇学弹琴。及至他十岁后,父亲又把他送进学校学习,但威尔第仍坚持音乐梦想。在威尔第的创作生涯中,50年代就已经是他事业的顶峰了,在此期间完成了多部令人瞩目的世界性歌剧。在1850年,他写出了《弄臣》,紧接着在1853年的《游吟诗人》也公之于众,及至同年期间《茶花女》的顺利完成,在1855年内,共写出了《西西里晚祷》及其修订版。两年后,又发表了《西蒙波卡奈格拉》、《假面舞会》等,但有段时间威尔第的作品创作出现了短暂的缓和期,最终在1881年着手开始创作《奥赛罗》,也就是这部作品让他成就了歌剧创作的最高峰,在1893年,已经白发苍苍的威尔第以作品《法尔斯塔夫》的完成宣布了他一生的成就,最后他在1901年初于世长绝。他一生中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歌剧作品,也是民族精神的追捧者。他的歌剧风格始终在不断地改进中逐渐成熟,结构既完整又张弛有度,在他之后,意大利国度中再也没有出现享有相同荣誉的戏剧作曲家。
  二 歌剧《弄臣》与雨果《国王寻乐》的关系
  著名歌剧作品《弄臣》根据法国作家雨果的剧本《国王寻乐》改编而成。雨果是法国文学史上的人道主义以及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家,似乎从他的出生到离世都见证了法国历史朝代的兴衰浮沉,他把这些所见所闻都融入到了文学作品的创作中,他的作品也深刻地感染着每一代人,如定向代表作《悲惨的世界》直渗入到每个人的心灵深处,与全世界的读者产生共鸣,至今仍还激荡着我们的内心。雨果出生在法国,他的父亲曾是拿破仑底下的手下,于是,在耳染目睹下就深深地体会到了战争的不义,在他的作品中都表现出对和平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在1851年末,雨果也被卷进了革命的浪潮中,迫于恐怖政策的压制,他也随之逃亡到偏远的国家,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雨果在1885年逝世,当时的法国人民为他举行了国葬,受到很高的荣誉。雨果认为作品创作是多种形式的集合体,但不能一味地追逐言语的华丽,应展现真实的情感与人物世界。
  雨果的作品《国王寻乐》于1832年完成,当时正是巴黎社会混乱的时期,这部作品主要反映了人们在经受战争过程中,各阶层人们的行为及心理状态,集中表现了底层困苦的劳动人民一方面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来自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奴役。通过文学作品的号召力量来挖掘劳动人民改变生活现状的勇气,积极投入到抗战的行动队伍中。于是极具社会意识的威尔第就认识到政治的紧迫性,发起号召,但时运不济,战争的败退让威尔第心中的火焰缩减了下去,在1851年前后的两年时间中创作了全国瞩目的代表作品《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等,不难发现,这些巨作的主题都是关乎家庭伦理与感情变化的。但其中一部作品《弄臣》的时代背景放置在早前的宫廷生活中,虽然歌剧的主要视觉不是着重于政治的,但其中的人物行为都涉及到与政治相关的话题中,也是作为文学题材的一次创新和改进。雨果和威尔第两位艺术大师天衣无缝的合作,创作出了不朽的艺术品,之所以威尔第的艺术创作原型会选定雨果的作品,归其原因为他们都对国家与社会的现状热切的关注,并把对人生和生活情操的感悟融入到文学创作中,是我们后代最珍贵的艺术品。
  三 威尔第歌剧《弄臣》中的音乐戏剧性
  1 歌剧的戏剧性
  歌剧创作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满足戏剧性,简单的说就是歌剧的戏剧效果,其表现的艺术气息。情节的波折就是戏剧效果的有效保证,可以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歌剧情节就没有歌剧的戏剧性,戏剧性还表现在就算情节本身是平淡无奇的,但只要对故事发展具有牵引和推动作用,就能看作是具有戏剧效果的。通常在音乐系统中,会运用与音乐相关的元素组合在一起来表现音乐情绪,或激情,或低潮。同样的,在歌剧中,音乐重唱也能发挥相应的效果,运用音乐中特别的旋律节奏和声音交叉在一起,展现强而有力的音乐感,对其中人物的感情变化、矛盾都能惟妙惟肖地展现出来。戏剧效果的组成还需要人物动作的配合,通过人物的行为来表现内心想法,共同促进情节的高潮发展。于是,在歌剧的创作中,就形成了以音乐和动作两部分组成的载体,共同谱写新的篇章。
  在歌剧发展到巴洛克时期,当时主要由两大成分合成,一种是集中用于叙事结构的宣叙调,另一种是具有艺术渲染作用和附加感情表达的咏叹调,但通过多处的合作发现两者之间仍十分生硬、呆板,并不能完美地体现歌剧的艺术美。于是,从威尔第的歌剧《弄臣》成功创作后,又让世人重新看到了歌剧的发展方向,威尔第在他的作品中向我们展示了传统的音乐重唱艺术,同时也体现有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从在这部曲调的整体结构来看,没有专门为宣叙调而停下来,也没有专门为了迎合观众的认可而设置的分曲,纯粹是一首流动的音乐,把所有的感情色彩都掌握住尺度融入在其中,不会被任何的情绪所中断。在《弄臣》中的第四段中《自从我那天见到你》,营造了特定的曲调环境,并把人物的心理变化在环境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个部分,威尔第集中了一切可以用来衬托的音乐元素,如旋律、音乐器材、声音等融合在一起突出歌剧的戏剧性效果。在这段重唱中富有强烈的对比效果,并形成了歌剧艺术的层次感,也在人物内心活动的塑造中进一步地深入,在情节的先后顺序上既有节奏感,又表现了平淡还体现了高潮的递进。歌剧的戏剧效果如同人们生活中存在的种种矛盾,通过歌剧的重唱来激化矛盾,来看人们不同的表现态度。威尔第的戏剧音乐特点是对意大利传统音乐的传承,富有浓厚民族气息及清朗的旋律,而音乐器材也只是选用简单的来表现音乐效果,他的音乐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并重视歌剧的戏剧性,让人深深感受到音乐的爆发力。把公爵的移情别恋、三心二意,吉尔达的悲伤以及她哥哥的怨恨融合在一起,利用重唱的功能来突出戏剧性。   2 音乐对歌剧戏剧性的构建
  歌剧艺术是依赖于音乐来进一步深化人物情节的,但歌剧中的音乐与动作又受到时间的限制。早期的歌剧普遍是由分曲来组成的,分曲包括各种音乐元素,如重唱、合唱等,分曲与分曲是由宣叙调来划分,每首分曲都叙述了一段情节,于是由一个个的分曲组合就构成了一部歌剧,但每段分曲又可以单独存在,观众可以根据每一段分曲的好坏通过掌声就能判断出。于是,时间的划分就有两种不同的意义,一是歌剧演员唱完宣叙调时,此时舞台上的时间与台下观众的时间是一致的;当歌剧演员在唱每段分曲时,舞台上的时间就进入到接情节中去了,演员需要在各自不同曲段中立刻分离出来又要马上融入其中,并要做到在感情上看不出变化。以往的歌剧在强调戏剧性的时候又会失去连续性,歌剧的各个分曲是紧密相连的,在歌剧发挥到18世纪中叶时,人们还没有看到歌剧事业发展的光芒,此时的歌剧形式只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兴趣性而增加唱功的竞赛,其内在价值却没有得到体现,粗俗无价值性可言的歌剧让众多的观众都失去了信心,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格鲁克对歌剧领域进行改革才出现了好转,并为歌剧的发展提供了上升的契机。威尔第的歌剧具有强烈的时间感,莫扎特歌剧中的分曲时间基本上都略显短暂,但在威尔第的歌剧中巧妙地缩小了宣叙调,而大范围的集中在情节推进和动作要求上都在重唱中体现,同时时间上也十分充足,情节的紧密发展调动了观众的思想情绪,又集中了观众的注意力,是一次成功的艺术改革,开创了歌剧新形势的发展步伐。
  3 音乐对歌剧剧情发展的构建
  音乐与歌剧存在本质上的联系,歌剧中思想内涵地表达要借助于音乐节奏的充分融合,歌剧和话剧、诗剧等属于戏剧的分类,而歌剧的独特性在于它本身艺术形式的表白,而不是靠诗词、舞蹈等元素,是完全借助于音乐的表达。在欧洲地区,对歌剧与音乐的内在关系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经历了多重改革,可以追溯到格鲁克的诗歌改革及至瓦格纳的理论,都一致认为音乐是歌剧的表现形式,而歌剧则是音乐的载体,也开始重视歌剧中的辞藻,这种趋势代表着歌剧已经在逐渐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歌剧的主要代表人物莫扎特、威尔第等作曲家则仍然把音乐摆在歌剧创作的核心地位中,并借助于音乐感来表达戏剧效果。于是就形成了台词与音乐两种倾向观点,而且也上演了其代表人及作品的实质斗争。许多从事歌剧研究的相关专家也指出了歌剧与音乐的联系性问题,歌剧是一种活着的艺术,需要添加恰当的中心内涵来支撑它,音乐在歌剧中的存在也是具有一定原因的,始终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歌剧。歌剧是一种视觉与听觉的艺术盛宴,音乐参透到歌剧的里里外外,因此可以说正因为音乐的存在才使歌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音乐重唱在歌剧中的递进效果是必不可缺的,音乐能代表歌剧的戏剧性,也能起到决定作用。所以音乐和戏剧是作为歌剧灵魂的承载体,但其独特艺术气息的体现还归功于音乐特有的吸引力,所以歌剧的发扬首先就要对音乐形式进行新一轮的革新,才能使音乐更好地服务于歌剧创作。
  四 小结
  歌剧在发展的起始阶段中,由于是为了把古希腊的悲情艺术融汇到歌剧中,就对歌剧的戏剧性采取了更强烈的要求,在这漫长的发展进程中,音乐一直都没有充分运用到歌剧上来,歌剧重唱也随之被埋没了。但随着歌剧改革的步伐,许多音乐元素被重新利用,歌剧重唱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及重唱本身就具有相关的特效功能,在歌剧的创作中能起到超乎想像的作用,于是歌剧重唱就不断地受到众多作曲家与音乐家的青睐,在相关的作品中都能集中体现出来。在歌剧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威尔第的歌剧当属佼佼者,在经历了时空的洗涤后,仍发出耀眼的光辉。其作品《弄臣》就丰富地展现了意大利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并植入了作曲家自身的艺术情操,奏出一场生动、宏伟的艺术盛宴,把歌剧的戏剧性发挥到顶端。
  参考文献:
  [1] 高静:《音乐与戏剧的完美结合——威尔第歌剧〈弄臣〉四重唱戏剧特色分析》,《艺术教育》,2007年第12期。
  [2] 董放:《威尔第歌剧中的重现主题》,《音乐探索》,2009年第2期。
  [3] 何新家:《威尔弟歌剧风格的特征分析与作品详解》,《乐府新声》,2007年第3期。
  [4] 李琛:《大师的差异、共性和启示——从威尔第与瓦格纳的歌剧创作思想谈起》,《音乐创作》,2009年第4期。
  作者简介:
  祖捷,女,1964—,河北易县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钢琴即兴伴奏,工作单位:保定学院。
  崔月楠,女,1973—,河北保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钢琴即兴伴奏,工作单位:保定学院。
  蒙昌敏,女,1974—,四川重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艺术,工作单位:保定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的《简·爱》、《呼啸山庄》都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但从女性存在主义角度对比分析会发现,夏洛蒂女性“超越”的自我意识不同于艾米莉女性“被异化”的自我意识。本文使用对比手法从存在主义女性心理的角度,来探讨《简·爱》和《呼啸山庄》中勃朗特两姐妹女性意识的“超越”和“异化”。  关键词:超越 异化 女性意识 女性存在主义 第二性 勃朗特姐妹  中
期刊
摘要 海明威受到美国传统自然主义的影响,十分擅长于描写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但他没有被那些传统观念所束缚,而是凌驾于自然之上,通过对小说中人物性格的深刻剖析来解读人物的生与死,从而影射出自身的形象与性格。本文将以海明威的《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为例,分析文中麦康伯与威尔逊的不同性格,以及他们在性格上与海明威之间的联系,探讨海明威的自我形象与男权意识,从而在哲学上与心理上进一步
期刊
摘要 在18到19世纪的英国社会中,涌现出不少女性作家,她们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了女性意识。简·奥斯丁和夏洛蒂·勃朗特是其中的代表,通过对她们作品中的主人公的分析可以看出,二者虽同具女性意识,但其内质却有所区别,本文以此入手分析其二者的不同。  关键词:女性意识 觉醒 反抗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简·奥斯丁和夏洛蒂·勃朗特作为女性作家中的
期刊
摘要 导演Stephen Daldry执导的美国影片《特别响,非常近》中,“寻找”成了影片的高概念语词,寻找过程和寻找意义的构制成了该影片的核心情节。所以,对这部影片的认识也应当从“寻找”这个关键词入手,在对“寻找”的心理学必要、“寻找”的过程、“寻找”的意义的审视之中,发掘出《特别响,非常近》所蕴含的精神气质。  关键词:《特别响,非常近》 寻找 “911”  中图分类号:J9
期刊
摘要 美国影片《死亡诗社》以威尔顿预备学院为背景,对学校传统教育的弊端进行了淋漓尽致地揭露与批判,但电影不仅仅涉及学校教育,影片中隐含的家庭教育问题则更引人深思。本文试从影片中的尼尔之死解读家庭教育的误区与出路。  关键词:《死亡诗社》 尼尔之死 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美国影片《死亡诗社》,又译为《春风化雨》,是教育类题材影片中的经典
期刊
摘要 贾樟柯在电影《二十四城记》中对中国工人群像的塑造采取了全新而大胆的尝试,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典型的人物体验、静默的视觉符号和隐约的音乐符号来解构和重塑一组人物群像,电影仅仅用了一百分钟就在“润物细无声”式的环境中完成了这个在中国拥有巨大数量的阶层群体人物群像的塑造,打开了那些尘封在时间里的信仰、青春与热情。  关键词:贾樟柯 电影 人物形象 塑造  中图分类号:J905
期刊
摘要 荀子“礼”学不仅继承孔、孟“礼”学之温润色彩,且拓展创新,发展出一套新的“礼”学体系——礼法结合的社会管理系统,这套管理理论无疑对当代社会会产生相当的影响和价值。本文旨在梳理孔、孟“礼”学思想体系缺乏现实合理性的不足处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荀子“礼”学的内在本质与鲜明特色,最后总结这一特色诉诸实践的具体原则,以期对当代社会的政治管理模式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礼 法
期刊
摘要 婴戏图是中国美术史上一种专门表现儿童题材的绘画。婴戏题材在中国绘画中历史久远,从历代资料中可以看到宋代之前与宋代婴戏图兴盛的大致情况。本文通过赏析宋代画家苏汉臣的代表作品,分析作品的艺术特征及其在中国绘画史上的成就和影响,使人们在关注宋代花鸟画、山水画的同时也关注宋代婴戏画、苏汉臣婴戏画。  关键词:苏汉臣 婴戏画 艺术特征 影响  中图分类号:J222.2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对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的演唱特征进行分析,拓宽了中国民歌歌剧的研究领域,丰富了中国民歌歌剧研究的手段,为当代中国民歌歌剧的演唱研究提出些许拙见。论文在分析描述唱段的音乐形象和人物心理时,用宏观总结和微观详解,使演唱者在演唱该唱段前对其音乐形象和人物心理有较为准确的把握。在演唱特色上,笔者侧重从咬字、吐字、呼吸、共鸣、润腔及人物形象塑造入手,为演唱者提供了文字性的引导和
期刊
摘要 音乐与文学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两个不同领域的艺术范畴,它们有各自的特点。音乐是以音符为旋律的组合来表达作曲家的思想,文学是以文字的表达来阐述作家的思绪。但是,语言和音响在表现形态上和素材上又具有一致性,即文字可以通过朗读使人意会感情,音响发出声音使人拨动心弦,同时一部文学作品能够影响音乐的创作灵感,而一首动听的音乐可以使作家用文字描绘心中的画面。本文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花非花》为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