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18到19世纪的英国社会中,涌现出不少女性作家,她们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了女性意识。简·奥斯丁和夏洛蒂·勃朗特是其中的代表,通过对她们作品中的主人公的分析可以看出,二者虽同具女性意识,但其内质却有所区别,本文以此入手分析其二者的不同。
关键词:女性意识 觉醒 反抗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简·奥斯丁和夏洛蒂·勃朗特作为女性作家中的翘楚,两人在文学方面取得成就早已被文学界广泛接受和认可。但如果认真研读两位作家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与《简·爱》则不难发现,在其文学的外延里包裹着的是女性意识的内核。两部作品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和简·爱对于自己的爱情和生活有着超越当时社会一般女性的强烈要求,虽然方法或有不同,但可谓殊途同归。而在这一过程中,小说的作者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对当时社会的许多世俗观念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可以说,两位女主人公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位作家自身的部分诉求,展示了部分女性自身的理想和追求理想的决心与勇气。不仅如此,通过对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性、经历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反思和态度等多个方面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尽管奥斯丁和勃朗特二人在时间上相隔并不远,但是其女性意识却有着不同特质。
从作品着手,两部小说都对女性所处环境和条件以及当时社会女性的实际处境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和叙述,大体来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女性自身的诉求,女性对于传统世俗礼教和其对于传统世俗婚姻观的态度。这三点可以比较全面地概括两部作品中女性角色的特点,窥见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因为,前者“女性自身的诉求”是由其内部对角色自身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说是对于内因的分析;后两者——礼教和婚姻观,则是对于外部环境的比较和探寻,从而形成外因。所以,本文试从这三个方面对作品和主角进行分析和比较,基本上可以囊括作者内心的真实女性意识,从而也能通过两位作家在女性意识上的差异看出其本质的差别。
二 女性自身的诉求
首先,在感情方面,《傲慢与偏见》的女主角伊丽莎白采取了被动等待追求的方式,而简·爱选择了大胆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此外,两位主人公的婚恋观念都是:爱情和婚姻不应该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而是要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
在两部作品中,两位主人公都分别拒绝过牧师的追求,这其实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因为作为神职人员的牧师,从其特殊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来看,是处于传统世俗社会的内核之中,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代表着传统男性社会的色彩。也就是说,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传统婚姻观的代表人物,所以伊丽莎白和简·爱拒绝了他们的追求。在伊丽莎白看来,如果她和柯林斯先生结合,虽然在物质方面会生活无虑,但这样的婚姻却是一种不幸。圣约翰追求简·爱也被拒绝,因为她知道他爱的人并不是自己,他们的婚姻将是没有爱情的婚姻,而简·爱对这种婚姻也是不能容忍的。勃朗特将简·爱塑造成了一位具有较强个性和自我意识的女性,而奥斯丁笔下的伊丽莎白在性格上则显得更为成熟:她对于自己的理想会执着追求,会极力争夺回属于自己的东西。由此可以看出,在对于情感的追求、真爱的追求上,奥斯丁赋予伊丽莎白的特质实际上是一种初步的、温和的女性意识,而勃朗特让简·爱身上具有的却是一种要求与男性平等,挣脱男权社会桎梏的强烈的女性意识。
其次,在对待自己爱人的态度上,伊丽莎白认为如果彼此相爱,男性主动去追求女性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且双方应该男才女貌,在这个意义上来体现平等。当然,伊丽莎白也有选择爱情的权利,她拒绝了柯林斯先生的求爱,但当她遇到自己的真爱的时候,却选择了被动地去等待被追求的方式。如伊丽莎白开始对达西抱有偏见,直至后来通过深入了解,她才改变了对达西的看法,并被达西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进而与他相爱。值得深思的是,伊丽莎白对于自己爱人的态度,即:将自己的爱意包裹在内心之中,即使陷入单相思般的煎熬之中,也决不向达西吐露;也就是说,伊丽莎白宁愿苦等达西来向自己表白,也不会主动向其示爱。要不是达西的姨母凯瑟琳夫人后来戏剧性干预的话,他们俩很难走到一起。而简·爱虽然只是一个贫穷、社会地位卑微的家庭教师,但对待爱情她却有自己的观念和想法:她认为爱情是平等的,无论是阶级还是其他的世俗因素的界限,都是可以冲破的,因此当她爱上罗切斯特这位上流社会的男子时,她没有选择被动等待,而是选择了主动去追求对方的方式。简·爱的这种行为并不是显示自己的独特、显示自己的标新立异,而是她平等的爱情观和世界观的真实反映,它们促使她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在小说的后半部,简·爱出人意料地获得了一笔遗产,而这时的罗切斯特却变得一贫如洗,成了残疾。在这种情况下,也正是出于简·爱自身的平等意识,她并没有离他而去,而是依然选择了与罗切斯特一起生活。简·爱的这些做法与伊丽莎白的被动等待是截然不同的。也就是说,一个是通过自己的等待来实现自身诉求,而另一个则是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去主动追求。通过伊丽莎白和简·爱身上所体现的这种极具个性化的特质,可以看出两位作者自身女性意识的一种表现或者说是态度。
因此,由以上的两个方面来看,对于女性自身诉求的不同态度,即:被动与主动,等待与追求。也从侧面反映出了简·奥斯丁和夏洛蒂·勃朗特对待自身诉求的态度。
三 传统世俗礼教的态度
在当时的英国社会中,无论其社会地位如何,或是出于哪一个社会阶层,在对女性的要求上,人们普遍认可的是一种所谓的“淑女”,即:才貌双全,逆来顺受,自身深居家中,以相夫教子为责任;而对于女性自身的要求和愿望,则是可以被忽略的。也就是说,社会认同的女性应扮演的角色,其实就是男性的附属品。而在《傲慢与偏见》中,作者是通过女主人公伊丽莎白来表达自己对当时世俗的蔑视态度,因此,伊丽莎白敢于对世俗礼教说“不”,也就很自然了。例如,她曾不顾淑女风范,冒着大雨在田野中跋涉多时去看望病中的姐姐、十分狼狈地出现在宴会中,在当时的人看来,一位淑女是不应该这样有失体统的,应该老老实实地呆在家中,体体面面地出席宴会。另一方面,作为衡量淑女的标准,如钢琴等才艺也是很重要的,而当伊丽莎白被要求展示其才艺的时候,她却很随意地应付了一下,从这一点就反映出,在她看来,这些都是不值一提的,只不过是世俗社会的陋习而已。
关键词:女性意识 觉醒 反抗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简·奥斯丁和夏洛蒂·勃朗特作为女性作家中的翘楚,两人在文学方面取得成就早已被文学界广泛接受和认可。但如果认真研读两位作家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与《简·爱》则不难发现,在其文学的外延里包裹着的是女性意识的内核。两部作品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和简·爱对于自己的爱情和生活有着超越当时社会一般女性的强烈要求,虽然方法或有不同,但可谓殊途同归。而在这一过程中,小说的作者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对当时社会的许多世俗观念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可以说,两位女主人公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位作家自身的部分诉求,展示了部分女性自身的理想和追求理想的决心与勇气。不仅如此,通过对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性、经历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反思和态度等多个方面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尽管奥斯丁和勃朗特二人在时间上相隔并不远,但是其女性意识却有着不同特质。
从作品着手,两部小说都对女性所处环境和条件以及当时社会女性的实际处境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和叙述,大体来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女性自身的诉求,女性对于传统世俗礼教和其对于传统世俗婚姻观的态度。这三点可以比较全面地概括两部作品中女性角色的特点,窥见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因为,前者“女性自身的诉求”是由其内部对角色自身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说是对于内因的分析;后两者——礼教和婚姻观,则是对于外部环境的比较和探寻,从而形成外因。所以,本文试从这三个方面对作品和主角进行分析和比较,基本上可以囊括作者内心的真实女性意识,从而也能通过两位作家在女性意识上的差异看出其本质的差别。
二 女性自身的诉求
首先,在感情方面,《傲慢与偏见》的女主角伊丽莎白采取了被动等待追求的方式,而简·爱选择了大胆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此外,两位主人公的婚恋观念都是:爱情和婚姻不应该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而是要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
在两部作品中,两位主人公都分别拒绝过牧师的追求,这其实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因为作为神职人员的牧师,从其特殊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来看,是处于传统世俗社会的内核之中,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代表着传统男性社会的色彩。也就是说,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传统婚姻观的代表人物,所以伊丽莎白和简·爱拒绝了他们的追求。在伊丽莎白看来,如果她和柯林斯先生结合,虽然在物质方面会生活无虑,但这样的婚姻却是一种不幸。圣约翰追求简·爱也被拒绝,因为她知道他爱的人并不是自己,他们的婚姻将是没有爱情的婚姻,而简·爱对这种婚姻也是不能容忍的。勃朗特将简·爱塑造成了一位具有较强个性和自我意识的女性,而奥斯丁笔下的伊丽莎白在性格上则显得更为成熟:她对于自己的理想会执着追求,会极力争夺回属于自己的东西。由此可以看出,在对于情感的追求、真爱的追求上,奥斯丁赋予伊丽莎白的特质实际上是一种初步的、温和的女性意识,而勃朗特让简·爱身上具有的却是一种要求与男性平等,挣脱男权社会桎梏的强烈的女性意识。
其次,在对待自己爱人的态度上,伊丽莎白认为如果彼此相爱,男性主动去追求女性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且双方应该男才女貌,在这个意义上来体现平等。当然,伊丽莎白也有选择爱情的权利,她拒绝了柯林斯先生的求爱,但当她遇到自己的真爱的时候,却选择了被动地去等待被追求的方式。如伊丽莎白开始对达西抱有偏见,直至后来通过深入了解,她才改变了对达西的看法,并被达西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进而与他相爱。值得深思的是,伊丽莎白对于自己爱人的态度,即:将自己的爱意包裹在内心之中,即使陷入单相思般的煎熬之中,也决不向达西吐露;也就是说,伊丽莎白宁愿苦等达西来向自己表白,也不会主动向其示爱。要不是达西的姨母凯瑟琳夫人后来戏剧性干预的话,他们俩很难走到一起。而简·爱虽然只是一个贫穷、社会地位卑微的家庭教师,但对待爱情她却有自己的观念和想法:她认为爱情是平等的,无论是阶级还是其他的世俗因素的界限,都是可以冲破的,因此当她爱上罗切斯特这位上流社会的男子时,她没有选择被动等待,而是选择了主动去追求对方的方式。简·爱的这种行为并不是显示自己的独特、显示自己的标新立异,而是她平等的爱情观和世界观的真实反映,它们促使她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在小说的后半部,简·爱出人意料地获得了一笔遗产,而这时的罗切斯特却变得一贫如洗,成了残疾。在这种情况下,也正是出于简·爱自身的平等意识,她并没有离他而去,而是依然选择了与罗切斯特一起生活。简·爱的这些做法与伊丽莎白的被动等待是截然不同的。也就是说,一个是通过自己的等待来实现自身诉求,而另一个则是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去主动追求。通过伊丽莎白和简·爱身上所体现的这种极具个性化的特质,可以看出两位作者自身女性意识的一种表现或者说是态度。
因此,由以上的两个方面来看,对于女性自身诉求的不同态度,即:被动与主动,等待与追求。也从侧面反映出了简·奥斯丁和夏洛蒂·勃朗特对待自身诉求的态度。
三 传统世俗礼教的态度
在当时的英国社会中,无论其社会地位如何,或是出于哪一个社会阶层,在对女性的要求上,人们普遍认可的是一种所谓的“淑女”,即:才貌双全,逆来顺受,自身深居家中,以相夫教子为责任;而对于女性自身的要求和愿望,则是可以被忽略的。也就是说,社会认同的女性应扮演的角色,其实就是男性的附属品。而在《傲慢与偏见》中,作者是通过女主人公伊丽莎白来表达自己对当时世俗的蔑视态度,因此,伊丽莎白敢于对世俗礼教说“不”,也就很自然了。例如,她曾不顾淑女风范,冒着大雨在田野中跋涉多时去看望病中的姐姐、十分狼狈地出现在宴会中,在当时的人看来,一位淑女是不应该这样有失体统的,应该老老实实地呆在家中,体体面面地出席宴会。另一方面,作为衡量淑女的标准,如钢琴等才艺也是很重要的,而当伊丽莎白被要求展示其才艺的时候,她却很随意地应付了一下,从这一点就反映出,在她看来,这些都是不值一提的,只不过是世俗社会的陋习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