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有媒体采访了某省教育厅厅长。在采访中,该领导表示,本省要在10年内建成两到三所世界一流大学。对于这位领导的豪言壮语,我们不能不表示由衷的敬佩,但对于这样的目标是不是现实——即我们使劲儿地跳一跳、蹦一蹦,最后能不能摘到那甜蜜的果实,说实在的,有些不太那么踏实。
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或许在不同的人心目中有不同的标准。比如说。在有些人看来,排名居于世界大学前十位的那便是;而在另一些人看来,排名居于前100位的那便是了。但是,在排名之外,其实还有一个很多人所公认的标准,那就是这样的大学,不光是要有大楼,最重要的是要有大师一一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教授队伍;这些大学,能够批量培养出产生世界一流的原创基础理论人才,把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用创新力主导学习。
一个在国内大学排行榜上并不算靠前的省份,提出了10年之内,要建成两三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我们一方面固然不能不佩服其胆量;另一方面,我们又对10年以后这片土地上到底能够产出多少世界一流大学深表怀疑——如果其它省市也提出了类似的奋斗目标,并最终目标变成了现实的话,那么,世界排名前30位的,该都是中国大学了吧?如此这般,诸如哈佛、剑桥、斯坦福等世界名校,该往哪里摆呢?
这位教育厅厅长的豪言壮语,不由得让人联想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大学教育与农业生产当然不是一回事。虽说隔行如隔山。但隔山不隔理,什么事儿都有其自身规律,对于我们来说。必须充分认识和尊重这些规律。比如说,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的教师——通常我们也把他们说成“大师”。这些“大师”级的人才从哪里来?“引进”是可以的,但批量的引进不是很现实。更为可行的是,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即为“大师”的涌现创造更好的环境条件——不仅是进行科学研究所需的硬件,更重要的是软件——宽松的学术环境,能够让教授们进行独立思考与创新思维。
今天我们的大学各类环境条件怎么样?我们现在的大学,是不是已经产生了一定数量的世界一流的学者与教授?我们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目标,有没有跟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接轨?那個豪言在未来10年中要建成两三所世界一流大学的省份,这方面的工作是不是已经走到了全国高校的前列?如果没有,那么,拿什么来实现这一目标?——须知,10年时间,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可能足够漫长,已经快要完成基础教育了;可对志存高远、努力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校来说,似乎还是挺紧迫的。
郝延鹏/图
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或许在不同的人心目中有不同的标准。比如说。在有些人看来,排名居于世界大学前十位的那便是;而在另一些人看来,排名居于前100位的那便是了。但是,在排名之外,其实还有一个很多人所公认的标准,那就是这样的大学,不光是要有大楼,最重要的是要有大师一一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教授队伍;这些大学,能够批量培养出产生世界一流的原创基础理论人才,把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用创新力主导学习。
一个在国内大学排行榜上并不算靠前的省份,提出了10年之内,要建成两三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我们一方面固然不能不佩服其胆量;另一方面,我们又对10年以后这片土地上到底能够产出多少世界一流大学深表怀疑——如果其它省市也提出了类似的奋斗目标,并最终目标变成了现实的话,那么,世界排名前30位的,该都是中国大学了吧?如此这般,诸如哈佛、剑桥、斯坦福等世界名校,该往哪里摆呢?
这位教育厅厅长的豪言壮语,不由得让人联想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大学教育与农业生产当然不是一回事。虽说隔行如隔山。但隔山不隔理,什么事儿都有其自身规律,对于我们来说。必须充分认识和尊重这些规律。比如说,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的教师——通常我们也把他们说成“大师”。这些“大师”级的人才从哪里来?“引进”是可以的,但批量的引进不是很现实。更为可行的是,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即为“大师”的涌现创造更好的环境条件——不仅是进行科学研究所需的硬件,更重要的是软件——宽松的学术环境,能够让教授们进行独立思考与创新思维。
今天我们的大学各类环境条件怎么样?我们现在的大学,是不是已经产生了一定数量的世界一流的学者与教授?我们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目标,有没有跟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接轨?那個豪言在未来10年中要建成两三所世界一流大学的省份,这方面的工作是不是已经走到了全国高校的前列?如果没有,那么,拿什么来实现这一目标?——须知,10年时间,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可能足够漫长,已经快要完成基础教育了;可对志存高远、努力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校来说,似乎还是挺紧迫的。
郝延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