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与李廷钊:爱是一握永远的青蒿

来源 :文萃报·周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c198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电视剧《功勋》的热播让观众们看到了八位功勋人物的人生历程。而随着屠呦呦单元的上线,网友们在关注屠老在医学领域重大贡献的同时,她幸福的家庭也开始被更多人了解。尤其是她和丈夫的爱情,更是让很多人羡慕。其实,现实中屠呦呦和丈夫李廷钊的爱情,或许比电视剧中更温暖……
  野蒿丛中共春光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宁波。因为父母都是教师,尽管他们家5个孩子中屠呦呦是唯一的女孩儿,在当时重男轻女之风十分盛行的情况下,且战乱频仍,父母还是节衣缩食将她送到学校念书。
   在宁波效实中学念书时,一个草绿花红、蛱蝶穿飞的春天,一些男女同学照例来到郊外踏青。“谁共春光管日华,朱朱粉粉野蒿花”,同学们大多爱流连于如云似锦的桃花、梨花或杏花中,屠呦呦却喜欢来到“朱朱粉粉”的野蒿花丛中,看一看,嗅一嗅,欣欣然陶醉其中,旁若無人般。这时,往往会有一位男同学或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她,或来到身边与她谈论着与蒿艾有关的话语或诗句。
   男同学名叫李廷钊,与屠呦呦同班,也和她同龄。每每看到她娟秀的脸庞,大方中不乏沉稳,聪慧中却尽显质朴,李廷钊就会想,她就是将来一辈子与自己“共春光”的人!冰雪聪明的她当然也能窥见他那情意盈盈的心思,不过,她觉得不能将眼前这大好时光抛掷在谈情说爱中,也就不得不常常避开那双脉脉含情的眼睛。
  青帝固有心,时时动人意
   高中毕业,李廷钊考上了清华大学,屠呦呦考上了北大。大学毕业后,李廷钊去苏联留学,回国后,他第一时间去拜访了心中无时不刻牵挂着的她。
   “细蕊慢逐风,暖香闲破鼻。青帝固有心,时时动人意。”一天,李廷钊说,“我们都已老大不小了,该成一个家了!”于是,两颗渴慕的心紧紧贴在了一起。1963年,他们踏上了婚姻的红地毯,两人都是33岁。
   结婚时,屠呦呦从北大药学系毕业分配到卫生部中药研究所工作已8年。当时世界许多地方疟疾肆虐,1967年5月23日,中国召开了“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协作会议”,于是“523”成了研究防治疟疾新药的代号。由于屠呦呦以极大兴趣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在大学期间就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后又参加了中国卫生部下达的中药炮制研究工作,主导编著了《中药炮炙经验集成》一书,因而,1969年她被任命为“523任务”中的“中草药抗疟”科技组组长。
   接受任务后,为了尽快地完成任务,解病人于倒悬,尽管在冶金行业工作的李廷钊从北京调到了云南,屠呦呦还是毅然决然地去了中药草生长丰茂的海南。那时他们的大女儿只有4岁,为了支持妻子的工作,他丝毫没有怨言,并主动与亲戚家联系,让女儿住在亲戚家。小女儿出生后,则被送回宁波老家,以致女儿们多年后回到北京的家,都怯生生地不愿叫他们爸爸妈妈。
   一天,在云南的丈夫接到了电话,电话中屠呦呦的同事对他说:你赶快到海南来一趟!原来,屠呦呦在研究用乙醚提取青蒿素时,不顾同事的劝阻,义无反顾地服药做实验,结果中了重毒,发烧昏迷。李廷钊匆忙赶到屠呦呦的身边,在精心照料她时,更是增添了一份对爱妻的钦佩和爱怜之情。
   由此,屠呦呦落下了中毒性肝炎的病根。可她总坚持带病工作,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从中药成品青蒿的成株叶子中性部分,获得了她想要的提取物——青蒿素,并且获取率高达98%以上。
  枝叶相扶心心相印
   一心寄情于青蒿等中草药的研究上,屠呦呦却成了生活上的“不灵光”者。那是两人刚结婚不久,一次,屠呦呦要到外地考察。临出门时,发现证件找不到了,李廷钊打开她的箱子,发现里面东西放得一团糟。他想,看来家庭生活只有靠自己来打理了。从此,他承担起了一切物品的收拾整理,更不用说买菜、做饭、拖地、洗衣,购买各种物品了。
   因为两人有着枝叶相扶心心相印青蒿般真挚的爱,屠呦呦在事业上也就硕果累累。
   退休后,屠呦呦很少外出,总是宅在家里读书和写作。李廷钊常常是“软硬兼施”,让她多出门走走。一次,两人终于一前一后出门,这可是很少见的事,有邻居问他们去哪,李廷钊笑着说:“带老伴去旅游。”邻居觉得好奇,又问,“去哪儿旅游啊?”李廷钊一本正经地说出的地方,却是他们居住的这个小区的名字。妻子则在一旁笑得合不拢嘴。
   “别人还以为我有生活秘书,他就是我的秘书。”对丈夫几十年如一日的细心周到的照顾,屠呦呦总会满脸幸福地笑着赞道。
  (摘自《现代妇女》 段奇清/文)
其他文献
战乱之时的雪中送炭   1941年,31岁的钱锺书在设于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學任教,年末他赴上海探亲,适值珍珠港事变,上海沦陷成为“孤岛”,他因此被困,失业在家,直至战争终了。在极度困厄中,钱锺书埋首著述,完成文论《谈艺录》和小说《围城》等作品。作品虽好,但一时得不到出版,无法卖钱维持生活。为节省开销,夫人杨绛辞掉保姆,自己操持家务。   就在钱锺书杨绛夫妇不知道该怎么撑下去的时候,导演黄佐临看中杨绛
期刊
而杨度的“学佛”也极不平凡。他由庄子思想而入禅宗,却摒弃了佛教的清苦修行和清规戒律,只是醉心于山水,疗愈政治上的创伤,“登山临水便是功名,吃饭著衣名为学问”(《虎禅师论佛杂文·逍遥游辞引》)。   杨度早年留学日本的经历,无疑开阔了他的视野,也使他有机会接触了许多西方的科学知识,这也让我们在了解他的佛学思想时,总能发现一点唯物主义的端倪。佛教有自己的“极乐世界”,杨度也构思了自己的“极乐世界”:“
期刊
英国发布的《全球食品安全指数报告》指出,丹麦进入全球食品最安全国家行列。丹麦名列前茅的关键原因在于,拥有一整套严格的食品安全保障体制,和完善、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在丹麦,农民也要接受高等教育。无论你是在农场照管牲畜,还是耕地种田,都要先接受三年的农学院基本教育和一年左右的实习,通过考试,才有耕种和经营管理农场或牧场的资格。同时,丹麦建立了生态食品专科学校,如果你想做“生态农民”,就要先接
期刊
在拉美生活之后,因为经常被夸赞,我也渐渐迷失了自我,竟然莫名其妙地常常觉得自己很美。   我居住在古巴的时候,对面住着一位得了癌症的卡门阿姨。卡门家里一贫如洗,可以说是家徒四壁,墙壁和地板都是土坯,只有一些用土直接砌起来的“柜子”可以稍微摆些东西。即便这样,她的衣服依然在土坯上叠得整整齐齐。最显眼的是,一块支离破碎未包边的镜子,杵在墙边,镜子的四周却夹满了五颜六色的发卡,旁边放着一个歪歪扭扭的钉子
期刊
杨度前半生的政治生涯,根据他自己的总结是:“一败于前清,再败于洪宪,三败于复辟”(《百字令·江亭词并序》)。少年时期的儒学教育,使他更倾向于相信清政府能“温和”地进行改革,而前往日本的留学经历,更使他坚定“君主立宪”的道路是行得通的。特别是青年时期师从湖南大儒王闿运的经历,又让他对王闿运的“帝王之学”深有兴趣。   于是,到民国“共和成”后,对前清未竟的“宪政”事业,杨度还在继续坚持。因为他选择支
期刊
1978年7月3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名为《难忘的记忆》的文章,作者是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在文章里,记述了周恩来总理在逝世前几个月派秘书告诉他的一个历史事实:“当年袁世凯称帝时,‘筹安六君子’的第一名杨度,最后参加了共产党,是周总理介绍并直接领导他。总理说:请你告诉上海的《辞海》编辑部,《辞海》上若有杨度辞目时,要把他加入共产党的事写上”。   杨度是谁?杨度(1875-1931),清
期刊
李大钊牺牲以后,杨度的人生之路彻底改变了方向。1928年初,他從北京来到上海,为营救被逮捕的中国共产党人捐赠了大量的钱财,同时加入了“中国互济会”,捐助了一笔可观的经费,这也被上海中共地下党所看重。   1929年秋,经潘汉年介绍,由时任中共中央特科负责人周恩来批准,杨度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由夏衍和他单线联系(夏衍《难忘的回忆》)。由于杨度敏感的身份以及当时复杂的局势,周恩来与杨度选择隐瞒了这件事
期刊
“蒋专员”微服私访   1939年冬,江西赣州专署下辖的南康县乡间,忽然出现了一位巡察官员,他头戴着礼帽大摇大摆地走村串户,向百姓嘘寒问暖、调查乡情。每当他摘下礼帽,向人们还礼时,就露出了礼帽里面写着的“蒋经国”三个字。百姓都知道那时蒋经国正在赣州担任专员,但谁也没见过他的面,当然就认为这位就是下来微服私访的蒋专员。   “蒋专员”来了的消息迅速在民间传开,于是拦路喊冤的、上告贪官的、揭露土豪的,
期刊
顾阿姨前几天还能精神抖擞地料理家务,不料这几天天气一冷,突发腰痛和腿痛,甚至无法行走和站立。她百思不得其解,来到医院就诊。医生观其体瘦、行走不利、舌红少苔,脉细弦,予左归丸加减治疗,经治两周,腰腿痛才逐渐消失。   发病有其时,秋季所患之腰痛,以腎阴不足为多见,常伴腰酸、关节活动不利、盗汗、烘热、手足心热等。根据秋季腰痛的病机特点,在中医辨证属阴虚者多,有瘀,有气滞,有寒,挟湿等,不同病理因素
期刊
此轴摘录《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内容,作于庚午年(1930)春天,与此件同时书写的共五件条幅,此为其一。原为杨度家人杨友麒所藏,2021年捐赠给湖南省博物馆。  李大钊是杨度思想转变路上的重要人物。五四运动前后,杨度在阅读过李大钊发表的多篇文章后,产生敬慕之情,思想上也产生了重要转变。在经历了前半生推动“君主立宪”的失败后,杨度以“学佛”之名遁世,而后半生在政治思想上则开始转向“共和”甚至“革命”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