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睹2000年第1期《父母必读》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tige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是主编,我有幸先睹《父母必读》杂志2000年第1期。一篇篇稿件看过去,我一次次地被感动、被启迪。因为我也是一位母亲。
  说起来,编这本杂志也不是十期二十期了。这些年里,我常常想起一位前辈说过的话:如果你编出来的东西不能先打动你自己,就休想让它去打动读者。这几乎成了我们编辑部全体编辑在选题策划、稿件取舍、编辑过程中的一种潜意识。
  那么,新世纪的《父母必读》杂志音乐会给父母们带来什么呢?在此,我想和家长朋友们提前分享一下2000年第1期杂志的部分内容:
  “本刊视点”:经过较长时间策划,在1期推出的“心理学家谈素质教育”将由国内几位知名的心理学家谈谈家长十分关注的素质教育问题。他们所说的素质教育与我们常说的素质教育的观点有哪些相同与不同,有哪些独特的视角,家长朋友读了之后一定会有所感悟。
  “我在长大”:按孩子从出生到3岁,4—6岁,7—10岁的成长顺序,分别由有关专家谈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还有一些家长在育儿中的独特感受和经验。家长既可以按孩子的年龄寻找适合自己的内容,又可前瞻孩子要走的下一步,预先有所了解和准备。
  1期中的“最耀眼的成长期”(从出生—满1个月)除了对新生儿的身体发育做了详细介绍外,还在每一种介绍后加上了一小段忠告或注意,让初为父母的人很容易地把握住育儿要领。
  “万花筒”:这是最近开设的一个有关家庭治疗的栏目。在1期杂志上将要出现的是一篇关于过渡时期的文章。在这里,家庭治疗师李维榕老师描述了过渡期的家庭状态以及生活在其中的父母、夫妻和孩子将要面临的问题,对亲子关系会产生什么影响。栏目主持人李子勋先生告诉我们:过渡期是一个心理学中的操作性概念,特指12岁到16岁的孩子在心理成熟过程中要走过的一段“艰难困苦”的路程,它可能给整个家庭带来震荡。正处在这个时期、有着种种烦恼的父母,一定会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触摸互联网”:21世纪的孩子将是在互联网中长大的孩子。让他们从幼年起就用稚嫩的小手去触摸互联网,将使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人生更加丰富。1期上的“父子网上情”一文中,儿子自己写稿,由妈妈输入计算机,与远在异国的父亲互通情况,交流感情,质疑解惑,充满盎然的情趣和浓浓的爱意,十分感人。
  “怀孕前后”:在第1期的“产后妈妈腰酸背痛,姿势不良是肇因”里,分析了许多产后妈妈为什么会腰酸背痛,并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孕期的准妈妈看了这篇文章,一定会马上调整姿势,产后的痛苦就会大大减轻。
  “卫生顾问”:由于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孩子从小吃的食物内容以及食用方式都有很大的变化,如果养育不当,对孩子的语言发展、牙齿发育等等都会造成不良影响。我们从网上收到了一位母亲的来信。她的儿子3岁了,平时,他能够准确地表达意思,但就是与“z、c、s、sh、x”有关的“三、四、上、小”等音发不清楚。这位妈妈焦急地问,有什么好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恰好,在1期里的“鸡同鸭讲——儿童语言问题面面观”,详细地讲清了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训练的办法。
  除了以上这些栏目外,这本杂志里还有请你帮忙、我们家的阿毛、儿童心理世界、借鉴与博览、假如我再做一次父母、说长道短、父母空间、娃娃天地等一些常规栏目。由于篇幅所限,在这里实在介绍不完。好在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新杂志就要面市了。
  还要告诉大家的是,从2000年1期起,《父母必读》杂志将一改20年的老面孔,变成大16开,全彩印刷,从56页增至64页。然而,一本杂志好不好看,能不能打动人,能不能对人有所助益,并不完全取决于艳丽的色彩和扩张的版面。内容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是我们的坚定信念,也会是读者朋友拿到新杂志时的切身体会。
其他文献
常听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不愿多说或不善于表达,其实这不是孩子单方面的问题,它在很大程度上受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方式的影响。关于亲子交流方式,最初对孩子早期语言发展与母亲说话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的探讨时,国外有一些研究发现,孩子有两种语言获得的风格:客体定向的指物风格和自我定向的表达风格。指物性的孩子词汇发展速度快,词汇增加主要是名词,句子发展较早;而表达性的孩子词汇增加不明显,因为他们的词汇主要是功能词,
期刊
“父亲”在我心目中是威严、不苟言笑的,对孩子的爱不轻易表露出来,是一本难读懂的书。  在我做了母亲之后,不知怎的,忽然特别想做父亲。  我觉得做父亲真好。父亲因与孩子接触时间少,孩子比较喜欢父亲。我的女儿就是如此,只要丈夫下班回家,便扑入怀中,又是“骑大马”,又是“开飞机”,开心极了。丈夫成了女儿的开心果。我与丈夫吵架,女儿总要站在丈夫那边。丈夫很少批评她,而我这个做母亲的遇事总要絮叨着:“小心点
期刊
“没有你地球照样能转”,这句话恐怕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也没有谁会对此提出异议。从客观上来讲,这是真理;从主观上来讲,我们也早已习以为常。有谁敢说,离开我地球就不再转动?  然而一件小事,却使我对这句话不得不“另眼相看”。  事情是这样的,一天中午我和儿子发生了一场争执。起因很简单,儿子有些感冒,我打算下午等儿子上完课后带他去看病。碰巧那天是周五,下课后是学校例行的大扫除。儿子是班里的劳动委员,参加
期刊
研究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已经几年了,这几年中被人们问的最多的问题是:“你有孩子了吗?”当我老实地摇摇头时,千篇一律的问话接踵而来:“为什么还不要孩子?”  是啊,为什么?我与爱人也千百次地问自己。结论是:孩子,请再耐心地等一等吧,不是爸爸妈妈不想要你。他们也与其他年轻夫妇一样,希望和美的爱情之树结出天使之果,渴望着浪漫的两人世界因你的到来更充实;也不是爸爸妈妈不能要你,他们健康而充满生机,热爱生活且衣
期刊
“我把自己的人生经历,一点一滴地拣拾起来,写成了这本书。这都是我的亲身经历,有苦恼,有欢乐,有失败,有成功。所有的细节,都是原汁原味的生活。”  这是残疾母亲赵定军写在她的《妈妈的心有多高》一书封面上的话,从读第一页开始,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随着作者的笔尖时而潸然泪下,时而莞然一笑。我觉得这是一本能让未婚青年理解育子艰难、父母神圣的好读物,是一本能让有孩子的父母从中反省自己教育方法的好教材,是一
期刊
做现代父母难。因为这一代父母受教育程度提高,当然也希望给孩子好的教育,期望他们将来有更好的表现,这种期待往往使父母感觉不安。  对于孩童教育,每个学者有不同的意见和方法。望子成龙心切的父母,常常选择了一个教育模式,就往孩子身上套,如果理想与现实有了差距,就想:是自己的孩子太差了,还是这个教育方法有问题?其实,真正的答案在于现代社会的信息渠道太多,而信息的内容又复杂,父母识别信息所费的时间,多于了解
期刊
甘家因为小儿子亚华精神沮丧来接受家庭治疗。但是我见到这一家四口时,却发觉这一家人的问题并不固定在亚华一个人身上,而是不停地移位的。  亚华的不能振作,很快就被解释为甘妈对儿子的过分保护。甘妈对幼子的偏爱,却又明显地基于夫妇间的不和。父母不能相处,偏又产生一个忠于家庭的大儿子亚辉,支撑着整个家庭。人人把注意力集中在亚华身上,反而不知道最最不胜负荷的,是长子亚辉!  这种纵横交错的家庭关系,可以说是每
期刊
胎心音听不清正常吗?    问:在我怀孕25周左右进行产前检查时,医生说胎心音听不清。于是做了B超检查,一切正常,胎心规律,140次/分。但是,这以后每次进行产前检查听胎心音时,医生都特别难以听到,为此我很担忧,不知孩子到底健康不健康。  我怀孕后,特别是中期以后,发觉膝关节、手指关节酸痛,使不上劲,又经常感到心慌,不知这些症状正不正常?与胎儿有什么关系?  湖南洪江 刘 铭  答:腹部检查听
期刊
我常收到读者咨询有关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信件。来信之一:女儿5岁多了,自她会走后步态与别的孩子不一样,走起来总是左右摇摆,好像很淘气的样子。开始时家人并不在意,认为她刚学走路走不稳。但到3岁以后,村里人说孩子是“鸭步”,有病。孩子还有一年就该上学了,长大了能好吗?  来信之二:女儿刚出生半个月,保健员说孩子可能是患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让我们去医院检查。我们去儿童医院检查了,诊断真的是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期刊
有些家长由于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不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负担,得了似病非病的“心”病。  重男轻女,一碗水不端平 王旭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一直是三好学生,平时说话很少,是个内向的女孩。她有个弟弟,刚上小学一年级,在家里是个“小皇帝”,想要什么,爸爸总会满足他。王旭早就感觉到,父母对她和弟弟不一视同仁,特别是爸爸。  一次,爸爸从外地出差回来,给弟弟买了不少吃的、穿的、玩的,而给王旭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