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和七下西洋”早己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千古传奇,“一律平等友善”更是中国和平外交史上的开篇宣言。应大明成祖诏令,郑和统领船队于1405年7月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启航。600多年之后,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抓住时机因地制宜,乘着原创歌剧《运之河》荣获国家六项大奖、远渡重洋载誉归来的东风,再度力邀“金三角”鼎力合作——唐建平作曲、黄维若编剧、邢时苗导演——原班主创人马重又集结联袂。大型史诗歌剧《郑和》2016年7月12日、13日完成舞台实景彩妆预演。经过三个多月“深加工”,10月20日、21日于南京保利大剧院正式公演,第三届江苏文化艺术节由此拉开大幕。
笔者专程从北京赶赴南京观看首轮首场演出,在那个“秋雨梧桐叶落时”的夜晚,穿过江风雨雾,听郑和咏叹抒怀,看万船扬帆启航……
神秘云图牵星过洋
歌剧舞台有限时空,再现600多年前的真实人物和传奇故事,谈何容易。郑和七下西洋的历程,毫无可能更不适宜顺序罗列。况且,这位男主的身世与身份,实在太过特殊。编剧匠心独运主线贯穿,神助妙笔着墨衍化。序幕+六场+尾声,大事件清晰写实,小细节模糊写意,前后相照首尾呼应。
序幕——大明宣德五年(1430年),南京静海寺。该寺题名取义“四海宁静,天下太平”,原为明成祖朱棣褒奖郑和航海功德而下令敕建的皇家寺院,现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及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历史遗产之一。
全剧第一个场景,夜空星河,安详静谧,老年郑和(时年59岁)手持牵星板,形单影只驻足回廊阶梯。“看到了/看到了……同样的地方……同样的距离。”他仰天长叹,回首感怀25年前的首航壮举,翘首企盼25年后的远航重启……
一个“刑余之人”(太监、受过宫刑的人,同指受刑致残之人),谁堪与之举案齐眉相携相伴?何谈抒发人伦之情、爱恋之意?一部戏,天地日月乾坤阴阳,大体应有和谐平衡。南京的天妃宫与静海寺相邻,同为明成祖感恩妈祖等诸神护佑郑和航海平安而敕建,这也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以及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历史遗存之一。中国民间传说中的海神妈祖,在海内外华人族群中可谓是一尊接地气、聚人气的女神。
在歌剧中,妈祖与郑和,形成两条互不交集却互为照应的平行线。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凡间。“人不寐/梦难成”,你想你的心事;“天玄青……海无垠”,你道你的天机。这个角色前后三次出现在“云端”:序幕开始出现;第三场,她以神力为船队送来了顺畅的和风;第六场,她显神通为航路平息了肆虐的暴雨。然而,天妃娘娘并非女一号。真正的女主不是“神”还是“人”——林寄儿,可谓复仇女神。林寄儿的婚约恋人刘玉龙却是一名忠诚勇武的卫士。这对小生小旦,在郑和身边,演绎纠缠出起伏跌宕峰回路转的爱恨情仇。
全剧人物关系复杂而微妙,无形中扩张了戏剧性的冲突与张力。林寄儿复仇的根源,在其身后满嘴谎话张口谗言的锦衣卫指挥使周禹清。周禹清既是杀害林寄儿亲人的元凶,又是预谋杀害郑和的隐患。他的身后另有“幕后主使”都大人。毫无疑问,这位从未登台亮相的“隐身人”,既是明成祖的政敌,又是郑和的对手,他一定要破坏成祖彰显大明国威出使海外的国策大计,一定要让推行成祖旨意的郑和葬身大海有去无回。
郑和堪称人类向未知世界探寻的一位先驱者,面对的不单是大自然不可测的深海远洋、雷霆风暴,小岛屿未开化的悍匪狂徒、挑衅杀戮,最阴狠险恶的还是隐藏在身边图谋不轨居心叵测的同僚。从周禹清登场、林寄儿亮相,就已埋下伏笔。历经周折险象环生,郑和终以大义博爱感化复仇女神林寄儿,又以大智神勇慑服暴戾愚蛮的西道之王苏马鲁。周禹清白行其是冥顽不化,最终落得可耻下场。
通篇文本设置的某些人物、某些情节,原非出自历史典故。在可供考证的大背景下、大环境中,编剧着意敷衍的人物关系与情节线索,力图将想象力与创造力、说服力与感染力进行合情合理的结构铺陈,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一段历史即以一部歌剧为载体呈现于舞台。
情天恨海风舞潮音
在创作上,实践的机会与过程十分重要。
已有多部歌剧音乐剧写作经验的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家唐建平,应江苏省委宣传部之约,从2014年《运之河》的“江岸”,又“深潜”到2016年《郑和》的“海洋”。他自信成熟,从音乐角度参与文本调整,同样必不可少。体现在其音乐戏剧的笔法章法更加精道劲道、老道力道。
因这次委约的题材相对特殊——郑和——歌剧人物的音乐语言,毫无根据且无依托,全仗作曲家想象。无中生有凭空创造,如何想象?如何创造?想象和创造,还必须得到大家认可,唐建平面临全新的挑战。男一号,云南出生,江苏成人,有地域定位却无行为轨迹。许多繁复的戏剧性、精微的细节性内容,无不在设置难题,需要作曲家耐着性子,一个一个去解决。关键是郑和一周禹清、刘玉龙一林寄儿,正反主要角色,需要分别找到各自专属的特性语言。
应该说,《郑和》的音乐向“纯歌剧化”走得更贴近。我们“听”到郑和的动机与主题,果然独具一格不落俗套,超越且跳脱了典故与传奇中“三宝太监”的概念与模式。唐建平为其描绘的音乐形象令人耳目一新——一个有清明思辨与能动作为的先贤,一个追求理想与远大抱负的忠臣,一个操守正义与侠骨柔肠的英雄,一个富于悲悯情怀与浪漫情愫的智者。这个角色的多段独白、咏叹与长叹,感人肺腑动人心弦。无论年轻的郑和还是年老的郑和,音乐都充满遐想且富于梦幻般的色彩。序幕,清越的笛音引出老年郑和的感叹。第二、第三场那些抒情性咏叹调的大跳音型,正是角色心潮起伏与大海扬波的同步共振律动和鸣。
相比郑和与刘玉龙,女主角的心理变化与情绪起伏更复杂更细腻。林寄儿的音樂带有浓重的悲剧性,从开始复仇心切怒火燃烧的坚强刚烈的“硬”度,到随之真伪莫辨迷惘怅然的犹疑不决的“柔”性,作曲家为其谱写出其间的对比与落差。这个人物的大段咏叹极有分量,上下音域的跨度、强弱音量的幅度,平添了演唱的难度,歌者与听众都会感觉比较过瘾。 因天妃娘娘象征美善,唐建平为其谱写的三个唱段格外悦耳入心。他并未过分强调神威力量与花腔技巧,而是重点突出她的神气活现神韵风采。妈祖与老年郑和、青年郑和,互为感应灵光频现,女高音的清甜音色与悠长声线,总是轻盈灵动飘浮“云端”,间或又在男中音与男高音的歌声中穿游缠绕,牵引方向点染色彩。两人两条线,三人三层楼,高超精致的复调写法,真是奇异而美妙。色彩更丰富,心灵美好的东西;最喜欢妈祖演唱的“海不扬波/天风吹起来……”音乐与文辞的结合特别富有意境。
周禹清,全剧中一个最“不和谐音”。音乐活化了角色的心理状态与性格特征,他的旋律主线被严重抽离肢解、扭曲变形,基本无法辨识理清。但,第六幕特别有意思,这个“大反派”终于要撕下面具负隅顽抗时,作曲家在这里为其谱写了唯一带有“旋律性”的、相对“好听”的一首小咏叹调,希望男中音在g2音上尽可能释放出阴狠狰狞的黑色能量。
因这部歌剧的题材内容使然,音乐注定要具备超常规的大跨度与大容量。围绕郑和的人物除了复仇者、锦衣卫,更有异域他国远洋群岛的土著首领。作曲家采用一个音乐动机作为主线贯穿,让五光十色七彩斑斓的“珠玑”呈现出变幻无穷的神采灵光新鲜活力,这样自然不易造成听觉审美疲劳。第四场,在热带岛屿丛林,同样是号角,这里音色、音调却另有一番味道,粗野蛮横阴森古怪。小王子及其侍女则为清脆灵敏的女高音,活泼欢快的歌声,恰似这片未开化土地上的天使与精灵,又似一抹清新可人的鹅黄新绿,音乐色彩感鲜明而亮丽。
在纯器乐演奏的章节里,第五场描写郑和七下西洋时的沿海诸国风土人情,音乐形象与音乐风格为之一变,绝对是异彩纷呈色调瑰丽。眼看着天幕上一幅又一幅叠化传神的画作,耳听着乐池里一段接一段极富节律感动态性的音乐,我们似乎也身临其境与郑和船队一路同行。
郑和下西洋从江苏启航,歌剧音乐理所当然需要浸染地域特色泼墨添彩。《茉莉花》的典型性毋庸置疑,但普契尼早已抢先将其引进他的《图兰朵》;唐建平不肯亦步亦趋,他有意识回避《茉莉花》脍炙人口的旋律,而转向国家级非遗传承的江苏扬州高邮民歌《数鸭蛋》,在船工与民妇混声合唱《等风来》中,借用了原曲衬词“咦啧啧味”,强化了乡土气息与生活情趣。
第三场的合唱段落,开始隐隐听到弦乐群淡淡长音与颤音,如似无风无浪死气沉沉的海平面,带有一种令人窒息喘不上气的沉闷、憋闷。混合人声却放置于高音区,好像骄阳灼灼映照海面,反射出奇异而美丽的光亮色彩。“风婆婆……云婆婆……雷公电母……龙王爷爷……”现代的技法与传统的文辞,拼贴嫁接有机融合,别具一格不拘一格。第二场缝纫女合唱《夜落三更等情郎》,听起来通人气、接地气格外亲切,天然自带民间音韵民俗风情。
在宣叙调的重唱段落,作曲家格外下功夫使高招,第一场港口上的郑和、刘玉龙、林寄儿、周禹清等重唱,第二场船舱里的林寄儿独唱与民妇合唱,第四场丛林中的郑和、苏鲁马、周禹清以及小王子等的重唱,写得颇有章法。第六场最后正邪博弈对手交锋的好几个段落,所有人物紧张激烈的语言冲撞,如“针尖对麦芒”,高强度音乐的宣叙性都很给劲儿,既有声部层次又有戏剧力量,那些点对点的交会衔接,“卡”得机敏而巧妙。
全剧重点着墨的“启航渡海”音乐主题给人印象最深刻。在序幕里,开始采用铜管声部嘹亮的号角式节奏音型,雄健宽阔气势恢宏富于有一种集结、出发、挺进的寓意象征。器乐段落发出高入云天的宣言、掷地有声的誓言,预示人类将要向着神秘莫测的未知世界、向着大自然中的深海远洋,跨越探索的第一步。引出第一首合唱《启航》:“我们是中华的使者,带着和平的希望。”在尾声处,舞台上所有人一起舒喉放歌,用这首主题曲将全剧推向最后的高潮。
星移斗转曙光乍现
歌剧《郑和》首轮首演,“中央”与“地方”的主要演员分别领衔AB两组阵容。笔者关注原创歌剧首演多年,一路听下来,感觉这种方式很像一把双刃剑。前者,舞台经验与专业水准占有绝对优势,但他们有可能因过于繁忙,很少有时间与满台群众演员合作对戏;后者,舞台经验与专业水准也许相对弱势,但他们有时间专心致力于研究文本做足功课。重点是他们与本院演员彼此熟悉,更能保证在排练场一起摸爬滚打反复磨戏。谁都清楚这件事、明白这个理,唱一首歌与演一部戏,岂止相差毫厘?虽不尽然却难逢偶然,再度印证此老生常谈。
2016年10月20日当晚,A组中的几位地方演员,表现超乎预期相当出彩。其中,山东的雷岩全国知名度最高。这次首演《郑和》,在全剧中第一个开声行腔,“牵星/看到了”第一声出来、第一段唱完,笔者暗自真心点赞:歌声,那么浑厚结实;行腔,那么流丽。重点是,情绪情感的分寸把握妥帖得当。最欣赏老年郑和的一点——语言的魅力。男中音歌唱家的中文咬字十分清晰明确,这点非常突出。“我曾御风蹈浪邀游环宇”,一字一句、字头归韵都那么讲究、规范,传情达意且极具音乐化与歌唱性。在所有角色中,老年郑和的戏,最熟稔最到位。
如果说雷岩是歌剧舞台的“老江湖”,周禹清的饰演者仝漾就是后起之秀后生可畏。在江苏本省原创歌剧《运之河》与《郑和》里,这位青年男中音歌唱家先后扮演与自己有年龄与个性差距的反派一号。这次进入A组阵容,他的戏份很重,同大腕对戏毫不逊色。他对人物的刻画有一定的深度,演唱也无技术负担。“可恨,我必须施妙计……一个也别想活!啊……”这段周禹清唯一带有旋律性的咏叹调,虽然篇幅不大却极端较劲。仝漾的高音,很有质量也特有力度。他既稳定又洒脱“站立”在g2音上,那一刻,其人性恶的狰狞面目与负能量得以充分的展现释放。
同样年轻的江苏本地青年歌唱家刘雨东、沈听分饰苏鲁马、刘玉龙。在舞台上,前者从粗野狂傲到热情侠义,后者既有对郑和的忠诚又不乏对恋人的真挚,他們都在努力认真演唱做戏贴近角色。而特邀的“妈祖”和“小王子”分别来自中央歌剧院和中国歌剧舞剧院,么红“女神”造像,三次均在半空现身,她基本是以唱取胜,深长呼吸牵引华丽声线;廖小青“王子”身份,数度往来花园船舱,她大多是以“演”见长,天真烂漫挥洒晶莹珠玑。 谈谈该剧的男女一号。青年男高音歌唱家王传越和青年女高音歌唱家周晓琳,目前都己成长为国内歌剧舞台上越来越红的头牌生旦,两人皆头顶“CCTV光荣绽放各自声部‘十大’桂冠”。笔者对他们的初识与了解,周晓琳更早于王传越。从2007年10月郭文景歌剧《诗人李白》国内首演,起用周晓琳顶替黄英饰演女主角“月”开始,这些年她已主演了《山村女教师》《赵氏孤儿》《大汉苏武》《骆驼祥子》《白鹿原》《游吟诗人》《西蒙·波卡涅拉》《水仙女》等中外歌剧女一号。从2011年6月听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赵氏孤儿》,第一次对王传越的歌声留下记忆,韩厥将军唱段不多戏份有限,但歌声感心动耳非同凡响。这些年除了重要晚会音乐会,《茶花女》的阿尔弗雷多、《天下黄河》的冼星海,《白鹿原》的黑娃,王传越领衔的男一号也屡屡带给人们新鲜而丰富的审美体验。
在歌剧舞台上,周晓琳和王传越的最近一次联袂合作,应该是2016年5月的《白鹿原》首演。在《郑和》这部戏里,他们不做恋人却是“仇人”。一个执迷不悟,一个浑然不觉,两个都成了遭受愚弄蒙骗的对象。
林寄儿,既不似月儿般深邃细腻的心理状态,也不像虎妞式强烈鲜明的个性特征。在音乐上,这个角色被作曲家赋予了更多的戏剧性张力。音区所及的高度,音域延伸的宽度、音量收放的幅度,无不为演员设置道道坡坎重重难关。第一场,看到“仇人”的怒不可遏,发现情人的沉吟忧伤;弱声的控制,强音的爆发,女高音都有足够的心理依据与技术支撑。总的来说,周晓琳对人物情绪情感的把握,有层次感、有合理性,林寄儿的美丽形象活现舞台令人信服。
《郑和》之青年郑和,王传越是为理想人选。一度创作将男主角设定成一个为理想追梦、为希望扬帆、为信念坚守、为团队周全的舞台新形象,青年男高音歌唱家为塑造角色也付出了心血与辛劳。“多么荣耀,我将为和睦万邦启航……”青年郑和第一声就在高音区上亮出华彩。第三场“风/你快些来”,他的歌声优美无瑕感心动耳:第五场“海天无涯/铺开了我的梦境”,他的演唱声情并茂引人入胜。第六场“真相毕露”与“暴风雨中”,他的身心倾情投入全力以赴。林寄儿一句“为什么他的笑像父亲一样温暖”却突然提醒我,咦,他笑过吗?从头到尾,郑大人好像从未露出过笑容。所以,既然演歌剧就不应只顾及自己,应尽可能地熟悉了解所有同台演对手戏的角色,她或他,想过、说过、做过什么?否则,很可能会出问题。别人也许并未注意这个细节,我或许有些过于严苛要求。可谁又不愿尽可能获得更完美的艺术欣赏经历?
最近这个阶段,王传越的工作日程与演出频率,强度与密度之高令人讶异。10月19日晚在北京參演大型文艺晚会《永远的长征》,演出结束午夜起飞凌晨抵达,20日当晚首场正式演出;21日起早又飞回北京,挑梁当晚歌剧《天下黄河》新一轮公演。仅仅一夜之间,从古人郑和到今人星海,必须完成角色转换。现场观众本无必要了解幕后这一切,而这一切又是影响舞台呈现最终效果的诸多因素中无法回避的单元。《郑和》首演,王传越以其自身所具备的专业资质与舞台魅力,应该也可以有更出彩的表现,让这个人物更接近完美实现理想。
歌剧《郑和》作为“一带一路”文化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将于来年远赴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友好邻邦巡演。自15世纪初以来,中国倡导和平共荣的理想与希望,将再度扬帆启航广为传扬。
笔者专程从北京赶赴南京观看首轮首场演出,在那个“秋雨梧桐叶落时”的夜晚,穿过江风雨雾,听郑和咏叹抒怀,看万船扬帆启航……
神秘云图牵星过洋
歌剧舞台有限时空,再现600多年前的真实人物和传奇故事,谈何容易。郑和七下西洋的历程,毫无可能更不适宜顺序罗列。况且,这位男主的身世与身份,实在太过特殊。编剧匠心独运主线贯穿,神助妙笔着墨衍化。序幕+六场+尾声,大事件清晰写实,小细节模糊写意,前后相照首尾呼应。
序幕——大明宣德五年(1430年),南京静海寺。该寺题名取义“四海宁静,天下太平”,原为明成祖朱棣褒奖郑和航海功德而下令敕建的皇家寺院,现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及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历史遗产之一。
全剧第一个场景,夜空星河,安详静谧,老年郑和(时年59岁)手持牵星板,形单影只驻足回廊阶梯。“看到了/看到了……同样的地方……同样的距离。”他仰天长叹,回首感怀25年前的首航壮举,翘首企盼25年后的远航重启……
一个“刑余之人”(太监、受过宫刑的人,同指受刑致残之人),谁堪与之举案齐眉相携相伴?何谈抒发人伦之情、爱恋之意?一部戏,天地日月乾坤阴阳,大体应有和谐平衡。南京的天妃宫与静海寺相邻,同为明成祖感恩妈祖等诸神护佑郑和航海平安而敕建,这也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以及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历史遗存之一。中国民间传说中的海神妈祖,在海内外华人族群中可谓是一尊接地气、聚人气的女神。
在歌剧中,妈祖与郑和,形成两条互不交集却互为照应的平行线。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凡间。“人不寐/梦难成”,你想你的心事;“天玄青……海无垠”,你道你的天机。这个角色前后三次出现在“云端”:序幕开始出现;第三场,她以神力为船队送来了顺畅的和风;第六场,她显神通为航路平息了肆虐的暴雨。然而,天妃娘娘并非女一号。真正的女主不是“神”还是“人”——林寄儿,可谓复仇女神。林寄儿的婚约恋人刘玉龙却是一名忠诚勇武的卫士。这对小生小旦,在郑和身边,演绎纠缠出起伏跌宕峰回路转的爱恨情仇。
全剧人物关系复杂而微妙,无形中扩张了戏剧性的冲突与张力。林寄儿复仇的根源,在其身后满嘴谎话张口谗言的锦衣卫指挥使周禹清。周禹清既是杀害林寄儿亲人的元凶,又是预谋杀害郑和的隐患。他的身后另有“幕后主使”都大人。毫无疑问,这位从未登台亮相的“隐身人”,既是明成祖的政敌,又是郑和的对手,他一定要破坏成祖彰显大明国威出使海外的国策大计,一定要让推行成祖旨意的郑和葬身大海有去无回。
郑和堪称人类向未知世界探寻的一位先驱者,面对的不单是大自然不可测的深海远洋、雷霆风暴,小岛屿未开化的悍匪狂徒、挑衅杀戮,最阴狠险恶的还是隐藏在身边图谋不轨居心叵测的同僚。从周禹清登场、林寄儿亮相,就已埋下伏笔。历经周折险象环生,郑和终以大义博爱感化复仇女神林寄儿,又以大智神勇慑服暴戾愚蛮的西道之王苏马鲁。周禹清白行其是冥顽不化,最终落得可耻下场。
通篇文本设置的某些人物、某些情节,原非出自历史典故。在可供考证的大背景下、大环境中,编剧着意敷衍的人物关系与情节线索,力图将想象力与创造力、说服力与感染力进行合情合理的结构铺陈,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一段历史即以一部歌剧为载体呈现于舞台。
情天恨海风舞潮音
在创作上,实践的机会与过程十分重要。
已有多部歌剧音乐剧写作经验的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家唐建平,应江苏省委宣传部之约,从2014年《运之河》的“江岸”,又“深潜”到2016年《郑和》的“海洋”。他自信成熟,从音乐角度参与文本调整,同样必不可少。体现在其音乐戏剧的笔法章法更加精道劲道、老道力道。
因这次委约的题材相对特殊——郑和——歌剧人物的音乐语言,毫无根据且无依托,全仗作曲家想象。无中生有凭空创造,如何想象?如何创造?想象和创造,还必须得到大家认可,唐建平面临全新的挑战。男一号,云南出生,江苏成人,有地域定位却无行为轨迹。许多繁复的戏剧性、精微的细节性内容,无不在设置难题,需要作曲家耐着性子,一个一个去解决。关键是郑和一周禹清、刘玉龙一林寄儿,正反主要角色,需要分别找到各自专属的特性语言。
应该说,《郑和》的音乐向“纯歌剧化”走得更贴近。我们“听”到郑和的动机与主题,果然独具一格不落俗套,超越且跳脱了典故与传奇中“三宝太监”的概念与模式。唐建平为其描绘的音乐形象令人耳目一新——一个有清明思辨与能动作为的先贤,一个追求理想与远大抱负的忠臣,一个操守正义与侠骨柔肠的英雄,一个富于悲悯情怀与浪漫情愫的智者。这个角色的多段独白、咏叹与长叹,感人肺腑动人心弦。无论年轻的郑和还是年老的郑和,音乐都充满遐想且富于梦幻般的色彩。序幕,清越的笛音引出老年郑和的感叹。第二、第三场那些抒情性咏叹调的大跳音型,正是角色心潮起伏与大海扬波的同步共振律动和鸣。
相比郑和与刘玉龙,女主角的心理变化与情绪起伏更复杂更细腻。林寄儿的音樂带有浓重的悲剧性,从开始复仇心切怒火燃烧的坚强刚烈的“硬”度,到随之真伪莫辨迷惘怅然的犹疑不决的“柔”性,作曲家为其谱写出其间的对比与落差。这个人物的大段咏叹极有分量,上下音域的跨度、强弱音量的幅度,平添了演唱的难度,歌者与听众都会感觉比较过瘾。 因天妃娘娘象征美善,唐建平为其谱写的三个唱段格外悦耳入心。他并未过分强调神威力量与花腔技巧,而是重点突出她的神气活现神韵风采。妈祖与老年郑和、青年郑和,互为感应灵光频现,女高音的清甜音色与悠长声线,总是轻盈灵动飘浮“云端”,间或又在男中音与男高音的歌声中穿游缠绕,牵引方向点染色彩。两人两条线,三人三层楼,高超精致的复调写法,真是奇异而美妙。色彩更丰富,心灵美好的东西;最喜欢妈祖演唱的“海不扬波/天风吹起来……”音乐与文辞的结合特别富有意境。
周禹清,全剧中一个最“不和谐音”。音乐活化了角色的心理状态与性格特征,他的旋律主线被严重抽离肢解、扭曲变形,基本无法辨识理清。但,第六幕特别有意思,这个“大反派”终于要撕下面具负隅顽抗时,作曲家在这里为其谱写了唯一带有“旋律性”的、相对“好听”的一首小咏叹调,希望男中音在g2音上尽可能释放出阴狠狰狞的黑色能量。
因这部歌剧的题材内容使然,音乐注定要具备超常规的大跨度与大容量。围绕郑和的人物除了复仇者、锦衣卫,更有异域他国远洋群岛的土著首领。作曲家采用一个音乐动机作为主线贯穿,让五光十色七彩斑斓的“珠玑”呈现出变幻无穷的神采灵光新鲜活力,这样自然不易造成听觉审美疲劳。第四场,在热带岛屿丛林,同样是号角,这里音色、音调却另有一番味道,粗野蛮横阴森古怪。小王子及其侍女则为清脆灵敏的女高音,活泼欢快的歌声,恰似这片未开化土地上的天使与精灵,又似一抹清新可人的鹅黄新绿,音乐色彩感鲜明而亮丽。
在纯器乐演奏的章节里,第五场描写郑和七下西洋时的沿海诸国风土人情,音乐形象与音乐风格为之一变,绝对是异彩纷呈色调瑰丽。眼看着天幕上一幅又一幅叠化传神的画作,耳听着乐池里一段接一段极富节律感动态性的音乐,我们似乎也身临其境与郑和船队一路同行。
郑和下西洋从江苏启航,歌剧音乐理所当然需要浸染地域特色泼墨添彩。《茉莉花》的典型性毋庸置疑,但普契尼早已抢先将其引进他的《图兰朵》;唐建平不肯亦步亦趋,他有意识回避《茉莉花》脍炙人口的旋律,而转向国家级非遗传承的江苏扬州高邮民歌《数鸭蛋》,在船工与民妇混声合唱《等风来》中,借用了原曲衬词“咦啧啧味”,强化了乡土气息与生活情趣。
第三场的合唱段落,开始隐隐听到弦乐群淡淡长音与颤音,如似无风无浪死气沉沉的海平面,带有一种令人窒息喘不上气的沉闷、憋闷。混合人声却放置于高音区,好像骄阳灼灼映照海面,反射出奇异而美丽的光亮色彩。“风婆婆……云婆婆……雷公电母……龙王爷爷……”现代的技法与传统的文辞,拼贴嫁接有机融合,别具一格不拘一格。第二场缝纫女合唱《夜落三更等情郎》,听起来通人气、接地气格外亲切,天然自带民间音韵民俗风情。
在宣叙调的重唱段落,作曲家格外下功夫使高招,第一场港口上的郑和、刘玉龙、林寄儿、周禹清等重唱,第二场船舱里的林寄儿独唱与民妇合唱,第四场丛林中的郑和、苏鲁马、周禹清以及小王子等的重唱,写得颇有章法。第六场最后正邪博弈对手交锋的好几个段落,所有人物紧张激烈的语言冲撞,如“针尖对麦芒”,高强度音乐的宣叙性都很给劲儿,既有声部层次又有戏剧力量,那些点对点的交会衔接,“卡”得机敏而巧妙。
全剧重点着墨的“启航渡海”音乐主题给人印象最深刻。在序幕里,开始采用铜管声部嘹亮的号角式节奏音型,雄健宽阔气势恢宏富于有一种集结、出发、挺进的寓意象征。器乐段落发出高入云天的宣言、掷地有声的誓言,预示人类将要向着神秘莫测的未知世界、向着大自然中的深海远洋,跨越探索的第一步。引出第一首合唱《启航》:“我们是中华的使者,带着和平的希望。”在尾声处,舞台上所有人一起舒喉放歌,用这首主题曲将全剧推向最后的高潮。
星移斗转曙光乍现
歌剧《郑和》首轮首演,“中央”与“地方”的主要演员分别领衔AB两组阵容。笔者关注原创歌剧首演多年,一路听下来,感觉这种方式很像一把双刃剑。前者,舞台经验与专业水准占有绝对优势,但他们有可能因过于繁忙,很少有时间与满台群众演员合作对戏;后者,舞台经验与专业水准也许相对弱势,但他们有时间专心致力于研究文本做足功课。重点是他们与本院演员彼此熟悉,更能保证在排练场一起摸爬滚打反复磨戏。谁都清楚这件事、明白这个理,唱一首歌与演一部戏,岂止相差毫厘?虽不尽然却难逢偶然,再度印证此老生常谈。
2016年10月20日当晚,A组中的几位地方演员,表现超乎预期相当出彩。其中,山东的雷岩全国知名度最高。这次首演《郑和》,在全剧中第一个开声行腔,“牵星/看到了”第一声出来、第一段唱完,笔者暗自真心点赞:歌声,那么浑厚结实;行腔,那么流丽。重点是,情绪情感的分寸把握妥帖得当。最欣赏老年郑和的一点——语言的魅力。男中音歌唱家的中文咬字十分清晰明确,这点非常突出。“我曾御风蹈浪邀游环宇”,一字一句、字头归韵都那么讲究、规范,传情达意且极具音乐化与歌唱性。在所有角色中,老年郑和的戏,最熟稔最到位。
如果说雷岩是歌剧舞台的“老江湖”,周禹清的饰演者仝漾就是后起之秀后生可畏。在江苏本省原创歌剧《运之河》与《郑和》里,这位青年男中音歌唱家先后扮演与自己有年龄与个性差距的反派一号。这次进入A组阵容,他的戏份很重,同大腕对戏毫不逊色。他对人物的刻画有一定的深度,演唱也无技术负担。“可恨,我必须施妙计……一个也别想活!啊……”这段周禹清唯一带有旋律性的咏叹调,虽然篇幅不大却极端较劲。仝漾的高音,很有质量也特有力度。他既稳定又洒脱“站立”在g2音上,那一刻,其人性恶的狰狞面目与负能量得以充分的展现释放。
同样年轻的江苏本地青年歌唱家刘雨东、沈听分饰苏鲁马、刘玉龙。在舞台上,前者从粗野狂傲到热情侠义,后者既有对郑和的忠诚又不乏对恋人的真挚,他們都在努力认真演唱做戏贴近角色。而特邀的“妈祖”和“小王子”分别来自中央歌剧院和中国歌剧舞剧院,么红“女神”造像,三次均在半空现身,她基本是以唱取胜,深长呼吸牵引华丽声线;廖小青“王子”身份,数度往来花园船舱,她大多是以“演”见长,天真烂漫挥洒晶莹珠玑。 谈谈该剧的男女一号。青年男高音歌唱家王传越和青年女高音歌唱家周晓琳,目前都己成长为国内歌剧舞台上越来越红的头牌生旦,两人皆头顶“CCTV光荣绽放各自声部‘十大’桂冠”。笔者对他们的初识与了解,周晓琳更早于王传越。从2007年10月郭文景歌剧《诗人李白》国内首演,起用周晓琳顶替黄英饰演女主角“月”开始,这些年她已主演了《山村女教师》《赵氏孤儿》《大汉苏武》《骆驼祥子》《白鹿原》《游吟诗人》《西蒙·波卡涅拉》《水仙女》等中外歌剧女一号。从2011年6月听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赵氏孤儿》,第一次对王传越的歌声留下记忆,韩厥将军唱段不多戏份有限,但歌声感心动耳非同凡响。这些年除了重要晚会音乐会,《茶花女》的阿尔弗雷多、《天下黄河》的冼星海,《白鹿原》的黑娃,王传越领衔的男一号也屡屡带给人们新鲜而丰富的审美体验。
在歌剧舞台上,周晓琳和王传越的最近一次联袂合作,应该是2016年5月的《白鹿原》首演。在《郑和》这部戏里,他们不做恋人却是“仇人”。一个执迷不悟,一个浑然不觉,两个都成了遭受愚弄蒙骗的对象。
林寄儿,既不似月儿般深邃细腻的心理状态,也不像虎妞式强烈鲜明的个性特征。在音乐上,这个角色被作曲家赋予了更多的戏剧性张力。音区所及的高度,音域延伸的宽度、音量收放的幅度,无不为演员设置道道坡坎重重难关。第一场,看到“仇人”的怒不可遏,发现情人的沉吟忧伤;弱声的控制,强音的爆发,女高音都有足够的心理依据与技术支撑。总的来说,周晓琳对人物情绪情感的把握,有层次感、有合理性,林寄儿的美丽形象活现舞台令人信服。
《郑和》之青年郑和,王传越是为理想人选。一度创作将男主角设定成一个为理想追梦、为希望扬帆、为信念坚守、为团队周全的舞台新形象,青年男高音歌唱家为塑造角色也付出了心血与辛劳。“多么荣耀,我将为和睦万邦启航……”青年郑和第一声就在高音区上亮出华彩。第三场“风/你快些来”,他的歌声优美无瑕感心动耳:第五场“海天无涯/铺开了我的梦境”,他的演唱声情并茂引人入胜。第六场“真相毕露”与“暴风雨中”,他的身心倾情投入全力以赴。林寄儿一句“为什么他的笑像父亲一样温暖”却突然提醒我,咦,他笑过吗?从头到尾,郑大人好像从未露出过笑容。所以,既然演歌剧就不应只顾及自己,应尽可能地熟悉了解所有同台演对手戏的角色,她或他,想过、说过、做过什么?否则,很可能会出问题。别人也许并未注意这个细节,我或许有些过于严苛要求。可谁又不愿尽可能获得更完美的艺术欣赏经历?
最近这个阶段,王传越的工作日程与演出频率,强度与密度之高令人讶异。10月19日晚在北京參演大型文艺晚会《永远的长征》,演出结束午夜起飞凌晨抵达,20日当晚首场正式演出;21日起早又飞回北京,挑梁当晚歌剧《天下黄河》新一轮公演。仅仅一夜之间,从古人郑和到今人星海,必须完成角色转换。现场观众本无必要了解幕后这一切,而这一切又是影响舞台呈现最终效果的诸多因素中无法回避的单元。《郑和》首演,王传越以其自身所具备的专业资质与舞台魅力,应该也可以有更出彩的表现,让这个人物更接近完美实现理想。
歌剧《郑和》作为“一带一路”文化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将于来年远赴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友好邻邦巡演。自15世纪初以来,中国倡导和平共荣的理想与希望,将再度扬帆启航广为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