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回归儿童生活。这一课程理念只有通过联系社会生活进行教学才能得以实现。与儿童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础。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内心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要对儿童的生活进行引导,用经过社会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内容教育儿童。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都强调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把儿童的现实生活作为主要的教育源泉,紧密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开展教育,提升儿童的生活品质和能力,促进儿童发展。这突出体现了课程立足于儿童生活、通过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的基本思想,体现了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理念。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性。
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外书和书本上和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身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春天在那里》这一活动时,我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去寻找春天。在上课伊始,我再播放散文《草》的录音,那优美的词句,那动人的意境使孩子的内心漾起了向往的感情,陶醉在那诱惑中,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你发现春天了吗?怎么发现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
生1说:星期天,爸爸陪我去田野里找春天。我看见红的花,绿的草。
生2说:星期六,我和哥哥去放风筝了。春天到了,放风筝的人也多了。
生3说:我发现春天小蚂蚁都出来了。
生4说:天气暖和了,人们穿的衣服越來越少了,说明春天来了。
生5说:春风吹在我的身上真爽,春天真好啊!
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寻找、观察、感受、交流,体验到春天。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学生在心灵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内心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要对儿童的生活进行引导,用经过社会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内容教育儿童。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都强调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把儿童的现实生活作为主要的教育源泉,紧密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开展教育,提升儿童的生活品质和能力,促进儿童发展。这突出体现了课程立足于儿童生活、通过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的基本思想,体现了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理念。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性。
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外书和书本上和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身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春天在那里》这一活动时,我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去寻找春天。在上课伊始,我再播放散文《草》的录音,那优美的词句,那动人的意境使孩子的内心漾起了向往的感情,陶醉在那诱惑中,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你发现春天了吗?怎么发现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
生1说:星期天,爸爸陪我去田野里找春天。我看见红的花,绿的草。
生2说:星期六,我和哥哥去放风筝了。春天到了,放风筝的人也多了。
生3说:我发现春天小蚂蚁都出来了。
生4说:天气暖和了,人们穿的衣服越來越少了,说明春天来了。
生5说:春风吹在我的身上真爽,春天真好啊!
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寻找、观察、感受、交流,体验到春天。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学生在心灵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