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听课的过程中,常常遇到下课铃声响了而教师的教学任务还没完成的情调。在与基层教师交谈时,也常常听到老师反映预定教学内容经常教不完。于是,有的老师产生了困惑:“是不是活起来的课堂就是这样呢?’,“教不完现象是课改中的正常现象吗?”我们知道,课堂情况是千变万化的,有时为了处理偶发事件而不能完成预定教学任务,这是正常现象,但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就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时间到底浪费在哪里呢?下面我结合听课中的一些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偏离数学主题
现象: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上册《高矮》一课时,出示了课本中的情景图,问学生:“谁能根据这幅图编一个故事?想好了跟同桌说说。”有一个小女孩这样编:“星期日,小东和小红到公园里玩,……”教师表扬她讲得好,又提问“你们能根据这幅图来提数学问题吗?”学生回答非常踊跃“有两个小孩子,一个老爷爷,一共有几个人?”“有一辆蓝色的车,又开来一辆红色的车,一共有几辆车?”“有一个红灯,一个绿灯,一个黄灯,一共有几个灯?”……这时,教师有点急了“你们看,这三个人谁高谁矮?”总算引到主题上了,但这时已用去了17分时间,因此,这堂课就完不成任务了。
分析:有一位专家说过严数学课应有数学课的特色,不要。纠缠于情景上的细节而忽视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我们不可否认,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发展,但占用的时间太多了,而且局限于少数学生的个性发挥,造成了一些面对全体学生的活动和练习不能得以有效落实,不能做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我们不妨再看看教材,《高矮》一课分为4个活动系列:“说一说”“比一比”“做一做”“练一练”,而在“说一说”的后面又注明了“谁高,谁矮?”显然,编者也不想在这个环节中浪费时间。因此,这节课我认为在“说一说”的环节时就可以单刀直入,直接提问“谁高谁矮呢?”然后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尊老助残的教育。在学生明确“比较高矮有的可以直接看出,有的需要进行比较”后,让学生感受亲身实践的必要性,从而引出下一个活动“比一比”。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比一比”这个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比较事物高矮的过程,体验具体的比较方法,然后通过有效的练习帮助学生深化理解知识。当数学课上学生的回答偏离数学主题时,我认为教师应及时地进行引导,才不会变成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的被动现象。
二、收集学生学习信息方式单一
现象:一年级上册《跳绳》一课中,有一个“画一画’,的活动。有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让学生给格子涂色,并写出算式。学生汇报时教师把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并整理写出学生口答的算式,如1+8=9,8+1=9,9-1=8,9-8=1等。整个过程,教师用“谁还有不同的涂法和算式”作为引导语让学生回答,一共提问了15个学生,还没把学生的全部做法整理出来(因为有的学生没能写出4个算式,教师只好让其他学生补充),但这时已经下课了,原定的“试一试”“练一练”只好取消了。
分析:本节课教不完的原因是因为教师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方式单一,整个过程采用“一问一答”式的反馈方式。我们知道,这道题体现了新教材当中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特点,可以有10种涂法和40个算式,如果让学生一个一个来说,显然很浪费时间。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采取“并联’,方式,而不要用“串联”方式。即当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时,叮有意识地选取不同做法的同学到黑板上贴作品,写算式。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他们做得对不对,有没有其他想法?”这样,学生的学习信息可以同时呈现出来,而且信息面比较广,故称为“并联”,而一问一答式的反馈方式称为“串联”。实践证明,“并联”方式在数学课堂上能达到省时高效、多方位收集学生信息的目的。
三、创设情境简单重复
现象:一位教师在一年级下册的《统计》一课时,按照“创设情境——组织调查——拓展应用——总结延伸”的流程进行教学,在第三个环节里组织学生四次观看动画片《生日快乐》。片段如下:
师:“动物王国里住着许多可爱的小动物,今天是狮子大王的生日,他的许多朋友前来祝贺。”教师组织学生第一次观看动画片《生日快乐》,然后提出问题“各种动物来了几只”。由于学生是无意识地观看,只能凭记忆说出几种动物,但各种动物具体来了几只,学生回答不出来。
教师第二次组织学生观看动画片,这次学生虽然有意识地观看,但由于绝大部分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记录方法,难以记录清楚。于是,有学生提议再看一遍。教师根据学生的要求进行第三次播放,观看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学生汇报可以用打钩、画星、数数等方法记录。教师第四次组织学生观看动画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记录,得出统计结果。
分析:在原计划的“练习巩固、拓展应用”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四次观看动画片,前后时间用了20分。笔者认为,执教者在进行数学活动设计时目标意识不够强,创设情境重复是导致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不能按时完成的主要原因。观看动画片的意图是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经历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过程,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提高统计能力的目的。当学生在第一次播放后难以记录数据时,就应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如何合理有效地收集整理数据”;然后第二次播放动画片,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边观察边记录,这样就可节省下两次播放动画片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思考、交流的时间。另外,这是“练习巩固”环节,从课堂的动静结合角度和关注学生全方位来看,这时最好让每个学生都安静地观看动画,自己动手记录,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练习。
总之,引起教不完的原因还有很多方面,如有的教师把练习题当例题教;有的教师课堂调控能力不强,放得开收不起,等等。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要做到该用的时间再多也不要吝啬,不该浪费的时间一秒也不要浪费。因此,对于自己的教学,教师要加强反思,努力找出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实验少走弯路,取得成功。
一、教学偏离数学主题
现象: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上册《高矮》一课时,出示了课本中的情景图,问学生:“谁能根据这幅图编一个故事?想好了跟同桌说说。”有一个小女孩这样编:“星期日,小东和小红到公园里玩,……”教师表扬她讲得好,又提问“你们能根据这幅图来提数学问题吗?”学生回答非常踊跃“有两个小孩子,一个老爷爷,一共有几个人?”“有一辆蓝色的车,又开来一辆红色的车,一共有几辆车?”“有一个红灯,一个绿灯,一个黄灯,一共有几个灯?”……这时,教师有点急了“你们看,这三个人谁高谁矮?”总算引到主题上了,但这时已用去了17分时间,因此,这堂课就完不成任务了。
分析:有一位专家说过严数学课应有数学课的特色,不要。纠缠于情景上的细节而忽视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我们不可否认,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发展,但占用的时间太多了,而且局限于少数学生的个性发挥,造成了一些面对全体学生的活动和练习不能得以有效落实,不能做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我们不妨再看看教材,《高矮》一课分为4个活动系列:“说一说”“比一比”“做一做”“练一练”,而在“说一说”的后面又注明了“谁高,谁矮?”显然,编者也不想在这个环节中浪费时间。因此,这节课我认为在“说一说”的环节时就可以单刀直入,直接提问“谁高谁矮呢?”然后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尊老助残的教育。在学生明确“比较高矮有的可以直接看出,有的需要进行比较”后,让学生感受亲身实践的必要性,从而引出下一个活动“比一比”。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比一比”这个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比较事物高矮的过程,体验具体的比较方法,然后通过有效的练习帮助学生深化理解知识。当数学课上学生的回答偏离数学主题时,我认为教师应及时地进行引导,才不会变成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的被动现象。
二、收集学生学习信息方式单一
现象:一年级上册《跳绳》一课中,有一个“画一画’,的活动。有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让学生给格子涂色,并写出算式。学生汇报时教师把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并整理写出学生口答的算式,如1+8=9,8+1=9,9-1=8,9-8=1等。整个过程,教师用“谁还有不同的涂法和算式”作为引导语让学生回答,一共提问了15个学生,还没把学生的全部做法整理出来(因为有的学生没能写出4个算式,教师只好让其他学生补充),但这时已经下课了,原定的“试一试”“练一练”只好取消了。
分析:本节课教不完的原因是因为教师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方式单一,整个过程采用“一问一答”式的反馈方式。我们知道,这道题体现了新教材当中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特点,可以有10种涂法和40个算式,如果让学生一个一个来说,显然很浪费时间。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采取“并联’,方式,而不要用“串联”方式。即当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时,叮有意识地选取不同做法的同学到黑板上贴作品,写算式。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他们做得对不对,有没有其他想法?”这样,学生的学习信息可以同时呈现出来,而且信息面比较广,故称为“并联”,而一问一答式的反馈方式称为“串联”。实践证明,“并联”方式在数学课堂上能达到省时高效、多方位收集学生信息的目的。
三、创设情境简单重复
现象:一位教师在一年级下册的《统计》一课时,按照“创设情境——组织调查——拓展应用——总结延伸”的流程进行教学,在第三个环节里组织学生四次观看动画片《生日快乐》。片段如下:
师:“动物王国里住着许多可爱的小动物,今天是狮子大王的生日,他的许多朋友前来祝贺。”教师组织学生第一次观看动画片《生日快乐》,然后提出问题“各种动物来了几只”。由于学生是无意识地观看,只能凭记忆说出几种动物,但各种动物具体来了几只,学生回答不出来。
教师第二次组织学生观看动画片,这次学生虽然有意识地观看,但由于绝大部分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记录方法,难以记录清楚。于是,有学生提议再看一遍。教师根据学生的要求进行第三次播放,观看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学生汇报可以用打钩、画星、数数等方法记录。教师第四次组织学生观看动画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记录,得出统计结果。
分析:在原计划的“练习巩固、拓展应用”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四次观看动画片,前后时间用了20分。笔者认为,执教者在进行数学活动设计时目标意识不够强,创设情境重复是导致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不能按时完成的主要原因。观看动画片的意图是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经历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过程,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提高统计能力的目的。当学生在第一次播放后难以记录数据时,就应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如何合理有效地收集整理数据”;然后第二次播放动画片,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边观察边记录,这样就可节省下两次播放动画片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思考、交流的时间。另外,这是“练习巩固”环节,从课堂的动静结合角度和关注学生全方位来看,这时最好让每个学生都安静地观看动画,自己动手记录,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练习。
总之,引起教不完的原因还有很多方面,如有的教师把练习题当例题教;有的教师课堂调控能力不强,放得开收不起,等等。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要做到该用的时间再多也不要吝啬,不该浪费的时间一秒也不要浪费。因此,对于自己的教学,教师要加强反思,努力找出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实验少走弯路,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