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教师在这个活动过程中要导促学,把握时机疏导点拨,保证教学有节奏地顺利进行。
一,点拨在教学内容的关键之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持之以恒,循循善诱,启发思考,在教学内容的关键之处顺势点拨,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例如,教学“比的意义”一课,板书课题后,我就向学生提出:今天要学习的“比”与过去学习的“比”有什么区别?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本,弄清以下四点:1、什么叫做比?2、怎么表示比?3、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4、什么叫做比的比值?这四个问题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这样的点拨,抓住了教材的关键,当学生围绕着问题自学完课本时,已水到渠成了。即使这时还有某些学生不太明白,教师再举例讲解,或者引导学生讨论,他们自然会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点拨在学生容易失误之处
小学生年龄小,回答问题往往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此时,教师要及时点拨,促使学生觉察谬误,重新思索,寻求正确的答案。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后,我有意问学生:“甲数比乙数多1/5,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有部分学生回答:“也是1/5。”我就及时点拨:
“想一想,1/5与1/5元,1/5米、1/5千克等带单位的分数相同吗?甲数比乙数多1/5,是以乙数为标准数来进行计算的,而求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凡是要以甲数为标准数来进行计算的,哪会有相同的答案呢?”通过这样的点拨,学生就领悟到自己的回答是错误的。这时,再让他们推算,大家都能得到正确答案:甲数比乙数多1/5,则乙数
比甲数少1/6。
三、点拨在知识易混之处
当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抓不住本质时要进行点拨。例如,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我已教了多年,年年都见学生出现诸如下例的误解:一项工程,甲独做1/5天完成,乙独做1/4天完成,甲、乙合作几天可以完成?学生解题都习惯于用:(1/5+1/4)去求合作时间。’为什么学生要这样做呢?这是因为他们把(1/5+1/4)误解为工作效率之和。困此,在教学这类知识时,要从定义、方法、结果三个方面来进行疏导点拨,使学生明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求合作时间,只能用工作总量除以它们的工作效率之和。
四、点拨在学生的疑问之处
“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中有疑,说明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思维在积极地活动着。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善于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因势利导地进行点拨。例如,教学“行程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王老师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40米,他从学校返回家
时每分钟走60米。求他往、返于两地的平均速度?学生列出下列二个式子:1、(40+60)÷2:50(米/分);2、(1+1)÷(1/40+1/60);48米/分)。我激疑发问:“1、2两种不同的解法到底哪种对?为什么?”从而启发学生分析各自不同式子的含义,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经过一番议论、思考与争执后,还是各持已见,都把眼光投向老师。这时,我进一步点拨:”平均速度与速度的平均是两码事,知道吗?”我这样轻轻一点,真是恰到好处,学生心领神会:第1式子是求速度的平均数,是错的,而第2道式子才是求王老师往、返的平均速度,是对的。求平均速度,只能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往、返时间)。
总之,课堂教学的灵活点拨是一种教学艺术。如果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比作画龙的话,那么,教者根据教学内容的注意点拨就是点睛了。教师学会了这种点拨,就能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解数学知识。
一,点拨在教学内容的关键之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持之以恒,循循善诱,启发思考,在教学内容的关键之处顺势点拨,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例如,教学“比的意义”一课,板书课题后,我就向学生提出:今天要学习的“比”与过去学习的“比”有什么区别?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本,弄清以下四点:1、什么叫做比?2、怎么表示比?3、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4、什么叫做比的比值?这四个问题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这样的点拨,抓住了教材的关键,当学生围绕着问题自学完课本时,已水到渠成了。即使这时还有某些学生不太明白,教师再举例讲解,或者引导学生讨论,他们自然会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点拨在学生容易失误之处
小学生年龄小,回答问题往往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此时,教师要及时点拨,促使学生觉察谬误,重新思索,寻求正确的答案。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后,我有意问学生:“甲数比乙数多1/5,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有部分学生回答:“也是1/5。”我就及时点拨:
“想一想,1/5与1/5元,1/5米、1/5千克等带单位的分数相同吗?甲数比乙数多1/5,是以乙数为标准数来进行计算的,而求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凡是要以甲数为标准数来进行计算的,哪会有相同的答案呢?”通过这样的点拨,学生就领悟到自己的回答是错误的。这时,再让他们推算,大家都能得到正确答案:甲数比乙数多1/5,则乙数
比甲数少1/6。
三、点拨在知识易混之处
当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抓不住本质时要进行点拨。例如,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我已教了多年,年年都见学生出现诸如下例的误解:一项工程,甲独做1/5天完成,乙独做1/4天完成,甲、乙合作几天可以完成?学生解题都习惯于用:(1/5+1/4)去求合作时间。’为什么学生要这样做呢?这是因为他们把(1/5+1/4)误解为工作效率之和。困此,在教学这类知识时,要从定义、方法、结果三个方面来进行疏导点拨,使学生明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求合作时间,只能用工作总量除以它们的工作效率之和。
四、点拨在学生的疑问之处
“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中有疑,说明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思维在积极地活动着。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善于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因势利导地进行点拨。例如,教学“行程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王老师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40米,他从学校返回家
时每分钟走60米。求他往、返于两地的平均速度?学生列出下列二个式子:1、(40+60)÷2:50(米/分);2、(1+1)÷(1/40+1/60);48米/分)。我激疑发问:“1、2两种不同的解法到底哪种对?为什么?”从而启发学生分析各自不同式子的含义,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经过一番议论、思考与争执后,还是各持已见,都把眼光投向老师。这时,我进一步点拨:”平均速度与速度的平均是两码事,知道吗?”我这样轻轻一点,真是恰到好处,学生心领神会:第1式子是求速度的平均数,是错的,而第2道式子才是求王老师往、返的平均速度,是对的。求平均速度,只能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往、返时间)。
总之,课堂教学的灵活点拨是一种教学艺术。如果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比作画龙的话,那么,教者根据教学内容的注意点拨就是点睛了。教师学会了这种点拨,就能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解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