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英国教育学者曾这样说:“纵观英国历史,品德比知识重要,信仰比信息重要。”可见,道德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教育方式的成败。
英国是一个非常注重教育的国家,尤其是针对16岁以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更加凸显出渗透式与生活化的特征。所谓渗透式、生活化的道德教育,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设置道德教育的课程、编写道德教育的教材,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和社会教育之中,实行情景化的道德教育,在日常学习、游戏和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
英国的德育教育往往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设计,注重加强学生的道德认知,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道德能力和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即“对人的尊重、公正、合理、诚实和守信”。其特色就是把道德教育寓于社会实践中。
首先,以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有针对性地教授德育课程,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自觉地接受道德教育,净化心灵,以致道德内化。英国的德育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身心特点设置课程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渐了解到现实世界,了解其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懂得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个人社会健康教育课”为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在生活技能、表达能力、思考能力、与人相处以及道德修养等方面都得到提高。针对5~7岁孩子,要让他们学会制定简单目标,做出简单的健康选择,注意安全,倾听他人说话,与他人玩耍和合作工作,尊重人们之间的异同,认识到恃强凌弱是错误的;针对14~16岁孩子,要让他们学会在许多场合负责地介绍自己,了解与酒精、药物相关的健康危害,学会看待早期性行为和怀孕,理解婚姻的本质和重要性,理解父母及其对家庭生活的价值,和平处理争议的方法,避免犯罪行为等。
再如“公民教育课”。英国在实施公民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加强“英国史”和“英国社会”教育外,还着眼于志愿活动和慈善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使得学生通过实践净化心灵,培养公民意识,提升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英国青少年理事会经常组织会员作义工参与社区环境治理,或访问精神病院和保育院等等。通过这种良好的公民教育,英國帮助学生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自由地选择一种有价值的生活。
其次,通过道德教育教材对学生进行道德教化和德育渗透。英国的德育教材及相关德育书籍主要以现实为题材,内容针对性很强,特别务实,形式也务求符合年龄特点,很耐看,能使学生掌握各种生活技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比如供中学生使用的《生命线》教材提出一系列问题:有人纵火会发生什么?一个男孩请他喜欢的女孩看电影,该由谁付款?为什么?以此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做出判断。目的是使初中生学会关心和发展深思熟虑的生活方式,引导学生处理好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
英国还出版了大量配合学校道德教育的辅导读物和画册,例如《品德教育卡》、《应帮助儿童做道德决定》等。这些供教师、学生、家长观看的书籍画面简洁、生动,内涵耐人寻味,可以看出编书者在努力打破思维定势,让幼儿明白好坏之分。
再次,道德教育与各学科及社会教育相结合。比如,历史课是英国中学的一门核心课程,主要讲授英国的政治、宪法、文化等方面历史发展过程,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认识了英国公民之权利与义务的历史发展过程,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民族意识和道德意识。再比如,英国的大众传媒和社会科学界经常联合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状况的调查,然后将结果做成节目、开辟专栏,引发人们对社会道德问题的讨论,以此逐渐提升人们的道德意识。
参观博物馆也是英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英国所有的公共场所都可以免费参观。伦敦的博物馆就有200多所,比如伦敦国家艺术馆、丘吉尔故居、南丁格尔纪念馆、威斯敏斯特国会大厦、科学博物馆等等。这些场所集中展示了英国的物质文明,宣扬着英国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观,是重要的道德教育基地。
由此可见,英国的道德教育并不是要求学生死记一些道德规范、准则,而是创造各种机会,使青少年能够从心灵深处,从日常学习、游戏和生活中去领悟道德真谛。
(摘自《半月谈内部版》 )
英国是一个非常注重教育的国家,尤其是针对16岁以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更加凸显出渗透式与生活化的特征。所谓渗透式、生活化的道德教育,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设置道德教育的课程、编写道德教育的教材,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和社会教育之中,实行情景化的道德教育,在日常学习、游戏和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
英国的德育教育往往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设计,注重加强学生的道德认知,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道德能力和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即“对人的尊重、公正、合理、诚实和守信”。其特色就是把道德教育寓于社会实践中。
首先,以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有针对性地教授德育课程,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自觉地接受道德教育,净化心灵,以致道德内化。英国的德育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身心特点设置课程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渐了解到现实世界,了解其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懂得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个人社会健康教育课”为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在生活技能、表达能力、思考能力、与人相处以及道德修养等方面都得到提高。针对5~7岁孩子,要让他们学会制定简单目标,做出简单的健康选择,注意安全,倾听他人说话,与他人玩耍和合作工作,尊重人们之间的异同,认识到恃强凌弱是错误的;针对14~16岁孩子,要让他们学会在许多场合负责地介绍自己,了解与酒精、药物相关的健康危害,学会看待早期性行为和怀孕,理解婚姻的本质和重要性,理解父母及其对家庭生活的价值,和平处理争议的方法,避免犯罪行为等。
再如“公民教育课”。英国在实施公民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加强“英国史”和“英国社会”教育外,还着眼于志愿活动和慈善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使得学生通过实践净化心灵,培养公民意识,提升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英国青少年理事会经常组织会员作义工参与社区环境治理,或访问精神病院和保育院等等。通过这种良好的公民教育,英國帮助学生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自由地选择一种有价值的生活。
其次,通过道德教育教材对学生进行道德教化和德育渗透。英国的德育教材及相关德育书籍主要以现实为题材,内容针对性很强,特别务实,形式也务求符合年龄特点,很耐看,能使学生掌握各种生活技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比如供中学生使用的《生命线》教材提出一系列问题:有人纵火会发生什么?一个男孩请他喜欢的女孩看电影,该由谁付款?为什么?以此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做出判断。目的是使初中生学会关心和发展深思熟虑的生活方式,引导学生处理好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
英国还出版了大量配合学校道德教育的辅导读物和画册,例如《品德教育卡》、《应帮助儿童做道德决定》等。这些供教师、学生、家长观看的书籍画面简洁、生动,内涵耐人寻味,可以看出编书者在努力打破思维定势,让幼儿明白好坏之分。
再次,道德教育与各学科及社会教育相结合。比如,历史课是英国中学的一门核心课程,主要讲授英国的政治、宪法、文化等方面历史发展过程,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认识了英国公民之权利与义务的历史发展过程,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民族意识和道德意识。再比如,英国的大众传媒和社会科学界经常联合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状况的调查,然后将结果做成节目、开辟专栏,引发人们对社会道德问题的讨论,以此逐渐提升人们的道德意识。
参观博物馆也是英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英国所有的公共场所都可以免费参观。伦敦的博物馆就有200多所,比如伦敦国家艺术馆、丘吉尔故居、南丁格尔纪念馆、威斯敏斯特国会大厦、科学博物馆等等。这些场所集中展示了英国的物质文明,宣扬着英国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观,是重要的道德教育基地。
由此可见,英国的道德教育并不是要求学生死记一些道德规范、准则,而是创造各种机会,使青少年能够从心灵深处,从日常学习、游戏和生活中去领悟道德真谛。
(摘自《半月谈内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