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篇说明性的散文。全文结构清晰,语句鲜活,用了大量具有新鲜感的句子,分别从风、水和动物三个方面描写了大自然美妙的声音。
其中,课文第3自然段是围绕“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这个关键句来具体写的。前半部分写到雨滴分别落在树林里和房屋上的声响,后半部分写到雨汇聚成了水流,变成小溪、河流和大海。这两个部分都是由小变大,读起来备受震撼。
拟人化修辞手法的运用让人时刻感觉雨滴、水流的生动和鲜活。如将“下雨”写成是在“玩打击乐器”,将雨滴的“汇聚”“奔流”写成是在“唱着歌”。
“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淙淙”“潺潺”“哗啦啦”等象声词的运用,让整个段落充满乐感,这也更映衬了“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这个中心。
另外,顶针修辞手法独特巧妙,既写出了“小溪”奔向“大海”的变化过程,又给人从“微小”到“恢宏”的视觉冲击,读起来韵律优美,新鲜感十足。
片段仿写
大自然的声音
◎马夏天
浪花,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听,小溪里、河流里、大海里……一朵朵白色的水浪哗啦哗啦地响起,它们唱着愉快的歌儿向前方奔涌着。
不一样的地方有不一样的歌声,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风和日丽的春天,小溪就像个不肯醒来的小娃娃,缓慢地向前流淌着,发出叮咚叮咚的声音;狂风暴雨的夏天,河流又像个急匆匆的大汉,不时地还会卷起朵朵浪花,拼命地向前奔流着。到了硕果累累的秋天,河流就像个老年人,总是慢悠悠地流向大海。大海汹涌澎湃地滚动着,发出哗哗哗的声音,仿佛正在催促:“你快一点吧,快一点吧,冬天已经不远了!”它们唱着,向前流淌着,合奏出了一部气势磅礴的交响曲,让世界变得热闹起来。
老师点拨
该段运用了围绕关键句来写的手法,具体写出了浪花在小溪、河流和大海里的状态、声响。生动的比喻、巧妙的拟人、富有童趣的语言描写,读来趣味盎然,生活味十足。
【作者系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紫韵文学社学生,指导老师:羌桂锋】
直击文本
父亲对大自然的真情告白
树林是鸟儿的家,是它们生活、栖息的乐园。课文开篇就点明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接着回忆春天的一个黎明,父亲判断滹沱河岸一片树林里有很多鸟,并与“我”在树林里谈论关于“鸟味”“鸟最快活的时刻”和“最容易被打中的时刻”等问题,最后表达“我”为父亲不是猎人而高兴的心情。
父亲对树林和鸟多么熟悉,多么了解,他能从浓浓的草木气中闻出鸟的气味,他知道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他也知道那是鸟最危险的时刻,他不只是“我”的父亲,还是鸟的“父亲”。父亲的谈话不仅是在对“我”说,更是在与树林和鸟谈话,是人对大自然的一段真情告白。
课文的字里行间都饱含着父亲对大自然深深的爱:观察树叶,便知道“林子里有不少鸟”;从浓浓的草木气中,能闻出鸟的气味;了解黎明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担心黎明时的鸟“最容易被猎人打中”。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只有像父亲这样用心去感受,去发现,才能领悟。
《父亲、树林和鸟》同步练习
1.请写出文中词语的同义词。
兀立( ) 舒畅( ) 快活( ) 惊愕( )
2.文章用“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这句话开头有什么作用?
3.春天的黎明,父亲来到树林边怎么就知道“林子里有不少鸟”?
4.父亲喜欢鸟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请简要概括。
5.文中写道,“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飞鸟,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文章为什么以“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结尾?
精段精读
神奇的掌声
◎王桂香
英子因身体残疾而内心忧郁、自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不得不上台讲故事。英子前后的变化,表现了鼓励和关爱的掌声蕴含的强大力量。
同学们一共给了英子两次掌声。
第一次是在英子上台演讲的时候: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眼圈红红的”让我们感受到了英子内心那难以言说的痛苦;“犹豫”“慢吞吞”这两个词可以体会出英子内心的矛盾;“一摇一晃”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残疾女孩自卑、无助的身影,但她最终还是战胜了内心的紧张和自卑,走上了讲台,这从侧面展现了英子的坚强和勇敢。大家给英子鼓掌,相当于同学们在心中对英子说:“你克服了自己的懦弱,真勇敢!加油,你一定行!我们大家相信你!”这是对英子的尊重与鼓励。
第二次是在故事讲完后: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深深地鞠了一躬”说明英子对同学们充满了感激;“一摇一晃地走下讲台”说明在大家的关心和鼓励下,英子已经能战胜因腿脚残疾而产生的自卑,能坦然地面对自己的走路姿势。大家给英子鼓掌,相当于同学们在心中对英子说:“你讲得太精彩了!你成功了!你是一个敢于挑战自己的人……”这是对英子的赞美与夸奖。
从同学给英子两次掌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人人都需要关心、鼓励,我们要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同时也要珍惜来自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同步练习
1.和“骤然间”意思相近的词有: 、 。
2.你认为大家对英子注視的目光中包含些什么呢?
3.如果你是英子,你会对大家说些什么呢?
4.读完这个故事,我想说:掌声能给他人 ,掌声能给他人 ,掌声能给他人 。
师生对对碰
寓“情”于“对话”之中
◎白晓春
草娃老师:同学们《灰雀》一文中通过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处处蕴含着列宁的尊重与呵护的感情,我们能结合课文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吗?
芳芳:初次对话——留情。我们看开始的对话——列宁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男孩子说:“没……我没看见。”针对小男孩吞吞吐吐的回答,列宁虽然能断定捕捉灰雀的就是小男孩,但是列宁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从孩子的自尊心着想,为孩子自行认识错误留下余地。
亮亮:深入对话——真情。还是从课文中对话着手吧——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列宁没有一句责备小男孩的话,而是用担心灰雀安危的话,来触动小男孩认识错误。小男孩听了列宁的话受到了触动,所以肯定地回答:“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听了小男孩的话,列宁喜出望外,进一步引导说:“会飞回来?”此时小男孩已经完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被列宁的真情热切的话语感动了,所以坚定了语气说:“一定会飞回来!”
田田:对话收获——心情。通过一次次的对话暗示——小男孩完全彻底地被列宁的真情打动了,所以第二天放飞了那只灰雀。此时列宁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这里列宁没有责问男孩,而去问一只不懂人话的灰雀,不仅意味深长,也表现了列宁的心声——对小男孩的尊重与爱护。列宁不仅仅流露出自己收获美好的心情,也表达了对小男孩子知错能改的欣慰。
草娃老师:同学们说得太棒了。从课文中的对话看,列宁没有一点责怪男孩的话语,而是循循善诱,一步步引导小男孩。体现了列宁耐心、巧妙的教育方法和尊重、爱护男孩的崇高品质与美好感情。
其中,课文第3自然段是围绕“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这个关键句来具体写的。前半部分写到雨滴分别落在树林里和房屋上的声响,后半部分写到雨汇聚成了水流,变成小溪、河流和大海。这两个部分都是由小变大,读起来备受震撼。
拟人化修辞手法的运用让人时刻感觉雨滴、水流的生动和鲜活。如将“下雨”写成是在“玩打击乐器”,将雨滴的“汇聚”“奔流”写成是在“唱着歌”。
“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淙淙”“潺潺”“哗啦啦”等象声词的运用,让整个段落充满乐感,这也更映衬了“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这个中心。
另外,顶针修辞手法独特巧妙,既写出了“小溪”奔向“大海”的变化过程,又给人从“微小”到“恢宏”的视觉冲击,读起来韵律优美,新鲜感十足。
片段仿写
大自然的声音
◎马夏天
浪花,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听,小溪里、河流里、大海里……一朵朵白色的水浪哗啦哗啦地响起,它们唱着愉快的歌儿向前方奔涌着。
不一样的地方有不一样的歌声,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风和日丽的春天,小溪就像个不肯醒来的小娃娃,缓慢地向前流淌着,发出叮咚叮咚的声音;狂风暴雨的夏天,河流又像个急匆匆的大汉,不时地还会卷起朵朵浪花,拼命地向前奔流着。到了硕果累累的秋天,河流就像个老年人,总是慢悠悠地流向大海。大海汹涌澎湃地滚动着,发出哗哗哗的声音,仿佛正在催促:“你快一点吧,快一点吧,冬天已经不远了!”它们唱着,向前流淌着,合奏出了一部气势磅礴的交响曲,让世界变得热闹起来。
老师点拨
该段运用了围绕关键句来写的手法,具体写出了浪花在小溪、河流和大海里的状态、声响。生动的比喻、巧妙的拟人、富有童趣的语言描写,读来趣味盎然,生活味十足。
【作者系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紫韵文学社学生,指导老师:羌桂锋】
直击文本
父亲对大自然的真情告白
树林是鸟儿的家,是它们生活、栖息的乐园。课文开篇就点明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接着回忆春天的一个黎明,父亲判断滹沱河岸一片树林里有很多鸟,并与“我”在树林里谈论关于“鸟味”“鸟最快活的时刻”和“最容易被打中的时刻”等问题,最后表达“我”为父亲不是猎人而高兴的心情。
父亲对树林和鸟多么熟悉,多么了解,他能从浓浓的草木气中闻出鸟的气味,他知道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他也知道那是鸟最危险的时刻,他不只是“我”的父亲,还是鸟的“父亲”。父亲的谈话不仅是在对“我”说,更是在与树林和鸟谈话,是人对大自然的一段真情告白。
课文的字里行间都饱含着父亲对大自然深深的爱:观察树叶,便知道“林子里有不少鸟”;从浓浓的草木气中,能闻出鸟的气味;了解黎明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担心黎明时的鸟“最容易被猎人打中”。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只有像父亲这样用心去感受,去发现,才能领悟。
《父亲、树林和鸟》同步练习
1.请写出文中词语的同义词。
兀立( ) 舒畅( ) 快活( ) 惊愕( )
2.文章用“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这句话开头有什么作用?
3.春天的黎明,父亲来到树林边怎么就知道“林子里有不少鸟”?
4.父亲喜欢鸟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请简要概括。
5.文中写道,“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飞鸟,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文章为什么以“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结尾?
精段精读
神奇的掌声
◎王桂香
英子因身体残疾而内心忧郁、自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不得不上台讲故事。英子前后的变化,表现了鼓励和关爱的掌声蕴含的强大力量。
同学们一共给了英子两次掌声。
第一次是在英子上台演讲的时候: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眼圈红红的”让我们感受到了英子内心那难以言说的痛苦;“犹豫”“慢吞吞”这两个词可以体会出英子内心的矛盾;“一摇一晃”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残疾女孩自卑、无助的身影,但她最终还是战胜了内心的紧张和自卑,走上了讲台,这从侧面展现了英子的坚强和勇敢。大家给英子鼓掌,相当于同学们在心中对英子说:“你克服了自己的懦弱,真勇敢!加油,你一定行!我们大家相信你!”这是对英子的尊重与鼓励。
第二次是在故事讲完后: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深深地鞠了一躬”说明英子对同学们充满了感激;“一摇一晃地走下讲台”说明在大家的关心和鼓励下,英子已经能战胜因腿脚残疾而产生的自卑,能坦然地面对自己的走路姿势。大家给英子鼓掌,相当于同学们在心中对英子说:“你讲得太精彩了!你成功了!你是一个敢于挑战自己的人……”这是对英子的赞美与夸奖。
从同学给英子两次掌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人人都需要关心、鼓励,我们要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同时也要珍惜来自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同步练习
1.和“骤然间”意思相近的词有: 、 。
2.你认为大家对英子注視的目光中包含些什么呢?
3.如果你是英子,你会对大家说些什么呢?
4.读完这个故事,我想说:掌声能给他人 ,掌声能给他人 ,掌声能给他人 。
师生对对碰
寓“情”于“对话”之中
◎白晓春
草娃老师:同学们《灰雀》一文中通过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处处蕴含着列宁的尊重与呵护的感情,我们能结合课文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吗?
芳芳:初次对话——留情。我们看开始的对话——列宁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男孩子说:“没……我没看见。”针对小男孩吞吞吐吐的回答,列宁虽然能断定捕捉灰雀的就是小男孩,但是列宁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从孩子的自尊心着想,为孩子自行认识错误留下余地。
亮亮:深入对话——真情。还是从课文中对话着手吧——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列宁没有一句责备小男孩的话,而是用担心灰雀安危的话,来触动小男孩认识错误。小男孩听了列宁的话受到了触动,所以肯定地回答:“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听了小男孩的话,列宁喜出望外,进一步引导说:“会飞回来?”此时小男孩已经完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被列宁的真情热切的话语感动了,所以坚定了语气说:“一定会飞回来!”
田田:对话收获——心情。通过一次次的对话暗示——小男孩完全彻底地被列宁的真情打动了,所以第二天放飞了那只灰雀。此时列宁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这里列宁没有责问男孩,而去问一只不懂人话的灰雀,不仅意味深长,也表现了列宁的心声——对小男孩的尊重与爱护。列宁不仅仅流露出自己收获美好的心情,也表达了对小男孩子知错能改的欣慰。
草娃老师:同学们说得太棒了。从课文中的对话看,列宁没有一点责怪男孩的话语,而是循循善诱,一步步引导小男孩。体现了列宁耐心、巧妙的教育方法和尊重、爱护男孩的崇高品质与美好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