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科学中,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它需要围绕着提出的问题来进行。教师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创设有效的情境导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关键词:科学探究;提出问题;教师;学生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和实验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一个或多个可探究的科学问题。提出问题是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的第一步,也是进行实验探究的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都将目光集中在实验操作的教学上,却忽视了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缺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的意识。
1 巧妙设问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提出可探究问题的能力。《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给五、六年级学生提出的目标是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也就是说问题要与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及生活经验。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时必须从学生熟知的事物、现象等入手,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对问题的兴趣,循循善诱激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热》的第一课时《热起来了》这一课中,我巧妙地层层设问,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我直接从提问开始:“当你的身体觉得冷的时候,你会用什么方式使自己热起来?”直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的,语言简单明了,学生纷纷抢着举手回答。答案是多样的:“用力搓搓”手;“多穿衣服”;“开电暖炉”;“做运动”;“晒太阳”;“吃点热的东西”等等。作为一名五年级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回答这个问题是没有难度的,而且他们还可以参考课本上提供资料。紧接着我按照课本上的设计继续问:“这些方式是怎样使你的身体热起来的?”这一问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两只手用力搓相互摩擦会产生热,所以我们就会热起来了”;“食物能给我们提供能量”;“太阳有热量,晒太阳我们就会暖和起来了”;“火和暖炉也能给我们带来热量”。令我感到意外的是有不少学生认为多穿衣服也能给我们带来热量。我继续问:“晚上,我们钻进被窝,感觉被子是凉的还是热的?”学生回答:“凉的。”我又问:“早上醒来,被窝里又是什么感觉?晚上再去睡觉的时候,被窝还是热的吗?”这些问题学生都能回答正确:“早上醒来时被窝是热的,但晚上再去睡觉时被窝是凉的。”只是其中的原因,学生就说不清楚了。但同学们围绕着“衣服能否給我们提供热量”这个问题讨论起来了。
我再次问:“我们的衣服是挂在衣柜里的,如果衣服能提供热量,那么衣柜里的温度是不是会不断上升?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衣柜是不是会着火?”这时学生再次思考,这时他们知道,衣服能否提供热量这个问题需要验证来确定了,接下来要探究的问题就有了:衣服能否提供热量?接下来我就开始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活动了。经过我这一系列的层层设问,后面该如何操作,大部分学生都清楚了。附学生设计的实验记录表:
最后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经过实验探究得出了结论: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了热量的散失,同时阻挡了外界空气的进入。
2 有效的情境导入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关键
小学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学生自己能提出想探究的问题,接下来的活动探究才有主动性。而学生主动提出想探究问题的关键就是有效的情境导入。创设情境导入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从情境导入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后面的科学探究活动做铺垫。但是从现在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来看,有不少教师往往不是真正从问题出发,围绕着问题来设计相关的探究活动。在课堂导入时直接呈现或者引入要研究的教学内容,并没有在创设情境导入这方面花心思。
在教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养蚕这一内容时,我先让学生出示第一单元凤仙花的种植情况记录表及图片,表扬了能坚持每天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并做好观察记录的同学。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种凤仙花的感受,用他们亲身的体会来感染其他人。接下来我继续引导学生:“同学们,我们已经观察过植物,了解了植物一生要经历的阶段,除了植物你们还想了解什么呢?”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说:“动物。”这时我拿出了提前准备好的蚕卵,班上立即一阵沸腾,一下子孩子们仿佛被点燃了。“这是蚕卵,我见过。”“是的,我还养过呢!”我好不容易把他们给安静下来,问:“你们知道蚕的什么呀?”“我知道它吃桑叶。”“我知道它会变成毛毛虫。”同学纷纷抢着回答。“那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呀?”“我想知道蚕是怎样长大的?”“我想知道蚕的一生要经历什么?”“我想知道蚕的一生跟凤仙花有什么不同?”“我还想知道蚕是……”其实孩子们的思维是很活跃的,只要这么简单的一段情境导入,他们就能提出很多想要探究的问题。剩下的时间就是他们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分工,如何设计观察记录表等等。所以说有效的情境导入能帮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而提出可探究的问题是每一个探究活动好的开端。
3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其探究热情,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每个孩子都与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充满好奇和敬畏。只要孩子们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就会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幻想,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驱使孩子们主动去观察、研究、甚至创造新的世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是所有科学探究活动的首要环节。这个时候我们只要能把孩子们的好奇心“请”出来,后面的事就顺理成章了。我们应该如何把孩子们那无穷的好奇心激发出来呢?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学会保护他们的好奇心。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们知道的知识不多,对很多事物都感觉新奇。我们不能以大人的思维去对待学生看待事物的态度,比如教科版二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磁铁》,我们作为科学教师,对于磁铁是比较熟悉的,生活中很常见。但对于一个七岁左右的孩子来讲,磁铁是新奇的东西,甚至是一种玩具,孩子们心里是非常期待玩磁铁的。 我们特别要注意不能轻视学生的想法,切忌出现类似“这么简单的东西你都不会吗?”这样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言语。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耐心用孩童的语言去跟学生交谈,体会他们的内心想法,一步一步地引导他们“迷上”磁铁,激起他们的探究热情,再设计探究活动让孩子们与磁铁亲密接触,在活动前抛出问题:看看谁能发现磁铁的小秘密。孩子们经历了一节课与磁铁的亲密接触后,对磁铁是爱不释手了,同时在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之下,孩子们就更想了解磁铁了。当我问:“你们还想了解磁铁的什么呀?”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磁铁能吸引什么东西?”“磁铁每一部分的磁性是一样的吗?”“磁铁哪个部位的磁性最强?”“磁极有方向吗?”这一系列的可探究问题就呈现出来了。
显微镜对于科学教师来说,是一种常用的观察仪器。而在学生的角度,即使到了六年级,对于显微镜这种精密的观察仪器,他们也是第一次接触,充满好奇的。我就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科学学习中来。我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摸索,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和功能,学生亲自操作了,体验了,看到一个个清晰的细胞时,表露出来的成功感和喜悦的情绪是无法掩饰的。在学生好奇心的驱动之下完成的亲身体验,那种记忆是刻骨铭心的,只要是自己学过的,接触过的事物,学生就有资本去提出各种的质疑,有质疑就有问题。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鼓励他们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形成。
4 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为提出问题储备知识
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不一样,在当前的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学习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学生从小就必须在主动地尝试、体验、感悟、积累经验中,才能更有效地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将科学的探究方法、基础科学知识、情感态度等主动地建构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个人的认识,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在以后的科学学习中,自然就能提出更多可探究的问题了。
三年级的孩子们先是观察了大树和小草,在观察中比较了大树和小草的不同特征,继而是种植凤仙花。种植凤仙花不是只管把种子埋在土里,每天浇水,等着它开花结果就完事的,我们要设计成让学生能全面地亲身经历的体验活动。通过亲历探究活动,学生体验种植过程的艰辛,体会农业工作者的不容易,培养他们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意识。有了种凤仙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当引入养蚕这个内容时我们就稍加点拨,学生就能提出探究蚕宝宝的问题了。在这样的亲身体验中,学生能够获得很多科学知识和技能,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的能力,为高年级更深入的科学探究活动储备了知识。
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必能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有一定的提高,使一次次的科学探究活动在小学科学课堂中闪亮登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 董兴伟.小学科学课堂培养学生提出科学问题能力初探[J].吉林教育,2015(26).
[3] 张国强.淺谈小学科学课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J].科学大众(教师版),2014(07).
[4] 田世刚.浅谈科学探究中的“提出问题”[J].新课程导学,2010(08).
[5] 平艳.以科学思维为核心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探微[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03).
[6] 李长征.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策略探究[J].中国教师,2012(17).
[7] 周伦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10).
[8] 马艳萍.基于人才成长的小学科学课问题意识的培养[J].成才之路,2014(17).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棠澍小学)
关键词:科学探究;提出问题;教师;学生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和实验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一个或多个可探究的科学问题。提出问题是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的第一步,也是进行实验探究的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都将目光集中在实验操作的教学上,却忽视了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缺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的意识。
1 巧妙设问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提出可探究问题的能力。《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给五、六年级学生提出的目标是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也就是说问题要与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及生活经验。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时必须从学生熟知的事物、现象等入手,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对问题的兴趣,循循善诱激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热》的第一课时《热起来了》这一课中,我巧妙地层层设问,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我直接从提问开始:“当你的身体觉得冷的时候,你会用什么方式使自己热起来?”直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的,语言简单明了,学生纷纷抢着举手回答。答案是多样的:“用力搓搓”手;“多穿衣服”;“开电暖炉”;“做运动”;“晒太阳”;“吃点热的东西”等等。作为一名五年级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回答这个问题是没有难度的,而且他们还可以参考课本上提供资料。紧接着我按照课本上的设计继续问:“这些方式是怎样使你的身体热起来的?”这一问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两只手用力搓相互摩擦会产生热,所以我们就会热起来了”;“食物能给我们提供能量”;“太阳有热量,晒太阳我们就会暖和起来了”;“火和暖炉也能给我们带来热量”。令我感到意外的是有不少学生认为多穿衣服也能给我们带来热量。我继续问:“晚上,我们钻进被窝,感觉被子是凉的还是热的?”学生回答:“凉的。”我又问:“早上醒来,被窝里又是什么感觉?晚上再去睡觉的时候,被窝还是热的吗?”这些问题学生都能回答正确:“早上醒来时被窝是热的,但晚上再去睡觉时被窝是凉的。”只是其中的原因,学生就说不清楚了。但同学们围绕着“衣服能否給我们提供热量”这个问题讨论起来了。
我再次问:“我们的衣服是挂在衣柜里的,如果衣服能提供热量,那么衣柜里的温度是不是会不断上升?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衣柜是不是会着火?”这时学生再次思考,这时他们知道,衣服能否提供热量这个问题需要验证来确定了,接下来要探究的问题就有了:衣服能否提供热量?接下来我就开始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活动了。经过我这一系列的层层设问,后面该如何操作,大部分学生都清楚了。附学生设计的实验记录表:
最后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经过实验探究得出了结论: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了热量的散失,同时阻挡了外界空气的进入。
2 有效的情境导入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关键
小学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学生自己能提出想探究的问题,接下来的活动探究才有主动性。而学生主动提出想探究问题的关键就是有效的情境导入。创设情境导入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从情境导入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后面的科学探究活动做铺垫。但是从现在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来看,有不少教师往往不是真正从问题出发,围绕着问题来设计相关的探究活动。在课堂导入时直接呈现或者引入要研究的教学内容,并没有在创设情境导入这方面花心思。
在教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养蚕这一内容时,我先让学生出示第一单元凤仙花的种植情况记录表及图片,表扬了能坚持每天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并做好观察记录的同学。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种凤仙花的感受,用他们亲身的体会来感染其他人。接下来我继续引导学生:“同学们,我们已经观察过植物,了解了植物一生要经历的阶段,除了植物你们还想了解什么呢?”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说:“动物。”这时我拿出了提前准备好的蚕卵,班上立即一阵沸腾,一下子孩子们仿佛被点燃了。“这是蚕卵,我见过。”“是的,我还养过呢!”我好不容易把他们给安静下来,问:“你们知道蚕的什么呀?”“我知道它吃桑叶。”“我知道它会变成毛毛虫。”同学纷纷抢着回答。“那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呀?”“我想知道蚕是怎样长大的?”“我想知道蚕的一生要经历什么?”“我想知道蚕的一生跟凤仙花有什么不同?”“我还想知道蚕是……”其实孩子们的思维是很活跃的,只要这么简单的一段情境导入,他们就能提出很多想要探究的问题。剩下的时间就是他们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分工,如何设计观察记录表等等。所以说有效的情境导入能帮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而提出可探究的问题是每一个探究活动好的开端。
3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其探究热情,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每个孩子都与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充满好奇和敬畏。只要孩子们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就会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幻想,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驱使孩子们主动去观察、研究、甚至创造新的世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是所有科学探究活动的首要环节。这个时候我们只要能把孩子们的好奇心“请”出来,后面的事就顺理成章了。我们应该如何把孩子们那无穷的好奇心激发出来呢?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学会保护他们的好奇心。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们知道的知识不多,对很多事物都感觉新奇。我们不能以大人的思维去对待学生看待事物的态度,比如教科版二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磁铁》,我们作为科学教师,对于磁铁是比较熟悉的,生活中很常见。但对于一个七岁左右的孩子来讲,磁铁是新奇的东西,甚至是一种玩具,孩子们心里是非常期待玩磁铁的。 我们特别要注意不能轻视学生的想法,切忌出现类似“这么简单的东西你都不会吗?”这样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言语。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耐心用孩童的语言去跟学生交谈,体会他们的内心想法,一步一步地引导他们“迷上”磁铁,激起他们的探究热情,再设计探究活动让孩子们与磁铁亲密接触,在活动前抛出问题:看看谁能发现磁铁的小秘密。孩子们经历了一节课与磁铁的亲密接触后,对磁铁是爱不释手了,同时在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之下,孩子们就更想了解磁铁了。当我问:“你们还想了解磁铁的什么呀?”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磁铁能吸引什么东西?”“磁铁每一部分的磁性是一样的吗?”“磁铁哪个部位的磁性最强?”“磁极有方向吗?”这一系列的可探究问题就呈现出来了。
显微镜对于科学教师来说,是一种常用的观察仪器。而在学生的角度,即使到了六年级,对于显微镜这种精密的观察仪器,他们也是第一次接触,充满好奇的。我就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科学学习中来。我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摸索,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和功能,学生亲自操作了,体验了,看到一个个清晰的细胞时,表露出来的成功感和喜悦的情绪是无法掩饰的。在学生好奇心的驱动之下完成的亲身体验,那种记忆是刻骨铭心的,只要是自己学过的,接触过的事物,学生就有资本去提出各种的质疑,有质疑就有问题。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鼓励他们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形成。
4 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为提出问题储备知识
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不一样,在当前的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学习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学生从小就必须在主动地尝试、体验、感悟、积累经验中,才能更有效地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将科学的探究方法、基础科学知识、情感态度等主动地建构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个人的认识,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在以后的科学学习中,自然就能提出更多可探究的问题了。
三年级的孩子们先是观察了大树和小草,在观察中比较了大树和小草的不同特征,继而是种植凤仙花。种植凤仙花不是只管把种子埋在土里,每天浇水,等着它开花结果就完事的,我们要设计成让学生能全面地亲身经历的体验活动。通过亲历探究活动,学生体验种植过程的艰辛,体会农业工作者的不容易,培养他们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意识。有了种凤仙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当引入养蚕这个内容时我们就稍加点拨,学生就能提出探究蚕宝宝的问题了。在这样的亲身体验中,学生能够获得很多科学知识和技能,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的能力,为高年级更深入的科学探究活动储备了知识。
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必能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有一定的提高,使一次次的科学探究活动在小学科学课堂中闪亮登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 董兴伟.小学科学课堂培养学生提出科学问题能力初探[J].吉林教育,2015(26).
[3] 张国强.淺谈小学科学课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J].科学大众(教师版),2014(07).
[4] 田世刚.浅谈科学探究中的“提出问题”[J].新课程导学,2010(08).
[5] 平艳.以科学思维为核心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探微[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03).
[6] 李长征.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策略探究[J].中国教师,2012(17).
[7] 周伦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10).
[8] 马艳萍.基于人才成长的小学科学课问题意识的培养[J].成才之路,2014(17).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棠澍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