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行之二三四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YCHE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路向南,
  看世界最初的样子,
  南极终究会向人们敞开胸怀,
  而冥冥中又告诫着人们,
  爱她并不容易。
  我们都知道哥倫布发现了美洲大陆,达·伽马驶过非洲好望角,还有著名的麦哲伦海峡,而作为地球上最后一块大陆的南极洲,究竟是谁发现的呢?
  打开世界地图,找到我们出发的乌斯怀亚,你会发现它所在的南美洲最南端就像一条粗壮有力的手臂,向南伸展着,进入900多公里宽阔的德雷克海峡,而海峡对面就是南极大陆的一个狭长的半岛,犹如一条温柔而雪白的玉臂委婉舒展着,与它遥相呼应。
  每每看到地图上这两块大陆这样一水之隔,情谊绵绵的样子,我就会想起米开朗琪罗的那幅创世记壁画。上帝造就了亚当和夏娃,并以如此特殊的形式传之于世间,似乎寓意着南极终究会向人们敞开胸怀,而冥冥中又告诫着人们,爱她并不容易。
  南极是地球上人类最后发现的大陆,也是人类最后进入的大陆。
  1772年11月,著名探险家J.库克船长率决心号和探险号两艘帆船,用了3年多漫长的时间,三次向南极冰海深处挺进,并成功穿越了南极圈,到达南纬71°附近,相距南极大陆仅100海里之遥,然而,他没有继续前进,并十分自信地宣布,南方大陆不存在。
  就这样,库克船长终于与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失之交臂。而人类的南极探险,也因此推迟了近半个世纪。
  1779年2月,库克在夏威夷去世,就在这一年,俄国的南极探险家别林斯高基诞生了,后来人们传说他是库克英魂转世,因为,1819年时正值不惑之年的海军军官别林斯高基,从命运之神手中接过寻找南极的使命,率领东方号与和平号远洋船只,穿越了南极圈,并在1821年1月,发现了发现了紧贴南极半岛中部陆地的亚历山大岛。
  从1772年库克船长扬帆南下,一直到19世纪末,先后有很多探险家驾帆船去寻找传说中的南方大陆 ,1821年11月,美国英雄号船长帕尔默发现了帕尔默群岛,1819年2月,英国人发现了乔治王岛……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帆船时代。
  20世纪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人类先后征服了南磁极和南极点,涌现了不少可歌可泣的探险英雄,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英雄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到50年代中期,人类在南极探险中逐渐用机械设备取代了 狗拉雪橇。1928年英国的H.威尔金驾机飞越南极半岛,1929年美国人R.伯德驾机飞越南极点。飞机在南极探险方面为人类宏观正确地认识南极大陆提供了可靠的手段,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机械化时代。
  从1957的国际地球物理年起至今,众多国家的科学家涌往南极,并在那里建立了常年科考站,进行各类学科的科学考察,人们称这一时期为:科学考察时代。
  而迄今为止,发现南方大陆的勋章究竟应当发给谁,始终没有定论。
  扬帆南极探险,是人类认知南极的起点,由此而涌现出的航海家探险家,他们的功绩和英名,将同样铭刻在人类南极研究探索的史册之上。
  而拥有郑和下西洋(据说郑和的庞大船队曾经到达过接近南纬60°的迷幻岛)之伟大壮举的我们,则在整个18,19世纪乃至20世纪这上半时,陷入了闭关锁国的内外战争交困里,缺席了人类发现自身所处世界上最后一块大陆的伟大的历史之旅。
  1984年11月20日上午10时,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乘坐“向阳红10”号船和“J121”船,从上海起航,开始了远征南极的旅程。
  横渡近两万公里的太平洋,在12月25日中午时分,“向阳红10”号船驶入南纬60度——根据《南极条约》的规定,这便意味着属于我们中国的船只第一次驶入了南极。
  1985年2月14日晚间,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建设全部完成,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崛起在南极洲乔治岛上。
  2016年11月26日下午,经过近38个小时的航行,我们越过了德雷克海峡的魔鬼西风带,顺利登陆中国长城站。当那面高高飘扬在南极洲天空的五星红旗映入眼帘的那一刻,心情还真是挺激动和自豪的。
  一个传说中的神秘世界,一个数百年来唯一几乎没有被我们人类改造摧残过的大陆,就这样安静地躺在我们的脚下。
  一路向南,终于,我们来到了世界的尽头,看见了世界最初的样子。
  船在这白茫茫的世界里破冰前行时,你能听见它在我们脚下,缓慢破碎裂开的声音。
  十多年前,看过一部电影叫《后天》。影片里,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暖化,引发地球空前的灾难。
  纽约曼哈顿的摩天大楼在强旋风的袭击下,成为一片廢墟。汹涌的海啸带来洪水,从地铁、隧道、四面八方而来吞噬了整座城市,龙卷风袭击美国洛杉矶、狂雪覆盖印度新德里、冰雹重创日本东京,欧洲也在滔天的洪水之下不复存在。
  从此以后,气温急剧下降,厚厚的冰层和皑皑白雪覆盖了整个地球表面,世界第二次冰河时代开始了。《后天》就是地球的末日,那里,白茫茫一片 。
  而在这里,我用手机拍摄下的南纬64°以南,美丽而又神秘,是世界最初的样子。是开始,也是结束,白茫茫一片。
  那安静到极致的地方,完全感受不到时间的流动了。白茫茫之中,仍能看到浮冰的迥异形态与水流的轨迹。切削呈几何面的山顶,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停滞于空中的浪花,是水在这里成就的奇迹!
  当我们的船在这白茫茫的世界里破冰前行时,你能听见它在我们脚下缓慢破碎裂开的声音。属于世界尽头的声音——白色,是结束,也是开始。
  世界,就是以这样轮回的方式,让我们,自食其果。"FinDel Mundo,PrincipioDe todo!"世界的尽头,一切的开始。
  若世界终将回归一片净土,那一草一木皆非理所当然。它们才是这片白色大陆的主人,那红旗就是我们人类必须保持的红线,也是保护它们的底线。他们在风雪中执着坚守的,不仅仅是它们自己的家园,还有我们人类的未来。
  冰雪之域的凝视,是这里特有的温度。静伫在世界尽头,怡然而立,望着我们。快乐、自由,这是我们不打扰它们就能给予的尊重。古老的游禽,憨态的精灵,亦是这片白色大陆的守护者。这么纯粹的色彩,这样蹒跚的身材也与冰雪恰到好处地相称。
  我想我们人类应当:顺应自然之本真,守望大地之怡然。
其他文献
这个世界上,每天都上演着人们追求梦想的戏码。有些人贪恋于物质的享受,只要有一堆名牌包就开心;有些人则需要时不时地来上一个间隔年,天涯海角地走四方。但也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的愿望很简单:有一个院子,种上桂花树,树底摆上一张桌子,在秋风渐起的傍晚吃个螃蟹,喝个小酒,与周围的植物诉说心事。  陆宇星就属于这类人,她笑称自己从十几岁开始就萌生了这个很没出息的“理想”。但旁人却无可否认,虽看似简单平凡,实则
期刊
关于“物派”  “物派”的作品通常使用未经加工的木、石、土等自然材料,极大地降低作品的人为处理痕迹,将讨论的重心移至物体之间的“关系”。他们对“关系”的探求,自然地将“空间”视为作品中极其重要的因素之一进行思辨。对于“物派”的宗旨,李禹焕将其归纳为:“离开‘制作’,物派所关注的确实不是‘物’,而是在与概念和过程的对应中产生变化的‘物’的外部性。通过行为与‘物’的对应,显示空间以及状态、关系、状况、
期刊
和陈煦明的采访约在上海静安区胶州路的一家咖啡馆,我询问是否需要去到工作室,熟悉她作品的朋友告诉我,她的工作室,就在日常生活里。曾经的殖民文化的冲击,让上海有独特于全世界所有城市的气质,这种历史造就的独特痕迹,遍布在上海的街边巷弄、一砖一瓦间,无数故事在每个角落上演。她穿梭在这个城市,有一双能敏锐捕捉到美的眼睛,一颗常常被感动的心,和一个自在的灵魂。所以她总能遇到恰好的光影、恰好的美景,便欢欣雀跃地
期刊
在上海国际贵都大饭店的一个会议室里,我看到了许根顺的珍藏——分门别类的几大盒子影集,还有首日封之类。“2015年12月,我在新疆举办了《百国元首在中国——‘一带一路’摄影展》。2015年,我的作品还曾参加在福建泉州举办的第二届丝路电影节。展望2017年,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在上海办展。”还未落座,许根顺就对我娓娓道来。  目前,许根顺的作品集——《国宾在上海》《第一夫人在上海》两本画册,也已出版发行
期刊
《财富堂》:郦馆长,你从事建筑管理、房产开发20多年,如今转身创办美术馆,也算再度“创业”,重新出发。这两个行业差异很大,请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郦韩英:坦率而言,这两个行业的确“大不同”。过去从事建筑管理、房产开发,代表了我那个阶段的人生状态,回忆起来,为生存、发展而奋斗,是很美好的,即便有些工作并不是我感兴趣的,但必须去做,还必须做好。苦吗?当然,但我不怕!记得刚刚涉足建筑工程的时候,我一度就
期刊
艺术高高在上,但很多人仍旧不懂它。  有人将奢侈品定义为“贵而无实际作用”的东西,那么艺术品除了占据这两个特点之外,还有着其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精神意义。因此它总是占据着至尊地位,甚至成为了评判个人内涵的标准。但对于非艺术专业的人来说,要读懂一件艺术品多少还是有些困难的,很多人因为不懂其中的价值,经常误解为这个圈子大多时候都是在无病呻吟。  不过,在如今智能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也许是为了让世人能够更好
期刊
近期,我参加了中国文联艺术研究院举办的“中青年视觉艺术策展人赴美策展工作坊”,地点是在纽约。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其中要完成一个短期的策展人驻留项目。我所在的驻留机构是The New York Art Residency and Studios(NARS) Foundation,是一家位于布鲁克林地区、规模相对较小的非营利性艺术机构。在过去的几年中,每年大约有数十位来自不同国家与地区的中青年艺术家来此
期刊
商业美展一直是艺术品市场的重要角色。  在民国时期的国际大都市上海,艺术市场十分活跃,艺术商人为了给供需双方提供交流平台,在大型商场内开设美术展厅、开办画廊和画店,经常性地举办商业美术展览。据美术史论家黄可统计,当时仅宁波同乡会展览厅、大新公司展览厅、中国画苑画廊、湖社画廊举办的各种美术展览即达600余次,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商业性质,多位著名现代美术家的首次个展都是在上海举办的。近年艺术品市场空前繁
期刊
设计上海其实可以说是“展览界中的网红”。设计上海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得益于社交媒体的宣传,抓准了社交平台的传播力量,成功掳获了大众参与的决心。其实也难怪民众们如此趋之若鹜,比起越来越难懂的当代艺术,设计上海是有能力有基础成为网红展的。起码“展览语汇”比较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谁还会不喜欢看家里都要使用的椅子、桌子的新鲜设计呢?  设计上海在3月份就热闹地结束了,这场沪上首屈一指的设计大展在首日便迎来了超
期刊
第三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日前于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M21)揭晓,该奖由安信信托首席赞助、上海至美艺术发展中心支持。姚梦溪(激烈空间创办人之一,策展人,艺术撰稿人)成为本届IAAC二等奖得主,获奖文章为:《展示与逃离—— 从何迟的〈隔馆〉说起》。在这篇文章中,姚梦溪以经验抵达经验,与艺术家何迟共同感受艺术创作中,树叶的变化,并且观察艺术家如何以个体经验的真实温度破除人与物的“隔”,如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