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创新教育及语文课堂教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几点语文学科的创新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创新教育;素质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改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求实性。求实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应该做到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端正教与学的态度,不能在教学中摆花架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要落到实处,我们的部分教师在新课改中的认识不够,并没有真正领悟新课改的精神,原来的教学法也好,新课改也罢,都是要学生学习知识,都是一种大语文观,是语文与生活的积累和运用,语文的应用来自于生活,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学科所在,语文的教学就是一种求实,一种学生对知识用于生活的积累的过程。学了语文,就是要在生活中运用,而生活的积累反过来又影响语文的学习。
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求变性。课堂教学的创新是一个再创造,这再创造就是一种求变,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活起来,能说想说,敢说敢想,这就要在课堂教学求变,为学生设置一个展出他们思想的平台,让学生有一个放飞思想的空间。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求变。很多知识,教师可以举一,而让学生去反三。
三.注重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书本上的东西是不能让学生满足的,要多方面让学生去得到知识的来路,这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中注意学生的读,在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生活。
新课改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
一.启迪兴趣,为创新打开大门。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有兴趣,如果学生情绪不高,兴味索然,心理上无准备,感知生理器官呈闭滞状态,还谈何创新?相反,如果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达到了想求明白和想学习那种跃跃欲试的地步,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语文学科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尝试体验阅读、操作、表演、编辑、改造、组合等活动。语文教材是用无声的文字描绘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的,只有让静止的文字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才能牢牢地掌握。中学生的思维一般倾向于形象思维,对形象的偏爱是青少年的天性,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运用投影、录像、音响、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原来单一的教学手段变得多样、生动,便课堂由"黑白平面"变成"彩色立体",并成为五光十色,富有活力,充满美感的信息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为创新打开一扇大门。
二.改进方法 ,把创新渗透其中。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教师教一篇课文往往是五大快: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一点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创新教育了。这样的课堂往往是教师说的头头是道,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因此教法必须改进。
1.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 鼓励学生创新。改变"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观念,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
2. 设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 。问题是创新的关键,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课堂一定要设计提问的环境,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
3、搞好知识传授,为创新打好基础
学生掌握知识的质与量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体现要以知识为基础,要以知识为前提。
三. 发散思维 给创新插上翅膀。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内容上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形式上则有结构美、节奏美、语言美。所以教师可以用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欣赏、体味这些名篇,使学生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升华;例如,在《观舞记》一课中,我主要让学生读,然后提出问题:应该怎样读?你的体会是什么?最后结合教师讲印度舞蹈所体现出来人体美和艺术美。用文章所体现出来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给学生的创新插上翅膀。
四.语文教师要有创新教学的胆识。胆识,是语文教师创新的前提。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受了很多的约束,诸如教本内容的约束,教学时间的约束,教学管理的约束,教学思路的约束,使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敢创新,千篇一律的机械的进行传统的教学或是这个教师传统教学课文的定式。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不能在教学上有突破的,十几年的课堂教学方法没变,而十几年的学生却是变了,十几年的社会生活变了,十几年的人的思维也变了,教师又为何不变?
五.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教育因素
首先,教师应以自身的创新精神感染带动学生。如在教《天净沙o秋思》一文时,我把预先根据诗意画的苍茫萧瑟的夕照图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亲眼看到了浪迹天涯的游子"夕阳西下"、"古道西风瘦马"的忧愁思乡之情,他们不但深刻理解了课文,而且纷纷效仿,画出好多幅符合诗意的图画。这说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质疑、改造、组合等,对学生都是一种良好的启示。其次,教师要善于捕捉创造教育的契机。教育是要讲究契机的,如果时机不成熟,往往起不到什么效果,甚至产生副作用。
教学实践证明,语文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创新性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让学生想创新、敢于创新、学会创新、乐于创新、善于创新,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造就一代创新人才。
作者简介:起建萍(1971.11--),女,四川凉山会理县黎溪中学,本科,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王利强
【关键词】创新教育;素质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改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求实性。求实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应该做到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端正教与学的态度,不能在教学中摆花架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要落到实处,我们的部分教师在新课改中的认识不够,并没有真正领悟新课改的精神,原来的教学法也好,新课改也罢,都是要学生学习知识,都是一种大语文观,是语文与生活的积累和运用,语文的应用来自于生活,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学科所在,语文的教学就是一种求实,一种学生对知识用于生活的积累的过程。学了语文,就是要在生活中运用,而生活的积累反过来又影响语文的学习。
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求变性。课堂教学的创新是一个再创造,这再创造就是一种求变,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活起来,能说想说,敢说敢想,这就要在课堂教学求变,为学生设置一个展出他们思想的平台,让学生有一个放飞思想的空间。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求变。很多知识,教师可以举一,而让学生去反三。
三.注重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书本上的东西是不能让学生满足的,要多方面让学生去得到知识的来路,这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中注意学生的读,在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生活。
新课改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
一.启迪兴趣,为创新打开大门。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有兴趣,如果学生情绪不高,兴味索然,心理上无准备,感知生理器官呈闭滞状态,还谈何创新?相反,如果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达到了想求明白和想学习那种跃跃欲试的地步,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语文学科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尝试体验阅读、操作、表演、编辑、改造、组合等活动。语文教材是用无声的文字描绘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的,只有让静止的文字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才能牢牢地掌握。中学生的思维一般倾向于形象思维,对形象的偏爱是青少年的天性,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运用投影、录像、音响、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原来单一的教学手段变得多样、生动,便课堂由"黑白平面"变成"彩色立体",并成为五光十色,富有活力,充满美感的信息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为创新打开一扇大门。
二.改进方法 ,把创新渗透其中。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教师教一篇课文往往是五大快: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一点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创新教育了。这样的课堂往往是教师说的头头是道,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因此教法必须改进。
1.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 鼓励学生创新。改变"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观念,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
2. 设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 。问题是创新的关键,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课堂一定要设计提问的环境,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
3、搞好知识传授,为创新打好基础
学生掌握知识的质与量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体现要以知识为基础,要以知识为前提。
三. 发散思维 给创新插上翅膀。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内容上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形式上则有结构美、节奏美、语言美。所以教师可以用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欣赏、体味这些名篇,使学生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升华;例如,在《观舞记》一课中,我主要让学生读,然后提出问题:应该怎样读?你的体会是什么?最后结合教师讲印度舞蹈所体现出来人体美和艺术美。用文章所体现出来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给学生的创新插上翅膀。
四.语文教师要有创新教学的胆识。胆识,是语文教师创新的前提。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受了很多的约束,诸如教本内容的约束,教学时间的约束,教学管理的约束,教学思路的约束,使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敢创新,千篇一律的机械的进行传统的教学或是这个教师传统教学课文的定式。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不能在教学上有突破的,十几年的课堂教学方法没变,而十几年的学生却是变了,十几年的社会生活变了,十几年的人的思维也变了,教师又为何不变?
五.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教育因素
首先,教师应以自身的创新精神感染带动学生。如在教《天净沙o秋思》一文时,我把预先根据诗意画的苍茫萧瑟的夕照图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亲眼看到了浪迹天涯的游子"夕阳西下"、"古道西风瘦马"的忧愁思乡之情,他们不但深刻理解了课文,而且纷纷效仿,画出好多幅符合诗意的图画。这说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质疑、改造、组合等,对学生都是一种良好的启示。其次,教师要善于捕捉创造教育的契机。教育是要讲究契机的,如果时机不成熟,往往起不到什么效果,甚至产生副作用。
教学实践证明,语文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创新性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让学生想创新、敢于创新、学会创新、乐于创新、善于创新,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造就一代创新人才。
作者简介:起建萍(1971.11--),女,四川凉山会理县黎溪中学,本科,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王利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