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教育不仅要体现在教育观念上,还要渗透在所有教育活动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成为所有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下面是本人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就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尝试
心理学认为"创造力不是教出来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我们在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营造创新氛围,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思考余地,给他们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的机会,让他们驰骋想象,开启心灵;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尝试验证和归纳。如: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第十一册中教学比的应用这一课时,在学生求出了玉米地的面积与大豆面积的比为3:2后,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3:2的概念,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进一步问学生:"你们看到这个比,能联想什么?"在学生回答出:玉米的种植面积是大豆的;大豆的种植面积是玉米的;玉米的种植面积是总面积的大豆的种植面积是总面积的……。在这过程中,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尝试,教师则始终处在"导"的位置,学生那怕是有一些误差,也是可取的,使学生真正感到师生间的平等、民主与合作,积极参与、敢于尝试,形成广阔的思维空间,提供灵活的思路选择余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拓宽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类比推理在科学实践中有着广泛而普遍的应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指导学生学,如何指导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知识、创新知识。例如:在辅导学生解答后面一道题目时就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来教学:某人从一向上运动的自动扶梯的顶部到底下用了7.5分钟;他若以同样的速度从下往上走,则用1.5分钟可到达顶部。如果他不走,乘自动扶梯到达顶部需要多少时间?如果停电,他用多少时间可从底部走到顶部?学生初次接触这道题目时,觉得很难思考,一时感到束手无策。此时,学生有一种"心欲求而不得,心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在教学的关键处加强指导,启发学生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提醒学生:这题类似于我们学过的哪一类题,有的学生觉得像行船问题,楼梯向上的运动像水在流动,人向下的运动好像是逆水行,……。有了这一启发,学生就跃跃欲试了,最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得到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我们可以把此人从上往下的运动类比成逆水行舟,并根据从上到下用7.5分钟,求出自动技扶梯与人的速度差为电梯长度的17.5;反之类比成顺水而行,求出速度和为11.5,再用和差问题的方法求出乘自动扶梯到达顶部需要的时间为:"分钟。"某人从底部走到顶部的时间:"分钟"。这种通过教学手段上的突破、创新,为学生提供了广阔天地的联想,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教学中利用迁移法去培养学生创新
迁移,是指人在一种情境下所学到的某些原理、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或解决新问题等活动中去。许多数学知识之间具有共同因素,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关联性。教学时,教师可结合相关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回忆、类比、联想、迁移,以促进理解,激活思维。例如,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写法”后,引导他们运用己掌握的个级数的读写方法,自己去学习亿以内数的读写法;学生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方法后,通过拼合图形,诱导他们自行迁移到梯形面积的推导中来。这样引导知识迁移,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从一个情境迁移到另一个情境中去,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
实践是培养创新思维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也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手脑结合,操作实验,或者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中,无疑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后,出这样一道题:“用一根12米长的绳子,在外面的空地上围一块面积最大的活动场地,能围多大的地?”让学生四人为一组,进行合作探索。结果学生经过研究给出多种围法、算法。这样结合数学教学开展实践活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效果很好。
五、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探究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运用知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它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运用知识可分两种:一种是学生在深刻理解知识含义的基础上,自觉地将所学知识运于实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后,学生能自觉地运用这个性质解决笔算:800÷400为8÷4,并进行口算,这种应用的本身就是种创新。另一种是在老师精心设计、科学安排下运用,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逆向思维训练,难题巧解,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等,都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六、通过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儿童的思维具有直观动作形象性的特点,操作过程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析、比较所操作的对象的相同点、不同点,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重视在课堂中给学生进行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动眼、动口、动手、动脑中揭示求知难点,深化认知过程。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学生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找数学问题,探索思考,自我设计、自我解决,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从而培养了创新思维。数学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数学竞赛、数学兴趣小组、数学专题讲座、周末数学晚会、数学知识宣传、数学问题研讨、社会问题调查等。
在数学素质教学中,针对当前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情况,根据数学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数学教学的规律,采取多種形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应成为数学教学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善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为他们营造创新氛围,引导他们多角度看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习惯,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思考,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一、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尝试
心理学认为"创造力不是教出来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我们在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营造创新氛围,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思考余地,给他们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的机会,让他们驰骋想象,开启心灵;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尝试验证和归纳。如: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第十一册中教学比的应用这一课时,在学生求出了玉米地的面积与大豆面积的比为3:2后,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3:2的概念,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进一步问学生:"你们看到这个比,能联想什么?"在学生回答出:玉米的种植面积是大豆的;大豆的种植面积是玉米的;玉米的种植面积是总面积的大豆的种植面积是总面积的……。在这过程中,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尝试,教师则始终处在"导"的位置,学生那怕是有一些误差,也是可取的,使学生真正感到师生间的平等、民主与合作,积极参与、敢于尝试,形成广阔的思维空间,提供灵活的思路选择余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拓宽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类比推理在科学实践中有着广泛而普遍的应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指导学生学,如何指导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知识、创新知识。例如:在辅导学生解答后面一道题目时就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来教学:某人从一向上运动的自动扶梯的顶部到底下用了7.5分钟;他若以同样的速度从下往上走,则用1.5分钟可到达顶部。如果他不走,乘自动扶梯到达顶部需要多少时间?如果停电,他用多少时间可从底部走到顶部?学生初次接触这道题目时,觉得很难思考,一时感到束手无策。此时,学生有一种"心欲求而不得,心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在教学的关键处加强指导,启发学生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提醒学生:这题类似于我们学过的哪一类题,有的学生觉得像行船问题,楼梯向上的运动像水在流动,人向下的运动好像是逆水行,……。有了这一启发,学生就跃跃欲试了,最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得到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我们可以把此人从上往下的运动类比成逆水行舟,并根据从上到下用7.5分钟,求出自动技扶梯与人的速度差为电梯长度的17.5;反之类比成顺水而行,求出速度和为11.5,再用和差问题的方法求出乘自动扶梯到达顶部需要的时间为:"分钟。"某人从底部走到顶部的时间:"分钟"。这种通过教学手段上的突破、创新,为学生提供了广阔天地的联想,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教学中利用迁移法去培养学生创新
迁移,是指人在一种情境下所学到的某些原理、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或解决新问题等活动中去。许多数学知识之间具有共同因素,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关联性。教学时,教师可结合相关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回忆、类比、联想、迁移,以促进理解,激活思维。例如,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写法”后,引导他们运用己掌握的个级数的读写方法,自己去学习亿以内数的读写法;学生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方法后,通过拼合图形,诱导他们自行迁移到梯形面积的推导中来。这样引导知识迁移,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从一个情境迁移到另一个情境中去,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
实践是培养创新思维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也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手脑结合,操作实验,或者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中,无疑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后,出这样一道题:“用一根12米长的绳子,在外面的空地上围一块面积最大的活动场地,能围多大的地?”让学生四人为一组,进行合作探索。结果学生经过研究给出多种围法、算法。这样结合数学教学开展实践活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效果很好。
五、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探究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运用知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它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运用知识可分两种:一种是学生在深刻理解知识含义的基础上,自觉地将所学知识运于实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后,学生能自觉地运用这个性质解决笔算:800÷400为8÷4,并进行口算,这种应用的本身就是种创新。另一种是在老师精心设计、科学安排下运用,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逆向思维训练,难题巧解,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等,都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六、通过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儿童的思维具有直观动作形象性的特点,操作过程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析、比较所操作的对象的相同点、不同点,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重视在课堂中给学生进行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动眼、动口、动手、动脑中揭示求知难点,深化认知过程。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学生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找数学问题,探索思考,自我设计、自我解决,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从而培养了创新思维。数学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数学竞赛、数学兴趣小组、数学专题讲座、周末数学晚会、数学知识宣传、数学问题研讨、社会问题调查等。
在数学素质教学中,针对当前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情况,根据数学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数学教学的规律,采取多種形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应成为数学教学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善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为他们营造创新氛围,引导他们多角度看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习惯,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思考,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跨世纪人才。